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芯國際內鬥的背後:蔣尚義為何而來,梁孟松為何要走?

2020-12-19 手機鳳凰網

12月15日,中芯國際發公告宣布,委任蔣尚義為公司董事會副董事長、第二類執行董事、戰略委員會成員,2020年12月15日起生效。但是,蔣尚義的回歸中芯國際的人事變動,卻直接引發了中芯國際現任聯席CEO梁孟松的辭職。

中芯國際16日公告稱,本公司已知悉梁博士其有條件辭任的意願。本公司目前正積極與梁博士核實其真實辭任之意願。任何本公司最高管理層人事變動,以本公司發布公告為準。

而對於梁孟松辭職的原因,梁孟松本人在報告的辭職聲明中透露的信息來看,似乎是因為,中芯國際董事長邀請蔣尚義重回中芯國際擔任副董事長一事沒有提前與梁孟松溝通,使其認為不被尊重,認為公司已不再需要他,故而提出辭職。

不過,「沒有提前溝通」顯然並不是最主要的原因。這也使得外界對於梁孟松辭職的真實原因卻爭論不已。

有觀點認為,中芯國際管理層這是在「卸磨殺驢」,因為美國制裁導致先進位程發展受阻,梁孟松的重要性被大幅削弱,故而引入蔣尚義來做副董事長,進而逼走梁孟松;也有觀點認為,梁孟松與蔣尚義之間有舊怨,雖然二人被業界視為師徒關係,但是梁孟松在臺積電期間曾經受到蔣尚義打壓,因此當蔣尚義再次成為梁孟松的頂頭上司,引發了梁孟松的強烈不滿;還有觀點認為,梁孟松在中芯國際的實際作用有限,並沒有達到中芯國際的預期,而梁孟松也早已有離開中芯國際的打算,此次只不過正好是借著蔣尚義回歸一事挑明。

事實真相究竟是如何呢?我們在下結論之前,還是需要來理清一些基本事實和問題。

1、梁孟松作為技術大牛,這是業內公認的。

資料顯示,梁孟松是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電機博士,畢業後曾在美國處理器大廠AMD工作幾年,在40歲那年(1992年)返國加入臺積電。而梁孟松的恩師與博士指導教授,正是曾任臺積電首席技術官的伯克利電機系教授胡正明,舉世知名的FinFET發明人。

梁孟松在臺積電的十七年間,戰功彪炳。臺積電在2003年,以自主技術擊敗IBM,一舉揚名全球的130納米「銅工藝」一役。行政院表揚臺積電研發團隊,當時負責先進模塊的梁孟松名列第二,功勞僅次於資深研發副總蔣尚義。

在此前臺積電因梁孟松轉投三星而提起的訴訟狀當中,臺積電強調梁孟松「負責或參與臺積電每一世代工藝的最先進技術。」梁孟松還是臺積電近五百個專利的發明人,遠多於其他主管,也是「新工藝設備遴選委員會」之一員。

三星之所以不惜代價將梁孟松挖到三星負責先進位程,也正是看重了梁孟松的能力。

梁孟松於2009年2月正式從臺積電辭職之後,轉赴臺灣國立清華大學任電機工程學系和電子所教授,間隔半年多時間,就前往隸屬於三星的韓國成均館大學擔任訪問教授,之後的庭審證據顯示,梁孟松那時實際就已經開始參與三星的製程工藝的研發了。在與臺積電的競業協議期滿之後,2011年7月梁孟松正式擔任三星電子LSI部門技術長,而在此之前其還率一大批FinFET技術(鰭式場效電晶體)團隊成員投靠了韓國三星,使三星在接下來的幾年裡與臺積電的技術差距急速縮短。

雖然,臺積電因懷疑梁孟松洩漏技術等機密給三星,便開始圍剿這位「叛將」,並於2011下半年訴請禁止他把臺積電技術機密、人員資訊洩露給三星,並禁止梁孟松在2015年年底前為三星服務。直到禁令期滿之後,梁孟松才正式重返三星。但是業界普遍認為,雖然梁孟松在那期間無法在三星任職,但是其仍然還是可以通過其他方式幫助三星。

特別是在2015年,三星14nm工藝領先臺積電的16nm工藝之前量產,不僅成功拿下了高通的訂單,並且蘋果的A9處理器訂單也被三星搶去一大部分。而三星之所以能夠迅速縮短與臺積電的技術差距,並且成功超越,梁孟松的貢獻無疑很大。

這也是為何在2017年,中芯國際董事長周子學遠赴韓國將其請至中芯國際擔任聯席CEO,希望其帶領中芯國際突破14nm工藝的關鍵。

2、蔣尚義同樣是技術大牛

蔣尚義現年74歲,1968年於國立臺灣大學獲電子工程學學士學位,1970年於普林斯頓大學獲電子工程學碩士學位,1974年於史丹福大學獲電子工程學博士學位。畢業後,他曾在德州儀器和惠普公司工作。1997年,蔣尚義返回臺灣,任臺積電研發副總裁。

