引言
「我們相信,要實現持久的和平,實力比善意來得更為重要。」
「兩伊戰爭」的開始是伊拉克和伊朗雙方都一心想致對方於死地的傾國大戰,可是在結束的時候卻是草草收場,我們不禁要問,這場戰爭,究竟誰才是勝利者呢?
沒有贏家的戰爭
答案是「兩伊戰爭」是一場詭異的戰爭,詭異在高開低走,更詭異在沒有贏家。這場戰爭的結果就是誰都沒贏,但是誰都也沒有輸。從戰爭投入上來說,伊拉克和伊朗對待這場戰爭都是傾盡全力想要取得戰爭勝利的,也就是雙方都在這張大賭桌上下了重注,如果按照歷史的慣例來看,這種大戰勢必會產生一個戰爭結果,至少是一張改變地區局勢的協議。
可是「兩伊戰爭」中,既沒有誰一無所有,失去了一切,也沒有誰全部帶走,贏得盆滿缽滿。除了高得嚇人的傷亡數字以外,好像什麼都沒有留下。
伊拉克和伊朗都沒有從根本上摧毀對手的能力,也沒有徹底擊敗對方的手段,無止境的消耗和傷亡讓雙方都陷入到了一種自我懷疑當中,美國和蘇聯的介入讓伊拉克和伊朗從主角變成了棋子,雙方打到了最後實際上並不是不能再打,而是已經沒有再繼續開戰的理由了。
如果我們把視角放大一些,從宏觀的角度來看「兩伊戰爭」期間國際的局勢,最大的變化就是蘇聯的衰退和美國的步步緊逼,蘇聯在阿富汗所遭遇的巨大挫折好像是一場嚴重的流感,讓這個體型龐大的北方帝國步履維艱,好像是已經可以看到生命的盡頭。蘇聯的衰退引起的連鎖反應就是伊朗的逐步弱化,伊朗很難維繫住在兩伊戰場上的進攻態勢,不過可以讓伊朗人鬆一口氣的是他的對手阿拉伯世界也開始了新一輪的分裂。
分裂的阿拉伯
在「兩伊戰爭」尚未結束的時候,在另一邊,第五次中東戰爭爆發了,可是原本身先士卒,一馬當先的話事人埃及居然對這場戰爭袖手旁觀,在一旁默默地看著戰局的變化。埃及不下場戰鬥,那就只能靠著敘利亞和黎巴嫩和以色列的軍隊苦苦周旋,而且在南方,科威特還跑到了聯合國告了伊拉克一狀,科威特非但不下場幫助鄰國伊拉克,甚至還在背後對伊拉克捅了一刀,這個舉動徹底地傷了薩達姆的心,從這個時候開始,薩達姆就產生了報復科威特的想法。
「兩伊戰爭」是一場手段多樣、規模較大的戰爭,雙方死傷者的人數達到了上百萬這個級別,如此多的死傷人數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的戰爭中是不多見的,可見兩伊戰爭的慘烈程度,在這樣慘烈的大戰中,科威特作為伊拉克的鄰國選擇了作壁上觀,而且還在背後捅了伊拉克一刀,這一刀不僅僅是傷了伊拉克的心,更是把阿拉伯世界的分裂情況展示給了全世界。
阿拉伯世界的分裂並不是一件稀奇的事兒,而是有現實基礎的,隨著埃及在阿拉伯世界地位的降低,失去了原本阿拉伯世界領袖的位置,納賽爾所一直倡導的泛阿拉伯主義思想的傳播也遭遇了瓶頸期,阿拉伯世界的內部整合就這樣遇到了困難,在這個困難的時期,阿拉伯世界內部所遭遇了一些離心力也不是非常難以理解。
科威特是一個小國,不想捲入到地區之間大國的衝突也是可以理解的,這也符合小國家的生存之道,可是在科威特選擇袖手旁觀的時候,科威特有沒有想過,如果伊拉克在兩伊戰爭中失敗了,對於自己有什麼利益得失上的影響呢?
我想科威特是認真考慮過這個問題的,但依舊選擇了對伊拉克的戰爭袖手旁觀,這種選擇就只有一個合理的解釋了——科威特並不想讓伊拉克取代原來埃及的位置,成為阿拉伯世界的話事人。
「兩伊戰爭」就這樣草草的結束了,伊拉克沒有取得預期的戰爭勝利,反而損失了大量的人力和財力,而且成為阿拉伯世界話事人的計劃也失敗了,在這個時候,伊拉克內部的情緒非常低落,可是伊拉克的領袖薩達姆卻沒有停止自己計劃的準備,薩達姆準備用一個投機的方式達成自己的目的。
薩達姆是一個野心勃勃但同時又酷愛投機的領導人,薩達姆看中了兩伊戰爭中伊拉克和美國的良好關係,他希望可以通過美國人的威勢和權力來取得阿拉伯世界話事人的位置,可是這一次投機選擇薩達姆又錯了。
投機者的失敗
和當初決定出兵伊朗時候一樣,薩達姆是抱著一個投機的心態去做出自己的選擇,可是薩達姆再一次選錯了,而且是他的思維方式本身就已經是錯誤的了。
薩達姆錯誤的第一點,當時的世界格局已經悄然發生了變化,從勃列日涅夫撕下了蘇聯慈祥「老大哥」的面具,決定出兵阿富汗的那一刻,蘇聯就從王道墮入了霸道,也就是從那一刻,蘇聯——這個世界上最大的帝國就已經有了暴斃的跡象。其實就連美國也可以意識到這一點,美國和蘇聯就好像是兩個在雪山之巔對峙了許久的絕世劍客,蘇倆終於要不行了,美國也意識到自己可以獨步天下的時代要來了,剛剛要擁有霸權的美國怎麼能允許一個大國在阿拉伯世界的自己的眼皮底下崛起呢?一個團結一致的阿拉伯世界顯然是美國所不想看到的。
第二點就是納賽爾所倡導的泛阿拉伯主義的核心是希望阿拉伯世界可以進行內部整合,團結一致的發展,希望可以使阿拉伯世界重新崛起,泛阿拉伯主義實際上是一種以民族主義為核心的利益分配。可是薩達姆希望對阿拉伯世界通過威勢和武力進行強行整合,而且整合之後的目的是為了伊拉克可以攫取更多的利益,薩達姆的做法是一種以國家主義為核心的競爭,這種強硬的手段和納賽爾的主張背道而馳,而且讓之前幾次在「中東戰爭」中和以色列纏鬥的國家們傷了心,薩達姆得不到支持也就不奇怪了。
最後一點就是伊拉克並沒有在「兩伊戰爭」中取得壓倒性的勝利,而且在大多數時間裡,都是伊朗佔據了主動權,伊拉克只能在自己的本土進行防禦,如果伊拉克是凱旋而歸,再對阿拉伯世界內部進行武力整合,也沒有人敢有不同意見,可是對外的受挫讓回到自己的內部的整合失去了支持,薩達姆的失敗也是必然的。
對於薩達姆來說,新的戰爭馬上就要來了,對手恰恰是剛剛和自己度過了蜜月期的美國。
參考資料:《近代中東簡史》《中東亂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