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韓邪主動向漢朝稱臣,有什麼意義呢,這時漢宣帝又發生了什麼。呼韓邪主動要求向漢朝國境靠攏,究竟是蓄謀已久,還是臨時起意,這個已經無從考證。不過經過漢宣帝的精心安排,他這趟漢朝之行,心裡既佩服又感動是肯定的。漢朝在漢宣帝一朝,軍事實力和國家經濟達到了鼎盛,僅僅京城運輸儲備糧,就要動用六萬大軍押送,可想而知各地用於作戰的土兵有多少,這還不包括新設立的西域都護府的兵力。而連日來的窮奢極,也讓呼韓邪見識到了什麼才叫上檔次的公款吃喝。
僅僅統治數萬戶子民的他心裡應該清楚,即便大漢從現在開始原地踏步,而再給匈奴一百年時間發展,恐怕也不可能追到勢均力敵了。這是佩服。另外感動也是有的,一方面,皇帝先後兩次下詔恩準他不用跪拜,在所有西域國王和漢朝諸侯王之上,讓他保住了匈奴祖宗的面子;另一方面,陛下如此隆重地接待他,禮遇之重,不僅在匈奴從來沒有過,就是漢朝的歷史上也沒有顯擺到如此地步的時候,他自己的面子也掙夠了;而最重要的是,在國家外交和軍事上,漢宣帝對他也是足夠信任的,不僅讓他安全來朝見在先,更主動提出放他回去治理國家,這份信任無論如何都是難得而且感人的。
於是呼韓邪徹底服了。陛下也沒有食言,繼續保持了對他的信任,不僅答應他靠近漢朝邊境建立單于王庭,而且還贈送給匈奴三萬四千斛糧草,足夠裝備數千人的軍馬和武器。從此,匈奴正式進入到南北割據的時代。雖然最後呼韓邪輸給了郅支,但極大地消弱了匈奴民族的國運,算起來,漢宣帝而在不久之後的漢元帝時代,呼韓邪更是迎娶了王昭君,這就是著名的仍然是最後的勝利者。「昭君出塞」。王昭君嫁入匈奴,前後輔佐了三代單于,經歷了四十餘年,為漢匈兩家的和平穩定、文化融合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朝廷也用金冊金印冊封她為「寧胡氏」,以紀念她的豐功偉績。
呼韓邪歸降漢朝,在當時起到的作用是,讓西域各國從此以後徹底服從了漢朝的命令,再也不敢有半點反心。這就讓著名的絲綢之路徹底暢通無阻,為東西方經濟和文明交流打開了一條天路;而對於中國來說,甘泉宮的那次集會,標誌著朝貢體系的正式建立。從那以後,歷朝歷代的聖君明主只要國力允許,都會效仿漢宣帝,定期把所有屬國的國王、首領召集到京城來,大吃大喝一番,再贈送禮物以表明宗主國的恩典。
回到正題上來,陛下送走了呼韓邪,可以說是達到了一生輝煌的頂點,完成了列祖列宗都沒能建立的功業。如今匈奴歸降,西域臣服,四海昇平,可是美中不足的是,從甘露三年(前51)開始,三十九歲、正值壯年的劉詢身體狀況卻每況愈下,即使在皇家那麼好的環境中調養,也沒能有很大好轉人一病了,心情就會鬱悶,而且也容易懷舊,在病床上的日子裡,陛下靠著回憶打發日子,想到如今建立了萬世功業,卻沒有幾個知心人能夠一起分享,於是對那些已經病故的老臣就更加懷念。終於,甘露三年(前51)秋天,身體狀況好轉的陛下決定做一項工程,預備為他這一生,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