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肉橫飛的「兩伊戰爭」之後,伊拉克和伊朗雙方究竟得到了什麼?

2020-12-18 趣觀歷史

引言

「我們相信,要實現持久的和平,實力比善意來得更為重要。」

「兩伊戰爭」的開始是伊拉克和伊朗雙方都一心想致對方於死地的傾國大戰,可是在結束的時候卻是草草收場,我們不禁要問,這場戰爭,究竟誰才是勝利者呢?

沒有贏家的戰爭

答案是「兩伊戰爭」是一場詭異的戰爭,詭異在高開低走,更詭異在沒有贏家。這場戰爭的結果就是誰都沒贏,但是誰都也沒有輸。從戰爭投入上來說,伊拉克和伊朗對待這場戰爭都是傾盡全力想要取得戰爭勝利的,也就是雙方都在這張大賭桌上下了重注,如果按照歷史的慣例來看,這種大戰勢必會產生一個戰爭結果,至少是一張改變地區局勢的協議。

▲兩伊戰爭中的廢墟

可是「兩伊戰爭」中,既沒有誰一無所有,失去了一切,也沒有誰全部帶走,贏得盆滿缽滿。除了高得嚇人的傷亡數字以外,好像什麼都沒有留下。

伊拉克和伊朗都沒有從根本上摧毀對手的能力,也沒有徹底擊敗對方的手段,無止境的消耗和傷亡讓雙方都陷入到了一種自我懷疑當中,美國和蘇聯的介入讓伊拉克和伊朗從主角變成了棋子,雙方打到了最後實際上並不是不能再打,而是已經沒有再繼續開戰的理由了

▲美國總統裡根舊照

如果我們把視角放大一些,從宏觀的角度來看「兩伊戰爭」期間國際的局勢,最大的變化就是蘇聯的衰退和美國的步步緊逼,蘇聯在阿富汗所遭遇的巨大挫折好像是一場嚴重的流感,讓這個體型龐大的北方帝國步履維艱,好像是已經可以看到生命的盡頭。蘇聯的衰退引起的連鎖反應就是伊朗的逐步弱化,伊朗很難維繫住在兩伊戰場上的進攻態勢,不過可以讓伊朗人鬆一口氣的是他的對手阿拉伯世界也開始了新一輪的分裂。

分裂的阿拉伯

在「兩伊戰爭」尚未結束的時候,在另一邊,第五次中東戰爭爆發了,可是原本身先士卒,一馬當先的話事人埃及居然對這場戰爭袖手旁觀,在一旁默默地看著戰局的變化。埃及不下場戰鬥,那就只能靠著敘利亞和黎巴嫩和以色列的軍隊苦苦周旋,而且在南方,科威特還跑到了聯合國告了伊拉克一狀,科威特非但不下場幫助鄰國伊拉克,甚至還在背後對伊拉克捅了一刀,這個舉動徹底地傷了薩達姆的心,從這個時候開始,薩達姆就產生了報復科威特的想法

▲科威特首都科威特城

「兩伊戰爭」是一場手段多樣、規模較大的戰爭,雙方死傷者的人數達到了上百萬這個級別,如此多的死傷人數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的戰爭中是不多見的,可見兩伊戰爭的慘烈程度,在這樣慘烈的大戰中,科威特作為伊拉克的鄰國選擇了作壁上觀,而且還在背後捅了伊拉克一刀,這一刀不僅僅是傷了伊拉克的心,更是把阿拉伯世界的分裂情況展示給了全世界。

阿拉伯世界的分裂並不是一件稀奇的事兒,而是有現實基礎的,隨著埃及在阿拉伯世界地位的降低,失去了原本阿拉伯世界領袖的位置,納賽爾所一直倡導的泛阿拉伯主義思想的傳播也遭遇了瓶頸期,阿拉伯世界的內部整合就這樣遇到了困難,在這個困難的時期,阿拉伯世界內部所遭遇了一些離心力也不是非常難以理解

▲穆巴拉克與薩達特舊照

科威特是一個小國,不想捲入到地區之間大國的衝突也是可以理解的,這也符合小國家的生存之道,可是在科威特選擇袖手旁觀的時候,科威特有沒有想過,如果伊拉克在兩伊戰爭中失敗了,對於自己有什麼利益得失上的影響呢?

