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關被稱為天下第一關,依賴山領海,設有層防禦,戰時山海關是東北、華北咽喉的軍事重要場所,現在的山海關是世界文化遺產,也是人們觀光的名勝, 但是,我們只知道山海關、嘉峪關等有名的關係,但不知道信陽有和山海關並駕齊驅的關係狹窄的武勝關,武勝關與嘉峪關、山海關、居庸關、紫荊關、母子關、雁門關、劍門關、友好關並稱為天下九關,位於河南信陽和湖北邊界、北屏中原、南鎖鄂州,是南北交通的咽喉,是中國古代大別山脈和桐柏山脈之間的重要狹窄口。
武勝關是進入中原的必經之地之一,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這裡發生的戰爭可以追溯到黃帝和蚩尤的時期, 有名軍事家孫武於公元前506年率領軍隊一舉攻擊武勝關,隨後佔領了英都,記載為「楚失三關,然後失去江山」。
南宋開慶元年( 1259 ),突然必烈帶軍過淮河,攻大勝關,宋軍受關保護,不可攻, 守備隊拋棄關南逃跑,方越關南下直取鄂州(今湖北武昌),合南宋,結成「鄂州之盟」, 嶽飛也把這裡作為恢復中原的根據地,派大將牛皋去武勝關地區。
太平天國和之後的捻軍賴文光部也在武勝關地區與清軍拼命戰鬥,戰敗了, 北伐戰爭時期,兩軍在這裡展開了激烈的爭鬥,北伐軍團獲得武勝關後,很快就取得了戰爭的勝利, 1938年日本25萬重兵進攻大武漢,召集13、16師從合肥進攻豫南,奪取目標是武勝關,武勝關經歷了無數大大小小的戰爭,目睹了歷代興衰的交替,很多文人在這裡哀悼古哀今,寄託憂愁,留下了很多詩。
清代經濟改革家陶澍創作的題為《宿武勝關》的詩描寫了武勝關的險峻之處,看起來讀者就在原地, 清代王玉擁的《武勝關》中也寫著「鳥道迂迴武勝關,籠輿欹仄馬搖搖晃晃」, 來往略顯褒斜路,半崖半面山」,表明了武勝關的危險,另外詩人艾青也寫了一首關於武勝關的詩, 武漢被戰爭的烏雲籠罩時,艾青坐火車通過武勝關,即興寫了這輛「車過武勝關」, 與其他文人表達的懷古思想不同,艾青在詩篇中表達了人們抗爭的巨大決心,鼓舞了無數人。
戰火硝煙的年代遠去,武勝關已經失去了重要的關口地位,但依然起著一定的作用, 現在武勝關山下的兩條隧道是老京廣鐵路通過的地方, 山上有一個狹窄的嘴,橫跨107國道矗立著一座顯示下巴豫境的牌樓,兩側的山體像兩個大門,現在的武勝關不能再現以前輝煌的景象,但作為歷史的目擊者,其所包含的歷史、文化價值是不可估量的,永遠銘刻在後世。
旅行也是一種生存方式旅遊多的是生活的閱歷,多了解了解各個城市的發展,多為自己的知識庫添磚加瓦,文中的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本文作者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