在中芯國際公告介紹中,蔣尚義在臺積電「牽頭了0.25μm、0.18μm、0.15μm、0.13μm、90nm、65nm、40nm、28nm、20nm及16nm FinFET等關鍵節點的研發,使臺積電的行業地位從技術跟隨者發展為技術引領者」。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蔣尚義在2003年牽頭「0.13微米SoC低介電質銅導線先進邏輯製程技術」,擊敗IBM等一流半導體大廠,讓臺積電一舉揚名。同樣參與了這一研發的梁孟松的貢獻度也只能排在蔣尚義之後。

2006年,蔣尚義從臺積電退休。不過在這之後,臺積電在當時的總裁蔡力行帶領下發展得並不好。繼2007年量產45nm後,40nm的良品率始終上不去,再加上2008年金融危機的影響,使得半導體市場也大幅萎縮。2009年,臺積電創始人張忠謀重新披掛上陣(2005年時張忠謀已退休),並請回了退休3年的蔣尚義主持技術研發工作。

蔣尚義回到臺積電之後,開始主持40nm的研發工作,並成功在年底將40nm的良品率提升到了可商用的量產標準。此後,蔣尚義又帶領臺積電,切入到下一個最為重要的製程節點——28nm,並最終在2011年實現量產,從而在製程上,從落後三星及聯電,實現領先三星及聯電。

直到2013年10月,主導研發的執行副總暨共同營運長蔣尚義才再次正式退休。

2016年12月,蔣尚義首次加入中芯國際,擔任獨立非執行董事一職。由於與臺積電創始人張忠謀有約定,即在中芯國際期間「不做先進工藝、不可以和臺積電起競爭衝突」。因此,在中芯國際期間,蔣尚義並未參與中芯國際的研發。

2019年6月,中芯國際公告稱,蔣尚義因個人原因和其他工作承諾,將不再連任。隨後,蔣尚義出任了武漢弘芯CEO,但是在今年6月份,蔣尚義辭去武漢弘芯的董事、總經理及CEO執行長等一切職務。之後,弘芯也陷入「爛尾」。

這兩天,由於蔣尚義回歸中芯國際引發的梁孟松辭職事件,網上很多網友吐槽說蔣尚義來大陸這些年沒什麼貢獻,還把弘芯搞爛尾了,這確實是在胡亂讓人「背鍋」。弘芯的「爛尾」跟蔣尚義並無直接關係,其並不是弘芯的股東,也不是項目的發起人,弘芯「爛尾」是因為資金鍊斷裂的問題,蔣尚義也是「被忽悠」了。

所以,此前在《南華早報》通過LinkedIn採訪時,蔣尚義表示,「不幸的是,我在武漢弘芯半導體製造公司的經歷是一場噩夢!很難用幾句話來形容。」

即便蔣尚義從弘芯鎩羽而歸,中芯國際董事長周子學還是力邀其重返中芯國際,並且職位進一步提升到副董事長,這也足見周子學對於蔣尚義的認可。

3、梁孟松與蔣尚義真的有舊怨嗎?

前面提到,梁孟松與蔣尚義曾在臺積電共事,當時蔣尚義擔任臺積電研發副總裁,而梁孟松則在其手下擔任資深研發處長,二人也是臺積電在0.13微米工藝上攜手擊敗IBM的關鍵人物,這也是為何二人被業界視為「師徒關係」。

而梁孟松之所以離開臺積電與蔣尚義之間是否存在直接關係也是眾說紛紜。

根據此前臺灣《天下》雜誌的報導,掌舵臺積電研發多年的蔣尚義在2006年7月退休,因為臺積電研發組織日益龐大,規劃由兩個研發副總,以「Two in a Box」的方式,分擔技術長的職責。一位是由來自英特爾,輩分較高的羅唯仁擔任。而梁孟松和孫元成則成為了競爭另一個研發副總名額的競爭對手。兩人年紀相近,立功升遷都亦步亦趨,也都當選國際電機電子學會(IEEE)院士,在內部傳為佳話。

在梁孟松和孫元成這兩個人當中,梁孟松一度被視為蔣尚義的「接班人」,成為臺積電的研發副總,理由有二:一是梁孟松當年幫助臺積電建立了先進位程模組的研發和量產模式,有功勞;二是他深得蔣尚義「真傳」。

幾年前,蔣尚義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也曾表示,「我相信他(梁孟松)有相當大的期望,我離開時,他會是其中一個(研發副總)。」

但是,根據業內流傳的消息顯示,在蔣尚義正式退休之前,梁孟松從2006年開始遭到周邊同事排擠,蔣尚義退休後,孫元成得到了升遷,成為了另一位研發副總,梁孟松卻成為了羅唯仁的下屬。

那為什麼臺積電選擇「孫元成」而不選「梁孟松」呢?後來臺積電高層曾在一次採訪裡給出解釋稱,梁孟松是個奇才,但他的能力又深又窄,孫元成負責的是整個製程整合,能力雖然沒梁孟松深,但是有更好的全局觀。採訪最後,臺積電高層別有意味的補充了一句:「梁孟松很能幹,但是個性上有時候……」