我想科威特是認真考慮過這個問題的,但依舊選擇了對伊拉克的戰爭袖手旁觀,這種選擇就只有一個合理的解釋了——科威特並不想讓伊拉克取代原來埃及的位置,成為阿拉伯世界的話事人。

「兩伊戰爭」就這樣草草的結束了,伊拉克沒有取得預期的戰爭勝利,反而損失了大量的人力和財力,而且成為阿拉伯世界話事人的計劃也失敗了,在這個時候,伊拉克內部的情緒非常低落,可是伊拉克的領袖薩達姆卻沒有停止自己計劃的準備,薩達姆準備用一個投機的方式達成自己的目的。

▲伊拉克領導人薩達姆舊照

薩達姆是一個野心勃勃但同時又酷愛投機的領導人,薩達姆看中了兩伊戰爭中伊拉克和美國的良好關係,他希望可以通過美國人的威勢和權力來取得阿拉伯世界話事人的位置,可是這一次投機選擇薩達姆又錯了。

投機者的失敗

和當初決定出兵伊朗時候一樣,薩達姆是抱著一個投機的心態去做出自己的選擇,可是薩達姆再一次選錯了,而且是他的思維方式本身就已經是錯誤的了。

▲蘇聯軍隊從阿富汗撤退

薩達姆錯誤的第一點,當時的世界格局已經悄然發生了變化,從勃列日涅夫撕下了蘇聯慈祥「老大哥」的面具,決定出兵阿富汗的那一刻,蘇聯就從王道墮入了霸道,也就是從那一刻,蘇聯——這個世界上最大的帝國就已經有了暴斃的跡象。其實就連美國也可以意識到這一點,美國和蘇聯就好像是兩個在雪山之巔對峙了許久的絕世劍客,蘇倆終於要不行了,美國也意識到自己可以獨步天下的時代要來了,剛剛要擁有霸權的美國怎麼能允許一個大國在阿拉伯世界的自己的眼皮底下崛起呢?一個團結一致的阿拉伯世界顯然是美國所不想看到的。

▲老布希與戈巴契夫會晤舊照

第二點就是納賽爾所倡導的泛阿拉伯主義的核心是希望阿拉伯世界可以進行內部整合,團結一致的發展,希望可以使阿拉伯世界重新崛起,泛阿拉伯主義實際上是一種以民族主義為核心的利益分配。可是薩達姆希望對阿拉伯世界通過威勢和武力進行強行整合,而且整合之後的目的是為了伊拉克可以攫取更多的利益,薩達姆的做法是一種以國家主義為核心的競爭,這種強硬的手段和納賽爾的主張背道而馳,而且讓之前幾次在「中東戰爭」中和以色列纏鬥的國家們傷了心,薩達姆得不到支持也就不奇怪了。

▲埃及總統納賽爾舊照

最後一點就是伊拉克並沒有在「兩伊戰爭」中取得壓倒性的勝利,而且在大多數時間裡,都是伊朗佔據了主動權,伊拉克只能在自己的本土進行防禦,如果伊拉克是凱旋而歸,再對阿拉伯世界內部進行武力整合,也沒有人敢有不同意見,可是對外的受挫讓回到自己的內部的整合失去了支持,薩達姆的失敗也是必然的

