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當年舉國發展首爾,如今為何又想將首爾分流?

2020-12-13 真實星球

韓國國土交通部在5月16日發布了《2018年度首爾市住房實態調查報告》,報告顯示韓國首爾的PIR指數高達8.8以上——也就是說,一個在首爾工作且薪資達到平均水平以上的居民,需要不吃不喝九年才能買得起一套首爾房產。

看起來九年不吃不喝買得起一套房,似乎並不算太難接受,然而根據一項旨在調查韓國教育支出的報告顯示,一個韓國的中產家庭,三十年的總收入不過約十五億韓元。但僅在教育一項上,每一個韓國中產家庭孩子的平均開支就達4194萬韓元。

而自六十年代以來,韓國雖然鼓勵每對夫婦只生育兩個孩子。但哪怕如此,標配兩孩的一個中產家庭在教育上的開支也佔到三十年總收入的約7%,而如果旨在將孩子培育成司法體系內的公務員,每個子女的最少教育開支則更是要達到1.44億韓元。

最讓首爾居民難以接受的則是,韓國平均的PIR指數僅僅為5.5,首爾都市圈內的PIR平均指數也只是略高於全國數據,為6.9。

事實上,哪怕在首爾諸區之中房價最低的中浪區,在2017年平均一平米也要價26913人民幣,這不僅比歷來為韓國第二大城市的釜山都高出接近一萬元一平米,就連有大量外資湧入炒作房產的濟州島,與之相比也低了接近五千元人民幣。

韓國首爾的房價如此之高,自然是因為房產需求遠遠大於供給。

僅佔韓國總面積0.6%的首爾,人口在最高峰卻幾乎佔到了總人口的25%,哪怕經歷了多輪人口調控,其人口規模仍然高居不下,在這種情況下,首爾的房價怎麼可能不高漲?

而首爾的崛起,其實說起來,最早要追溯到李氏朝鮮王國時代。

公元1394年李成桂在開京篡位自立,然而高麗王氏立國久遠,為了免於後患,並一改前朝積弊,李成桂便決心另擇國都。

然而此時朝鮮雖然已經坐擁三千裡江山,但可供選擇的建都城址卻並不多。

平壤雖是朝鮮名城,但卻太過於靠近明朝邊境,此時的明鮮關係遠不如後來親密穩固。

李成桂之所以篡位自立,便是因為高麗朝廷命他率軍進攻明朝遼東。而明太祖朱元璋又之所以承認了李成桂的「篡位合法」,也是出於當時遼東已經兩面臨敵,不想再在遼東另樹新敵。

事實上,此後明朝為了瓦解朝鮮的軍事力量,一度對朝鮮進行軍備禁運和限制馬匹。

在這種情況下,平壤自然難以成為李成桂的建都之選,而全羅、慶尚等南方諸道,又因為此時日本倭寇已經漸興,甚至李成桂得以在高麗時代飛黃騰達,都是依靠了徵剿倭寇的戰績。

在這種情況下,與開城(開京)同樣地處朝鮮中部,又近有漢江之險,遠有群山拱衛,四野是漢江農耕沃土的漢陽,便成為了李成桂眼中當時不二的建都之地。

事實也證明,李成桂選擇昔日的漢陽,如今的首爾確實是明智之舉。

從地緣上看,現代文明下的首爾具備著巨大的全球化優勢——首爾距離渤海灣的仁川港直線距離只有三十公裡,再加上四周平坦的地形,在韓國百廢待興的初期可供提供一定航運能力的漢江,這都讓首爾擁有了足夠崛起的區位基礎。

而一手締造漢江奇蹟的樸正熙,因為青年時代在偽滿的經歷,讓他深受「統制經濟」的影響,而韓國首爾崛起為世界大都市的濫觴,便也因此種下。

所謂「統制經濟」其實是偽滿統治上層中的日本人,吸取了日本賴之以快速崛起的「財閥壟斷」經驗,並雜糅了當時蘇聯的「計劃經濟」的思路,所綜合而成的壟斷經濟發展模式。

當時主導偽滿經濟的宮崎正義曾對為何在東北「另起爐灶」,而不運用日本已有的成功經驗做出解釋:「滿洲發展落後,想要快速發展經濟,唯有修正資本主義,結合以計劃經濟,在政府的領導下推動支柱性產業的發展,才是快速可行之策。」

