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高山族到海南尋根問祖

2020-12-16 央視網
  2001年11月15日播出

  主持人 李峰:大家都知道,漢族佔到臺灣總人口98%,這些漢族同胞祖籍都在祖國大陸,但是也許很多朋友並不知道,臺灣的高山族其實也與祖國大陸是血脈相通的,據一項調查,臺灣的高山族與海南島的黎族之間有著同血源的族群關係。最近,高山族同胞深入海南黎族居住區進行了調查,發現臺灣高山族的發源地就是在浙江餘姚的河姆渡文化遺址。

  11月2號,臺灣高山族的同胞和海南黎、苗族同胞正在載歌載舞慶祝「七仙嶺溫泉嬉水節」的開幕。來自臺灣的60多名高山族同胞,參加了10月30號,由海南省臺辦和中華民族史研究會聯合主辦的,瓊臺少數民族交流周活動。

  臺灣原住民文化藝術永續協會理事長(泰雅族) 吳廷宏:所謂講的中華民族源出一頭,在我們整個,在研究一個我們少數民族文化、學者、文化或服裝音樂來講,很多的確是雷同的,可能會找出很多的共同點,因為這個就是我們這次參加文化周最主要的目的。

  素有「南海明珠」之稱的海南島是一個以漢、黎、苗、回等民族為主體的多民族聚集省份,島上的黎族是我國具有悠久歷史的少數民族之一,人口約有144萬。而寶島臺灣也是一個多民族聚集的省份,以前統稱為高山族,其實他們不只一族,至少可以分為泰雅、阿美、排灣、布農、等9族。在充滿民族風情的歌舞中,臺灣高山族同胞發現,海南的黎族同胞與他們的長相、裝扮、生活習慣方面都非常相似。

  臺灣布農族同胞 伍阿新:他們的服飾,他們跳的舞,都蠻有色彩的,有些類似我們臺灣的原住民。

  臺灣阿美族同胞 徐石獅:大致相似,尤其農業社會工作,那些工具、機器,比較原始的,不是現代化的。

  臺灣少數民族交流團顧問(阿美族) 帝瓦伊撒耘:臺灣有個叫做阿美族,這個族,跟保亭的黎族(同胞的)體形、長相,尤其吃檳榔的習俗,幾乎完全一樣。所以我看到他們,好像全部是臺灣來的。

  臺灣排灣族同胞 賴純仁:他這個珠子完全是手工繡的,每一個都是龍銀,古代的龍銀,它在以前來講,是非常有價值的,包括,你看,原住民的手工,這個都是自己紡紗的,他自己做的,非常精細 ,非常耐用。(看到)這邊的少數民族的服飾,我們也是蠻興奮的,有一點跟我們的服飾是有點類似,感覺上蠻親切的,又很興奮能夠看到,跟我們不同族群的,還有類似的地方。

  採訪中記者發現,臺灣高山族與海南黎族同胞身穿的織錦、刺繡、蠟染的服裝以及佩帶的叮噹作響的銀飾物,都十分相似,黎族姑娘的頭巾、上衣、筒裙大部分都鑲嵌了金銀箔、雲母片、明片或者羽毛,也有的綴著貝殼、串珠、銅鈴或者流蘇。公元5世紀,黎族的紡織工藝就已經達到很高的水平,中國古代女紡織家黃道婆,元代的時候就到海南學習紡織技術,回到中原以後,逐漸把紡織技術推廣開來。黎族的織布機都是「平地腰機型」。

  記者:跟你們的那個民族織布的藝術一樣嗎?

  臺灣泰雅族同胞 蔣美妹:一樣。

  記者:工具一樣嗎?

  臺灣泰雅族同胞 蔣美妹:一樣。跟我們臺灣的泰雅族的工具一樣的,做法也一樣。

  臺灣同胞:老了不能幹了

  記者:你會織嗎?

  臺灣哈瑞編制工作室負責人(泰雅族) 楊玉英:會啊,會織啊,我也是織傳統(式)的。

  記者:看來跟你們那兒技術是一樣的?

  臺灣原住民文化藝術永續協會理事長(泰雅族) 吳廷宏:這個有點不一樣,我們那邊這裡有口,繞線的口,有個當口。

  記者:但是織法是一樣的吧?

