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五年的堅守只為心中不舍情丨萬山區高樓坪鄉新莊...

2020-12-21 天眼新聞

我叫羅水華,2016年3月到貴州銅仁萬山區高樓坪鄉新莊村開展駐村工作,如今已近5年。幾年來的駐村工作,讓我從滿頭烏髮到兩鬢斑白,只為心中那份不舍情。最難忘的是那貧困淚。初到新莊不久,一名年近60歲的群眾來到辦公室,一邊流淚一邊帶著哭腔說:「兒子患了精神分裂症,為了治病家中唯一值錢的小型貨車已處理掉,不但病沒治好還欠下幾萬元的債務,我們家已無路可走了!」作為土生土長在農村的我,深感若無此絕境的人不會這樣哭訴。當天,我與村支書、主任入戶核實,患者叫楊海山,30來歲,平時在新晃跑貨運,雖然收入不高,但基本能維持一家人生活。半年前,他突然神智不清,到醫院檢查為一級精神分裂症,不但收入全無,還要花錢治病、專人看護,家中的頂梁柱沒了。針對他的困境,我們及時召開村「三委」及村民代表會,將其納入農村低保和精準扶貧,在國家扶貧政策的大力扶持下,他的病情慢慢好轉。2017年,無房戶的楊海山列為易地扶貧搬遷戶,住上了觀山雅居80平方米的樓房,在當地社區解決了公益性崗位就業。

走訪幫扶戶姚茂珍了解家庭困難及經營打算

最憂心的是那家庭債。村民姚茂珍一家,因醫治丈夫的肝癌而欠下巨額債務,丈夫因病去世後,一家人的債務難以解決。為幫助他們脫貧,我認真分析其困難與優勢,利用其毗鄰經開區二號幹道的優勢,引進駕校考點,配套發展餐飲經營,解決家庭經濟困境。

落戶姚茂珍家的科目三大中型汽車考點及其經營的農家餐館

在請相關人員的幫忙協調下,銅仁市開天大中型汽車科目三智能化考點順利落戶姚茂珍戶,我及時向單位協調解決了3000元作為餐飲的啟動資金。目前,其每月房屋租賃等固定收入4800元,駕校平均每天有30多人在這裡吃飯,加上其兒子在銅仁市京東物流務工,月平均純收入近2萬元。那時,村裡這樣的困難群眾還有很多。針對新莊村的貧困戶現狀,我們及時開展了精準再識別,在全村43戶建檔立卡貧困戶中出列了23戶,同時將因病、因災戶申請評議納入精準扶貧戶,精準扶貧在新莊村第一次實現了應評盡評、應扶盡扶。

駐村幹部與工作組、村「三委」、村民代表等召開精準識別、低保保障評議會2019年5月,我積極投入到新莊村軟弱渙散黨組織的整治中來,利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活動,加強村「兩委」班子建設和支部黨員教育,及時補選了村委會主任,新莊村級組織建設得到全面加強。

萬山區重點招商引資企業落戶新莊村

經過全體幹部群眾的努力,新莊村煥然一新。寬敞的柏油馬路橫貫新莊村全境,幹道兩旁綠樹展枝、花果飄香,一盞盞明亮的路燈將新莊的夜晚點綴得如同城郊;重點投資項目——萬仁新能源汽車集團、蘇州高新區冷連物流示範基地等企業先後落戶新莊,為新莊村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今年,新莊村68戶232人全部實現了高質量脫貧,為解決新莊村產業發展的短板,萬山區50萬蛋雞養殖項目即將落戶新莊,其相關項目手續正在辦理中,祝願未來的新莊村會更加美好。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陳陽 整理

