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王扉:我所知道的中正紀念堂

2020-12-23 鳳凰衛視

王扉

中正紀念堂的歸來讓人感慨新聞真是歷史的草稿

說起來已是十年前的事了。 2006年的10月,我應邀赴臺一周,其中一項行程就是參觀中正紀念堂。十月的臺北還沒有變冷,我那天趕早去的紀念堂,只見三三兩兩的民眾在堂前廣場遊玩。灰色、白色的鴿子成群地翔集於高大的牌樓以及廣場空地。整個畫面寧靜而美好。

1975年4月5日,蔣介石在島內去世。「行政院」於當年6月即決定興建中正紀念堂以紀念。1976年10月31日動土,1980年3月31日完工,並於是年4月4日舉行落成典禮,4月5日起對外開放參觀。中正紀念堂的全部建築採中華文化風格,外表以藍、白兩色為主,寶頂為八角形,上與天接,代表「忠、孝、仁、愛、信、義、和、平」等八德。中正紀念堂內供有蔣介石銅像,兩旁駐守著衛兵,每個小時定時換班的儀式是海內外遊客遊覽的重點之一。 記得當年我遊覽中正紀念堂,最大的感觸是,在這裡可以看見溫潤平和的中華文化。「大中至正」牌樓的那份親切莊嚴;「大忠門」前馬路上機車一族等候紅綠燈的那份悠然有序;紀念堂內正襟危坐的蔣公銅像,後壁上鐫刻著「民主、科學、倫理」詞條的那份神聖安詳……

當我在「大中至正」牌匾下拍照留念時,並沒有想到這會成為一張珍貴的私家歷史影像。來年5月,臺灣扁政府與臺北市政府為中正紀念堂所謂的「正名」鬥法一事鬧得沸沸揚揚。「中正紀念堂」被扁政府閃電更名為「臺灣民主紀念館」了。到了該年的12月,「大中至正」牌匾終被扁政府強力拆除,進而更名為「自由廣場」。

更名前

更名後

照陳水扁的說法,蔣介石是228事件的元兇,是屠殺臺灣人民的劊子手。廢止中正紀念堂以及隨後規划進行的拆除「大中至正」牌匾作業,是彰顯自由民主,是所謂的轉型正義。 記得「大中至正」拆除倒數計時的那幾天,我從臺灣的電視新聞上看到不少老人家自發地前往廣場留影,再看最後的「大中至正」一眼。其中最感人的一幕是,當年受命書寫「大中至正」的87歲老書法家楊家麟因身體狀況不好,無法親往現場再看一眼他在將近卅年前親筆書寫的四個大字,感到傷心,只好在家裡寫了「非自由廣場」五字,由他的學生張鈺珠和楊家寬等友人帶到現場,當眾展示給所有民眾看。 楊家麟老人向媒體透露,要寫「大中至正」四字,是由前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秦孝儀定下的,出處是明代大儒王陽明的《傳習錄》,「粹然大中至正之歸矣。」 那年冬天的臺北有點冷。

後來我才意識到,我去臺灣的2006年,是陳水扁2004連任之後的執政後段,扁政府以及綠營在島內的「綠化」作業已經全面鋪開。我出發前的一個月,臺灣的中正國際機場正式更名為桃園國際機場。可能是剛對外宣布更名,機場內部標識還未來得及清理,我從桃園機場通關「入境」時,一路上「中正機場」的字樣還隨處可見……

照片由作者王扉提供

2009年7月,筆者在給北京的《青年參考》撰寫的時評專欄《馬英九逐步「回中國化」》中,簡要回顧了「中正紀念堂」兩年多來兩度更名的悲喜劇—— 2007年5月19日,陳水扁將「中正紀念堂」改名,以「去蔣化」激化族群對立,以鞏固綠營選民的支持。當時,馬英九一再呼籲民眾保持冷靜,並承諾一旦當選「總統」,會將拆下的「中正紀念堂」牌匾掛回去。2009年7月20日上午,臺「教育部」對外宣布,將被拆下的「中正紀念堂」牌匾掛回,以維護法律尊嚴。而拆下來的「臺灣民主紀念館」牌匾,將與兩年前拆下來的「大中至正」牌匾一起放在中正紀念堂典藏室內妥善保管。此舉讓民進黨措手不及,也讓期待甚殷的藍營支持者得到了一個遲來的驚喜。 中正紀念堂的歸來,讓人感慨新聞真是歷史的草稿。扁政府當年費力打的草稿,一時成了風中的笑柄。只是被扁政府拆除的「大中至正」牌匾,和被馬政府拆下來的「臺灣民主紀念館」牌匾,至今還一道靜靜地躺在中正紀念堂的典藏室裡。 今年5月,島內再度政黨輪替。在蔡英文執政的四年內,中正紀念堂將不可避免地再度成為島內藍綠之爭的一個發力點。日前爆出的「臺獨」組織埋伏一夜,就為在中正紀念堂上懸掛黑布條的事件,只不過是新一輪風雨欲來的一個小前奏而已。

