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網—發現影響稻米品質關鍵基因

2020-12-12 科學網

 

本報訊 (記者李晨)4月26日,《自然—通訊》在線發表了揚州大學農學院/教育部植物功能基因組學重點實驗室教授嚴長傑團隊的最新科研成果。他們成功克隆了一個控制稻米蛋白質含量變異的關鍵位點qGPC-10(OsGluA2),該基因編碼稻米貯藏蛋白中的谷蛋白前體,而谷蛋白含量影響著稻米的營養品質。

論文共同第一作者、揚州大學農學院博士生楊宜豪介紹,團隊對400多份水稻種質資源的總蛋白及貯藏蛋白含量分別進行測定,確定了胚乳中谷蛋白含量的變異是水稻總蛋白變異的決定因子;在不同環境中同時鑑定出了兩個能夠穩定遺傳的控制水稻蛋白質含量的關鍵QTLs,並通過圖位克隆與功能研究明確了qGPC-10(OsGluA2)能夠顯著影響稻米蛋白質含量並最終影響稻米的營養品質。

團隊同時對該基因是否受過人工選擇及基因進化等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通過群體遺傳學和進化生物學方法發現,OsGluA2的基因組序列變異很可能與水稻秈粳亞種的分化有關,為解釋秈粳亞種間稻米蛋白質含量變異提供了理論研究基礎。

論文共同通訊作者嚴長傑表示,qGPC-10基因的鑑定與分析,有助於探究水稻品質相關遺傳機制,對水稻等主要糧食作物的營養品質遺傳改良具有重要意義。

相關論文信息:DOI:10.1038/s41467-019-09919-y

《中國科學報》 (2019-05-06 第4版 綜合)