編輯 肖慧編審 田旻佳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別樣人生,譜寫別樣英歌|萬山區高樓坪鄉羊尾舟村...
    2017年9月,我被組織委派到萬山區高樓坪鄉羊尾舟村擔任第一書記。  「從沒有想到,從來沒有在農村生活過、工作過的我,要去農村工作,要奮戰在脫貧攻堅第一線。這不是重點,重點是對未來工作的迷茫。」我如實說到。
  • 「我的扶貧故事」捨棄「小家」只為「大家」|萬山區高樓坪鄉龍田村...
    我叫黃紹江,是地地道道的萬山人,2019年6月,我被萬山區公路養護中心選派到高樓坪鄉龍田村擔任第一書記。  龍田村是一類貧困村,群眾思想觀念跟不上、產業發展緩慢,交通不便。通過挨家挨戶走訪、深入田間地頭宣傳、召開院壩會等方式,為群眾宣傳脫貧政策,成為了不折不扣的「宣傳員」。  對於「聽事」收集到的問題,我根據訴求,及時梳理,分層分類予以解決反饋,針對群眾對政策不了解的問題,我加快政策學習力度。和群眾打交道一個多月,我自覺當好「服務員」,用樸實的行動為群眾解憂排難。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的信任就是最大的鼓勵|萬山區高樓坪鄉關莊村...
    我叫陳靜,2018年,我開始在萬山區高樓坪鄉關莊村任駐村幹部,今年是駐村的第三個年頭。駐村以來,除了偶爾周末時間回家看望父母和丈夫、兒子以外,我其餘大部分時間都是吃住在村,全身心投入村級工作。為此,村民們都開玩笑的喊我「女漢子」,但我卻十分感動,這是對我的一種認可。
  • 「我的扶貧故事」捨棄「小家」只為「大家」|萬山區高樓坪鄉龍田村...
    我叫黃紹江,是地地道道的萬山人,2019年6月,我被萬山區公路養護中心選派到高樓坪鄉龍田村擔任第一書記。  龍田村是一類貧困村,群眾思想觀念跟不上、產業發展緩慢,交通不便。通過挨家挨戶走訪、深入田間地頭宣傳、召開院壩會等方式,為群眾宣傳脫貧政策,成為了不折不扣的「宣傳員」。  對於「聽事」收集到的問題,我根據訴求,及時梳理,分層分類予以解決反饋,針對群眾對政策不了解的問題,我加快政策學習力度。和群眾打交道一個多月,我自覺當好「服務員」,用樸實的行動為群眾解憂排難。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的信任就是最大的鼓勵|萬山區高樓坪鄉關莊村...
    我叫陳靜,2018年,我開始在萬山區高樓坪鄉關莊村任駐村幹部,今年是駐村的第三個年頭。駐村以來,除了偶爾周末時間回家看望父母和丈夫、兒子以外,我其餘大部分時間都是吃住在村,全身心投入村級工作。為此,村民們都開玩笑的喊我「女漢子」,但我卻十分感動,這是對我的一種認可。
  • 「我的扶貧故事」田念東:五年扶貧路,步步有情在
    2016年3月,我剛剛大學畢業在銅仁市印江縣水務局參加工作半年,受組織委派以駐村第一書記的身份,前往距離縣城52公裡的刀壩鎮雙河村駐村,我的扶貧故事從此拉開序幕。雙河村共有625人,以佘姓和陳姓人氏居多,是一個二類貧困村。從印江縣城出發,一路顛簸兩小時才能到達此地。
  • 「我的扶貧故事」駐村五年,我交出了一份滿意的答卷丨赫章縣興發鄉...
    我叫劉廷會,赫章縣興發鄉丫都村駐村幹部。2015年2月,由於工作需要,鄉黨委政府安排我進駐丫都村,開啟了我的扶貧幫扶工作之旅。丫都村 129戶 638人,屬於典型的少數民族聚居村寨,村民居住相對集中。經過一個月,我走訪了全部村民群眾家庭,聽取他們家庭存在的實際困難、訴求,好的意見建議以及家庭發展意願等等。同時了解到他們的文化水平不高,小農經濟觀念很重,主要經濟收入就是外出務工和種養殖業,創收門路少而單一,經濟收入少,脫貧任務艱巨。   為激發群眾內生動力,我召開村民群眾會議,宣講黨的政策,激發群眾的內生動力,變「要我脫貧」為「我要脫貧」。
  • 「銅仁的春天」萬山區:育苗播種穩住市民「菜籃子」
    2月7日早晨,萬山區敖寨鄉中華山壩區,蔬菜大棚裡十分繁忙,村民戴著口罩採摘紅菜薹。棚外,大貨車等待裝運。幾小時後,這些新鮮蔬菜將出現在萬山區的超市及部分單位食堂。2月7日早晨,萬山區敖寨鄉中華山壩區大棚蔬菜內,務工人員正在採摘蔬菜敖寨鄉政協工委主任吳從玖說:「疫情防控期間,既做好防控工作,也及時恢復生產,現在中華山壩區還有100多畝的大棚蔬菜能陸續採摘上市,每天向萬山城區輸送蔬菜近10噸。」
  • 「區縣動態」萬山區「七精準」作答醫保扶貧卷
