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大米是用好品種種出來的,但有了好品種不一定能成為好大米,栽培因素對食味品質的形成有很大影響。
水稻的栽培因素包括播期、密度、種植方式、肥料運籌、水漿管理、病蟲害控制等。
播種時間
水稻的播種時間影響稻米品質的本質是溫度,特別是灌漿期溫度對食味品質的影響較大。適期播種是保證稻米品質的前提。
水稻不同品種由於生育特性不同,適宜的播期也不同,必須根據品種生育特性和當地溫光水條件,科學安排播期,確保灌漿結實期在最適溫度氣候條件內。過早或過遲播種均不利於食味品質的提高。
栽插密度
栽插密度對食味品質也有一定的影響。通過合理密植,使水稻群體結構處於合理的範圍,能夠充分利用光溫肥水氣等資源,保證個體的正常發育和群體的協調發展,可以促進水稻產量與品質的協同提高,栽插密度過大或過小均不利於稻米食味品質的提高。
在實際栽培過程中,應根據品種特性、秧苗素質、土壤狀況和栽培目標等因素有針對性地選擇栽插密度。
種植方式
水稻目前主要的種植方式有手栽、機插、拋秧、直播等。多數研究表明,同一品種在同一地區種植,手栽稻的食味品質最好,其次是(毯苗)機插,有序拋栽又優於直播,直播稻的食味品質最差。
肥料運籌
水稻一生需要的肥料主要是氮、磷、鉀、矽四大元素及少量的微量元素。其中氮肥對稻米品質影響較大,其次是鉀肥、磷肥和矽肥。氮素供應量主要影響稻米蛋白質含量,在一定範圍內氮肥施用量越多,蛋白質含量越高,食味品質下降。
此外,肥料種類、施肥時期和施肥方式對味品質也有較大影響。有機肥料可以緩慢釋放出多種營養元素,滿足水稻在不同生育階段的需求,提高稻米食味品質。
在栽培過程中要合理施肥,優化氮磷鉀矽等多種元素的比例,少施氮肥,多施有機肥,增施鉀肥和鋅肥,補施矽肥,特別是後期儘量少施或不施氮肥,有利於水稻健康群體的形成和病蟲害控制。
水漿管理
不同生育期水漿管理不善,都會影響水稻的生長發育,如中期水漿管理不善,烤田不到位,影響根系發育,從而影響產量,降低品質。其中灌漿結實期是稻米品質形成的關鍵時期,這段時間的水漿管理對稻米品質影響較大。
水稻中後期溼潤灌溉、乾濕交替可以有效提升稻米加工品質和外觀品質。另外,收穫前斷水不能過早,一般在收穫前一周斷水。
病蟲防治
水稻病蟲害不僅對水稻產量造成嚴重損失,而且嚴重影響稻米的外觀和味品質。因此,在水稻種植過程中必須加強對病蟲害的防控。
為了生產出食味優良、健康安全的高品質稻米,必須充分利用品種抗性,採取生態控制、農業措施、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科學用藥等環境友好的措施來控制病蟲害發生,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保證稻米的食味品質和食用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