作者:王扉知名作家,學者。清華大學EMBA媒體會成員。深圳湖畔書館館長。

編輯:劉曉慧

鳳凰相關閱讀

· 為什麼臺灣被叫作亞細亞的孤兒,我來告訴你

· 你沒看錯!國民黨不應該反對特赦陳水扁

· 「陳喬恩」、「張天愛」、「薛凱琪」問鼎中華小姐三甲?!

· 美國氣炸 中菲交好破解其兩大圖謀

· 好戲來了!國民黨主席選戰提前開打

· 三度飛天!景海鵬太空過50歲生日,還遇到這個巧合……

相關焦點

  • 中正紀念堂改名
    紀念堂舊有匾額及兩側已被大型「臺灣民主紀念館」綠色布幕遮住   中新網5月20日電  臺北「中正紀念堂  據臺灣《聯合報》報導,臺北市警方昨天零時起在「中正紀念堂」四周拉起蛇籠鐵絲網,禁止人員進出。早晨七點多,聚集在「中正紀念堂」前的民眾就試圖衝進裡面,被現場警察制止。  中午十二點多,「大中至正」門前集結藍綠民眾,雙方先是隔空對罵,部分情緒激動的人還以「打帶跑」偷襲方式,衝到對方陣營用雨傘戳人、徒手打人。現場警察立即以人牆隔開,形成雙方南北相隔對望之勢。
  • 「中正紀念堂」被正式廢名
    中正紀念堂正式成為歷史。  草山行館已被一把火燒了。  蔣介石在日月潭的行館現在成了賓館。  蔣家士林官邸。  本報訊據臺灣媒體報導,臺「行政院」9日通過「中正紀念堂管理處組織條例」廢止案,「中正紀念堂」將正式改名為「臺灣民主紀念館」。
  • 走進臺灣中正紀念堂
    臺灣中正紀念堂位於臺灣臺北市中正區中山南路21號。 中正紀念堂和自由廣場也是旅行者必到的地方。整個園區,包括中正紀念堂、音樂廳和戲劇院,還有外圍的公園。中正紀念堂是為紀念蔣介石而建造的紀念堂,造型仿北京天壇頂部造型和埃及金字塔的主體建築樣式,大廳中央放置蔣介石坐姿銅像,底座部份設有展覽室和放映室,陳列蔣介石的一些文物,供民眾參觀。現在紀念堂裡正殿每到整點都有駐守的儀仗隊交接儀式,一般來說,17:00關殿前那一班會比較精採。而一樓的常設展,則展出了各樣與蔣介石有關的文物資料,有時會有些藝文展演。
  • 中國臺灣中正紀念堂,值得好好看一看
    過去,大陸遊客到臺灣旅遊的時候,中正紀念堂是一定要去打卡的景點之一。中正紀念堂所處的這處廣場,原本就叫做中正紀念堂廣場。2007年被臭名遠揚的阿扁倡導的所謂「正名運動」,硬生生地將中正紀念堂廣場大牌坊上的的「大中至正」牌匾拆下,掛上了「自由廣場」的名字。
  • 「中正紀念堂」更名之爭的實質
    一、中正紀念堂的結構與文化內涵 臺灣中正紀念堂是為了紀念蔣介石而建設的,佔地一萬五千六百平方公尺,其基地的街廓過去曾是臺灣陸軍總部的舊址。「臺獨」人士稱之為「中正廟」,充分表達對蔣介石的不屑。正是因為「中正紀念堂」所具有的政治圖騰意義,圍繞其名稱等,臺灣朝野早就較力已久。 最早提出修改名稱的是國民黨的「立委」黃德福。2002年2月時他提出,中正紀念堂應將蔣介石之後的兩位故「總統」嚴家淦和蔣經國的相關資料一併整理收藏,並參考美國「總統紀念館」的做法,改名為「總統紀念堂」,但章孝嚴的強烈反對。
  • 臺北市景點:中正紀念堂
    中正紀念堂中正紀念堂是臺北市最宏偉的紀念性建築之一,也是臺北市最重要的大型活動廣場、藝文表演中心。中正紀念堂位於臺北市中心的杭州南路以西、中山南路以東、愛國東路以北、信義路以南的範圍,佔地75000平米。大門外有「自由廣場」四字牌樓(原為「大中至正」),另外周圍還有中正公園、瞻仰大道、「國家」劇院、音樂廳等。中正紀念堂是為追念蔣介石而建造的紀念堂。其建築格式採天壇之頂、金字塔之體,主體部分為白色大理石牆,藍瓦金黃琉璃寶頂,整座建築氣象萬千。
