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這個題目,很多朋友都會驚呆了:做個麻醉有這麼大風險嗎?另一方面,又似乎不太懂。畢竟,這裡連續出現了幾個醫學專業術語。
先來和大家聊聊什麼是腰麻?
腰麻這個稱呼是舊稱,但由於使用的時間過久,很多人仍然這麼叫。其標準的書面用語,是椎管內麻醉。椎管內麻醉是一個統稱,其包括硬膜外麻醉、腰麻及腰硬聯合麻醉等常見的麻醉方式。這幾種麻醉都是在腰椎上進行穿刺,且都需要將局麻藥注射到椎管內而產生作用,因而把他們歸為一類。
上個世紀,當醫療器械還沒有像今天這樣豐富的時候,椎管內麻醉一般只有兩種:硬膜外麻醉和腰麻。其中,硬膜外的應用領域最廣。不誇張地說,脖子以下部位的手術,都有人曾經嘗試過硬膜外麻醉。隨著麻醉醫生對風險的認識增加,幾乎沒有人再敢這樣去嘗試了。
在操作難度上,腰麻一直被認為比硬膜外操作簡單。曾經有老一輩麻醉專家戲稱,用腳踹都能把腰麻針踹進去。這其中一個最關鍵的技術不同在於,腰麻過程中不怕穿破硬脊膜。而硬膜外的精細之處在於,一定不要把硬脊膜穿破。
雖然中國也有幾萬麻醉醫生,但很少有人親眼見過這個神秘的「膜」。而麻醉醫生對這個實實在在存在的「膜」的理解,幾乎都來自於書本上講解和老師的言傳身教。就連我這個幹了20多年麻醉的人,也只有在解剖課上見過。前些年有幸見過一次,還是沾了脊柱科的光。
外科主任看到我伸個脖子在旁邊使勁地看,他一下子就明白我想看什麼了。於是,他拿著一把籤子,用籤子尖端指了指椎管內那個白白的膜。看到這個神秘的膜之後,我點點頭,向他打了一個OK的手勢。
別看這小小的一層膜,它的功能大著呢!它的最主要功能是,保存腦脊液,使腦脊液不流失且保持恆定。一旦把它弄破,腦脊液就有丟失的風險。這也就是,為什麼硬膜外麻醉比腰麻應用的比較多的其中一個原因。
既然弄破硬脊膜會有腦脊液丟失的風險,這種麻醉為什麼要能廣泛被應用呢?
因為腰麻具有它獨有的幾個優勢:
1.起效快。當需要緊急手術的時候,這個麻醉很快就能達到手術要求。不誇張地說,當麻醉醫生把局麻藥注入蛛網膜下腔以後,幾分鐘以內便可以手術。
2.操作技術簡單。即使不熟練的麻醉醫生,也可以很容易穿刺成功。只要脊椎間隙找得準,只管進針,直至進不動為止。因為在進針的前方就是椎體,穿刺針是不可能穿過椎體的。
3.腰麻用藥少。相較於硬膜外麻醉,腰麻只需要硬膜外麻醉的1/10左右的藥量即可達到同等效果。並且,由於用藥量的大大減少,腰麻幾乎不存在局麻藥中毒的風險。
4.以一側為主的腰麻對血流動力學影響較小。有經驗的麻醉醫生,通過使用不同比重的腰麻藥使局麻藥集中作用於一側的下肢,可以產生手術側為主的麻醉效果。相比手術這一側的下肢,另一側下肢僅有很輕的麻醉作用。這樣一來,不僅術中的循環更穩定,術後病人的活動能力大大加強。
但是,腰麻有一個最為致命的缺點——手術後頭痛。
手術後的頭痛,主要原因就是腰麻過程穿破硬脊膜留下的那個洞導致了腦脊液外漏的結果。也正因為此,單純的腰麻越來越少。隨著腰硬聯合麻醉的廣泛應用,很多醫院都在用腰硬聯合麻醉中的腰麻針實施腰麻。更細的腰麻針,其術後頭痛率也大幅度下降。
目前,腰硬聯合麻醉的術後頭痛發生率非常低。因此,麻醉後去枕平臥幾乎就失去了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