而樸正熙上臺之初,韓國面對的境況,恰於當時日本所面對的偽滿境況相似——日本雖然殖民朝鮮半個世紀,然而在當時日本殖民者的規劃當中,半島北部因為多礦產,所以被劃分為了工業發展區,而多河流、盆地的半島南部則成為了農業生產區。

面對一貧如洗的韓國和韓國人民,樸正熙並沒有太多的選擇,再加上以軍事政變上臺的他,也迫切的需要經濟發展的成果去證明他執政的合法性。

戰後的朝鮮雖然得到了美國十億韓元的經濟援助,但這些援助基本上都是以民生用品為主,並非成套的工業化援助,甚至因為美國農產品的湧入,反而將農業這個韓國當時的支柱性產業進一步擠壓。

1962年樸正熙政府正式推出了基於「統制計劃」思路下的第一個「五年計劃」,而首爾作為韓國產業規劃下第二產業的核心區,便從此開始了屬於自己的「奇蹟之路」。

1960年首爾的人口尚還只有244萬,然而等到第一個五年計劃進行過半的1966年時,首爾的人口卻已經逼近四百萬,人口淨流入超過一百萬!

但彼時的韓國由於缺少外來投資,第一個五年計劃時的主要發展產業還是靠以出口為導向,並能提供大量就業的紡織等輕工業為主。

而隨著1965年韓日籤訂《韓日基本關係條約》,韓國拿到日本賠償的3億美金與2億低息美元貸款,韓國政府得以擁有了修建大量基礎設施的本錢,並在八年之後的1973年正式實施「重工業發展計劃」,由此如今世界聞名的韓國財閥,如三星、LG、樂天、現代等紛紛茁壯成長起來。

但樸正熙在一邊著力發展工業之時,同時也未忘日本財閥對政壇的強大影響力,而為了鞏固執政基礎,樸正熙與這些巨型企業開始互相扶持,這也讓韓國進一步深陷「黑金政治」的泥沼——迄今為止,縱然韓國社會對「財閥幹政」「私人政治」等黑金政治所延伸出來的政治問題深惡痛絕,卻仍然難以根治政經人物相互勾結的痼疾,便是因此而來。

在這種情況之下,等到了七十年代首爾人口邁入五百萬大關,市區平均每一平方公裡生活著1.73萬人時,縱然韓國政府已經意識到了情況不妙,推出了一系列包括減稅在內的措施,鼓勵企業遷出首爾,卻取效甚微也就不奇怪了。

對於企業主而言,離開首爾雖然能獲得大量減稅的優惠待遇,但這也就意味著和政治中心的聯繫將大幅度減弱——這在黑金政治泛濫的七八十年代,明顯將失去競爭力。

要知道僅在1977年的一輪反腐運動之中,樸正熙就抓捕了51468名政府人員——由此可見當時韓國的腐敗氛圍已經瀰漫到了何種地步。

一面是企業不願離開首爾,導致資源極度集中在首爾,一面是韓國其他地區的較為緩慢的發展狀態,在這種懸殊的差距之下,全韓各地的年輕人會如何抉擇便不是一個問題。

至1990年,首爾人口達到了破天荒的1060萬人以上,這意味著平均每四個韓國人就有一個人居住在首爾,而首爾的GDP更佔到了全韓40%以上!

事實上,這種一國獨一城的狀況,不僅讓首爾房價高漲,成為韓國年輕人的「不可承受之重」,同時韓國政府也承受著巨大的民意壓力,畢竟首爾都市圈和其他韓國城市差距太大,社會呼籲「產業遷出,均衡發展」之聲,可謂不絕於耳。

而韓國政府也不是沒有為此做出努力,首先就是自八十年代來以來,韓國開始著力發展首爾衛星城,以期用漸進的方式式將蝟集在首爾的企業,引流到京畿道去,然後再逐步遷轉到發展明顯滯後的中部地區。

事實上,哪怕有著首爾綠化區隔離衛星城,所帶來的超過兩個小時的通勤時間,首爾的工薪族們也依然每日辛勤的穿梭在工作與住宅之間,而這些衛星城也逐漸脫離了韓國政府的設想,成為了功能單一的「睡城」。

但哪怕如此,環首爾的京畿道衛星城平均房價卻依然處在韓國第二梯隊上,高達21543人民幣一平米,比釜山這座韓國第二大的城市都要高出接近四分之一的房價。

在鼓勵遷出、衛星城引流等常規措施失敗之後,韓國政府並未放棄,或者說接二連三的失敗,讓「遷都」這一此前看來「天方夜譚」的計劃被提上了臺面。

首爾都市圈自二十一世紀以來,就聚集了韓國超過80%的中央機關,91%的企業和50%的人口,在政策對企業、人口分流失敗之後,韓國政府唯一可以採取「硬性措施」分流的群體就只剩下政府及其僱員。