相關焦點

  • 科學家發現影響稻米品質關鍵基因
    4月26日,《自然-通訊》雜誌在線發表了揚州大學農學院/教育部植物功能基因組學重點實驗室嚴長傑教授團隊的最新科研成果,他們成功克隆了一個控制稻米蛋白質含量變異的關鍵位點qGPC-10(OsGluA2),該基因編碼稻米貯藏蛋白中的谷蛋白前體,而谷蛋白含量影響著稻米的營養品質。
  • 科學家發現影響稻米品質關鍵基因—新聞—科學網
    ,而谷蛋白含量影響著稻米的營養品質。 圍繞決定稻米營養品質的主要指標——籽粒蛋白質含量的遺傳機制問題,嚴長傑團隊經過10年努力,成功解析了水稻秈粳亞種間稻米蛋白質含量分化的原因。 人們吃的大米主要是水稻種子的胚乳部分,其主要成分是澱粉和蛋白質。作為水稻胚乳的第二大組成部分,蛋白質含量的高低不僅決定了水稻的營養品質,而且也是影響水稻蒸煮食用品質的重要因素。
  • 稻米蛋白品質形成分子機制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近日,《植物細胞》在線發表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研究員萬建民團隊揭示的稻米蛋白品質形成分子機制。該研究克隆了水稻蛋白品質形成新基因GPA5,並從細胞、遺傳和生化層面闡明了GPA5在水稻貯藏蛋白後高爾基體轉運中的關鍵作用,對稻米蛋白品質改良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論文第一作者、農科院作科所副研究員任玉龍介紹,稻米中含有大量貯藏蛋白,它是稻米中僅次於澱粉的第二大類營養物質。谷蛋白是稻米中含量最高的貯藏蛋白,佔稻米總蛋白含量的60%以上,因此,谷蛋白是稻米蛋白品質改良的首選目標。
  • 中國科學家克隆出控制稻米品質的重要基因
    我科學家克隆出控制 稻米品質的重要基因科技日報揚州6月11日電 (記者過國忠 通訊員虞璐 王一凡)記者11日從揚州大學獲悉,該校農學院劉巧泉教授研究團隊在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和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等項目資助下,成功克隆了控制稻米蒸煮與食味品質最重要基因
  • 我科學家克隆出控制稻米品質重要基因 有助改善口感
    記者近日從揚州大學獲悉,該校農學院劉巧泉教授研究團隊在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和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等項目資助下,成功克隆了控制稻米蒸煮與食味品質最重要基因——蠟質基因(Waxy, Wx)的祖先等位基因Wxlv,並闡明了栽培稻中不同Wx等位基因間的進化關係,為稻米蒸煮與食味品質改良提供了重要的基因資源和技術支撐。
  • 播種時間對稻米食味品質的影響
    播種時間不同,水稻在整個生育進程中遇到的溫度、光照、溼度等氣候環境也會發生變化,進而影響稻米的品質。研究表明,播種時間影響稻米食味品質的本質是溫度,特別是灌漿期溫度對食味品質的影響較大。日本稻米食味品質的相關研究證實,水稻抽穗後30天內最適宜的日平均溫度在23℃左右,稻米食味品質最佳;當日平均溫度超過27℃以上時,食味品質就會降低。稻米理化指標分析表明,灌漿期溫度的變化會造成稻米中直鏈澱粉、蛋白質、脂肪含量以及支鏈澱粉結構的改變,並進一步影響膠稠度、糊化溫度、RVA譜特徵值等,從而影響食味品質。
  • 水稻的栽培因素對稻米食味品質的影響
    播種時間水稻的播種時間影響稻米品質的本質是溫度,特別是灌漿期溫度對食味品質的影響較大。適期播種是保證稻米品質的前提。水稻不同品種由於生育特性不同,適宜的播期也不同,必須根據品種生育特性和當地溫光水條件,科學安排播期,確保灌漿結實期在最適溫度氣候條件內。
  • 我科學家揭示稻米蛋白品質形成分子機制
    新華社北京1月26日電(記者董峻)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的科研人員日前研究克隆了水稻蛋白品質形成新基因GPA5,並闡明了其關鍵作用,這項研究對改良稻米蛋白品質有重要意義。據作物科學研究所副研究員任玉龍介紹,稻米中含有的大量貯藏蛋白是僅次於澱粉的第二大類營養物質。谷蛋白是稻米中含量最高的貯藏蛋白,佔稻米總蛋白含量的60%以上。因此,谷蛋白是稻米蛋白品質改良的首選目標。
  • 稻米品質比高產更難得
    本報記者朱海洋  如今,在百姓餐桌上,我們不得不承認,稻米這位「昔日霸主」正逐漸失寵。尤其是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一方面,人們對主食的選擇越來越多元化、個性化,另一方面,對稻米食用品質的要求越來越高。
  • 稻米品質好不好,米飯口感如何,稻米中直鏈澱粉含量是關鍵因素
