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13年11月15日至24日,「生活禪系寶島參訪團」一行26人問道寶島臺灣,參訪了臺灣佛光山、法鼓山、中臺禪寺、慈濟等諸道場。參訪團成員之一、曾追隨淨慧長老學禪多年的馬明博居士將其隨團參訪時所作日記輯集成冊,遂成《寶島問禪記》一書。該書內容豐富詳實,既有參訪寶島諸道場的感受,也有對大德弘法利生行履的記錄以及參訪團對佛教未來發展的一些思考。本文為11月23日臺北慈濟醫院參訪日記節選。
清晨和煦的陽光裡,參訪團走進慈濟臺北醫院。臺北慈濟綜合醫院,是慈濟在寶島的六所醫院之一,2005年5月8日落成啟用。
醫院大門兩側的四個柱子上,分別寫著,「人間菩薩如農夫,誠正信實如大地,智慧妙法如清水.」,第四句被門口的一輛大巴擋著。下車後,才看清是「廣邀善士勤耕耘」。
臺北慈濟醫院正門
正是「廣邀善士勤耕耘」的理念,使得證嚴法師和慈濟僧尼的行為,慢慢地延續到慈濟志工身上。慈濟的志工,來自不同的階層,有富豪、官員、教授、醫生,有白領,也有貧民.在慈濟,志工們都熱忱地投入勞作,有時在法師的帶領下,為捐贈的物品分類打包,並在每一包裹上貼標籤;有時去護理病人;有時自費前往各地災區發放物品.
一位胖胖的志工菩薩走過來。他自稱叫陳祥臺,今天專門來為參訪團參觀慈濟醫院做嚮導。
進醫院大門,迎面一幅巨大的壁畫《佛陀問疾圖》。
據佛典記載,有位老比丘病重,卻沒有人關心他。佛陀知道後,便前來探望。還沒進門,便聞到陣陣臭味。有些弟子不敢走進去,佛陀毫不猶豫地走到老比丘床前。掀開他的被子,發現老比丘身上長著膿瘡,床上儘是糞便。佛陀心中不忍,彎下腰為老比丘擦洗身體,清理傷口。佛陀留下來照顧他,為他說法、講道,直到老比丘恢復了健康,佛陀才放心離開。
在《佛陀問疾圖》前,海和尚、基和尚領眾三問訊。
佛陀問疾圖
乘電梯來到位於慈濟臺北醫院六層,這裡設有專做臨終關懷的心蓮病房。病房區入門處的對聯「心如明月照遍大地清淨性,蓮若菩提開滿人間智慧花」,巧妙地將「心、蓮」二字嵌在聯頭。
護士長陳美慧小姐迎上來,引領參觀心蓮病房。先是看病房內的醫護設施,然後,來到六層開闢的空中花園。她說:「醫院空中花園共有七座,以便讓病人走出病房盡享陽光。」空中花園內,翠竹桂樹,相映成蔭,花團錦簇,空氣中飄逸著一股隱約的桂花香。
心蓮病房
海和尚問:「其他宗教的人也可以來慈濟醫院就醫吧?」
陳小姐說:「可以。醫院充分尊重不同信仰者的需求,為佛教信眾提供助念室,為其他宗教提供祈禱室。」
陳小姐引領大家穿過寬敞的會客廳——這裡,擺著電視、沙發、書架、佛像,氛圍完全像居家生活——來到佛教徒專用的助念室「菩提居」。助念室內,整潔莊嚴,牆上掛著西方三聖像,供桌上有兩盞電子燈,還有一個小提示:「各位菩薩大德好:因考慮安全、安寧與環保、環境因素,助念中,此空間不宜點燈燭及焚香,不宜使用法器,感恩大家的配合。願大家法喜充滿、平安、吉祥。」
助念室內的西方三聖像
海和尚、基和尚領眾誦《心經》、大悲咒。誦經開始前,陳小姐走過去輕輕掩上門,以免影響其他人。
與菩提居相鄰的,是供基督教徒使用的祈禱室。牆上掛著十字架,十字架下,靠牆放著一張深慄色的桌子,桌子上擺著厚厚的《聖經》。
醫院的氛圍,清淨、整潔、安靜。病房及走廊的燈光,多採用暖色,讓人感覺溫暖,而不是冷光。生命縱然有來有去,醫院也應該是充滿光明與溫暖的地方。
陳小姐說:「醫護人員在這裡,不僅奉獻專業知識,還接受生死學前教育。醫院雖被比作『生死場』,對於佛弟子來說,病人的生老病死,更是無言的『境教』。在這裡工作,是奉獻,還是得到,只有我們自己心裡清楚。」
醫院走廊牆上,掛著許多書畫作品,其中時見動人心弦的話,像「醫院是生命的藝術館」「歡喜付出,看見歡喜」「付出是一,得是無量」「心寬念純」「愛自己,是要照顧好自己的心」「微塵人生,以病為師」「自造福田,自得福緣」.這些應該都出自證嚴法師的《靜思語》吧。
醫院走廊裡的書畫作品
