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Mole科研」單分子測序全面分析CESC基因組的結構變異

2020-12-19 AbMole生物

AbMole精研抑制劑十年,最新的科研動態不斷與您分享。本期與您分享的是:單分子測序全面分析乳腺癌基因組的結構變異

改進對癌癥結構變異(SVs)的識別,可以帶來更有針對性和更有效的治療選擇,並增進我們對疾病及其進展的基本了解。本項研究中,使用Illumina/10x Genomics、Pacific Biosciences (PacBio)和Oxford Nanopore Technologies (ONT)測序,對兩名乳腺癌患者的SKBR3乳腺癌細胞系、患者源性腫瘤和正常組織體進行了全基因組測序。然後,研究人員使推斷SVs和大規模等位基因特異性拷貝數的變異(CNVs)。研究結果表明,長讀測序技術可以大大提高SV檢測的準確性和敏感性,兩種長讀技術都能檢測到90%到95%的變異。研究人員還報告了即使在相對低的覆蓋率(25x-30x下),長時間讀取技術表現出了高精度。此外,研究者將SV和CNV數據整合到統一的核型圖結構中,以更準確地表達突變的癌症基因組。在已知的癌症相關基因中,發現了數百個只能通過長時間測序才能檢測到的變異。這些發現強調了需要對癌症基因組進行長時間的測序,以精確分析其遺傳的不穩定性。

Y-27632 (Abmole, M1817,純度 99.66%)是一種選擇性的ROCK1(p160ROCK)抑制劑,Ki為140 nM,比對其他激酶包括PKC,cAMP依賴性蛋白激酶,MLCK和PAK的作用強200多倍。

作者在研究過程中,建立了患者源性腫瘤和正常的類器官。在類器官培養基中,採用了Y-27632這一重要成分。

Y-27632 2HCl是一種選擇性的ROCK1(p160ROCK)抑制劑,Ki為140 nM,比對其他激酶包括PKC,cAMP依賴性蛋白激酶, MLCK和PAK的作用強200多倍。Y-27632也同等有效抑制ROCK-II。Y-27632作用於PKC, cAMP依賴的蛋白激酶和 肌球蛋白輕鏈激酶(MLCK)幾乎沒有活性,Ki分別為26 μM, 25 μM, 和 > 250 μM。Y-27632通過選擇性抑制Ca2+敏感化,而抑制多種興奮劑而不是KCl,包括Phenylephrine, Histamine, Acetylcholine, Serotonin, Endothelin,和Thromboxane誘導的平滑肌收縮,IC50為0.3-1 μM。

鳴謝:Aganezov S , Goodwin S , Sherman R M , et al.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structural variants in breast cancer genomes using single-molecule sequencing[J]. Genome Research, 2020, 30(9).

