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成都往事/馮永樂

2020-09-19 靈臺人民

書上說:「成都是一座來了就不想離開的城市」,我在成都呆了五年時間,上學四年,工作一年,感覺成都就是我心中的一個夢。

2005年9月,父親帶我背起行囊,從寶雞火車站坐綠皮火車,一路把我送到了成都。來到了美麗的大學校園,望著高大的教學樓、圖書館、學苑湖………綠樹成蔭的校園讓人感覺到如夢似幻。天府之國,府河源頭,大熊貓故裡,最佳旅遊城市………成都有著太多讓人喜歡的名片。

報到完,父親在我的宿舍住了一晚上,第二天下午就回家了。我一個人在這個陌生的城市呆下來了,起初,我很不習慣,成都白天沒有天陽,晚上看不見星星,天空一直霧蒙蒙的,這和我從小生活的大西北截然不同。還好,有老師和同學們的幫助,讓我感到異鄉不再孤獨。我們宿舍有來自新疆的,四川南充的、達州的、湖北襄樊的,甘肅慶陽的,我們就是一個大家庭,相處很溫暖,後來因為畢業原因還調整了一次宿舍,認識了河南的,重慶的,更多的還是來自四川下面各個市的。

大學四年裡,除了學習專業知識,英語考級,還參加了許多課外實踐活動,幾乎跑遍了成都市各個區縣。每年大學開學的時候,我就和幾個同學把周邊大學城賣校園卡的生意承包下來,各有分工,有進宿舍掃樓的,有擺攤的,有電話推銷的,好不熱鬧,一個月下來,自己也能掙七八千塊錢,這在當時來時,是一筆很大的收入。那個時候, 我就把賺來的錢放在宿舍的衣櫃裡面,一拉開柜子,就能看見一大沓的錢捆的整整齊齊,常常有同學找我借錢,感覺很有成就感。

有一年五一假期,成都市郫縣組織大學生進農村,開展「高校+支部+農戶」志願服務活動,我看到消息就很主動的報名了,然後被分派到郫縣安德鎮泉水村,住進了四川老鄉的家裡,七天時間裡,和他們同吃同勞動,晚上還表演文藝節目、看電影。四川老鄉們對來的大學生接待很熱情,頓頓都給吃的特色菜,用很地道的方言給大學生們講解風土人情,把自己家最乾淨的上房騰出來給我們住,所有這些,都讓我們感覺到四川人的熱情大方。

時間總是過的很快,四年的大學生活轉眼間就結束了,畢業離校的時光裡,經常看見大學裡情侶們抱頭痛哭,一畢業就分手,一畢業就失業,成了常態。畢業後的一年時間裡,我還是很留戀大學裡的文化氛圍 ,於是,就在西南交通大學附近租了一個單間房子,白天去報社上班,晚上就在鏡湖邊散步,有時也去交大的食堂吃飯,去圖書館看書,過的也很愜意。

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隨著我在老家對大學本科生的安置政策,家裡打電話叫我回家鄉上班,離別的日子,很是讓人無奈,我站在成都市報業集團大樓的最高處,眺望遠處,一座座高樓大廈鱗次櫛比,車水馬龍,但是,萬家燈火,沒有我的安身之處,租房,畢竟不是長遠打算,最後,懷著極不情願的心情,訂了回老家的火車票,告別了生活和工作了五年的成都。

在成都的這五年時間裡,有高興也有悲傷,有喜悅也有哭泣,奮鬥過,彷徨過,成功過,失敗過,往事不堪回首,以後的日子裡,回過幾次成都,看到一切,已經物是人非,走好腳下的路,也許將來退休以後還會再回到成都———我夢開始的地方。