  臺灣哈瑞編制工作室負責人(泰雅族) 楊玉英:織法一樣。

  臺灣少數民族學術文化交流團領隊 (泰雅族)李繼生:這個織布的方式跟臺灣完全相同,他所用的工具也好,織布的方式完全都是一樣的,女人不會織布就不能嫁人,男人不會打獵就不能娶。大概就是你還沒有成人,大概是這樣。

  無論是海南的黎族還是臺灣的阿美族、泰雅族、布農族等,他們都同樣勤勞勇敢、聰明智慧,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他們創造了獨特的文化藝術,其中有不少動人的傳說故事,採訪中記者發現,臺灣高山族和海南的黎族都有文面的傳統,在黎族同胞居住的山區,像這樣的文面還能見到,那麼少數民族同胞為什麼要文面呢?

  海南大學教師 唐玲玲:海南黎族的文臉、文身有幾種作用:一種就是祖宗能夠認識他,一種就是,敵人之間能夠識別,能夠區別,再一種就是,怕被人家搶去了,不認識,所以有文臉文身,再一種就是,黎族的一種美感,一種審美觀念。

  採訪中記者了解到,臺灣的高山族與海南的黎族已經分開上千年了,但是無論服飾、勞動工具還是傳說故事,都十分相似,雙方學者認為,這並不是一種偶然現象。11月2號,少數民族交流團來到了海南民族博物館,這裡珍藏著的大量的歷史圖片和資料,記錄了從新石器時期開始,各個歷史階段黎族人民的政治、經濟、文化和風土人情。

  海南五指山市政協主席(黎族) 王永興:剛才我說的這個衣服一樣的,這個是我的衣服,我們穿過了,我還穿過這個衣服,這個就是我們的,我還穿過。昨天晚上我們看(高山族)跳舞的,(就是)穿這個吧,也一樣包著,這個衣服就是我穿過的。這是我們黎族的真真正正的麻織的衣服。一樣的。你看。

  看到這些捕魚的工具,阿美族的朋友告訴記者,每年豐收的季節,阿美族16歲以上的男子都要下河捕魚,當長輩看到有人捕到大魚的時候,就高聲歡呼,表明對年輕人的讚揚之心。爾後,他們在河邊搭起爐灶,用蘆葦葉或者檳榔葉把魚裹住,下水煮,等到火裡的石頭燒得通紅的時候,把石頭扔進煮魚的檳榔包裡,這樣的魚不但能熟透,而且有檳榔葉的淡淡清香,阿美族同胞就這樣一邊歡呼慶祝,一邊品嘗味道鮮美的食物,這就是阿美族的「捕魚祭」。

  臺灣博物館研究員 阮昌銳:比方說,鋤頭,手鋤、還有抓魚的工具,狩獵的工具 ,抓山豬,怎麼抓山豬,怎麼抓鳥,怎麼抓魚,那個陷阱,那個都一模一樣,那也許當然是人類共同的一種習俗,但是這個一模一樣,做的大小也一樣,那就不是一個簡單事情。

  正是注意到了黎族與臺灣高山族之間有太多的相似之處,海峽兩岸的專家分別從歷史、考古、及遺傳學角度進行研究。他們認為,位於浙江餘姚的河姆渡文化遺址,證明了海南黎族與臺灣高山族的真正族源關係。

  中華民族史研究會會長 史式:那麼他們共同的來源在哪裡呢?我們要尋根,根在哪裡?一個代表的地方,就在浙江的餘姚河姆渡。我們知道(浙江餘姚)河姆渡有個古文化遺址,那個地方。第四層河姆渡第四層,用碳14測定的年代距今6900年,就是7000年左右,那麼臺灣大坌坑文化,那麼還有一些文化遺址,發現在臺灣看到的一些文物,跟在河姆渡看到的一些文物,是驚人地相似,舉個例子說,泰雅族不是還保留了腰機紡織,在河姆渡出土的文物中間,就有腰機,項鍊,各種裝飾品,在河姆渡,河姆渡這個古越人,距今已經7000年了,而且那個地方,有根據出土的頭骨,重塑他的面貌,那是很標準的南方人。