在2002年的韓國大選之中,盧武鉉深諳選民心理, 正式在競選承諾之中提出「遷都計劃」——在其鐵桿票倉的忠清道地區之中,擇一地區營建新的首都。

事實上,盧武鉉此舉雖然最大利好的是忠清道地區,但由於韓國特殊的地域政治,使得全羅道亦支持遷都之舉,而在當期選舉之中,唯一搖擺的江原道也被可能的「建都選址」所吸引,最終盧武鉉成功當選韓國總統。

然而當選後的盧武鉉雖然成功推動了新首都選址上的「世宗市」成立,但由於韓國憲法法院判定「遷都」之舉違憲,最終盧武鉉政府只能以「行政遷都」的方式,宣布將總理辦公室和九部二處二廳等十六個政府部門遷往世宗市。

如今,世宗市在經歷十餘年的發展之後,人口達到了十五萬人,並滿懷信心的承諾會在2020年將人口翻倍,達到三十萬人。

盧武鉉的遷都之舉可以說雖然未盡全功,但也稱得上成功半步,但其以期達到的首爾人口、企業分流,藉以帶挈中部發展的計劃卻可謂無一見效。

然而韓國政府和社會千方百計的想將首爾的資源分流到全國各地,卻成效甚微。但首爾的人口卻在此時,出現了緩慢的下降。

2016年首爾人口第一次下降到了全國總人口的20%以下,這是三十年來第一次。可在這背後卻是韓國人不願意見到的兩樁苦果。

第一,首爾雖然人口下降,但人口並沒有轉移到韓國其他地方去,這是因為韓國企業仍然聚集在首爾,其人口遷出的原因只是因為首爾房價高漲到了普通韓國青年無力負擔的程度,所以青年人口選擇轉移到了首爾都市圈範圍內的京畿道城市,這也是京畿道平均房價居然還高於釜山市的原因——如今韓國首爾都市圈的人口仍然佔到總人口的49.6%。

其次,便是因為韓國已經進入了老齡化社會,在《2017年人口住宅總調查》之中顯示,韓國65歲以上人口超過14%,而其人口較16年只增長了十五萬人,總人口淨增長約為0.3%,以此速度甚至還要早日本七年,便會從「老齡化社會」進入到「老齡社會」。

而首爾作為韓國房價、教育最為昂貴和工作壓力最大的城市,其少子化程度亦最為嚴重——首爾2017年全年新生兒不超過七萬人。

參考日本東京的人口趨勢,如今韓國首爾的人口回落,可能不過是受限於房價和老齡化、少子化問題的驟然爆發而出現的短暫情況。從長遠來看,恐怕韓國難免步日本後塵,首爾仍然將對全韓產生強大的虹吸效應,繼續延續「一國獨大的超級都市」的格局。