「梁孟松是技術奇才,但個性自負,不擅合作與製程整合。」這是一些業內人士對於梁孟松的評價。

在升遷無望之後,梁孟松也開始有些心灰意冷。特別是其在去韓國休假4個月期間,受到了韓國三星的禮遇,再加上其韓裔妻子(也是半導體專業人士)的影響,或許在那時,梁孟松就開始有跳槽去三星的想法。

隨後,大概是在2008年,梁孟松向張忠謀透露了想辭職的想法。不過,張忠謀對其進行了挽留,並向其透露了臺積電當時剛開始籌備的「超越摩爾定律計劃」(more than Moore),即在成熟製程製造多樣性的產品,例如微機電、車用IC、傳感器等。張忠謀決定讓梁孟松來負責該項目。

然而,這一決定更是讓梁孟松覺得自己被打入了「冷宮」。

數年後,梁孟松在被臺積電起訴侵犯商業機密案的一審庭審中,梁孟松稱,「我在超越辦公室幾個月,完全不受重視,也無事可幹,大家都知道我被下放了,被冷落了,我也不敢再去員工餐廳,我怕見到以前的同事,以前的同事也怕見到我,我覺得非常丟人,沒臉見人,我對臺積電付出了那麼多,他們最後就這麼對我,把我安排去一個像冷宮一樣的辦公室。」

梁孟松稱,其在臺積電遭到「冷凍」、「降職」,最後才「被迫」從臺積電離職。他聲稱有八個月的時間,只能做些瑣碎事務,「憑我的資歷要我去一個不能發揮的單位」、「我感到被欺騙、被侮辱,高層完全不重視我」,他當時聲淚俱下地說到。

然而,在梁孟松離開臺積電之後,張忠謀又讓「魏哲家」去接手「超越摩爾定律計劃」,多年之後,魏哲家就因為「超越摩爾計劃」的出色表現,成為了張忠謀的接班人。如此結果,也難免不讓人唏噓,當年梁孟松的選擇是否正確。

我們以上的信息來看,梁孟松的出走與蔣尚義並沒有直接關係。

蔣尚義於2006年7月申請退休,既然都要退休了,怎麼會去打壓自己的老部下梁孟松?在蔣尚義退休後,臺積電選擇孫元成成為另一位研發副總,這很大程度上應該也是張忠謀和蔡力行的意思(2005年張忠謀第一次退休,蔡力行任總裁)。當時空降來的另一位研發副總——英特爾前先進技術研發協理羅唯仁也是蔡力行力邀來臺積電的,而其也是蔡力行臺大物理系學長。

此外,資料顯示,梁孟松是2009年2月正式辭職的,退休了三年的蔣尚義則似乎是在2009年6月之後才回歸的臺積電重掌研發。

所以,網上的一些說梁孟松是被蔣尚義打壓才離開臺積電的,認為兩人之間存在難以調和的舊怨的說法似乎是難以「站住腳」。

網上還有更加「張冠李戴」的說法,稱梁孟松當初被臺積電起訴的證據之一,其在競業協議期間(在成均館大學擔任訪問教授時),就用了「msliang@samsung.com」的郵箱給已經退休的蔣尚義發賀壽郵件(證明其當時就已經在三星就職),而蔣尚義據此向臺積電告發了此事,使得梁孟松被臺積電起訴,被迫離開三星,直到2015年底才回三星。因此兩人結下了仇怨。

然而事實並非如此,當時是梁孟松的恩師胡正明正要過生日,他就發郵件給自己的學生們,讓大家都回來聚一聚。當時,梁孟松回了郵件,然後被其同學發現其郵箱地址居然是「msliang@samsung.com」,隨後才被曝光。整件事情跟蔣尚義沒有關係。

所以,還是希望網友們不要硬是給梁孟松和蔣尚義搞成一定有什麼深仇大恨。至少,從目前的公開信息來看,並沒有證據表明雙方之間存在不可調和的矛盾。

4、梁孟松與趙海軍不和?

2017年,在周子學的力邀之下,梁孟松加盟中芯國際。而為了給予梁孟松足夠的禮遇與職權,中芯國際還效仿臺積電設立了聯席CEO一職。但是,這卻讓剛升任CEO不久的趙海軍非常的尷尬。

由於各自擅長的領域不同,同時為了避免雙方之間矛盾,在內部分工上,梁孟松負責先進位程,趙海軍負責成熟製程,可謂是各管一畝三分地,在董事長趙海軍的協調下,兩人也還能相安無事。

不過,在梁孟松加盟中芯國際之後的第二年開始,業內就曾多次傳出梁孟松與趙海軍不和將要離職的傳聞。

比如在2018年10月,業內就傳出消息稱梁孟松可能將離開中芯國際,意欲「另起爐灶」參與由以前臺積電南科 14 廠的核心團隊為主要成員的新籌建的晶圓代工企業。此一消息傳出後,引發了業內的極大震動,不過最終該傳聞還是止於「傳聞」。