  上海復旦大學生命科學院研究生 李輝:臺灣的先住民,他的基因類型相當簡單,他所擁有的基因類型,只是大陸侗傣民族的主要部分裡面的最基本的幾種類型,他跟南洋的,跟玻里尼西亞那些類型差異相當大,甚至可以這樣說,臺灣有的類型玻里尼西亞沒有,玻里尼西亞有的類型臺灣沒有,這就否定了語言學上或其他學術領域研究的認為,臺灣和南島(洋)有關係的這種說法。

  一路研討一路考察,臺灣高山族和海南黎族同胞之間結下了深厚的感情,以歌傳情、以舞交心,兄弟姐妹般的熱情感染著在場的每一個人,身為教師的排灣族同胞謝玉珠告訴記者,她沒有想到,海南還有這麼一群兄弟姐妹,海南還有自己祖先留下的足跡。

  臺灣花蓮高級中學教師(排灣族) 謝玉珠:我的爺爺奶奶,還有我的外婆,過去做的事情,跟這邊一模一樣,所使用的工具,織布,一切的習慣,做法,生活方式九成都一樣,我下一次想要帶了我先生,孩子,想要讓他們了解,在黎族那邊的生活方式(與我們)都一樣。

  記者:讓孩子們也記住。

  臺灣花蓮高級中學教師(排灣族) 謝玉珠:我希望小孩們了解過去的生活方式。

  海南省臺辦主任 徐剛:我們黎族的同胞還要準備到臺灣去,把黎族的一些文化、風土人情、要到臺灣去展示,同時也希望臺灣更多的少數民族到我們海南來,進行廣泛交流交往。

  11月3號,瓊臺少數民族交流周即將結束,兩岸的同胞攜手在南山上,種下了這象徵民族親情的常青之樹。

  臺灣少數民族學術文化交流團領隊 (泰雅族)李繼生:活、活、活。下次我來我會看這棵。

  記者:下次來的時候會看這一棵嗎?

  臺灣少數民族學術文化交流團領隊 (泰雅族)李繼生:對,上來就是這一棵就對了,我知道這一棵,這棵是少數民族的樹,海峽兩岸讓這個樹活起來的話,表示我們就成功了。好,謝謝。

  主持人:在動人的歌舞聲中,少數民族文化交流團的活動結束了,臺灣泰雅族同胞李繼生告訴記者說,這次來海南島是探親訪友,將來他們還要和黎族同胞一起去河姆渡認祖歸宗。(編導:翟鈺)

