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侯慶倫
【本文由作者授權發布】
臘梅是臘月開的梅花嗎?臘梅和蠟梅到底哪個名字更準確?
雖然蠟梅和臘梅都指的是同一種花,但是這兩個名稱還是有所區別的。不管以前或是現在的課本上是怎麼寫的,只要我們有心深究一下,便可知到底用哪個名字更貼切了。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老祖宗流傳下來的文化精髓都可以追根溯源的。
蠟梅的寫法以「蠟梅」為正,「臘梅」亦通。就好像一個人有大名和小名,大名是正名,而小名只是俗稱或別稱。
不論是蠟梅也好,臘梅也罷,其中的「梅」字絕非指它就屬於梅花,而是因為它具有梅花的某些特徵,比如形、香和傲寒而立的品格。從植物學角度看,蠟梅與梅花也並非同一種植物,蠟梅,屬蠟梅科,落葉灌木;而梅花,屬於薔薇科,是一種落葉喬木。據查考,稱其為「蠟梅」,是因其花瓣色似蜜蠟,質感像捻蠟而得名。至於「臘梅」,是因為農曆十二月被稱為「臘月」,而這種花通常在每年的冬末開放,所以俗稱它為「臘梅」。
看古代詩詞,你會發現,詩人們多圍繞著「蠟」來做文章,從「蠟」字上抒發情思。可見如同蠟般的質感已經成為蠟梅的鮮明特質,這是「臘」所不及的。既然是花名,更需形象描述,而這「蠟梅」就比「臘梅」更形象,更具有深意。「臘」除了說明蠟梅是臘月開花之外,似乎無更深的含義了,如以其傳情,效果就遠不如「蠟梅」更貼人心了。
下面我們就來看看古人對蠟梅都有什麼說法,以使我們更加明晰。
唐代詩人崔道融有詩云:「故裡琴尊侶,相適近蠟梅。」杜牧也有詩「蠟梅還見三年花。」
宋代大詩人蘇東坡住許昌時,在小西湖畔房前屋後廣植蠟梅,居室匾為」梅花堂」,其詩《蠟梅一首贈趙景貺》有「天工點酥作梅花」句。蘇東坡認為它的花色極似蜂蠟,應名為「蠟梅」。
宋代的《雲麓漫鈔》上說得很清楚:「今之蠟梅,按山谷詩後云:京洛間有一種花,香氣似梅花,亦五出,而不能晶明,類女功捻蠟所成,京洛人因謂蠟梅。」
宋代謝翱有一首寫「蠟梅」的詩:「冷豔清香受雪知,雨中誰把蠟為衣? 蜜房做就花枝色,留得寒蜂宿不歸。」詩人說雨中的蠟梅以蠟為衣,以避雨雪的侵凌。詩人意猶未足,又進一步以「蜜房」來比喻蠟梅枝頭的花朵,並說這兒是蜜蜂躲雨避寒的好去處。詩人有此奇思妙想,當與「蠟梅」這一寫法有關。
宋代《雲麓漫鈔》:「京洛間有一種花,香氣似梅花,亦五出,而不能晶明,類女功捻蠟所成,京洛人因謂蠟梅。」
尤其是元代耶律楚材的「枝橫碧玉天然瘦,蕾破黃金分外香」的絕句更是詠得出色,他把「蠟黃」升華到「金黃」的色調,使臘梅變得更加風姿綽約,孤芳超絕了。
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上也有類似的說法:「此物本非梅類,因其與梅同時,香又相近,色似蜜蠟,故得此名。」
明朝的《花疏》中寫道:「蠟梅是寒花,絕品,人以臘月開,故以臘名,非也,為色正似黃蠟耳。」
清初《花鏡》中也有這樣的記載:「蠟梅俗稱臘梅,一名黃梅,本非梅類,因與梅同放,其香又近似,色似蜜蠟,且臘月開放,故有是名。」
可見自古以來,以「蠟梅」為正名,以「臘梅」為俗稱,已經是「鐵證如山」,無可厚非了。
顧問:朱鷹、鄒開歧
主編:姚小紅
編輯:洪與、鄒舟、楊玲、大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