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13年11月15日至24日,「生活禪系寶島參訪團」一行26人問道寶島臺灣,參訪了臺灣佛光山、法鼓山、中臺禪寺、慈濟等諸道場。參訪團成員之一、曾追隨淨慧長老學禪多年的馬明博居士將其隨團參訪時所作日記輯集成冊,遂成《寶島問禪記》一書。該書內容豐富詳實,既有參訪寶島諸道場的感受,也有對大德弘法利生行履的記錄以及參訪團對佛教未來發展的一些思考。本文為11月17日法鼓山參訪日記節選。
車過三界村,駛入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山門。有穿著藍馬甲的義工舉手示意,車停下來。胸牌為「莊志忠」的義工,成為我們的「引路王菩薩」。他說:「歡迎各位菩薩來到法鼓山。接下來,將由我引領大家參觀。為保持法鼓山道場的清淨莊嚴,有三點請大家注意:一不許高聲說話,要輕聲緩步;二不許拍照;三不許攝像。請各位菩薩給予配合。」大家把相機、攝像機收了起來。俗話說,到什麼山唱什麼歌。既然法鼓山有這樣的要求,就「聽招呼,守範圍」吧。
果東大和尚前來迎接。他與海和尚、基和尚並行,引領參訪團一行前往大殿。
法鼓山的中心大殿,殿內沒有一根柱子,從上至下全部是乳白色大理石。沒有雕龍畫棟、飛簷鬥拱,整座法鼓山皆是磚牆結構,以黑、灰、褐三色為主。殿堂呈四方構造,樸實無華,無一處雕琢。
三人登上大殿內的壇城。果東大和尚說:「法鼓山正在籌備水陸法會。各個殿堂正在莊嚴。聽說海和尚、基和尚要來,我昨天匆匆從美國趕回來迎駕。」
海和尚合十道謝,「法鼓山、聖嚴長老、果東大和尚的名號,我素有耳聞。我們此行來到嚮往已久的法鼓山總部,參學、取經,來傾聽法鼓的聲音。感恩常住慈悲接待我們一行,尤其感恩方丈和尚能從百忙中抽身賜教。」
海和尚、基和尚帶領參訪團一行感恩法鼓山常住,頂禮三拜。果東大和尚慈悲地說「一拜」,並和法鼓山主要執事頂禮遠道而來的兩位大和尚一拜。佛子間的謙恭、平等、尊重,盡體現在這一拜之中。這讓人想到宋代大儒程顥的感慨。一天,程顥到一所禪寺參觀,遇上僧眾在齋堂用餐。僧眾雖多,但用餐過程,清淨莊嚴,沒有任何的雜音。程顥深深感嘆:「三代禮樂,盡在此中。」
與參訪團一行座談時,果東大和尚說:「淨慧長老在湖北黃梅四祖寺示寂時,我也是剛從美國回到法鼓山。當時想趕過去為長老送行,臨時辦各種手續需要時間,因此未能成行,只好在第一時間發去唁電。」海和尚、基和尚對果東大和尚再次表示感恩。
座談
果東大和尚概括地對聖嚴長老作了介紹。聖嚴長老是一位出色的宗教家、卓越的禪師,更是一位優秀的教育家。長老曾經說:「在篳路藍縷中,我也要發願辦佛教教育。這是東初老和尚的遺願,也是我自己的主張:『今日不辦教育,佛教便沒有明天。』」
教育是法鼓山的品牌與強項。初建法鼓山之初,聖嚴長老沒有先向宗教部門申請,而是先向教育部門備案,可見法鼓山自創立之初就決定了與眾不同的教育主導路線。這也是時至今日法鼓山譽滿四海的原因所在。
聖嚴長老在法鼓山
佛陀時代,竹林精舍就是最早的佛教大學,導師是釋迦牟尼佛,教授師是佛陀的十大弟子……今天的法鼓山,更像一所開放的大學。聖嚴長老生前除了創建文教禪修體系之外,還相繼創辦「中華佛學研究所」、僧伽大學、法鼓佛教學院,更積極地籌建法鼓大學……聖嚴長老還是一位佛學家、佛教作家,他著作豐富,至今已有中、英、日文著作百餘種,其中部分禪修著作已被翻譯成數十種語言,通行世界;先後獲頒中山文藝獎、中山學術獎及社會各界諸多獎項的肯定。
為提振漢傳佛教在國際佛教界的影響力,自1990年起,聖嚴長老每二、三年組織一次「中華國際佛學會議」,以「佛教傳統與現代社會」為永久主題,匯聚世界各國傑出的佛學學者集思廣益,探討如何將佛法應用在現代社會中。
「心五四」,是聖嚴長老為落實「心靈環保」所推出的觀念與方法,讓人能在生活中具體運用,如同一盞一盞照路的明燈,為人們指引出正確的方向,步步走向人間淨土。「心五四」的提出,淡化了宗教色彩,入世化俗;充實佛法精神,避免隨世流俗。