對於內部管理方面,正如前面所指出的,梁孟松是技術大牛,但是企業的運營管理並不是其擅長的。據臺灣媒體Technews報導稱,「梁孟松來中芯國際要求大權獨攬,先斬後奏,大搞內部清洗,並且把他的髮小聘為管設計服務的高級副總,但其卻不懂技術。他的獨斷專行導致中芯國際人心渙散、大量核心技術人員離職,連很多老客戶也紛紛轉產其他製造廠。」顯然,如果該消息屬實的話,同為聯席CEO的趙海軍必然會對梁孟松非常的不滿。

不過,反過來看,大多數的企業在空降CEO之後,該CEO往往都會帶來大批的自己人,建立自己的派系,已進一步鞏固自己的領導力,以強化後續的自己的規劃能夠被徹底的執行。

另外,根據此前的媒體報導,2019年,因為5G手機快速增長,電源管理晶片比4G多消耗3-5倍,陷入全球缺貨。趙海軍在董事會提議擴建新產能,滿足電源管理晶片的新需求。而梁孟松則對此投下反對票,理由是這種成熟工藝產品,不如自己負責的先進位程重要。而這也給梁孟松與趙海軍之間本就不和的關係更加激化。

5、梁孟松對中芯國際實際貢獻有多大?

前面有介紹,梁孟松在先進位程工藝技術上確實是大牛級別的。別的不說,就其在臺積電、三星作為研發先進位程的負責人的多年經驗,就足以幫助中芯國際在先進位程工藝的推進上大幅提速。

梁孟松上任後進行了一系列調整:加強研發隊伍建設,強化責任制,調整更新14nm FinFET規劃,將3D FinFET工藝鎖定在高性能運算、低功耗晶片應用等。很快,中芯國際之前一直停滯不前的14nm研發進度開始加速。

2018年中芯國際第二季財報公布之後,中芯國際還宣布「14納米FinFET技術開發上獲得重大進展,第一代FinFET技術研發已進入客戶導入階段。預計2019年上半年風險量產。」而此時距離梁孟松加入中芯國際僅10個月左右的時間。隨後在2019年年末,中芯國際14nm工藝順利量產。此後,中芯國際又開始第二代先進工藝N+1及N+2技術研發。

今年10月,芯動科技宣布,該公司已完成全球首個基於中芯國際FinFET N+1先進工藝的晶片流片和測試,所有IP全自主國產,功能一次測試通過,為國產半導體生態鏈再立新功。另外,根據芯智訊的了解,在此之前嘉楠科技的一款礦機晶片也成功基於中芯國際的N+1流片成功。

可以說,在梁孟松的帶領之下,中芯國際在先進位程上研發確實取得了不錯的進展。

在之前的網上曝光的梁孟松的辭職聲明當中,梁孟松也表示,自2017年11月擔任中芯國際聯席CEO至今已有三年多,幾乎從未休假,在其帶領的2000多位工程師的盡心竭力的努力下,完成了中芯國際從28nm到7nm工藝的五個世代的技術開發。梁孟松強調,這是一般公司需要花10年以上時間才能才能完成的任務。

但是,有部分業內人士以及媒體認為,梁孟松在該聲明當中的表述,將這些成績都歸功於自己,實在是有些言過其實。

對於這個觀點,芯智訊還是認可的,梁孟松雖然是研發大牛,但是依然還是依靠著團隊的力量來實現的。

另外,有業內人士稱,中芯國際「14nm也是沿著以前的技術路線做下來的,梁孟松並沒有特別創新之處。」雖然14nm在其帶領下實現了量產,但也是和前任喻少峰博士的貢獻分不開的,而且目前也沒有達到梁一年前宣稱的95% 良率,實際良率至今還是業界同節點FinFET工藝中落後的。

對於這一說法確實有一定的可信度。不過,根據之前的資料顯示,在梁孟松加盟中芯國際之前,當時中芯國際的28nm低階Polysion才勉強量產,主流28納米HKMG良率更是不如預期。而中芯國際在28nm、14nm、N+1工藝上的突破,也確實是在梁孟松主導中芯國際先進位程研發之後實現的,這也是難以否認的。

梁孟松在辭職聲明中也透露,目前中芯國際的「……14nm、12nm、n+1等技術均已進入規模量產,7nm技術的開發也已經完成,明年四月就可以馬上進入風險量產。5nm和3nm的最關鍵、也是最艱巨的8大項技術也已經有序展開,只待EUV光刻機的到來,就可以進入全面開發階段。」

另外有媒體報導稱,從中芯國際最新的Q3財報來看,55/65nm、40/45nm的成熟工藝依然是中芯國際盈利的主要來源,14/28nm的收入僅佔中芯國際的14.6%(其中14nm佔比可能較低),這也意味著梁孟松主導的先進位程並沒有給中芯國際的業績貢獻多少營收和利潤。「真正的成績,最終看的還是先進位程的量產程度,為公司創造了多少營收。梁孟松近三年來所交出的答卷或許並沒有達到周子學的心理預期。」