  • 【旅行印記】臺灣臺北篇——中正紀念堂
    這句話其實源於小編喜歡的一部臺劇《我的自由年代》。「通往自由」是某些年代、某些地方可遇而不可求的奢侈品。臺北自由廣場命名有著深厚的政治背景,不過對於小編和廣大遊客來講,我們並不想要知道那樣清楚,只是覺得這「自由」二字在藍天下,給人以無限的瞎想,能夠徹底解放思想中的束縛。話不多說,言歸正傳。中正紀念堂,位於臺北市中心,各個捷運線均可到達。
  • 中正紀念堂令人流連忘返3大旅遊景點
    一.中正紀念堂中正紀念堂位於臺北市中,可以乘坐捷運到中正紀念堂站下車,也可以搭乘公交到中正紀念堂下,交通非常方便。中正紀念堂是紀念蔣介石的紀念館。紀念堂大牌坊大中至正曾被民進黨改成民主廣場。紀念館主殿也差點改成臺灣民主紀念館。
  • 「臺獨」企圖「228」當天破壞中正紀念堂郝龍斌報警
    「臺獨」人士揚言在「二二八」當天推倒中正紀念堂內的蔣介石銅像。(網絡圖) 原標題:「臺獨」企圖「228」當天破壞中正紀念堂 郝龍斌報警 中國臺灣網2月27日訊 臺灣的「二二八」事件70周年紀念日將屆,民進黨當局前日宣布將讓中正紀念堂「去蔣介石化」,再度引發臺灣族群對立。島內「臺獨」人士甚至揚言要在紀念日當天推倒中正紀念堂蔣介石銅像。
  • 中正紀念堂改名、去銅像? 鄭麗君:值得檢討
    臺灣《聯合報》圖     臺「文化部」近日針對中正紀念堂發布一系列政策,並宣布每年二二八都閉館一天;「文化部長」鄭麗君昨天指出,這是為了避免不必要的衝突而模糊焦點,期待各界以同理心來追思臺灣受難前輩,以及這段傷痛的歷史。     由於中正紀念堂是前天臨時宣布閉館,昨天不少旅客敗興而歸,韓國團導遊質疑,「關閉一天有法律效力嗎?不必事前公告?」
  • 中正紀念堂的未來 還給全民決定吧
    臺灣的民主多元,就容不下一個中正紀念堂嗎?臺灣民主經驗該不該紀念?當然該!該不該為這段珍貴的紀錄蓋座紀念館?沒人會反對!但何苦一定要用這種方式?一紙行政命令,草草率率搭個鷹架,民主紀念館就算這麼掛牌了,揭牌時完全沒有歡欣鼓舞,反倒是館內館外圍著拒馬蛇籠,群眾衝突一觸即發,當局與臺北市府的過招正方興未艾…。
  • 中正紀念堂:古典的特色建築
    中正紀念堂:古典的特色建築原本我一直以為,臺灣是沒有那種古典的特色建築的,因為我一直覺得臺灣是一個很現代的城市,應該不存在,但是可能真的是我想的太多了,恰好他就是真的有很多的這樣的古典建築。那一天我去看完了臺北的故宮,就在那裡吃了一頓午飯,下午的時候就趕到了中正紀念堂去看看那裡的景色。不知道你們知不知道一個民國的總統就是所謂的蔣中正,那就是紀念他的建築,他是一個古蹟了吧,而且是規模很大的一個建築,也算是這裡很著名的一個標誌吧,雖然距離稍微有點遠,但是還是位於臺北的,基本上都知道來這裡看看這裡的景色。應該這裡也是眾多旅遊團的景點之一。
  • 臺北「中正紀念堂」牌匾今可能重新掛上(圖)
    高清圖集:「中正紀念堂」正名風波  中新網7月20日電 據臺灣《聯合報》報導,臺北「中正紀念堂」19日晚無預警的進駐警力及大型起重機,相關人士指出,臺當局教育部門將在今天上午將「臺灣民主紀念館」的牌匾卸下,換回一年半前綠營執政時拆下的「中正紀念堂」。