相關焦點

  • 尋根問祖之鄧州高山族臺灣村
    鄧州市張村鎮的上營村是聚居著1200餘名高山族居民,因高山族人口數量佔全村總人口的一半以上,這裡被稱為「臺灣村」。在上營村,高山族居民祖祖輩輩流傳著這樣一個傳說:清康熙年間,民族英雄鄭成功部將率部由東南沿海北上至盧溝橋後,又奉命自此向東南一帶分兵屯墾。部隊裡有依那思羅等五位來自臺灣阿里山區的高山族士兵被安排在鄧州城區西北40裡處屯墾。他們各娶當地漢族女子為妻,並分別更漢姓為陳,周,蔡,黃,林,從此過上了漁樵耕讀的平民生活。
  • 臺灣連江縣青工總會訪問團到連江開展尋根問祖活動
    臺灣連江縣青工總會訪問團到連江開展尋根問祖活動 2014年07月29日 10:57:25  來源:人民網   8月3日,臺灣連江縣青工總會訪問團赴連江開展尋根問祖活動
  • 臺灣高山族同胞海南省親
    2002年12月16日星期一播出  主持人 李峰:逢年過節,中國人喜歡走親戚、串門兒,最近,在第三屆海南島歡樂節期間,80多位臺灣高山族同胞來到海南,進行了為期一周的省親活動。高山族同胞為什麼要到海南來省親?他們在海南有著怎樣的經歷和感受呢?  2002年11月22日,第三屆海南島歡樂節在海南省海口市開幕。
  • 臺灣新竹縣長邱鏡淳率宗親赴廣東梅州市尋根問祖
    臺灣新竹縣長邱鏡淳率宗親赴廣東梅州市尋根問祖 2018年08月23日 14:18:00來源:中國臺灣網 (圖片來源:梅州市臺辦)  中國臺灣網8月23日梅州訊 8月16日,臺灣新竹縣縣長、「世界客屬總會」榮譽理事長邱鏡淳率丘(邱)氏宗親一行回祖籍地廣東省梅州市蕉嶺縣文福鎮白湖村尋根問祖,開展宗親文化交流活動。梅州市委臺辦主任王忠豪陪同參與。
  • 臺灣李氏到永安尋根謁祖
    本報訊 (陳華安 李增祥)7日,世界李氏宗親總會執行副理事長、臺灣報紙事業協會理事長李國憲率團到三明市永安皇曆村江王祠尋根謁祖,探訪李氏先祖的遷徙足跡。
  • 臺灣謝明輝尋根認祖的故事
    臺灣謝明輝尋根認祖的故事作者:臺灣謝明輝 我生長在臺南市西港區,一個偏遠的小鄉村叫樣林村,位於曾文溪畔。 2009年福建推出平潭開放開發區,福建省長特聘我為開發區顧問,我趁開會之機,向時任臺辦主任的鄧本元,提出協助尋根認祖之事,鄧主任特組調研團幫我調查,二個月後傳來好消息,稱廈門海滄有一村叫石塘很類似,可否前來一看,我專程飛往廈門,省臺辦、市臺辦陪我前往海滄石塘,我一到表明我的意圖要尋訪我開臺祖謝兩水祖籍地,石塘謝氏世德堂宗長謝福坤,立即搬出32本祖譜核對,當核對到第32本祖譜時,內詳細記載謝兩水第十七代
  • 第五屆海峽兩岸神農炎帝民間拜祖活動啟動 線上尋根問祖
    中新網太原4月30日電 (楊傑英)30日,「問祖炎帝 尋根高平」第五屆海峽兩岸神農炎帝民間拜祖活動在「炎帝故裡」山西高平羊頭山炎帝廣場啟動。與往屆不同的是,今年的拜祖活動將通過「雲拜祖」「線下+線上」「現場+直播」等形式進行。   「炎帝故裡」山西高平,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濃厚。
  • 臺灣宗親石獅蚶江水頭村尋根謁祖
    ­  8月5日上午,由臺灣臺南市北門蚵寮保安宮常務監事王靖仁帶隊的尋根謁祖團回到家鄉蚶江鎮水頭村,受到了水頭宗親的熱情歡迎。­  據資料記載,早在明朝時期,石獅蚶江水頭村的洪姓大房帶著另外6房親戚到臺南北門蚵寮定居。如今,水頭村的宗祠成了這些後人認祖歸宗的平臺,在宗祠裡他們找到了最珍貴的血脈記憶。今年6月中旬,王靖仁一行3人在福建省臺辦、泉州市臺辦和石獅市僑臺外事局有關人員陪同下,到蚶江鎮水頭村尋根謁祖,尋找五府千歲的源頭。
  • 尋根問祖當慎之又慎——陳水扁家族福建尋根記
    公元2000年他當選總統後,就有熱心朋友幫他跑到福建詔安尋根,不多久,幫他尋根的朋友回報說他的開臺祖陳烏公,祖籍地就在目前的詔安縣太平鎮白葉村星鬥樓地方,收到朋友給他的一張「太平鎮白葉村」紙條後視為寶貝,他就一直將它珍藏在西裝口袋中。
