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馬會」上周六剛剛在新加坡進行,這是兩岸領導人66年來第一次裡程碑式的會面,「習馬會」必然會成為兩岸關係新的裡程碑。身兼香港奧委會主席的全國政協委員霍震霆對此表示,希望在「習馬會」的推動下,兩岸文化、體育交流也能逐漸增多。
近段時間恰逢我國46號文(體育產業)出臺一周年之際,這一年裡,國內各領域大佬爭先布局體育產業,瞬間風起雲湧。相比之下,臺灣好像安靜地躺在海峽另一邊,遠離風暴的世外桃源。但是你真的知道臺灣的體育產業近些年裡都發生了什麼嗎?
說到臺灣體育,有一項不得不說的體育項目——棒球。
棒球:臺灣驕傲
筆者一直記得小時候看的《旋風小子》,林志穎在夕陽下手握球棒的身影。後來直到筆者去文化大學交換,看到學校棒球隊每天下課就帶著便當去山下訓練的樣子,才真正領會到什麼是所謂的熱愛。
《旋風小子》片段
臺灣的棒球運動不論是競技水平還是職業化程度,都是所有體育項目中發展得最好的。臺灣人對棒球的熱愛,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
1897年,一名日本銀行職員把棒球運動帶入了臺灣;
1906年,臺北總督府中學裡,第一隻棒球隊成立,這是臺灣歷史上第一支可考的棒球隊;
1945年以前,臺灣棒球運動有著濃厚的殖民主義色彩,在戰爭的歲月裡,棒球一度成為人們生活的精神寄託;
70年代臺灣進入了三級棒球狂飆年代;
80年代臺灣棒球在國際大賽初顯鋒芒;
90年代職棒比賽開打;
……
毫不誇張地說,臺灣近百年來的棒球發展史,就是近代臺灣社會變遷史的縮影。
所謂三級棒球,是臺灣特有的對於青少年棒球的比賽等級區分,三級分別指少年棒球、青少年棒球和青年棒球,一般根據年齡劃分。與臺灣的學制對應下來,參與主體依次是國小高年級學生、國中學生和高中學生。
三級棒球
別以為三級棒球是小孩子過家家般的打打鬧鬧,臺灣三級棒球曾經在現代棒球史上留下過濃墨重彩的一筆。
世界少棒錦標賽,臺北隊獲得冠軍
1969年,臺灣的金龍少棒隊獲得遠東地區代表權,參加美國Little League少棒聯盟舉辦的世界少棒錦標賽,並一舉奪得冠軍,這場勝利極大鼓舞了臺灣民眾,棒球選手因此被稱為「棒打洋人」的「民族英雄」。19世紀70年代是臺灣經濟起飛的時代,飛速發展的不僅有經濟,還有全民對臺灣三級棒球的民族主義狂熱。
臺灣的高中棒球大賽
隨後臺灣三級棒球出徵世界少棒、青棒賽,從1974年到1991年間,累計獲得13次冠軍,並培養出許多優秀選手,使得臺灣後來在世界棒球舞臺顯露鋒芒。
成人棒球
有了三級棒球強大的梯隊機制,臺灣的成人棒球基礎雄厚,成績突出。
臺灣高中棒球聯賽
臺北棒球隊在奧運比賽中取得的最好成績是在1984年的洛杉磯奧運會表演賽的銅牌和1992巴塞隆納奧運會的銀牌。(1992年棒球才第一次被列入奧運會正式項目,隨後在2012年退出奧運項目)
臺北在北京奧運資格賽中殺出重圍後打出的標語
再來看看成人的職業棒球發展。臺灣的職業棒球發展起始於上個世紀90年代。在經歷過三級棒球的熱潮以後,由於沒有更高級別的比賽和球隊來解決球員出路問題,臺灣棒球日漸式微,有的球員只得出走日本,參加職業隊,棒球球員前途不定,連帶影響了三級棒球,球員的質量和數量不斷下降,臺灣棒球運動岌岌可危。
