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富汗國寶流浪記

2020-12-16 騰訊網

無論你看展時多麼隨意,這頂金冠也能留住你的目光。它綴有金花和上百枚金樹葉,每當觀眾走過帶來氣流,輕薄如紙的金片就會隨風舞動。

2000多年前,這金冠屬於一名阿富汗貴婦,25年前,差一點毀在喀布爾亂飛的炮彈中。如今,我們還能與它見面,全靠一個博物館館長,拿著賣白菜的錢,操著賣白粉的心。

阿富汗在文明的十字路口,閱盡東西歷史的交匯。這個國度擁有4000年文明史,遺存的驚世寶藏,堪比古埃及圖坦卡蒙法老墓。而阿富汗國家博物館,一度擁有超過10萬件藏品,風格多樣豐富,橫跨希臘、俄國、印度和中國。這個博物館也是金冠原來的家。

阿富汗古城裡的科林斯式石柱。

古代中國的銅鏡。

40多年來,阿富汗人民飽受戰爭的折磨,先是蘇聯入侵,接著軍閥混戰,然後是那個炸大佛的塔利班政權,總之,沒有一天消停過。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博物館的文物也難逃戰火威脅。戰爭中各方賣文物買槍彈,希臘化古城遺址被翻個底朝天,傳奇瑰寶流入黑市,被沿街叫賣,停電時博物館的檔案甚至被用來生火。

時任阿富汗國家博物館長奧馬拉·汗·馬蘇迪。

90年代,戰火燃燒到首都喀布爾,每一天,火箭在博物館上方掠過。館長馬蘇迪一刻都不敢閒著,他和同事們反覆商量,給每件文物設計了逃跑路線,編冊,包裹,裝箱,運輸,偷偷地送到安全地點。

博物館工作人員轉移部分館藏。

然而,館長最擔心的事情,還是發生了。

1993年5月,一顆炮彈落在博物館的頂上。精美佛像炸成碎片,青銅器被熔成廢銅,空中翻飛的黑色灰燼,分不清是來自中國還是印度的古籍。站在一片廢墟上,馬蘇迪沒時間心碎,提著煤油燈,摸黑拾起文物殘片。

萬幸的是,火箭落下之前,館藏最珍貴的文物已轉移了。1989年在總統的許可下,博物館人員從10萬件珍寶中,挑出國寶中的國寶,封存在總統府的地下金庫內。這個金庫裡,

圍繞這些不見天日的寶藏,流傳著許多充滿抓馬的情節。據說, 6位「守門人」掌管著金庫鑰匙,只有他們到齊才能打開大門。據說,博物館人員曾遭恐怖分子嚴刑逼供,哪怕丟掉性命,也沒人洩露文物的下落。

塔利班炸毀巴米揚大佛的瞬間。

然而,真實的藏寶故事,卻平淡得近乎無趣。塔利班控制阿富汗的年月,馬蘇迪不定期進到總統府。默默打開地下室的鐵門,測室內溼度,查箱子外觀,臨走前默默關上鐵門。

當家裡快揭不開鍋,走在大街上隨時被炸飛,這些博物館人員竟然有心思,去管地下室溼度的高低。更要命的是,明明守著一個大秘密,卻不能告訴任何一個人。

2003年,塔利班被推翻後,阿富汗重現和平的盼望,馬蘇迪終於能說出心中的秘密。

那一天,他和30多名文物保護者,擁擠在封存文物的小房間裡。圓鋸割開上鎖的金屬箱子,火花飛濺。一名考古學家打開第一個露出的袋子,看見的正是25年前他親手修復的文物。

2萬多件文物,包括那頂皇冠,毫髮無損,重見天日。馬蘇迪的心頭巨石,也落地了。15年來無言的愛,總算換回國寶的安然。

打開總統府寶藏後,文物人員在清點國寶。

只可惜,和平只維持短短幾年,阿富汗再次陷入混戰的泥沼。馬蘇迪死命保住的國寶,剛從箱子裡取出來,又被裝回去,踏上漫長的世界流浪之旅。

阿富汗專家精選了231件國寶,送到歐洲巡展「避難」。十幾年過去,感興趣有能力的歐美博物館,幾乎都走了一圈,民眾也開始審美疲勞了。這批文物又來到「絲綢之路」的東邊,先是日本韓國,再是中國。

2017年北京故宮展出後,這場海外文物「接力」橫生變故。美國的一個博物館突然取消展覽,意味著這些國寶離開中國後,極可能要被送回阿富汗。今年至少有8000多平民,死於阿富汗的武裝衝突。

