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扉
中正紀念堂的歸來讓人感慨新聞真是歷史的草稿
說起來已是十年前的事了。 2006年的10月,我應邀赴臺一周,其中一項行程就是參觀中正紀念堂。十月的臺北還沒有變冷,我那天趕早去的紀念堂,只見三三兩兩的民眾在堂前廣場遊玩。灰色、白色的鴿子成群地翔集於高大的牌樓以及廣場空地。整個畫面寧靜而美好。
1975年4月5日,蔣介石在島內去世。「行政院」於當年6月即決定興建中正紀念堂以紀念。1976年10月31日動土,1980年3月31日完工,並於是年4月4日舉行落成典禮,4月5日起對外開放參觀。中正紀念堂的全部建築採中華文化風格,外表以藍、白兩色為主,寶頂為八角形,上與天接,代表「忠、孝、仁、愛、信、義、和、平」等八德。中正紀念堂內供有蔣介石銅像,兩旁駐守著衛兵,每個小時定時換班的儀式是海內外遊客遊覽的重點之一。 記得當年我遊覽中正紀念堂,最大的感觸是,在這裡可以看見溫潤平和的中華文化。「大中至正」牌樓的那份親切莊嚴;「大忠門」前馬路上機車一族等候紅綠燈的那份悠然有序;紀念堂內正襟危坐的蔣公銅像,後壁上鐫刻著「民主、科學、倫理」詞條的那份神聖安詳……
當我在「大中至正」牌匾下拍照留念時,並沒有想到這會成為一張珍貴的私家歷史影像。來年5月,臺灣扁政府與臺北市政府為中正紀念堂所謂的「正名」鬥法一事鬧得沸沸揚揚。「中正紀念堂」被扁政府閃電更名為「臺灣民主紀念館」了。到了該年的12月,「大中至正」牌匾終被扁政府強力拆除,進而更名為「自由廣場」。
更名前
更名後
照陳水扁的說法,蔣介石是228事件的元兇,是屠殺臺灣人民的劊子手。廢止中正紀念堂以及隨後規划進行的拆除「大中至正」牌匾作業,是彰顯自由民主,是所謂的轉型正義。 記得「大中至正」拆除倒數計時的那幾天,我從臺灣的電視新聞上看到不少老人家自發地前往廣場留影,再看最後的「大中至正」一眼。其中最感人的一幕是,當年受命書寫「大中至正」的87歲老書法家楊家麟因身體狀況不好,無法親往現場再看一眼他在將近卅年前親筆書寫的四個大字,感到傷心,只好在家裡寫了「非自由廣場」五字,由他的學生張鈺珠和楊家寬等友人帶到現場,當眾展示給所有民眾看。 楊家麟老人向媒體透露,要寫「大中至正」四字,是由前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秦孝儀定下的,出處是明代大儒王陽明的《傳習錄》,「粹然大中至正之歸矣。」 那年冬天的臺北有點冷。
後來我才意識到,我去臺灣的2006年,是陳水扁2004連任之後的執政後段,扁政府以及綠營在島內的「綠化」作業已經全面鋪開。我出發前的一個月,臺灣的中正國際機場正式更名為桃園國際機場。可能是剛對外宣布更名,機場內部標識還未來得及清理,我從桃園機場通關「入境」時,一路上「中正機場」的字樣還隨處可見……
照片由作者王扉提供
2009年7月,筆者在給北京的《青年參考》撰寫的時評專欄《馬英九逐步「回中國化」》中,簡要回顧了「中正紀念堂」兩年多來兩度更名的悲喜劇—— 2007年5月19日,陳水扁將「中正紀念堂」改名,以「去蔣化」激化族群對立,以鞏固綠營選民的支持。當時,馬英九一再呼籲民眾保持冷靜,並承諾一旦當選「總統」,會將拆下的「中正紀念堂」牌匾掛回去。2009年7月20日上午,臺「教育部」對外宣布,將被拆下的「中正紀念堂」牌匾掛回,以維護法律尊嚴。而拆下來的「臺灣民主紀念館」牌匾,將與兩年前拆下來的「大中至正」牌匾一起放在中正紀念堂典藏室內妥善保管。此舉讓民進黨措手不及,也讓期待甚殷的藍營支持者得到了一個遲來的驚喜。 中正紀念堂的歸來,讓人感慨新聞真是歷史的草稿。扁政府當年費力打的草稿,一時成了風中的笑柄。只是被扁政府拆除的「大中至正」牌匾,和被馬政府拆下來的「臺灣民主紀念館」牌匾,至今還一道靜靜地躺在中正紀念堂的典藏室裡。 今年5月,島內再度政黨輪替。在蔡英文執政的四年內,中正紀念堂將不可避免地再度成為島內藍綠之爭的一個發力點。日前爆出的「臺獨」組織埋伏一夜,就為在中正紀念堂上懸掛黑布條的事件,只不過是新一輪風雨欲來的一個小前奏而已。
作者:王扉知名作家,學者。清華大學EMBA媒體會成員。深圳湖畔書館館長。
編輯:劉曉慧
鳳凰相關閱讀
· 為什麼臺灣被叫作亞細亞的孤兒,我來告訴你
· 你沒看錯!國民黨不應該反對特赦陳水扁
· 「陳喬恩」、「張天愛」、「薛凱琪」問鼎中華小姐三甲?!
· 美國氣炸 中菲交好破解其兩大圖謀
· 好戲來了!國民黨主席選戰提前開打
· 三度飛天!景海鵬太空過50歲生日,還遇到這個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