臺北天母棒球場
此時,作為兄弟飯店董事長的洪騰勝力主在臺灣推行棒球運動的職業化,並於1989年10月23日為主導成立了中華職棒聯盟,然後首場職棒聯賽於1990年3月17日在臺北市立棒球場開打。由此,臺灣成為繼韓國、日本之後亞洲第三個擁有職業棒球聯盟的地區。
職棒聯盟Lamigo桃猿隊的美女啦啦隊
1990年也因此被稱為臺灣的職棒元年。從此,臺灣每年進行幾百場的職棒聯賽,球迷也通過媒體、雜誌的報導了解棒球比賽,對棒球技藝、文化和歷史傳承有了更為深入對認識,此後,棒球運動逐漸不再只是為臺爭光的工具,而是逐漸融入到臺灣人民生活中。
2014 中信兄弟VS. Lamigo桃猿
臺灣的棒球職業化發展之路也是一路曲折,先後爆發過球員賭籤、放水打假球等事件,臺灣職業棒球一度陷入低潮。1996年中華職棒首次籤賭事件爆發,引起球迷不滿和社會聲討,同年第二個職業棒球聯盟(臺灣職棒大聯盟)成立,兩聯盟隨後陷入惡性競爭狀態。
受籤賭案及球市分散等影響,球隊球迷流失嚴重,職棒聯盟也難以為繼。為應付難關2003年兩個職棒聯盟宣布合併,臺灣棒球熱潮重現,但因種種原因,職棒球隊數目銳減,目前中華職棒(CPBL)擁有四隻球團,分別是Lamigo桃猿、中信兄弟、統一獅、義大犀牛四隻球隊。
職棒聯盟的四支球隊
職業化後,多名棒球手赴美打拼,登上美國職棒大聯盟隊舞臺,積極開拓自身的棒球職業發展道路,最為著名的是在曾經在紐約洋基投出過幾年代表作的王建民。還有曾經在洛杉磯道奇效力的「不屈左腕」郭鴻志,和現在從巴爾迪摩金鶯隊投入自由球員市場後有可能拿到5年8000萬美元合約的新「臺灣之光」陳偉殷等。
前「臺灣之光」王建民
然而職業化發展似乎並不意味著所有的好事,更多有潛力的年輕球員外走,直接影響到臺灣本土的職棒球隊實力和球迷觀賽意願。而王建民在MLB的出色表現掀起臺灣球迷的收看熱潮,此後,民眾感受到臺灣本土職棒競技水準與國外的差距,注意力紛紛轉移到國外賽場。
此後,臺灣棒球接連遭遇打擊,首先是臺北隊在北京奧運和中國隊鏖戰4個半小時卻仍以7:8告負,引起球迷不滿,而後倫敦奧運停辦棒球項目,再加上中華職棒自身存在例如各隊利益分配不均、球員涉賭嚴重等問題,讓臺灣職棒遭遇了深深的危機。
此後,臺灣提出「振興棒球計劃」,從2010年開始,每年保證行政下撥至少3.3億臺幣的基層棒球推廣經費,重新打造「金字塔」地基。另外職棒也開始重建形象,嚴厲處罰球隊、球員籤賭打假球的行為,球隊也開展更多現場活動和球迷互動來拉動球市,目前來說卓效顯著。
臺灣與祖國長久分離,在體育上臺灣豔羨著大陸「舉國體制」所帶來耀眼的競技成績,而大陸也在學習臺灣的棒球這樣的職業化發展道路。榮耀與幸福,競技與職業,這不僅是體育發展的最終目標,也是兩岸人民發展的共同心願吧。既然體育能超越年齡、種族、膚色和語言,將人們聯繫到一起,我們可不可以先拋開所有偏見和誤解,用體育去聯繫海峽對岸的姐妹兄弟呢?
——來源:體育產業生態圈 作者:西兒的窩窩
———————————————————————
獨樂樂不如眾樂樂,點擊右上角分享給其他好友~
【關注棒球圈】讓我們愉快的一起玩耍吧,長按下面二維碼並選「識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