還好中國人夠義氣,國內多個省市的博物館伸出援手,接待這位遠方的「貴客」。文保愛好者聽到它的可憐身世,紛紛到博物館官微留言,盛情邀請它到自己城市裡展出。

下周六,這批國寶將在湖南省博物館展出。只是湖南省博展出3個月後,這些珍寶是被送回阿富汗,還是繼續全世界地流浪,目前還是個未知數。

本文部分圖片來自網絡。

相關焦點

  • 新聞特寫|阿富汗流民家庭流浪記
    (原標題:新聞特寫|阿富汗流民家庭流浪記)
  • 故宮國寶抗戰萬裡流浪記
    然好景不長,「七·七事變」又爆發了,8月13日,日軍戰機轟炸上海,故宮國寶再次告急,自8月14日開始,暫存於南京的國寶文物又先後分成南北中三路向西南遷移,一路舟車勞頓、輾轉顛沛直趨貴州省安順縣(後因日寇進襲貴州由國軍機械化部隊第5軍第200師用汽車晝夜不息地轉運到四川省巴縣,今重慶市巴南區;筆者2013年還參觀過安順縣存放過200箱故宮國寶的地下龍宮)、四川省樂山縣及峨眉山等三大目的地。
  • 阿富汗難民的全球流浪之旅
    在過去的四年裡,荷蘭攝影師JolvanHoudt一直在記錄阿富汗難民的全球流浪之旅,讓我們用真實的圖片看看阿富汗難民的真實生活,看完了感覺我們的生活是如此幸福。阿富汗,2012年9月在阿富汗西南部偏遠省份尼姆魯茲,阿富汗人與人口偷渡者一起乘坐卡車離開,他們首先將前往巴基斯坦的俾路支省,然後去他們的最終目的地伊朗。阿富汗,2012年9月當他們的卡車試圖越過巴基斯坦時,Gulbadeen被地雷炸傷,他在他家附近的赫拉特省等待乘公共汽車。
  • 實拍阿富汗200件流浪國寶,戰火後依然光彩奪目,背後故事讓人心痛
    可以說這是一場從2006年開始就在全世界10餘個國家進行巡展的展覽,這一目的就是為了讓這些珍貴的文物遭受戰火的破壞,畢竟阿富汗這個國家一度以來都非常的不安定。這兩年來這批文物一直在中國流浪,北京、深圳、湖南、南京、香港等等,很感激我們中國如今很是強大,可以肩負起守護文物的重擔
  • 為什麼阿富汗將200多件「國寶」留在我國避難
    東北部凸出的狹長地帶與中國接壤,不錯這個國家就是 阿富汗。歷史悠久的阿富汗阿富汗通常被稱為中亞的十字路口,在古代曾是歷史上,這個如今稱為阿富汗的地區處在各個時期許多主要帝國的邊緣,所以阿富汗的國寶非常多。
  • 流浪的珠飾 - 阿富汗庫奇人部落銀飾
    ,他們是吉爾吉(阿富汗地名)的普什圖人。普什圖人是古代雅利安人的伊朗語族,從公元前兩千紀就活躍在中亞、阿富汗和印度,很可能是中國古代文獻中的月氏人。庫奇人是普什圖人最後的遊牧部落。遊牧生活曾被許多文學家、藝術家和歷史學家描寫成自由浪漫的象徵。
  • 18年前,中國送給阿富汗的那隻豬,如今成為國寶每天被圍觀
    眾所周知,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國寶。這些珍貴的國寶會受到國家的保護,成為國家的驕傲和象徵。中國的國寶是熊貓,德國的國寶是灰熊,泰國的國寶是大象,但是你能想像阿富汗的國寶是只豬嗎?在18年前,中國送給了阿富汗一頭豬,而這隻豬現在已經成了國寶,每天被人圍觀。
  • 回顧阿富汗文物來華避難這一年,我為身為中國人感到太驕傲了
    因國家動亂,而不得不巡迴世界的落難國寶——阿富汗文物,曾引起中國博物館接力。這一場巡展只是一場迫於無奈的辛酸流浪。從曾經的火燒圓明園,巴貝爾神廟被炸掉,阿富汗文物在流浪、巴西博物館被燒、到前段時間法國凱旋門被塗鴉...
  • 18年前,我國送給阿富汗的那隻豬,如今成為國寶每天被圍觀
    這隻豬在18年前被中國送給了阿富汗,現在已經成為了國寶,並且天天被人給圍觀。 更加重要的是,它也曾經經歷了和豬八戒一樣的尷尬人生往事。那麼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本期筆者就和大家一起來聊一下這次不一樣的豬。
  • 實拍阿富汗200件富麗堂皇的國寶,見證阿富汗文明,成旅途中的驚喜
    如果說哪一次博物館的旅行最讓我感動,那麼一定非在湖南省博物館中看到的特展阿富汗文物展。為什麼感動呢?可以說這是一場從2006年開始就在全世界10餘個國家進行巡展的展覽,這一目的就是為了讓這些珍貴的文物遭受戰火的破壞,畢竟阿富汗這個國家一度以來都非常的不安定。
  • 18年前,我國送給阿富汗的那隻豬,如今成為國寶每天被圍觀