相關焦點

  • 從韓國首爾房價的暴漲,也可以看出中國樓市的未來!
    為什麼韓國首爾和其他直轄市的房價會上漲其實,韓國的房價目前也就以首爾為首的6個城市在上漲,首爾的房價上漲最厲害,而韓國其他城市和地區的房價其實都在下跌。韓國和日本發展有點類似,就是舉國體制的發展,韓國舉國發展首爾更為明顯。比如韓國最好的醫療資源、教育資源、就業資源幾乎大半集中在首爾地區。
  • 首爾發展世界一流,世宗只有30多萬人,韓國為何要遷都到這裡
    說起韓國首都,大家第一想法就是首爾。不過韓國首都並不止首爾一個,還有一個就是世宗,世宗是韓國的行政首都。從2012年起,這裡就是韓國的行政首都。很多人都想不通,首爾如此發達,世界一流。韓國為何要遷都到世宗?我們看一下大致的狀況就知道了。
  • 韓國行政首都從首爾遷往世宗背後的考量
    而在2012年7月1日,韓國做出了一件讓常人無法理解的事,那就是將國家的行政首都遷往從首爾遷往到了世宗。 ——要知道當時的世宗不過建成才5年罷了,不僅基礎差,而且面積還遠比首爾要小。我們反觀首爾,它幾乎是整個韓國最為重要的地區,韓國所有的大型企業都在首爾,毫無疑問是經濟、政治重心。
  • 世宗的繁華跟首爾無法比,韓國卻為何,堅持將行政首都遷往該地?
    「——這段話是人民網上一條發布於2012年10月的新聞,表達了對韓國實行將行政首都從首爾遷到世宗的關注。不管你是追韓流明星,看韓劇還是偶爾關心一下國際新聞,相信你都會了解首爾在韓國的地位。在我查閱資料之前,我也一直以為韓國的首都,不管是行政首都還是經濟中心都是首爾。那韓國為何要將行政首都從首爾遷到沒有什麼名氣的小城世宗呢?
  • 為什麼韓國首都設在首爾,而不設在釜山或光州
    首爾,是韓國首都,朝鮮半島最大的城市。在這605平方公裡的面積上,生活了1000多萬人口。首爾經濟非常發達,人均GDP高達4萬美元。首爾是世界十大城市之一。在和平年代,韓國是一座人人嚮往的現代化大都市。可在戰爭年代,首爾面臨極大的風險,隨時隨地有可能被對方摧毀。因為首爾沒有戰略縱深,距離「三八線」只有40公裡。一旦發生戰事,首爾首當其衝受到打擊和攻佔。在抗美援朝期間,首爾就被中國志願軍佔領過。
  • 韓國當年為何要將首都從首爾遷到小城市世宗?第2個原因難以啟齒
    哈薩克斯坦為了發展,軍紅將首都遷到了該國中部地區的一個城市努爾蘇丹。隨著哈薩克斯坦的發展,努爾蘇丹也成為該國國內第二大的城市同時是全國的交通樞紐,也帶動了哈薩克斯坦中部和西部地區的發展。 看到這麼多,國家遷都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韓國似乎也蠢蠢欲動,但是其實韓國想要遷都已經將近二十年的時間了。
  • 韓國首爾街道的反差感,之前人山人海,現在寥寥無幾!
    首爾曾經是無數中國女孩嚮往的地方,當年和女朋友逛街整容到處都是。然而就目前而言,再次環遊韓國真的不是一個黃金機會,甚至會有一大批女生反對去韓國旅遊,拒絕購買韓國商品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面對韓國堅持要部署薩德爾,很多中國人對此很憤怒。
  • 為何韓國影片《寄生蟲》捧起「小金人」?探訪首爾「好萊塢」忠武路
    中新社首爾2月19日電 題:為何韓國影片《寄生蟲》捧起「小金人」?探訪首爾「好萊塢」忠武路中新社記者 曾鼐《寄生蟲》問鼎奧斯卡四項大獎創造了韓國乃至亞洲影片的新歷史。韓國影業發展有何奧秘?中新社記者走進有韓國「好萊塢」之稱的忠武路,並專訪多位韓國學者。19日,《寄生蟲》主創團隊在首爾舉行發布會。該片編劇之一韓進元再次提及忠武路,稱給予創作靈感。一周前,他獲獎後曾感言,「要與忠武路電影人共同分享榮譽」。他口中的「忠武路」,位於首爾市中心,毗鄰明洞。走出地鐵站,一幅幅電影海報映入眼帘。
  • 首爾市長:你們有想過當年韓國鬧MERS的時候麼?
    而現在遭受新冠肺炎病毒侵襲最嚴重的就有韓國,日本和義大利。其實現在新冠肺炎疫情在這些國家如此嚴重。與這些國家的行為脫不開干係,中國爆發了新冠肺炎病毒,造成大量人員感染,其實就已經為其他國家提供了警示,但是其他國家即使在本國發現了新冠肺炎的患者,也沒有提起足夠警惕,仍然放任國民進行集會等活動。因此病毒也就造成了大量傳播。
  • 韓國首爾:年輕人為何租房的多?