  • 臺灣苗慄參訪團赴泉港尋根謁祖
    東南網5月9日訊(福建日報通訊員 劉澤陽 莊國輝) 近日,臺灣苗慄縣參訪交流團一行160多人,來到泉州市泉港區開展海峽兩岸民俗文化交流及尋根謁祖參訪活動。據悉,泉港與苗慄兩地歷史淵源深厚,明末清初泉港先民開始大量東渡臺灣入駐苗慄。
  • 【鄉村聊齋】:尋根問祖我遊氏
    尋根問祖我遊氏 2014年10月5日,我與紹忠、紹池、紹財、先傑等5
  • 尋根問祖④
    尋根問祖④   尋成都謝姓族人  我們這一支謝姓族人居住在成都市原華陽縣大墳包謝家祠,入川始祖謝子越,清康熙57年(1718)年正月二十七日離粵遷蜀。字輩:「子上元學,重君益世。芳惠直聲,冀永承繼。」
  • 臺灣少林俗派弟子來泉州少林寺尋根謁祖
    當日上午,來自臺灣南宗少林俗派的武林人士,在臺灣南宗少林俗派第八代掌門人呂松吉的帶領下,來到泉州少林寺,叩拜山門,面向佛祖行三跪九叩大禮,並舉行了簡短而熱情的交流座談會。會上,兩地少林僧俗弟子互贈紀念品,並現場展示兩地的僧俗少林功夫。臺灣南宗少林俗派的功夫首次在泉州少林寺演示,因同根同源、一脈相承,套路基本相近,贏得了在場各界人士的熱烈掌聲。
  • 臺灣新竹羅兆勲帶領家人回到水唇鎮官倉寨尋根問祖和祭拜緬懷祖先
    2019年清明節之際,水唇鎮高塘村官倉寨幹臣公後裔十四世祖乾標公遷臺灣族裔二十代裔孫羅兆勲,帶領在臺灣新竹的家人,回到官倉寨尋根問祖和祭拜祖先
  • 兩岸族譜對接:尋根問祖,得講「規矩」
    最早從大陸到臺灣的先民被稱作「開臺祖」。在大陸祖籍地,族譜往往只記錄到某人「移臺」,開臺祖在臺灣的裔孫不再續入譜中。若在臺灣無譜,又不知開臺祖名號,就很難從大陸族譜中找到祖源。為此,江氏委員會成立了以江林宣為組長的江丙坤先生族譜對接工作專家組。一方面,他們走訪臺灣江氏各支系,搜集族譜;另一方面,赴福建上杭、平和、永定、詔安等縣江氏村莊,遍查族譜。
  • 韓國餘姓來寧波尋根問祖 韓國宜寧餘氏「出自中州」(圖)
    浙江在線07月22日訊餘姓在寧波大概有10萬人,寧波餘姓宗親會秘書長餘君方日前接待了一位韓國商人,他叫餘哲模,他找餘君方的目的竟是尋根問祖。  餘哲模在韓國餘氏宗親會擔任理事。他告訴記者,目前韓國有2萬多餘氏宗親,而他的寧波之行也寄託了韓國2萬餘氏族人的尋根夢。
  • 【尋根問祖】尋重慶涪陵鄒氏尋根問祖(必進——雲祥系)和200年前入川綿陽希賢公後裔鄒忠信子孫
    重慶涪陵鄒氏尋根問祖(必進——雲祥系)為尋根問祖我去過貴州鄒家壩兩次,卻總是銜接不上,有似曾相識的感覺,但不知到底哪裡出問題了。洛龍上下龍橋與武隆浩口是親支!思享生子國君,8歲由四川川北道潼川府避闖王之亂入黔務川投親未果到涪陵(涪州府)龍潭上二甲青龍山紅沙坎插佔落業(我現老家附近)。
  • 共識大講堂|鞠肖男:茶香入口、尋根問祖
    共識大講堂|鞠肖男:茶香入口、尋根問祖 2020-12-17 09:3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臺灣莊嚴宗親總會 臺北縣許姓宗親會來晉江尋根謁祖
    第一次,要追溯到1996年的臺灣彰化莊氏宗親會尋根行。正是那一次兩岸莊氏宗親的首次家鄉聚首,才有了後來越來越多的臺灣莊氏宗親組團往來。  「我的祖先兩百多年前到了臺灣,到我已經是第七代。我們這批團員裡很多人都是在臺灣出生長大,但是大家對於尋根謁祖的傳統都很堅持。
  • 臺灣苗慄參訪團赴泉港開展尋根謁祖參訪活動
    東南網5月9日訊(通訊員 劉澤陽 莊國輝)近日,臺灣苗慄縣參訪交流團一行160多人,來到泉州市泉港區開展海峽兩岸民俗文化交流及尋根謁祖參訪活動。據悉,泉港與苗慄兩地歷史淵源深厚,明末清初泉港先民開始大量東渡臺灣入駐苗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