遊教授說:「每次看到慈濟醫院,我都心懷感恩。因為我的嶽母就是在這裡安詳往生的。老人家面對生死,歡喜自在,念佛成片,醒夢一如,並且預知時至,非常殊勝。玫槐的姐妹來看望老人,她們打開電視看,老人說:『不要看電視劇,那裡面都是貪嗔痴啊!要看就看佛教頻道。你們來了,不要打閒岔,要跟我一起念佛。』臨終前的一天,老人家說:『我要到阿彌陀佛那裡去啦!』」
陳玫槐居士插了一句,「當時,慈濟大愛電視臺還專門為我母親拍了個紀錄片,片名叫《心蓮病房裡的笑臉菩薩》!」
證嚴法師在指導慈濟救助眾生的過程中,發現「疾病是痛苦的根源、貧窮的由來」,於是提出「除了救濟之外,慈濟還必須建設醫院,將慈善與醫療結合,從根本上終結貧病相生的惡性循環,這才是徹底的救濟」。
1972年,「慈濟貧民施醫義診所」在花蓮開設。1979年5月,證嚴法師提出興建佛教慈濟綜合醫院的構想,一方面發起「福田一方邀天下善士,心蓮萬蕊造慈濟世界」的募款、募心活動,一方面尋求建院用地。
1980年10月22日,蔣經國先生親臨花蓮靜思精舍拜訪證嚴法師,在了解慈濟事業後,他連連稱讚:「你們真了不起,為社會做了那麼多事,我沒見過一個寺廟那麼小,做的慈善事業卻是那麼大。」他還承諾設法協助解決建院用地。
慈濟醫院緣起圖
然而,籌建醫院並非一帆風順。當時預計需要建築費用8億新臺幣,但三年只募集到3000萬元。一位日本企業家為證嚴法師的悲願所感動,欲捐獻上億美元來建醫院。法師卻予以婉拒。因為她更希望臺灣每個人都有機會為建設美好人間出一份力量。
慈濟在各地舉辦建院募款義賣會,各地的慈濟委員為此奔走,許多社會人士捐出首飾。許多婦女工作之餘去做清潔工、洗碗工,把收入捐出來。她們說:「每揮動一次掃帚,就讓醫院多出了一片瓦;每洗一隻碗,就為醫院賺進了一塊磚。」
願有多大,力就有多大!到這一年年底,慈濟功德會募得建醫院善款7億新臺幣。慈濟醫院在20萬顆愛心的護持下奠基了。
然而不久,傳來一個不利的消息。醫院所在地被劃為軍事用地,必須收回。這個消息,如同天上掉下來的一塊巨石,重重地壓在證嚴法師心頭。她「信己無私,信人有愛」,堅信自己建醫院的初發心純正,終能突破這不可預期的難關與障礙。後來,在眾多愛心人士協助下,很快找到了第二塊地,並且比第一塊更適合建醫院。
守護生命的磐石
1984年4月,慈濟花蓮醫院正式興建;1986年8月17日,正式啟用。
「大醫王,分別病相,曉了藥性,隨病授藥;大船師,運載群生,渡生死河,至涅槃岸」,這兩句話,為慈濟醫療的緣起。因此,慈濟醫院秉持「救人為先」的理念,率先推行「免繳住院保證金」的制度。後來,衛生部門要求島內所有醫院參照執行。
心蓮病房外的走廊牆壁上,貼掛著多張拼圖。在一張拼圖下面,還有一頁說明文字。
陳小姐介紹說,心蓮病房有一位鼻咽癌晚期的16歲小女生。因為疾病的原因,她無法像正常年齡的學生那樣,開心地在學校跟同學一同玩耍。她只能留在家中,與疼痛共度每一天。直到年初,她發現「拼圖」這個有趣的遊戲,可以讓她忘記疾病帶來的痛苦。她每天享受拼圖的快樂,疾病卻在持續地發展,進而影響了她的視力。拼圖這項遊戲對她而言越來越困難。
5月份,她住進花蓮病房時,碰巧遇到母親節,她大方地將自己所有的拼圖捐贈給其他病友分享。一位法師得知她喜歡拼圖,便將這張拼圖送給她,她將這張拼圖留在了病房裡,以便讓其他病友分享這張拼圖的快樂。
海豚拼圖
這張拼圖,底部是湛藍的大海,上部是浩瀚的星空,拼圖中央,有三隻歡笑著的海豚正從生命之海上奮身躍起!
不知道那位可愛的小姑娘還在不在這世上,但這張生命的拼圖將一直在這裡!(本文節選自《寶島問禪記》)
(圖片來源 | 柏林禪寺數據中心)
柏林禪寺 官方網站 http://www.bailinsi.net
客堂電話 0311-84942447
投稿郵箱 blcssjzx@163.com
長按關注
微信號「blcs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