對於薩達姆來說,新的戰爭馬上就要來了,對手恰恰是剛剛和自己度過了蜜月期的美國。

參考資料:《近代中東簡史》《中東亂局》

相關焦點

  • 兩伊戰爭中,伊拉克和伊朗武器裝備都有哪些
    文|鐵血君兩伊戰爭,伊朗稱為伊拉克入侵戰爭、神聖抗戰或伊朗革命戰爭,伊拉克稱為薩達姆的卡迪西亞。戰爭在1980年9月22日爆發, 第一階段伊拉克全面進攻,伊朗防禦。1982年2月,伊朗反攻,伊拉克被動挨打。1984年,雙方展開拉鋸戰。第四階段,1988年,伊拉克再次攻入伊朗境內。在聯合國的調停下,元氣大傷的兩個國家才停火。戰爭結束時,兩國的分界線恢復到了戰前的情況。
  • 兩伊戰爭40周年,伊朗和伊拉克達成共識——驅逐美軍!
    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和伊朗之間由於邊境糾紛、宗教矛盾、民族仇恨等問題,爆發了兩伊戰爭。整個兩伊戰爭打了8年,事實上無論是伊拉克還是伊朗都是拼盡了全力,傷亡數據均為數十萬,消耗了積攢多年的財富和國家資源,漫長的兩伊戰爭可能也與伊拉克在1990年海灣戰爭中不敵以美國為首的各國聯軍埋下了一定的伏筆。
  • 兩伊戰爭持續8年:為什麼說它不只是伊朗和伊拉克之間的事?
    兩伊戰爭持續8年:為什麼說它不只是伊朗和伊拉克之間的事?伊朗大部分都是波斯人,而伊拉克則為阿拉伯人。雖然兩個同信伊斯蘭教,不過遜尼派和什葉派導致即使同信一教,卻勢同水火。這場戰爭的持續了八年,並不僅僅是兩個國家之間的爭奪,還有很多深層次的原因。
  • 兩伊戰爭雙方都用中國武器:軍工企業發了財
    1980年9月22日,兩伊戰爭爆發,伊朗和伊拉克之間的長達8年的邊境戰爭由此展開。戰爭爆發後,由於伊朗和伊拉克兩國自身的國防工業薄弱,必須從國外進口大量武器裝備及零配件。雙方都買殲-7飛機戰爭開始後,國際社會開始對伊朗和伊拉克雙方都實行了武器禁運,於是伊拉克就試圖通過關係密切的阿拉伯國家進口飛機來彌補戰時損耗,於是通過約旦出面獲得了80架殲-7飛機。此外,伊拉克還從支持自己的埃及得到了一批二手的殲-7飛機。
  • 兩伊戰爭雙方雖難分勝負,但這場戰爭卻幫了中國一個大忙
    新上臺的霍梅尼是什葉派,伊拉克境內什葉派人口佔多數,但執政的卻是遜尼派,平時遜尼派就打壓什葉派而引起什葉派的不滿,這時伊拉克就擔心伊朗會支持伊拉克境內的什葉派獨立,威脅薩達姆政權。同時,伊拉克除得到一些同為遜尼派阿拉伯國家的支持,還得到美國和蘇聯提供的大量武器,於是乎薩達姆就對伊朗發動突襲,兩伊戰爭爆發。
  • 兩伊戰爭,交戰雙方都大量購買了中國武器,最後戰績如何?
    在1980年,伊拉克和伊朗之間爆發了一場長達十年的戰爭,這兩國之間的矛盾也是由來已久了,所以導致戰爭爆發的原因也非常複雜,不過最關鍵的還是領土爭端以及宗教矛盾。既然有戰爭那就肯定有消耗,兩國打了這麼久,對武器裝備的需求也很大,靠自己是肯定不可能的,所以伊朗和伊拉克都只能從國外進口武器,而中國就成為了他們的主要供貨商。當時伊拉克和伊朗都購買了大量中國武器,所以雙方真實戰績如何呢?
  • 兩伊戰爭前的伊拉克:國家富得流油,被薩達姆的野心毀於一旦