  • 臺北「中正紀念堂」發生隨機砍人事件
    ▲圖源:臺媒據臺灣東森新聞16日報導,本月5日,臺灣知名景點——位於臺北市的「中正紀念堂」曾發生一起隨機砍人案
  • 「臺灣民主紀念館」改回「中正紀念堂」[組圖/視頻]
    2007年5月被扁政府時代換上「臺灣民主紀念館」牌匾的「中正紀念堂」,今天上午在大批警力層層管制包圍下,進行拆除牌匾的工程,工程人員同時將換回「中正紀念堂」的牌匾,恢復「中正紀念堂」。工程人員日前在紀念館前低調貼出告示,表示從19日晚上11時起,一直到明早11時進行整修,所以要封鎖整個園區,不過當時並沒有說明是否要拆除牌匾。因此以常前來運動的民眾,今早全部不得其門而入。
  • 關於中正紀念堂的記憶 - 聚焦大陸居民赴臺旅遊
    據報導,5月19日,中正紀念堂改名為「臺灣民主紀念館」,當日下午舉行揭牌儀式,陳水扁、蘇貞昌到場。場外藍綠民眾數度發生衝突,國民黨對中正紀念堂改名表示強烈批評。陳水扁此舉使「去蔣化」達到高潮,以「政治縱火」的方式叩響了2007年~2008年臺灣「大選年」的扳機。「去蔣化」其實跟「去中國化」一個脈絡,其目的都是要搞「臺獨」。
  • 臺灣中正紀念堂「去蔣化」 威權紀念品被下架
    今年是臺灣二二八事件70周年,近日,蔡當局以「轉型正義」為名,對臺北中正紀念堂「去蔣化」,臺「文化部」宣布禁止紀念堂售賣有關蔣介石的商品。 郝龍斌認為,中正紀念堂是臺灣這幾十年發展歷史的一部分,是臺北市民重要的記憶與休憩場合,也是臺北著名的的旅遊景點。「文化部」該做的事,是保存臺灣的每一個時期的歷史和文化,而沒有權力憑自己的意識形態去刻意抹殺某些歷史。
  • 臺北市長柯文哲:若中正紀念堂歸我管 圍牆早拆了
    海外網4月7日電 據臺灣「中央社」報導,一向言論出位的臺北市長柯文哲4月6日表示,他認為公園應該對公眾開放,如果中正紀念堂歸他管,早就把圍牆拆掉。  報導指,柯文哲4月6日下午出席「鄭南榕與言論自由」學術研討會,有與會來賓大讚柯文哲拆掉凱達格蘭大道上「反貪腐民主廣場」告示牌,並建議柯「國家圖書館」對面那個「怪怪的建築物」(即「中正紀念堂」),能不能跟拆北門旁的忠孝橋引道一樣拆掉,最少把圍牆拆掉。  柯文哲回應,那好像不是臺北市政府管的,「我管的早就沒有了」,並笑說「這不能怪我」。
  • 臺北中正紀念堂「大中至正」四字已被全部拆除
    (圖:臺灣《聯合報》)據臺灣《聯合晚報》報導,臺灣中正紀念堂「大中至正」牌匾中的「大中至正」四字在今天下午3點8分已經被全部拆除。    臺當局「教育部」大動作拆牌,今天上午吊車開到中正紀念堂的「大中至正」牌樓下方。不顧臺北市法規會主委葉慶元「行動違法」的喊話,吊車還是緩緩升起開始拆牌。
  • 鄭麗君賦"中正紀念堂"轉型「新含義" 被轟文化"臺獨"
    鄭麗君昨日(23日)受訪時未談是否接受道歉,但認為鄭惠中對「中正紀念堂」轉型有誤解。對此,臺灣安全主管部門前官員李天鐸直言,連一座歷史性的臺北「中正紀念堂」都能拗成「再民主」?他說,什麼都是民進黨說的算,「沒有人比她們更毒!」  鄭麗君昨日接受採訪時說,鄭惠中對「中正紀念堂」轉型有誤解。她聲稱,「中正紀念堂」轉型涉及組織轉型、空間轉型,不應簡化為「去蔣化」,而是「再民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