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與千尋是一部很老的動漫電影了,這可以說是宮老爺子的代表作,在2001年的時候就已經上映,可真正在國內院線上映卻是2019年,不過相信很多小夥伴早就已經通過各種途經看過這部神作,在我們的記憶中千與千尋就是一部在異世界尋找父母的旅途,可是它真正想要表達的,你知道是什麼嗎?
其實就是「尊重自然」。說到尊重自然,這似乎已經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了。什麼是"自然"?這聽起來好像是個很大的命題,但它其實就像從前村頭老人口中那些"神神可叨"的故事一樣,是常伴在我們身邊的。比如我們熟悉的《聊齋志異》,什麼聶小倩、辛十四娘、席方平之類的,還有老人們口中的狐狸報恩,黃鼠狼成精一類的神鬼志怪,伴著方言俚語,分外親切。
再看《千與於尋》時,我就一直在注意一些小細節。比如故事最初,路邊上一閃而過的一層層堆疊的破舊的神龕;在主角詢問"那些小房子(神龕)是什麼"時母親漫不經心的態度;泡沫經濟後荒廢的水泥鋼筋搭建的不新不舊的建築和所謂的主題公園;千尋與父母誤入神明的世界以後,爸爸媽媽吃掉了神明的食物;被當成"腐爛神"的散發惡臭的河神;困住河神的舊拖把舊水桶舊自行車,人們丟棄的垃圾,水土流失的泥土……這裡面到處都有人的痕跡,到處都是人留下的狼藉。
哦,對了,還有白龍的身世。原本顯赫的一河之主,在河被人填平之後,變成了湯婆悽手下苦命的"打工仔"。所以,這是不是一種對自然的不尊重?這算不算我們已經遺棄了對自然的敬畏?在我們中國有一句俗語,叫"舉頭三盡有神明",就是說我們相信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有神明監督著,護佑著,所以我們不能做不好的事情。正因為如此,我們才生出各種節歷,我們會在各種節日舉行祭祀,還會登高求取神明的旨意,也會認為"萬物有靈",河裡有河神,山上有山神,有靈性的小動物會比成人形,到人間來,有仇尋仇,有恩報恩,或者只是來玩耍一番,領略一下有神明庇佑的繁華的人間美景。
為什麼每個民族都有神話呢?因為神話裡往往暗藏著我們民族起源的真諦,它能夠指引我們追根溯源,了解到我們最初的信仰和敬畏。比如我們曾經靠天吃飯,種下的糧食希望得到雨水的澆灌,所以我們認為天上有龍,求一求龍王就可以下雨。有時河水泛濫,淹沒莊稼和村莊,我們的祖先會認為是河神發怒。這就是一種自然崇拜,也是對自然的敬畏。可是通過《千與千尋》,我們看到的卻是:神明在人間受到汙染,所以去湯屋清洗乾淨;神明在人間享受不到祭祀,所以去河的對岸填飽肚子;神明在人間無家可歸,所以去到另一個世界尋求庇護。
在不知不覺間,我們與神明,我們與自然,似乎越來越遠了。可能有人會問,遠了就遠了,有什麼關係呢?當然有關係了,因為我們人類也是自然的一部分。我們從何處來,我們到何處去;我們從土屋茅廬住進鋼牆鐵壁,我們從聚在村頭樹下閒聊,到住在對面卻不相識……沒了人情味的人間,不要說神明,就連我們人類自己,也未必真心覺得舒適愜意。
所以在動漫中,白龍一再提醒女主角千尋不要忘記自己的名字,忘記了名字就再也回不去自己的世界了。不能忘記的真的只是一個名字嗎?這一個名字裡,究竟又包含了多少呢?也許就是我們的曾經,我們的歷史,我們的人文。在社會飛速發展的當下,不忘初心,銘記過去,記住那些像泥土一樣溼潤溫和的人情味,記住我們與自然曾經的聯繫。再大的一棵樹,也要把根扎在土裡,人無論走得多遠,也總要接地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