「心五四」的具體內容為:一、以「四安」提升人品—安心:在於少欲知足;安身:在於勤勞儉樸;安家:在於敬愛互助;安業:在於服務奉獻;二、以「四它」解除困境—面對它:正視困境的存在;接受它:接受困境的事實;處理它:以悲智處理困境;放下它:處理後心無牽掛;三、以「四要」安定人心—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太多;能要、該要的才要;不能要、不該要的絕對不要;四、以「四感」與人相處—感恩:使我們成長的因緣;感謝:給我們歷練的機會;感化:用佛法轉變自己;感動:用行為影響他人;五、以「四福」增進福祉—知福:是最大的幸福;惜福:是最好的儲蓄;培福:時時都有福;種福:人人都享福。人們眼前的這座法鼓山,是聖嚴長老悲心、願力的外現。
「1989年,剛開始施工時,師父就跟我們講,法鼓山早就建好了。在哪兒呢?他說,他已經在禪定中看到過了。」果東大和尚說,「師父強調,任何建築都會成住壞空,因此真正的法鼓山,是能根植於內心的理念,而不僅是外在的建築。」
法鼓山全景
1996年,法鼓山大殿奠基時,聖嚴長老取法古道場,在大殿佛龕正下方,設地宮一座。地宮中,珍藏著臺灣地區當代的佛教文物、藝術品和多樣性物種,且註明「公元三千年以後始能開啟」,以讓後代子孫一探佛教文明和文化發展的軌跡。長老的目光何其久遠、心胸何其廣闊!
海和尚、基和尚將《虛雲和尚全集》、淨慧長老的部分著述《生活禪鑰》、《經窗禪韻》等,贈送給法鼓山。
果東大和尚回贈了聖嚴長老的墨寶「心靈環保」及著作《禪門驪珠集》等。這是心與心的溝通,也是法與法的交融。
贈送禮物
聖嚴長老曾說,他畢生的使命和責任,就是振興漢傳佛教,尤其是禪宗。長老指出,「晚近因為有人指評漢傳佛教的缺失,是在於沒有修證次第及教學次第,甚至也不合印度阿含、中觀等之法義,於是便有人對於漢傳佛教失去研修的信心。其實並非如此簡單地便可將漢傳佛教揚棄,如若真的如此不堪,漢傳佛教兩千年來的光輝歷史,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聖嚴一生所致力者,似乎涵蓋禪、淨、律、密以及各宗各派的教理教史,相當龐雜,其實我一向不會只為了學問的研究而做研究,必是為了佛法的實用而做研究,是為了使得傳統的中印佛教諸宗,如何落實到現代人的一般生活之中,如何使得多數的現代人看懂,而且能應用佛法的智慧,是我畢生的使命和責任。」(見《天台四部止觀導讀》「序言」)
2006年,長老再次強調,「我們大家必須在承先啟後的原則下,將漢傳佛教建立為法鼓山的主體,我們是承繼中國大陸的禪宗,但已不是19世紀中國大陸那樣的禪宗。那時的中國禪宗,是山林式的,尚沒有接觸到南傳及藏傳佛教的優良面及實用面。但是我接觸到了,同時我也接觸到了韓國、日本,乃至越南的禪佛教。我把這些新見聞,運用在傳統的禪法之中,故當禪修者初用話頭不得力時,可以用呼吸法、禮拜、經行、念佛等方法作輔助。還有,默照禪在中國已經失傳八百多年,但是,我在日本曹洞宗的禪堂看到,我也參加了他們稱為『只管打坐』的修行,實則便是默照禪的別名。」
「我到美國後,也接觸到南傳的內觀禪。我把它們分析整合起來,便是法鼓山所傳的中華禪法。同時我在閉關修行的時候,用的即是類似於默照禪。因此我把話頭禪及默照禪整理之後,便在頓悟中開出次第化的漸修法門,是任何根器的人都適合用來起信實修的好方法。在修證過程中,我也標明了從淺至深的四個階次,那便是散亂心、集中心、統一心、無心,每一階次各有修行及進階修行的方法。這是經過我幾十年的練習整理以後,把漢傳佛教的禪法重新發揚光大的。」(本文節選自《寶島問禪記》)
(圖片來源 | 柏林禪寺數據中心)
柏林禪寺 官方網站 http://www.bailinsi.net
客堂電話 0311-84942447
投稿郵箱 blcssjzx@163.com
長按關注
微信號「blcs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