不過,在芯智訊看來,簡單的拿目前先進位程的營收佔比來衡量已量產的14nm的價值完全是「無腦」的行為。以14nm先進位程在營收當中佔比太少為由,來讓梁孟松「背鍋」真是讓人無語。

要知道即便是晶圓代工市場的龍頭老大臺積電,今年三季度其16nm及以上製程的營收佔比仍高達57%。投入巨大的5nm製程目前的營收佔比僅8%。按照前面某些媒體的邏輯,豈不是要臺積電也趕快放棄搞什麼5nm製程算了,把在5nm上燒的百億美金都投給成熟製程多好啊,現在成熟製程供不應求啊。搞笑不?

另外根據之前的資料顯示,在梁孟松加盟中芯國際之前,當時中芯國際的28nm低階Polysion才勉強量產,主流28納米HKMG良率更是不如預期。而且作為中芯國際當時最先進的工藝製程,2016年底的時候28nm工藝只佔中芯總營收的3.5%。而到今年第三季度,14/28nm的收入佔中芯國際的比例已達14.6%。對比之下,我們還是能夠看到一些成績的。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梁孟松雖然是聯席CEO,但是扮演的角色可能更多還是先進位程的技術負責人,對於企業的運營,客戶的擴展並不是其擅長的。而中芯國際原本的客戶群就集中在成熟製程,所以14nm出來後,並沒有多少客戶來支持。而一個新的製程工藝,在沒有得到大規模的出貨驗證之前,很難吸引到大客戶。更何況,臺積電、聯電的先進位程更加的成熟穩定,設備折舊也早已完成,性價比也更高,中芯國際難以與其競爭。

所幸的是,由於美國制裁的關係,以及供應鏈安全的考慮,華為海思成為了幫助中芯國際「不斷試錯」的14nm的大客戶,使得中芯國際的14nm良率得以不斷提升。在今年三季報後的電話會議上,梁孟松才正式表示,目前14nm良率已達業界量產水準。

然而誰又能預料到,由於美國對華為制裁的持續加碼,使得臺積電、中芯國際等晶圓廠自9月15日之後,無法利用美國設備為華為代工晶片。而失去了華為訂單之後,中芯國際很難在短時間內找到客戶來填補產能。在此之前,中芯國際為了接華為的14nm大單,將14nm產能從3000片擴大到了15000片。

更加禍不單行的是,中芯國際近期還被美國國防部列入了「黑名單」,中芯國際採購美系設備、零部件及原物料開始受限,中芯國際進一步發展先進位程之路進一步受阻。而在此之前,美國就已經對中芯國際向ASML購買的能夠製造7nm以下工藝的EUV光刻機的交付進行了阻撓。這也意味著中芯國際將止步於7nm。而根據梁孟松的說法,目前中芯國際的7nm技術的開發也已經完成,明年四月就可以馬上進入風險量產。

顯然,在此背景之下,梁孟松接下來對於中芯國際的作用必然將顯得越來越可有可無:即使其離開中芯國際,中芯國際的7nm也能繼續按照規劃完成。即便其繼續留在中芯國際,中芯國際也不能向7nm以下繼續推進了。

6、引入蔣尚義更符合中芯國際利益?

在目前中芯國際難以繼續發展先進位程的情況下,那麼中芯國際就需要尋找其他的可以繼續發展的方向。而蔣尚義希望發展的先進封裝技術與小晶片技術(Chiplet)似乎更符合目前中芯國際的需求。

先進封裝技術與小晶片技術可以幫助晶片在現有的製程之下實現性能的進一步提升,以及成本的進一步優化。目前英特爾和臺積電都在積極發展先進封裝技術與小晶片技術,並取得了不錯的成果。比如可以支持多種不同製程工藝的異構的多個小晶片混搭的英特爾的EMIB封裝技術以及3D邏輯晶片封裝技術Foveros 3D等。

而根據問芯Voice報導稱,蔣尚義之所以接受中芯國際董事長周子學的邀請,重回中芯國際,並出任中芯國際副董事長,主要是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和事業的目標,尤其是技術上的理想」,他對半導體還有有很強烈的熱情,非常熱衷先進封裝技術與小晶片技術(Chiplet),認為在中芯國際要實現他的理想會比較容易。顯然,周子學應該是給予了蔣尚義支持其在中芯國際發展先進封裝技術與小晶片技術的承諾。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蔣尚義曾於2016年12月20日至2019年6月21日擔任中芯國際的獨立非執行董事,獲得4萬美元年度現金酬金、18.75萬股可供認購普通股、18.75萬股受限制股份。

此次蔣尚義回中芯國際擔任副董事長,中芯國際為蔣尚義開出了67萬美元(約合人民幣440萬元)的固定年薪以及年度激勵。

根據媒體結合臺積電股東會年報分析,蔣尚義在臺積電退休前,擔任共同營運長時的薪酬,應該與現任臺積電董事長、時任共同營運長的劉德音處於同一個級別,結合年資和職位來看,大致在1億新臺幣左右,也就是大約2300萬元人民幣。

換言之,蔣尚義在中芯國際拿到的薪酬,還不到其在臺積電時的1/5左右。顯然,對於中芯國際來說,以約440萬年薪的薪資,請來蔣尚義這位擁有45年之久的半導體行業從業經驗,擁有極為豐富的產業資源、人脈資源的大佬執掌中芯國際,顯然是非常值得的。

6、梁孟松辭職有何「條件」?