    是什麼決定了稻米的品質?主要是整精米率、堊白度、食味評分、直鏈澱粉含量、膠稠度等指標決定,有的關乎外觀品質,有的決定蒸煮與食味品質。稻米胚乳中70%-90%的成分都是澱粉,故澱粉的結構與蒸煮食味品質密切相關。稻米中的澱粉含量有兩種,分別為直鏈澱粉和支鏈澱粉,糯稻米中直鏈澱粉含量要低於2%,幾乎全是支鏈澱粉,經常食用的秈米粳米直鏈澱粉含量一般在10%-20%。
  • 科學家發現無可識別基因的最怪病毒—新聞—科學網
    現在,科學家發現了一種沒有可識別基因的病毒,使其成為所有已知病毒中最奇怪的一種。同時,另一個研究小組日前在幾十種動物的組織中發現了數千種新病毒。研究小組在bioRxiv預印本伺服器上報告說,當研究人員對其基因組進行測序時,發現沒有一個基因與之前科學家遇到的相匹配。 在廢水和呼吸系統中搜尋病毒的美國紐約大學的Elodie Ghedin對這種病毒並不感到驚訝。
  • 無機砷毒性機制及其緩解策略提升稻米安全品質
    近日,中國水稻研究所水稻品質遺傳改良創新團隊在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雜誌在線發表了題為「Inorganic Arsenic Toxicityand Alleviation
  • 基因讓尼安德特人「很怕疼」—新聞—科學網
    近日發表在《當代生物學》上的一項研究發現,這些遠古人類親屬的蛋白質NaV1.7的編碼基因有3個突變,該蛋白質會向脊髓和大腦傳遞疼痛感。他們還發現,在英國人樣本中,那些遺傳了尼安德特人版本NaV1.7的人往往比其他人的疼閾值更低。 「對我而言,這是第一個使用現代人的基因改造模型了解尼安德特人的生理機能的例子。」
  • 影響稻米食味品質的因素有哪些?品種是首要條件,加4個外在因素
    影響稻米食味品質的因素包括稻米本身的內在因素和稻米食味品質形成過程中的外在因素兩個方面。內在因素是指稻米本身的內在品質,即品種的理化品質特性。外在因素是指稻米食味品質形成過程中的環境條件,包括產地環境、栽培條件、產後管理和煮飯質量等因素。
  • 植物澀味化合物代謝 關鍵基因首次被發現
    新知 科技日報訊 (記者吳長鋒)記者從安徽農業大學獲悉,該校茶樹生物學與資源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夏濤課題組,首次從植物體內發現並鑑定了參與植物單寧化合物降解的單寧醯基水解酶(Tannase,TA)基因。長期以來,有關控制植物單寧化合物的合成及水解途徑的關鍵基因尚不清楚,成為國內外植物界高度關注的研究熱點。 課題組經過十餘年的潛心研究,利用多種酶純化手段結合質譜分析,從茶樹中分離純化鑑定了茶樹單寧酶,並有針對性地從茶樹中純化該酶,對候選基因進行逐一功能驗證,最終找到單寧醯基水解酶,確定了編碼該酶的基因序列。
  • 東北地理所在利用基因編輯技術改良水稻品質方面取得進展
    近年來,人們對稻米品質的要求越來越高,口感好、食味佳的長粒香米更易受到消費者青睞。傳統的育種主要是通過雜交和回交選育,試驗周期漫長。與傳統育種相比,通過基因編輯技術,可以針對多個品質性狀,高效而快速的改良稻米品質,加速優質水稻品種的選育進程。
  • 將稻米品質做到「極致」
    巴彥縣高氏禾田米業全機械稻米生產線。「老話說,水美魚肥,土沃稻香。這幾年,藉助高標準農田建設,我們巴彥的有機水稻種植,實現了從『一顆種子到一袋米』全程機械化作業,稻農和米企的日子越來越好了。新年剛開始,我們就已經接新訂單了。」
  • 研究揭示三類咖啡原種資源的基因組遺傳分化—新聞—科學網
    小粒種(阿拉比卡種)在三原種中風味品質最佳,兼具香味和酸味。 然而,主導咖啡種小粒種咖啡易受病害幹擾,從而影響了品質和產量,其原因可能是其遺傳多樣性較低。目前,為了培育優質、抗病的小粒咖啡品種,研究者致力於將具有特殊風味物質和抗病等優異性狀關聯的等位基因或染色體片段從其它咖啡種導入主導種小粒種,而在全基因組範圍剖析三大類咖啡遺傳資源的種間遺傳分化及進化關係是咖啡分子育種的關鍵步驟。
  • 安農大首次發現參與植物澀味化合物代謝的關鍵基因
    中青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海涵 王磊 通訊員 曹雷)近日,安徽農業大學茶樹生物學與資源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夏濤課題組,首次從植物體內發現並鑑定了參與植物單寧化合物降解的單寧醯基水解酶(Tannase,TA)基因。
  • 南京農業大學萬建民院士團隊揭示稻米蛋白品質形成分子機制
    稻米中含有大量貯藏蛋白,它是稻米中僅次於澱粉的第二大類營養物質。水稻蛋白質的含量和組成對稻米的品質有著重要的影響。谷蛋白是稻米中含量最高的貯藏蛋白,佔稻米總蛋白含量的60%以上,因此,谷蛋白是稻米蛋白品質改良的首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