相關焦點

  • 東莞粵菜名廚|馮永樂:行萬裡路 尋萬本「廚書」
    馮永樂家裡兄弟三人,自己排行老三。按照傳統觀念,最小的孩子在家裡會特別受寵,但小時候父母特別忙,家裡的家務均由三兄弟承擔,馮永樂剛好負責在廚房幫父母打下手做飯。「洗菜、摘菜,蒸飯……一些簡單的工作,八九歲時就已經都有我來完成。」 馮永樂說,對於自己從廚的經歷,他自己也並不感到意外,因為小時候就對烹飪有一些興趣。高中畢業後,在朋友的引薦下,他開始走入深圳一家著名的酒店,從學徒做起。對於他的選擇,家人們也紛紛支持。
  • 蜀味往事賦予了成都不一樣的美
    其中蜀味往事市井火鍋以懷舊復古的裝修風格及充滿回憶的熟悉口味而聞名,也是近幾年發展較好的火鍋種類之一,因此也受到了許多消費者的強烈喜愛,創業者也從中看到了的火鍋市場先機,都紛紛選擇蜀味往事,踏上屬於他們的成功之路。蜀味往事市井火鍋傳承了成都風味的主要特色,把味覺回憶和獨特風味融為一體,完美體現出成都這座城市的高雅氣質,促進了人與人之間的交流。
  • 成都老街往事,探尋在地文化
    昨天上午,一場關於成都老街往事的分享會在毛邊書局桃蹊書院進行。數十位新老成都人齊聚一堂。
  • 《芙蓉花開》八月全國首播 成都續寫「往事」
    七八月份的螢屏將是成都飄香,首部反映成都的主題電視劇《芙蓉花開》已經敲定上檔播出的日期。記者昨日獲悉,成都電視臺15頻道獨家買斷了該劇的四川地區首播權,將於8月全國首播。此外,《芙蓉花開》的姊妹篇——「成都故事三部曲」第二部《成都往事》也進入開拍倒計時,初步計劃8月30日在蓉開機。而「三部曲」的完結篇《煙雨霧》也在籌劃中。  自從拍攝了《芙蓉花開》後,成都導演羅雷一下子成為大熱門。
  • 成都東郊往事,就在這本《大東郊》裡了
    在成都的東郊,自古以來就是特殊的區域。在過去的很多年裡,這裡是丘陵地帶,此起彼伏,綿延不絕,這裡的地名一如成都平原上的其他老地名一樣樸素,這隻有在成都老地圖中才能看到了。直到湖廣填四川,客家人來到了這裡,在這裡繁衍生息。至今,還可以從留下來的家譜、族譜中看到一代代客家人在這裡的生存往事。
  • 成都這條街,竟藏著來自清代的榮耀往事
    從東門大橋到九眼橋怕是找不到第二個這一條背街小巷可以將歷史追溯到清代乾隆年間雖然是個上百年的老街卻在2020年成為新晉網紅打卡地~今天,來聊聊它的故事1來自清代的榮耀往事乾隆帝賜贈黃緞華蓋一頂顧家將其插於府門外「華蓋」一詞可能太小眾化而「黃傘」二字顯然更接地氣所以此巷後來便有了「黃傘巷」的名字黃傘街繪者/成都市第二十中學王瑞佳 指導老師/姚娟 顧娜這是一段榮耀往事
  • 成都老北門 往事並不如煙(上)
    清朝末年的成都市郊區。   □桑宜川1 80年代記憶 北門梁家巷趕車上班  1982年初春,我和同學們從四川師範大學畢業了,大多被分配在省內工作。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到成都北大門外青白江區的四川化工機械廠子弟校上班,平生第一次站到了講臺上,與粉墨為伍。
  • 成都火鍋往事
    □張生勇  1990年代初,在成都大點的店子裡吃火鍋,還是比較洋盤的事。好多人不會燙食材,不是燙得太老就是沒燙熟,所以,像樣的火鍋店還會安排機靈些的服務員教客人怎麼燙。
  • 畢卡索「和平鴿」飛臨成都 畫作訴隱秘往事
    畢卡索「和平鴿」飛臨成都 畫作訴隱秘往事 2017-09-22 21(成都博物館供圖) 鍾欣 攝   中新網成都9月22日電 (王鵬)記者22日從成都博物館獲悉,《現代之路——法國現當代繪畫藝術展暨陳像·蛻變攝影展》27日將在成都博物館開展,立體主義開路人畢卡索的四幅作品分別以「油畫」「版畫」「絲巾畫」的形式花式亮相,展大師風範。
  • 成都老北門 往事並不如煙(中)
    老成都的城門。駱成驤成名後,到成都定居。在文廟南街以南,2001年前有個不起眼的小巷,叫落醬園街,其實原叫「駱狀元街」,就是因狀元駱成驤而得名。但駱成驤晚年住在皇城以北的街巷裡,如今那一片街區已不復存在。  駱狀元的早年人生與成都的幾家書院有關聯,他9歲入成都錦江書院,14歲進尊經書院深造,聰敏勤奮,為主講人王壬秋所器重。光緒十九年(1893),四川鄉試第三,光緒二十一年中進士,這次殿試光緒帝親臨現場。