相關焦點

  • 【AbMole科研】單分子測序全面分析乳腺癌基因組的結構變異
    AbMole精研抑制劑十年,最新的科研動態不斷與您分享。本期與您分享的是:單分子測序全面分析乳腺癌基因組的結構變異 改進對癌癥結構變異(SVs)的識別,可以帶來更有針對性和更有效的治療選擇,並增進我們對疾病及其進展的基本了解。
  • 中信湘雅聯合真邁生物首次發表基於國產單分子測序平臺的微量細胞...
    該研究團隊開發了一種基於細胞直接裂解結合Tn5轉座酶系統的建庫方法,可以跳過傳統意義上的WGA步驟直接進行建庫,採用該方法可對低至5個細胞進行直接裂解建庫,並成功在單分子基因測序儀GenoCare 1600上完成了測序和數據分析。研究結果表明,相比於基於WGA的建庫方法,該建庫方法具有明顯更低的GC偏好(圖1)。
  • 「基因組與轉錄組高通量測序應用最新技術與數據分析」高級實操班...
    由此不斷產生出巨量的分子生物學數據,這些數據有著數量巨大、關係複雜的特點,以至於不利用計算機根本無法實現數據的存儲和分析。隨著生物信息學作為新興學科迅速蓬勃發展,正在改變人們研究生物醫學的傳統方式,高通量測序技術以及數據分析技術已成為探索生物學底層機制和研究人類複雜疾病診斷、治療及預後的重要工具,廣泛應用於生命科學各個領域,是21世紀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的重要戰略前沿和主要突破口。
  • 大規模人群高深度WGS全基因組分析(自閉症萬人基因組)-實戰經驗
    Sentieon 致力於解決生物信息數據分析中的速度與準確度瓶頸,通過算法的深度優化和企業級的軟體工程,大幅度提升NGS數據處理的效率、準確度和可靠性。Sentieon為來自於分子診斷、藥物研發、臨床醫療、精準醫學、農業基因組和人群基因組分析等多個領域的合作夥伴和科研機構提供軟體解決方案,共同推動基因技術的發展。
  • 下一代測序技術臨床應用現狀和發展趨勢
    自DNA雙螺旋結構解析開始,人們在探究健康與疾病基因組複雜性與差異性上付出巨大努力,測序通量限制和高昂成本成為人們深入分析基因組的首要障礙,2005年推出高通量測序技術初步解決了這個問題,人類基因組測序成本迅速下降,由此產生一個新名詞:下一代測序(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 NGS)。
  • 基因測序解開黃魚之謎
    科研人員將對其進行部分基因測序,其結果將有助於揭開這些大黃魚的「身世之謎」。  事實上早在10年前,浙江海洋大學就開展了這方面的專題研究。近日,錢江晚報記者來到位於舟山長峙島的浙江海洋大學,探尋有關大黃魚基因研究的一些趣聞和科普故事。
  • 36氪首發|用數據分析為基因測序行業「提速」,「賽樂基因」獲近...
    36氪獲悉,專注於向醫療、基因測序及科研機構提供生物信息解決方案的賽樂基因已在2019年1月完成近千萬元天使輪融資,投資方包括梅花創投、新勢能基金。目前,它正展開新一輪融資,用於新產品研發和市場銷售。近年來,隨著高通量測序設備的廣泛應用,及基因組序列測序成本大幅下降,整個行業得到迅速發展,吸引了大量資本和企業的進入。這帶來了基因檢測的日益普及,也帶來了越來越大規模的數據產出。據illumina估算,NGS測序數據產出量在2016年之前每7個月翻一倍,在2016年之後仍將遠超摩爾定律。
  • Nature子刊:對年輕癌症患者進行全基因組測序勢在必行
    研究為臨床基因組測試奠定了基礎,現已提供給每一個新的聖裘德癌症患者,包括開發了一個臨床管道,以便及時分析、驗證和確定臨床重要結果。 DNA是編碼組裝和維持生命指令的分子,而全基因組測序(WGS)包括確定構成人類DNA的30億化學鹼基的確切順序。
  • GEN:測序愈發常見,而疾病不再罕見
    好在,基因組時代已經來臨。在這一期的《Clinical OMICs》上,Jeffrey Buguliskis博士介紹了測序技術對罕見病診斷的影響。先進的測序技術和分子診斷檢測正在促進稀有基因的快速檢測,但研究人員面對一大堆的遺傳變異,仍然感到束手無策。「我們如何利用基因組醫學來提供保健?」HudsonAlpha生物技術研究所的副總裁Howard Jacob問道。
  • 針對大規模全基因組測序數據尋找與常見疾病有關的罕見遺傳變異的...
  • 北京大學白凡/張寧團隊揭示混合型肝癌分子特徵和診斷標誌物