    近期,本報駐國外記者將通過走訪和觀察,為廣大讀者介紹外國大中城市房地產市場發展情況,介紹城市家庭和年輕人解決住房問題面臨的現實情況及在買房租房方面的選擇等等。  從目前駐外記者了解的情況來看,即使在一些經濟發達國家的大中型城市裡,普通家庭要買上一套屬於自己的房子也需要長期的積蓄和努力,而且解決家庭住房問題的途徑也是多方面的。
  • 漢城為何改名首爾,其實韓國當時想改名京城的,為何最後沒改成呢
    首爾原來的名字叫漢陽,在1349年的時候,朝鮮太祖李成桂遷都了,他將都城開京遷往漢陽,李成桂將新都城的名字命名為漢城。漢陽是因為漢江而取名的,地理和氣候上講究山南水北為陽,漢陽剛好在漢江的西本面,於是就有了漢陽這個名字。
  • 首爾市長反對禁止中國人入境:想想當年韓國鬧MERS的時候
    據韓國《中央日報》24日報導,首爾市長樸元淳就新型冠狀病毒疫情表示,「目前首爾還沒有出現重症患者,一旦首爾失守,整個韓國都將淪陷」。不久前剛剛宣布首爾市暫時禁止舉行集會的樸市長表示,「全光勳(音)牧師聲稱,感染新冠病毒也是一種愛國,我懷疑他是否精神正常」,並警告「將委託首爾地方警察廳,使他們無法舉行任何集會活動」。
  • 韓國首都首爾(組圖)
    1949年8月,韓國將首爾定為「首爾特別市」。    首爾的經濟自20世紀60年代開始迅速發展,60年代初,韓國實行外向型經濟發展戰略,扶植大企業,大力發展出口加工工業,實現了經濟起飛。此外,首爾還大力發展旅遊業,首爾與日本、東南亞及歐美各國有航線相連,各國遊客可方便地自由來往首爾與歐美各國之間。在國內,首爾同釜山、仁川等主要城市也有高速公路相通,交通十分方便。
  • 「奧林匹克效應」促首爾發展 韓國魅力之都將迎聖火
    2005年,在市政府推動下,漢城的中文譯名由使用了600多年的「漢城」改為SEOUL的諧音「首爾」。    作為韓國首都,首爾是韓國政治、經濟、文化和教育中心。以首爾為中心的「首都圈」面積僅佔韓國總面積的12%,但韓國近5000萬人口中的一半生活在「首都圈」內,韓國7成的國民生產總值也來自「首都圈」。
  • 14年前,北京的GDP比韓國首爾低1380億美元,如今差距是多少?
    其中,在亞洲地區內,我們國家的發展在早期是稍遜於其他國家的,其中就以在14年前北京的GDP比韓國首爾低了1380億美元。而現在發展到了今天,他們的差距又是多少呢?對於韓國首爾,大多數人可能都只是知道他是韓國的首都城市。但對於它的歷史淵源,其實還是有很多的。下面就讓我們來一起看一看。
  • 韓國首都改名,漢城改叫首爾,為何韓國人只呼籲中國人改稱呼?
    引言如今提到韓國,可以說沒有人不知道,尤其前些年韓國影視、明星在全球火熱。韓國作為中國的鄰國,已經成為中國人假期的旅遊勝地,尤其是韓國的首都首爾。但是很多朋友可能不知道吧,韓國首都之前不叫首爾,叫做漢城。
  • 我眼中的韓國之首爾行(上)
    首爾是韓國的首都,曾用名"漢城「,來韓國遊當然會來首爾看看。我們跟的旅行團在參觀完」烏頭山「下的「三八線」後,便坐車回首爾。首爾街道電桿上的盆景首爾的街道很是明亮。韓國的城市印象,不管是前兩天遊玩的濟州還是現在的首爾,都感覺特別整潔衛生,市容特好。和很多的大城市一樣,街邊是一排排玻璃幕牆的高樓大廈。
  • 韓國首爾的地標建築,想知道首爾有多發達,上去看看就知道了
    首爾,亞洲一流的國際大都市,韓國最大的城市,也是韓流的發源地。也許是受韓劇影響吧,很多人對首爾比較感興趣,雖然知道它可能比不上我國一線城市,但還是想去看看。好吧,你想知道首爾發不發達,上N首爾塔看看這個城市就知道了。
  • 韓國為何要把它更名為首爾
    如今的年輕人大多知道韓國的首都叫做首爾,但是,在多年前,韓國的首都一直都叫做漢城。2005年初之時,韓國才正式將漢城更名為首爾。一直以來,中國、韓國、日本都是漢文化經典的傳承國度,全國上下都有著很濃厚的漢文化氣息,這與三個國家的歷史由來有著脫離不開的關係。作為漢文化的經典代表漢字更是在歷史中受到了廣泛的流傳。
  • 韓國最繁華的城市:首爾在中國是什麼水平?
    韓國是繼日本和新加坡之後的第三個亞洲發達國家,作為當年的亞洲四小龍之一,創造了舉世矚目的「漢江奇蹟」,經濟高速增長,用短短十幾年時間完成了工業化。工礦業產值佔GDP的30%,其中半導體銷售額居世界第1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