根據業內爆料顯示,在12月15日中芯國際的任命蔣尚義為副董事長的董事會召開之前,梁孟松就已經準備好了那份辭職聲明,並且在會議的前一天就流傳到了外面。

而根據中芯國際12月16日公告顯示,「本公司已知悉梁博士其有條件辭任的意願。本公司目前正積極與梁博士核實其真實辭任之意願。任何本公司最高管理層人事變動,以本公司發布公告為準。」

這份公告透露了三個信息:1、梁孟松的辭職是「有條件」的;2、梁孟松在辭職聲明當中的透露的辭職意願是否是真實的,還需要核實;3、梁孟松到底是去是留,尚未有定數,一切以中芯國際的公告為準。

所以,這裡就有了一個關鍵問題,梁孟松辭職有何條件?而這一問題也使得外界浮想聯翩。在結合前面梁孟松在董事會之前就提前發出辭職聲明的爆料,這也使得外界有觀點認為梁孟松這是在搶先發難,其目的不純。

不過,從梁孟松的角度來看,董事長周子學未與其充分溝通,就突然將梁孟松的老上司蔣尚義請回來,並且讓蔣尚義擔任比其職務更高一級的副董事長,這肯定會讓梁孟松非常的不爽。進而讓梁孟松認為,周子學引入蔣尚義就是為了針對他,逼他走。而按照梁孟松的高傲的性格,也必然咽不下這口氣,以退為進,拋出辭職聲明,引發輿論風暴,也並不奇怪。

至於辭職有何條件,從之前的辭職聲明來看,梁孟松實際有明確要求,「公司應該對我這三年多的貢獻給予全面公正的評價,而我應有接受和申訴的權利。」這似乎是要求中芯國際給予其足夠的「聲譽」上的保障。畢竟,在加入中芯國際之後,梁孟松已經先後成為了臺積電和三星的「叛將」。

當然,梁孟松是否會有其他的條件,還是說此番發難,只是以退為進,獲取談判籌碼,進而進一步鞏固自身在中芯國際的地位,猶未可知!

小結:

總結來說,芯智訊還是維持在上篇文章當中的觀點,此番人事變動,董事長周子學並未提前與梁孟松當面進行充分的溝通,只是提前進行了電話通知,這也難免讓其覺得「已經不再被尊重與不被信任」。此外,梁孟松本就與另一位聯席CEO趙海軍不和,現在又突然多了個頂頭上司,而且還是原先在臺積電在風頭上一直改過他的老上司,這肯定會讓本就心高氣傲的梁孟松難以接受。

更為關鍵的是,目前的中芯國際由於受美國的限制,未來發展先進位程將受到限制。這也迫使中芯國際不得不考慮在其他方向上進行突破。而蔣尚義力推的先進封裝技術及小晶片技術方向似乎更適合中芯國際。

對於現階段的中芯國際來說,能夠調用的資源是有限的,難以同時在先進位程、先進封裝及小晶片這兩個方向上進行大量的研發投入。此時,中芯國際引入蔣尚義擔任副董事長,成為比梁孟松更高一級的負責人,其目的也是不言而喻的。而這也是為何,梁孟松認為中芯國際已經不需要他的原因。

雖然中芯國際尚未公告梁孟松離職,但是現在事情鬧這麼大,雙方即使想讓步恐怕也已沒有多大迴旋餘地,如果蔣尚義和梁孟松兩人必須走一個,那麼走的肯定是梁孟松。即便梁孟松此番都留下來了,那麼未來梁孟松與內部其他管理層的矛盾依然會繼續,只是下一次何時爆發的問題。