    在題為「Genomic and Transcriptomic Profiling of Combined Hepatocellular and 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 Reveals Distinct Molecular Subtypes」的研究論文中,研究團隊綜合利用多種測序方法、數據分析和實驗手段,系統研究了混合型肝癌三種病理亞型的基因組特徵,提出了混合型肝癌分子分型標準
  • 真邁生物發布新款國產高通量測序平臺GenoLab,專家齊聚共話中國...
    產品發布會合影  中國科學院基因組研究所教授於軍、浙江大學附屬婦產科醫院董旻嶽、中國福利會國際和平婦幼保健院徐晨明、國家感染性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張國良等科研、臨床領域專家,以及來自貝瑞基因、聖湘生物、達瑞生物、嘉寶仁和等行業領先企業的嘉賓代表蒞臨現場,共同暢談了高通量測序平臺在未來科研與臨床中的廣闊應用前景,並與在場參會者共同見證了真邁生物新款基因測序平臺GenoLab的發布,領略國產基因測序儀的強勁脈搏。
  • 西安交大在《科學》發文揭示鴉片罌粟基因組及嗎啡合成原理—新聞...
    8月31日,西安交通大學葉凱青年科學家工作室團隊、英國約克大學Ian Graham院士團隊、英國Sanger研究所寧澤民研究員合作的學術論文在美國最新一期的《科學》(Science)雜誌發表,該論文在國際上首次公布鴉片罌粟的高質量全基因組序列,揭示其進化歷史上主要加倍和重排事件,闡明嗎啡類生物鹼、合成基因簇的進化歷史,為進一步開發鴉片罌粟藥用價值和揭示罌粟科乃至早期雙子葉植物進化歷史奠定了重要基礎
  • 全基因組DNA測序揭開謎底
    紅原雞日前,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和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牽頭,聯合國內外30餘家高校和科研單位,以張亞平院士、吳東東研究員及韓建林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在《細胞研究》雜誌發表了研究論文,首次系統地對分布於歐洲、南亞、東南亞和東亞的大量地方雞品種和所有四種原雞以及紅原雞五個亞種在內的863份樣品的全基因組進行了測定和比較分析
  • 生科白凡/謝曉亮團隊解析小細胞肺癌循環腫瘤細胞基因組變異特徵及...
    研究團隊通過使用單細胞基因組測序技術,深入探索了小細胞肺癌(SCLC)循環腫瘤細胞(CTC)基因組變異特徵、演化過程和臨床應用價值等。研究人員將循環腫瘤細胞中探測到的體細胞突變與同一患者腫瘤組織中突變進行對比,發現在CTC中能準確檢測到腫瘤組織大部分基因突變。
  • 亞洲棉科研成果Nature Genetics在線發表
    圖1 科研成果發表在Nature Genetics上亞洲棉在中國棉花的栽培史上具有重要的作用,亞洲棉(Gossypium arboreum)和草棉(Gossypium herbaceum)的祖先是現代栽培異源四倍體棉花A亞基因組的供體。
  • 我國科學家解讀問號鉤端螺旋體基因組圖譜
    本報上海4月24日電(記者林蔚)以我國科學家為主、美法科學家參與的一個科研團隊,經過3年多努力,終於解讀出了鉤端螺旋體的致病菌―――問號鉤端螺旋體的全基因組測序及注釋。今天出版的國際權威科學雜誌《自然》,公布了這項成果。據介紹,該項研究為鉤端螺旋體病的病理研究、細菌中進化及分類地位特殊的螺旋體的分子生理研究奠定了全新的基礎。
  • 印度首次完成楝樹基因組測序
    印度科研人員有史以來第一次完成了楝樹整個基因組的全部測序。位於班加羅爾的甘尼特實驗室是一家綜合基因組學實驗室,由生物信息學和應用生物技術研究所與生物信息學公司以公私合作夥伴關係在今年初建立。該實驗室10名研究人員組成的團隊成功地對已知有藥用價值的楝樹進行了基因組測序。
  • 科學家構建小麥基因定位與基因組研究平臺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小麥基因資源發掘與利用創新團隊牽頭構建了小麥基因定位與基因組研究平臺——WheatGmap(https://www.wheatgmap.org),為高效克隆小麥功能基因提供了一個有效的數據利用、分析和共享平臺。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分子植物(Molecular Pl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