  • 成都火鍋往事
    我只在吞之乎吃過一次火鍋,但到現在還能記得。這段時期,成都能正兒八經取個名的火鍋店,基本上都是名噪一方。新南門的熱盆景、八寶街有家三棵樹、皇城壩的皇城老媽、雙林中橫路的大富豪,還有萬年場的獅子樓等等。要說資格老,繞不開熱盆景,八幾年就開業了,到九十年代初火得不得了。
  • 與往事乾杯,再見了:你的,我的2019
    我想把「追逐」這個詞當作一個褒義詞,因為我們每一個心中有夢想的人都在追逐:追逐自己的夢想,追逐自己所愛的人們,追逐自己渴望成長的腳步,甚至是追逐父母不再黑的頭髮和曾經有力的大手……(一) 親情2019的1月19日,貴陽火車站,東北的一名範姓大叔在車站自己補損壞的行李袋,他說自己有一個在讀研的孩子
  • 甘肅靈臺:文化旅遊事業蓬勃發展/馮永樂
    作者簡介:馮永樂,80後文學愛好者,有新聞、攝影、詩歌、散文作品散見於報刊、網絡,系靈臺縣皇甫謐產業園管委會開發交流科科長,靈臺縣政協文史特約研究員。
  • 諾獎評委馬悅然中國往事:娶了成都妻子,翻譯唐詩宋詞
    譚楷,創作了「華西壩文化」叢書,其中一部《楓落華西壩》特別追尋了馬悅然在成都的生活印記。譚楷告訴記者:「得知這一消息,我很難過,也很遺憾。」在譚楷書寫華西壩往事的過程中,他採訪了很多與馬悅然有過交流的華西壩老人,馬悅然的形象,在譚楷心目中,已相當深刻。「他是一位非常重義氣、很講感情的人,很超脫,很智慧。」譚楷提到了聞宥,當年華西協和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的所長。
  • 時光|張生勇:成都火鍋往事
    文/張生勇1990年代初,在成都大點的店子裡吃火鍋,還是比較洋盤的事情,因為走幾條街都難得找到這樣的火鍋店。好多人不會燙,不是燙得太老就是沒燙熟,所以,像樣的火鍋店還會安排機靈些的服務員教客人怎麼燙。我在吞之乎吃過一次火鍋,但到現在還能記得。這段時期,成都能正兒八經取個名的火鍋店,基本上都名噪一方。新南門的熱盆景、八寶街三棵樹、雙林中橫路大富豪,還有萬年場獅子樓火鍋大酒店等。要說資格老,熱盆景算一個,1980年代就開始做生意,火得不得了。還有個小天鵝火鍋,因為地段偏,價格比較便宜。
  • 望帝春心託杜鵑,李商隱此詩中隱藏的成都往事,你知道嗎?
    成都作為唐代四大都市之一,大唐的詩人們毫不吝惜他們的筆墨。他們之中的很多都曾在成都居住,比如李白、杜甫、元稹、李商隱等等。而要論到他們對成都歷史的了解,怕得數二李。大約在東周時期,在成都的溫江萬春一代,出現了一位傑出的領導人-杜宇。他帶領當地百姓發展農業耕種,使得成都周邊百姓逐漸衣食無憂,而他也憑藉這個功勞,成功坐上了蜀王的位置。那以後,他把勢力擴展到現在的溫江、郫縣一帶,並將都城遷往郫邑,史稱「望帝」。
  • 《笙歌扶夢》:張充和的往事
    關於她們的往事與回憶,最近幾年讀到的數量不在少數。但蘇州的王道兄仔細挖掘,從不同的視角看待她們的故事,自然別有一番情味。王道兄的這本新著《笙歌扶夢》,猛一看是關於張充和的印象記之類的作品,但仔細研讀,你會發現作者對張充和的往事做了種種探尋,既有新資料,也有新見識,讓我們看到一個更為立體的張充和。
  • 整理驢友小譚照片,回憶稻城往事
    就這樣認識了許多性格各異的驢友,他們給我留下或深或淺的印象,有的還保持了多年聯繫,但大部分都失去了聯繫。人是有緣分的,共同走過一段路,一起體驗酸甜苦辣,看不同的風景,也使我的旅行經歷變得豐富多彩。好在有些旅行留下了照片,偶爾看到,不禁想到他們的一言一行,都充實了我的經歷。路上認識的驢友男女老幼都有,時間長短不一,竭力回憶往事,有時引起溫馨的回憶,有時不愉快的感覺,經過時間的過濾,都成為我過往經歷的組成部分。
  • 我的浣花溪,我的成都
    我的成都留給了我太多無法泯滅的東西,而我真正記憶清楚的,不是它冗雜繁複的街巷之名,不是它無可比擬的美食,不會是隨處可見的富人與美女,也不會是那遍街多得讓人發愁的小時尚,這些成都的印記,並不屬於我,真正屬於我的記憶,不過是一條在浣花溪旁靜靜守候的小道,連名字我也已記得的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