相關焦點

  • 中芯國際人事:蔣尚義(個人簡介與工作履歷)回歸,梁孟松辭職離開?
    2016年12月首次加入中芯國際,擔任獨立非執行董事一職。(中芯國際獨立董事的三年任期結束後,蔣尚義於2019年出任武漢弘芯CEO一職。    蔣尚義曾於 2016 年 12 月 20 日至 2019 年 6 月 21 日擔任中芯國際的獨立非執行董事。)
  • 蔣尚義空降中芯國際梁孟松請辭,國芯之路又將如何?
    提及梁孟松先生,對於晶片科研人員從事者無不知曉,當初助力臺積電奠定下晶圓生產巨頭位置,時隔幾年,又再次輾轉到三星,助力三星提前實現finFET技術的掌握,讓原本落後的三星能有與臺積電競爭的實力,最後,梁孟松先生回到國內的科技公司——中芯國際,在三年時間內,促使中芯國際實現從28NM到7NM晶片製程工藝的跨越,而這其中,相隔的技術總共有三代,不得不承認,梁孟松先生是一位神奇的人!
  • 武漢宏芯前CEO蔣尚義加盟中芯國際 梁孟松無理由投棄權票
    原標題:武漢宏芯前CEO蔣尚義加盟中芯國際 關鍵人物梁孟松卻憤然辭職?  12月15日晚間10點35分左右,中芯國際一連發布了5份公告,總結起來是兩件事情:一是公司關注到一份來自美國的訴狀,該訴狀將公司及部分董事列為被告,指稱公司發布的某些陳述或文件違反美國證券交易法的相關法規,並尋求未確定金額的經濟補償。
  • 梁孟松被「驅逐」!中芯國際發生了什麼?
    來源:寧王殿下梁孟松你慢點走!中芯的腦袋瓜又拎不清了!「葉落歸根中芯在,半導一生忠報國」。咱們全村的希望——中芯國際突發爆出驚天新聞,蔣尚義回歸,梁孟松遞交辭呈。中芯股票隨之大跌10%。而當年梁加入中芯時,股票可是在短時間內大漲20%的。根據安排,蔣尚義擔任副董事長,梁孟松博士將向其匯報。而且基礎薪酬(不含股權分配和分紅)是其三倍。蔣尚義有權根據聘用合約獲得年度固定現金酬金67萬美元及年度激勵。
  • 半導體大牛蔣尚義重返中芯國際,聯合CEO梁孟松請辭
    sjZEETC-電子工程專輯蔣尚義重返中芯國際,出任中芯國際副董事長根據中芯國際港交所更新的公告,目前中芯國際董事會成員共有15人,分為執行董事、非執行董事、獨立非執行董事。sjZEETC-電子工程專輯蔣尚義2016年12月就曾加入中芯國際,擔任第三類獨立非執行董事,並於2019年6月辭職。此後,蔣尚義出任武漢弘芯CEO。
  • 中芯被爆再現內鬥 一山難容「三虎」!……
    來源:北京商報#中芯國際被爆內訌#【#中芯被爆再現內鬥# 一山難容「三虎」!臨董事會上, #中芯國際聯席CEO梁孟松宣布辭職#】 董事長周子學力邀蔣尚義回歸,擔任副董事長,引爆並未事前知情的梁孟松不滿,故而憤而向董事會提出書面辭呈。
  • 中芯國際高層調整:蔣尚義任副董事長,聯席CEO梁孟松投棄權票
    此外,中芯國際還就美國民事訴狀發表最新聲明,稱將做出積極抗辯。根據中芯國際提供的資料,蔣尚義現年74歲,曾參與研發CMOS、NMOS、Bipolar、DMOS、SOS、SOI、GaAs雷射、LED、電子束光刻、矽基太陽能電池等項目。
  • 中芯國際的至暗時刻
    需要注意的是,在這場任命中,梁孟松雖然作為中芯國際聯席執行長,但他無法幹預董事會的任命議案,因此蔣尚義被委任中芯國際副董事長的議案幾乎是板上釘釘。再基於梁孟松辭呈中「蔣先生即將出任公司副董事長一職...我深深的感到已經不再被尊重與不被信任...我可以暫時安心的休息片刻「的表述,梁孟松本人離開中芯國際的可能極大。
  • 半導體領軍人物蔣尚義重返中芯國際 聯合CEO梁孟松傳已提交辭呈
    此外,中芯國際聯席CEO梁孟松被曝在董事會上提出了辭職,並在辭職信中表示,自己在一周前才接獲董事長電話告知此事,對此「感到十分錯愕與不解」,感到自己「已經不再被尊重與不被信任」。  今日早盤,中芯國際股價一度下跌近10%,最終收跌5.53%。
  • 吸納蔣尚義這戰略很高明!中芯接著傳來好消息!國家也在「撐腰」
    近日,因為中芯高層變動的原因,在業界內掀起了一陣熱議。原本因為蔣尚義的到來,大家心裡還高興了一番,結果沒有讓我們高興得太久,馬上又有了另外一個高層離職,這一來一往的變動倒是讓我們猝不及防了。而對於這件事發酵到現在,其實大家對於中芯的管理層是不怎麼滿意的,畢竟梁孟松也是一個有對工藝製程推進貢獻比較大的人,最後以一個辭職收尾,頗有些悽涼。同時,也有很多的人也很不理解,為什麼事情走到了現在這一步。而就在我們都還在猜測事情為何會發展到這一步的時候,中芯傳來了一個好消息。
