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地無銀三百兩」,下半句才是精華,但很多人「羞於啟齒」!
有時候我們會去笑話他人的一舉一動,卻沒有發現自己這樣的舉動要比自己的想像中還愚蠢得多,同樣令人發笑。有時因為發現他人出現比較低級的問題,於是就對人家冷言冷語,甚至是惡意的嘲笑諷刺,但是事實上這些我們看起來非常簡單的問題,難道我們自己就不會出錯嗎?只不過是還沒有能夠清楚的認識自己罷了。所以我們不應該那樣隨意地輕視他人,特別是那些和你身份相當的,我們更不應該隨意地去輕視,因為這些與你一起打拼的人,你們兩個人的實力也就相差不大,笑話那個人實際上也就是在笑話自己。
「此地無銀三百兩」這句俗語向我們傳達出的也是同樣的事理,不少人覺得這句話說得很正確,但是卻很少有人知道這句話還有下半句,而且這後半句比前半句更加具有典範性,但是因為後半句話恰巧顯示出了人的自以為是,所以很多人都「羞於啟齒」。「此地無銀三百兩」並非只是古時候的人們歸納出來的一個俗語,在這句話裡還包含了許多東西,接下來講的這個故事,傳遞出的就是這個道理。有這樣一個名叫張三的人,他是個安分守己的小商人,他掙得錢也不多,在上繳賦稅後,只能勉強支撐家裡人的生活。
後來有一天他一下賺了三百兩,在驚喜之餘,張三也很擔心這筆巨款會被小偷盜走,無論把錢放在家裡什麼地方,他都認為很不安全,一番思索之後,他就挖了個坑,將這300兩銀子都放在了坑裡,又用土掩埋上,光是這樣他還不放心,便在放銀子的地方豎一塊兒牌子,上面寫著此地無銀三百兩。
之後李四,也就是張三的鄰居,正好從張三埋銀子的地方經過,原本他是在外邊閒晃,看到這塊牌子之後,他覺得非常驚訝。他想,張三立了這樣一塊木牌,不就是在向他人表示,自己有三百兩銀子嗎?於是他一下就明白了張三一定在這個地方埋了錢,他環顧四周,發現此時恰巧沒人,就動手將坑裡的銀子挖了出來,也確實沒有出乎他的意料,坑裡確實有三百兩銀子。若是他只是將銀子拿走也就罷了,但是他怕被人發現,竟然也豎了個木牌,寫上了「隔壁李四不曾偷」。
李四還覺得自己這樣做十分機智,張三回來後發現,自己藏銀子的坑上面又多了塊木牌,他趕緊挖開坑,一看裡面的錢已經沒了,根據木牌上的字,張三將李四告上了官府,將自己被偷的錢找了回來。李四自以為是的舉動,恰好把自己的所作所為都暴露了出來,他一邊笑話張三蠢笨,卻沒想到自己也不比他強多少。
因此,我們才會說此地無銀三百兩的後半句要比前半句更加具有典範性,張三掩人耳目的行為確實是將自己的蠢笨都表現了出來,而李四卻在知曉張三的行為非常蠢笨後,還去效仿他的行為,甚至還覺得自己這樣做非常機智。的確,張三的行為很是令人發笑,但李四比張三有過之而無不及,他一邊笑話著張三的舉動,另外一邊卻還效仿著,也留了一塊木牌,難道不是更加令人發笑嗎?
因此做人一定不能夠自以為是,不要認為自己的行為舉止都是非常機智的,但是實際上你的那些舉動就已經將你的蠢笨表現出來了,更加不要輕易的去效仿他人,這個世界上有很多人總是笑話著別人的舉動有多麼愚蠢,卻沒有發現自己的舉動也沒有比他人強多少。此地無銀三百兩,這句話非常有道理,但是他的後半句卻更加具有典範性。這句話向我們傳達出了一個非常明確的道理,千萬不要自以為是。很多人都不願意提及它的後半句就是因為他們經常會自以為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