    2020年,萬山區醫保局堅持按照「保基本、全覆蓋、重質量、兜底線、可持續」的工作原則,著力穿好精準參保、資助、報銷、便民、比對、宣傳、督查七條「精」線,為廣大建檔立卡人員織牢了安全有力的醫療保障網,有效杜絕了因病致貧、返貧的情況發生,為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收官戰交上了一份滿意的醫保答卷。
  • 「我的扶貧故事」丨把「駐」村變「住」村|遵義市匯川區松林鎮新莊...
    初到新莊村,看著眼前的狀況——省級貧困村、山高坡陡、交通閉塞、生產條件落後、經濟基礎薄弱……如何當好這個第一書記,我心裡很忐忑,有些不知所措。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我深知這一道理。為儘快進入工作狀態,我進村後的第一件事,就是走村串戶到群眾家拉家常、摸情況。
  • 「我的扶貧故事」盛嶽輝:我心中的歌
    今天我給大家分享的是我在扶貧一線工作的故事。我是一個音樂學專業畢業的、學音樂教育的女孩。我從來沒有想過自己能跟扶貧工作搭上邊,但是現在:普定、補郎、農村、扶貧就是我生命中的關鍵詞。還記得第一次作為駐村幹部來到補郎村時,我的心情緊張而又激動。
  • 「我的扶貧故事」丨把「駐」村變「住」村|遵義市匯川區松林鎮新莊...
    初到新莊村,看著眼前的狀況——省級貧困村、山高坡陡、交通閉塞、生產條件落後、經濟基礎薄弱……如何當好這個第一書記,我心裡很忐忑,有些不知所措。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我深知這一道理。為儘快進入工作狀態,我進村後的第一件事,就是走村串戶到群眾家拉家常、摸情況。
  • 「我的扶貧故事」大伙兒都叫我「甜蜜蜜」書記丨習水縣官店鎮新莊...
    兩年前,我初到新莊村,時值嚴冬,這裡地勢狹窄,落差從700米攀升至1400米。通村毛路貫穿南北,村級辦公陣地正在建設,我徒步兩個半小時到達村級指揮所。我叫田潤禾,是官店鎮新莊村駐村第一書記,新莊村是國家級貧困村之一。
  • 伏牛山深處蘆家坪村駐村工作隊的扶貧故事
    蘆家坪村地處河南省內鄉縣北部山區,地理位置偏僻,山大溝深,存在「吃水難、上學難、就醫難」等諸多難題,南陽市工業和信息化局扶貧駐村工作隊自2016年到崗之後,為這裡增添了一股新鮮血液,給村黨建工作、村容村貌、精準扶貧等工作帶來很大變化,村裡群眾談起駐村工作隊無不拍手稱讚,仿佛家人一般親切
  • 「我的扶貧故事」從資料員到駐村幹部丨正安縣市坪鄉粗石村駐村...
    2015年7月,我從貴州師範學院完成學業順利畢業,同年9月,我走向了工作崗位,我工作的地方是我的家鄉,是我在無數崗位之中最終選擇的地方。離家求學十來載,最終能回到生我養我的地方,是何其幸哉!  剛到鄉政府報導,在黨委政府的安排下我到扶貧辦工作,那時的扶貧辦只有我和主任兩個人,那時的扶貧工作才開始,從上到下都還沒摸清路子,算是摸著石頭過河。
  • 「我的扶貧故事」駐村讓我懂得了付出與堅守的真正含義|福泉市道坪...
    我叫常英恆,是福泉市融媒體中心的一名播音員,同時也是一名入黨積極分子。2019年5月,根據組織安排,我成為了福泉市派駐道坪鎮氣坪村心巧組的一名網格員,11戶41人貧困戶的幫扶責任人。  駐村期間,我始終堅持用心情為民辦實事,努力做好村民的「服務員」。走訪村民。
  • 「我的扶貧故事」熊敏:堅守大山,只為鋪平孩子出山的路
    我叫熊敏,1987年9月參加工作,現任錦星鎮慶民村慶龍小學校長。33年來,我把家搬到學校裡,在白雲生處大山之間教書育人。我的信念是堅守大山深處,讓孩子們能走出大山去讀書,找到屬於他們的希望,從根本上阻斷貧困代際,過上幸福生活。
  • 「我的扶貧故事」村民喜上眉梢 我們滿心歡喜丨劍河縣敏洞鄉高桂村...
    我叫王勝熙,是劍河縣敏洞鄉高桂村駐村第一書記兼網格員。我是一名退伍軍人,退伍後轉業地方。參加工作多年來,我始終堅持弘揚人民軍隊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幹事創業,初心不改。王勝熙在辦公室填寫資料2016年4月,我到任後,除了完成村內郎洞村至高桂村10.8公裡公路水泥硬化外,我還先後完成了通往周邊村寨的村村道路硬化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