  • 內訌+外患,中芯國際如何突圍?
    梁孟松和蔣尚義相識已久,在臺積電任職期間,兩者合作完成了重大先進技術研發,而梁孟松作為部下對蔣尚義評價頗高,如今這場「師徒反目」無疑使業界震驚。派系鬥爭在中芯國際並非第一次出現。2011年,中芯國際內部開始了一場以CEO王寧國、COO楊士寧二人為首的鬥爭。這場內訌中,王寧國意外落選執行董事、遞交辭呈,最有可能繼任的楊士寧又因為一紙審計文件被指「逃稅」,被迫出局。
  • 外有美國制裁,內有高層不和,中芯國際還能帶著中國晶片突圍嗎?
    不過,當時中芯國際給人的印象還是非常靠譜的:一方面積極申訴,另一方面抓緊備貨......一度成為人們心裡「中國芯」後續生產的靠山。可沒想到,短短幾個月,中芯國際就「翻車」了。前天晚上,中芯國際高層梁孟松的一封辭職信引爆了年末最大的瓜:時隔11年,中芯國際又要陷入內訌了!
  • 中芯國際,操碎了所有人的心
    楊士寧本是王寧國一手帶進中芯國際的,兩人曾經配合無間,為中芯國際帶來了成立10年以來的首次盈利。但後來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內鬥導致兩敗俱傷,中芯國際又重入虧損的泥潭最終邱慈雲坐收漁利成為CEO。當時有傳言稱,對於中芯國際高層而言,王寧國只是一個過渡時期的CEO,而楊士寧才是最終的人選。隨著時任中芯國際董事長江上舟的去世,兩人關係的最後一塊壓艙石被抽走,徹底撕破臉皮。
  • 離開弘芯之後,傳蔣尚義將出任中芯國際副董事長
    12月15日消息,據業內傳聞稱,臺積電前營運長蔣尚義、中芯國際前獨立非執行董事、武漢弘芯前CEO蔣尚義,在武漢弘芯項目遭遇「爛尾」並離開弘芯之後,蔣尚義將重回中芯國際,並在明年元旦後出任中芯國際副董事長職務。
  • 又爆內鬥?這8小時42分 關乎中芯國際未來_個股資訊_市場_中金在線
    又爆內鬥?有報導說,梁孟松是臺積電前五的研發天才,參與的都是先進工藝的技術研發,更是臺積電創始人張忠謀的左右手。  從臺積電出走後,梁孟松加入了競爭對手三星電子,並擔任其研發部總經理。臺積電對此憤懣不平。2011年底,公司對梁孟發起訴訟,指稱其洩露公司機密。敗訴後,梁孟松在2017年10月加入中芯國際。
  • 中芯國際「內憂外患」:人事風波背後研發戰略轉向?
    來源:大摩財經聯合CEO鬧辭職撰文 | 麥可出品|大摩財經中芯國際在引入半導體業資深人士蔣尚義出任副董事長之際,聯合CEO表面看來,這是一場董事會治理瑕疵引發的人事風波,但市場更關注的是,中芯國際這家中國最大的晶片企業在外患加劇之時是否面臨路線轉移。12月16日早上,中芯國際(688981/0981)發布數則公告,其一是董事會宣布任命現年74歲的前臺積電研發老帥、半導體業巨擎人物蔣尚義出任副董事長,其二是執行董事兼聯合CEO梁孟松表示要「有條件」辭任。
  • 一山難容二虎,中芯國際將何去何從?
    蔣尚義曾於2016年12月20日至2019年6月21日擔任中芯國際獨立非執行董事。據悉梁孟松之前對此並不知情,直到12月9日接到中芯國際董事長周子學的電話才被告知。
  • 剛剛,中芯國際回應…
    目前,雖然梁孟松離職一事仍未落定,但是這戲劇性的一來一走之間,盡顯江湖色彩。蔣尚義回歸:出任副董事長、執行董事自武漢弘芯離職後,半導體老將蔣尚義的去向一直備受關注。日前,有媒體報導稱,蔣尚義將回歸中芯國際擔任執行董事、副董事長,該消息在業內掀起了熱議。12月15日晚間,中芯國際一紙公告證實了傳聞。
  • 剛剛,中芯國際回應……
    目前,雖然梁孟松離職一事仍未落定,但是這戲劇性的一來一走之間,盡顯江湖色彩。蔣尚義回歸:出任副董事長、執行董事自武漢弘芯離職後,半導體老將蔣尚義的去向一直備受關注。日前,有媒體報導稱,蔣尚義將回歸中芯國際擔任執行董事、副董事長,該消息在業內掀起了熱議。
  • 中芯國際:知悉梁孟松有條件辭任之意,正積極核實真實意願
    觀察者網·大橘財經訊(文/呂棟 編輯/周遠方)迎來半導體界重量級人物的同時,中芯國際被曝出發生「內鬥」。 12月15日晚間,中芯國際發布公告,現年74歲的前臺積電營運長、前中芯國際獨立董事、前武漢弘芯CEO蔣尚義,獲委任為中芯國際第二類執行董事、董事會副董事長及戰略委員會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