    看看兩伊戰爭前的伊拉克,才知道薩達姆把伊拉克坑得有多慘。 伊拉克國內早已實現了免費醫療、免費教育的全民福利。當時伊拉克人民的生活水平,即使放到現在,也同樣令人羨慕。不過隨著伊拉克的暴富,薩達姆飄了起來,野心和自信心急劇膨脹。憑藉巨額的財富和雄厚的實力,薩達姆試圖充當阿拉伯世界的老大。1979年伊拉克的鄰國、伊拉克的勁敵伊朗爆發了革命,野心勃勃的薩達姆趁機挑起戰爭,試圖趁亂入侵伊朗。就這樣,兩伊戰爭爆發了。
  • 一戰回到「解放」前,兩伊戰爭伊朗損失巨大,霍梅尼還說打得好?
    「本文章已經通過區塊鏈技術進行版權認證,禁止任何形式的改編轉載抄襲,違者追究法律責任」伊拉克和伊朗是位於中東地區的兩個鄰國,這兩個國家在幾十年前就是宿敵,它們因為人種和執政教派的不同、邊界利益相衝突等諸多問題而爆發了長達八年之久的兩伊戰爭
  • 馬可波羅波斯遊記(十二)-伊朗人如何紀念兩伊戰爭為國犧牲的人
    一場雙輸的戰爭在沒有去到伊朗旅行之前,我只是聽說過兩伊戰爭,其程度僅限於知道這場戰爭發生在伊拉克與伊朗之間。去過伊朗之後,使得我對這場戰爭有了更多的具體認知:兩伊戰爭爆發於1980年9月22日,結束於1988年8月20日,長達十年年之久,雙方均損失慘重,尤其是我去的伊朗,死亡和傷員共計百萬,伊拉克傷亡也不小,有五十萬左右,戰爭始於兩國邊境的阿拉伯界河之爭,結束時幾乎回到戰爭爆發前的狀態,也就是說兩伊誰也沒有在這次戰爭中佔到任何便宜,卻傷亡了共計一百五十人。
  • 一手賣兩家:兩伊戰爭熱銷中國飛機大炮!賺了多少錢?
    1980年,兩伊戰爭爆發後,由於伊朗和伊拉克兩國自身的國防工業薄弱,必須從國外進口大量武器裝備及零配件。由於中國武器價格便宜、操作簡單,戰爭期間,雙方均大量購買了中國的武器裝備。這場戰爭對於1980年代的中國軍事工業來說,簡直就是一場「及時雨」。80年代初,國家進入改革開放和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歷史時期,不得不大量縮減軍備,提出「軍隊要忍耐」。
  • 【深度】剪不斷理還亂:伊拉克和伊朗的這些年
    如果時光再倒流11年,很難想像此類對話會發生在伊朗和伊拉克官員之間:2003年美軍入侵伊拉克時,伊拉克總統薩達姆是伊朗多年的死對頭,正是他對伊朗發動了長達八年的兩伊戰爭。曾同屬波斯帝國的一部分、連綿1450公裡的接壤、教派問題、同為石油大國、阿拉伯人與波斯人的較量、大國的操縱,讓伊朗和伊拉克之間有了近百年的爭端。
  • 美軍為何敢打伊拉克,卻不敢對伊朗動手
    美國是一個名副其實建立在戰爭上的國家,從立國到解決南北問題再到問鼎世界霸主,美國的建立和崛起歷程都充滿了無數的罪惡和鮮血。即使是在二戰結束之後,美國依然沒有停止過對外擴張的行為。而韓戰、越南戰爭和海灣戰爭都是美國推行霸權主義的鐵證。
  • 為何說兩伊戰爭拯救了中國兵工廠?看當年的出口額,至今沒被超越
    而發生戰爭的主要導火索還是因為邊境糾紛,雙方為奪得阿拉伯河的主權,這裡成為了戰爭爆發的起點。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為這塊有爭議的河流,悍然向伊朗發動軍事進攻。起初伊拉克想憑藉經濟、武器和國際關係上的優勢,加上趁霍梅尼政權立足未穩之際對其進行打擊,積極謀求海灣地區霸權。
