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坪嗩吶,流傳於隴南市康縣豆坪鄉。嗩吶在康縣有悠久的吹奏歷史,早在明代境內就有了嗩吶,康北的嗩吶吹奏是由慶陽傳入,而康縣南部的嗩吶吹奏是由陝西、川北傳入。因而,康縣境內不同地區有著各自的吹奏形式和曲調,其中尤以康縣豆坪鄉的嗩吶吹奏聲音宏亮、節奏明快、曲調豐富、地方特點濃鬱而成為康縣嗩吶的代表。
康縣豆坪嗩吶吹奏形式有單吹、合奏等多種形式,合奏時伴以司鼓、銅鈸、鑼、碰鈴、大鼓等打擊樂器效果最佳,打擊樂與嗩吶的完美結合可以使吹奏場面宏烈、壯觀,有利於表現曲調的內涵,增加感染力。嗩吶在民間具有鮮明的主題意味,奏樂時演奏者可根據不同的場合確定曲目,也可按指定曲目吹奏,喜慶的有《開財門》《大開門》《八仙上壽》《全家福》;悲苦的有《哭長城》《哭五更》《弔孝》等。
嗩吶演奏技巧性強,主要在於掌握換氣和吸氣的運用自如,講究嘴不離器聲不斷,可連吹幾十個曲調。以往康縣豆坪嗩吶,紅白喜事都請藝人吹奏,後來經排練再加工,搬上舞臺演奏。豆坪嗩吶,是康縣特有的地域音樂文化,有較高的研究、保護價值。挖掘、搶救保護豆坪嗩吶,豐富人民群眾文化生活,保護、傳承這一民間傳統音樂的演奏形式,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的重任。
投稿郵箱:343254522@qq.com
投稿須知:非遺項目、圖片、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