    這隻豬在18年前被中國送給了阿富汗,現在已經成為了國寶,並且天天被人給圍觀。更加重要的是,它也曾經經歷了和豬八戒一樣的尷尬人生往事。那麼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本期筆者就和大家一起來聊一下這次不一樣的豬。由於它是當時阿富汗唯一的一隻豬,所以大家都高聲呼籲把它列為阿富汗的國寶。一下子,Khanzir就成為了炙手可熱的人物。一方面是失去一切的悲哀,另一方面是被人捧上神壇的熱情,這種感覺肯定是感慨萬分,如果是一個人的話估計早就瘋了。但沒辦法,生活很苦,但也依舊要過下去,Khanzir只能繼續百無聊賴的生活,並且每天接受大家的圍觀。
  • 阿富汗國寶為何一直賴在中國不走了? 國王下令不準將其送回國內
    雖說如今還有許多國寶未被找回,但我也相信總有一天,它們都會回到中國的懷抱。當今的阿富汗就如同過去的中國,更可怕的是,不僅僅是入侵戰爭,它們國家內部都有許許多多的矛盾,也因此它們的戰爭也會更加頻繁、更加慘烈。
  • 阿富汗國寶為何一直賴在中國不走了?國王下令不準將其送回國內
    在中國展覽的北京進行展覽完成後,這批國寶的下一個目的地本應是美國,但不知因為何種原因,它們沒辦法抵達美國,而國寶沒有了下一個目的地,就只能回去,這是阿富汗所不願意看到的結局。雖說這是一場世界展覽,但明眼人都知道這是一場保護國寶的戰爭。
  • 三毛流浪記,在你我記憶的深處流浪
    「光光頭上三根毛,圓圓鼻子往上翹」,流浪街頭但聰明機靈,歷經磨難卻不失樂觀,幽默可愛的「三毛」,陪伴了幾代人的成長。《三毛流浪記》至今仍是中國影響最大、銷量最高的一部連環漫畫。 漫畫形象「三毛」的創作者張樂平先生,畢生從事漫畫創作,畫筆生涯達60個春秋。
  • 阿富汗國寶旅行展出 移師清華園
    幾千年後的今天,借著「亞洲文明對話大會」的東風,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的一場展覽也用「器服物佩好無疆」作為主題,該展覽展出230餘件(套)阿富汗珍寶。「器服物佩好無疆」展覽,每一件珍貴的展品都詮釋著東西方文化的交匯。新京報記者了解到,清華大學藝博館用700多張圖將這些珍寶與其他文化的關聯做了對比,並著重突出了中國元素,展現了一個多元的、直觀的阿富汗。
  • 它們讓你重新認識阿富汗 這批黃金寶藏已經在全世界流浪了十幾年
    都市快報 記者 餘夕雯提到阿富汗,很多人對它的印象都來自新聞節目,一個遙遠的、多災多難的國家。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歷史,大多數人不太了解的阿富汗,也有曾經的榮光。日前,一場《金色阿富汗:古代文明的十字路口》特展在南京博物院亮相。
  • 《三毛流浪記》—死於寒夜的孩子背後,是張樂平的流浪尋家的歸途
    如果說《三毛流浪記》中的三毛有著流浪兒般的孤獨,1935年的張樂平在面對著山河破碎的境地,無異於一位在家中流浪的人。在這一點上,張樂平和三毛是一致的。只不過,三毛的家在遠方,而張樂平則是在殘破的家裡尋找未來的家。
  • 張樂平與《三毛流浪記》
    》 自1947年《三毛流浪記》在《大公報》上刊載以來,三毛的形象在中國幾乎家喻戶曉,盡人皆知,甚至越出國界,成為知名於世界的中國漫畫。1946年,他的反映國民黨軍隊生活的連環漫畫《三毛從軍記》在上海《申報》上發表,受到讀者的普遍歡迎。從1947年開始,《三毛流浪記》在《大公報》上推出,引起廣大讀者的極大關注,在社會上激起了更加強烈的反響,上海市民老老少少爭相購閱《大公報》,一時間,《大公報》因登載《三毛流浪記》而洛陽紙貴。  《三毛流浪記》的創作,起因於一個令張樂平刻骨銘心的悲劇故事。
  • 劉燁、袁姍姍《國寶奇旅》,故宮文物南遷是對是錯,歷史究竟如何
    國寶奇旅是一部良心好劇,劇情裡不僅有著中華民族的情感的表現,還有關於保護國寶文物中出現的人物感情線索,還展示了中國文物史上故宮南遷這一重要的歷史事件,將這段深受苦難、奮發自強,保護中國文化之根的英雄歷史搬上了螢屏,在這個祖國強大的時代,重溫那段火熱的歷史,不禁增強了我們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 《咪咪流浪記》一個被遺棄的孤兒
    趁妻子不在家期間,吉祥偷偷將咪咪賣給了流浪藝人彭師傅。彭師傅是個和藹可親、多才多藝的老人,他帶著三條小狗來福、小黑、小妞妞和一隻猴子小乖組成的雜技班,走街串巷為人們帶去歡樂。咪咪在彭師傅的培養下逐漸成長起來,他由此踏上一條充滿喜樂悲哀的艱苦旅程。在我這次對老動畫巡禮中,《咪咪流浪記》無疑是一部最難描述,也最不容忽略的一個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