  • 伊朗與伊拉克打成平手,美國比它強大十倍,為何伊朗不害怕?
    眾所周知,兩伊戰爭耗時8年,直接將伊拉克和伊朗當時這兩個在中東地區實力雄厚的國家向後拖垮了十幾年,而當時剛剛從巴列維王朝更迭後的伊朗,又不得不獨自面對來自鄰國伊拉克的重重威脅,特別是伊總統薩達姆上任後,開始謀求海灣霸權並大力發展軍隊,後者在美國的支持下頻頻發動襲擊,因而雙方在相接壤的國境線和海域
  • 阿拉伯河在哪,為何伊朗與伊拉克爭奪河道?
    1980年,伊朗與伊拉克爆發了長達8年的兩伊戰爭。戰爭爆發的原因很複雜,其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阿拉伯河的河道應該歸誰所有。中東地區有兩條著名的大河——幼發拉底河、底格裡斯河,兩條河皆發源於土耳其的東部山區。
  • 「兩伊戰爭」讓中國一個坦克廠就賺了10多億美元
    中國軍工人員精湛的技術和矜矜業業搞研發讓解放軍的裝備進入現代化,自主研發的武器熱銷多國。中國武器其性能和質量也直逼歐美產品。  打仗就需要武器,並且需求量很大。發生在伊朗和伊拉克之間的一場從1980年至1988年,長達8年的邊境戰爭。伊朗和伊拉克在地理位置上都屬於西亞。
  • 伊拉克和伊朗握手言和,這對中東地緣格局有哪些影響?
    自從薩達姆政府被推翻以後,伊拉克和伊朗的關係就開始發生微妙的變化,兩國越走越近,出現明顯的緩和局面。在伊朗被美國制裁之際,伊拉克總統薩利赫訪問伊朗,為兩國關係發展和經貿合作鋪路,使兩國的關係逐漸走上正常化。
  • 中國巨輪,在兩伊戰爭的炮火下滅亡 可恨的是兩伊卻沒有任何解釋
    好景不長,在這艘船下水之後,他的任務是運輸原油。當時候正直兩伊戰爭,薩達姆宣布任何載運伊朗(或其他阿拉伯國家)所生產原油的船隻都將成為伊拉克襲擊的目標,但海上巨人號仍然冒險進入波斯灣海域進行運輸工作。在1988年5月14日航經荷姆茲海峽時,遭伊拉克戰機以法國產的飛魚反艦飛彈攻擊重創,沉沒在伊朗的卡克島海岸外之淺海海域。沉沒後的海上巨人號就以這狀態一直存留在海底,直到兩伊戰爭結束。
  • 當年美國打伊拉克乾淨利落,為何對待伊朗,卻只動嘴不行動
    上世紀80年代,互為鄰居的伊朗和伊拉克,曾經長期混戰達8年之久,最終也沒有分出個勝負來。可謂是棋逢對手,不分伯仲。如今的伊拉克,早已被美國發動的海灣戰爭和伊拉克戰爭,揍得體無完膚。連中東強人薩達姆,也被送上了絞刑架。高調反美的伊朗,也同樣受到美國的制裁和打壓。
  • 兩伊關係趨暖,中東地緣格局發生微妙變化!
    伊朗半官方邁赫爾通訊社17日報導稱,伊拉克總統巴爾哈姆·薩利赫當天抵達伊朗首都德黑蘭開展為期兩天的訪問。這是新一屆伊拉克政府官員在當選後首次對伊朗正式訪問,這無疑預示著現在的兩伊關係已經同薩達姆時代出現根本性的改變,兩伊關係的發展進入了新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