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的牛墟賣的是真牛,現在雖然沒有牛了,但橫瀝牛墟變得更『牛』了。」11月1日,2020橫瀝鎮百年牛墟風情節暨粵港澳非遺墟市「開市」現場,看著集聚了50餘家各種非遺美食及手工藝產品的橫瀝沿江北路「非遺街」,今年75歲的橫瀝半仙山村民朱老伯非常感慨。他告訴記者,看著牛墟風情節從2010年的第一屆辦到今年第十一屆,年年都有新變化,橫瀝牛墟從舊時的牛行墟市變成了一個「牛墟文化」的大活動,「真的好牛。」
今年的橫瀝牛墟風情節以「文明綻放、魅力橫瀝」為主題,自11月1日至7日,7天時間先後舉行了「文明橫瀝、文體藝術、美食購物、鄉村振興」4大板塊、共37項的系列文化、美食、互動活動,不僅有力營造全民共享、文化惠民的和諧善治氛圍,也全方位展示了橫瀝作為灣區活力生態文明小鎮的城市新面貌和民俗特色風情。
一部橫瀝史,半部牛文化。圍繞百年牛墟的文化品牌,歷經十年鍛造,橫瀝鎮牛墟風情節已從單純的民俗活動發展成為一個區域文化傳承的品牌活動,並通過不斷的文化實踐創新、文化內容創新和文化產業創新,逐漸成為東莞東部區域文旅融合發展的新品牌。
●南方日報記者 張仕婷 劉遠忠
一場活動熱鬧了一座城鎮
11月1日開市首日晚上7時許,墟市現場一排排紅燈籠掛滿夜空,鬧市的吆喝聲、各地遊客的歡聲笑語不絕於耳,鼻尖又聞到各式本土美食的陣陣誘人香味,是糯米餈、蘿蔔糕、芋頭糕、牛雜、鹹酸……放眼望去,百來米的街道竟有了點年味。
「好久沒這麼熱鬧過了,關鍵這裡還有好吃好看好玩的,很新鮮。」附近的村民香小強專門帶著7歲的兒子過來「趕墟」。他告訴記者,每年的風情節都是橫瀝人「最熱鬧的日子之一」,與春節的喜慶不同,牛墟風情節更多的是人氣和文化,畢竟這是橫瀝傳承幾百年的特色活動。
橫瀝因牛墟而得名「牛鎮」,牛墟因百年傳承而成地方民俗,牛文化對橫瀝影響深遠。2010年,為了更好地傳揚勤勞質樸、誠信進取、創業幹事的「牛精神」,橫瀝鎮深挖牛文化及牛產業的發展,創新舉辦了首屆牛墟風情節,至今已經是第十一年。
「這個品牌節日有力展示了橫瀝由以牛為特色的農耕文明走向以模具製造為特色的現代工業文明的演變,也直接推動了橫瀝『三牛精神』的傳承,使其在橫瀝蔚然成風。」橫瀝鎮相關負責人表示,連續十一年舉辦,本屆牛墟風情節更是聯動全鎮各村(社區)進行「百花齊放」,內容包含了文明實踐、文化藝術、美食購物、互動體驗等,力求營造一個全民參與、共享和諧的文化盛宴。
其中,在「學習強國·學習有禮」答題有獎互動現場,吸引了不少市民的圍觀。恰逢周末,家住附近的李先生帶著孩子一起前來遊玩,「我一直都有上學習強國,今天在現場不僅可以吃、玩,答題還能拿獎品,挺有意思的。」在答對3道題目後,李先生如願為兒子贏得了一個新的保溫杯。
此外,橫瀝郵政分局通過集納各地、各種「牛」相關的郵票,形成一個特色的百年牛墟風情節主題郵局;稻香飲食文化中心結合「尋味橫瀝」活動,匯集來自全國各地100位優秀攝影師到橫瀝創作採風的作品,形成「中國美味」全國攝影大展暨「尋味橫瀝」攝影展,堪稱「最牛美味」。
同時,為進一步展現橫瀝鎮在文明創建工作中的亮點和成效,風情節期間,還舉辦了「關愛與成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主題文藝匯演、文明創建文藝匯演、第九屆廣場舞大賽、橫瀝善行公益健步、企業品牌推廣直播及展銷等特色文體藝術活動,用一場活動熱鬧了橫瀝全鎮。
除了鎮中心區的各大活動會場,今年的風情節還與全鎮各村(社區)進行全面聯動,舉辦迎「牛墟」親子徒步、「三牛精神」家風家訓書畫展、傳統美食嘉年華、紅色主題電影展映、鄉村振興展示等十餘項活動,形成文化活動「鎮+村百家唱」的熱鬧場景,全面展現橫瀝城鄉新面貌。
引入新內容賦能鄉村振興
「人舞鳳,我舞龍,舞到你家唔使(不用)窮。財主娘比(給)扎香,財主叔比(給)蠟燭……」這是不少橫瀝田饒步村人兒時耳熟能詳的童謠,每逢中秋節前(農曆八月初一至八月十五),伴著歌聲映入眼帘的,往往還有一大群小朋友,他們舞動著掛滿彩色燈的草龍,走街串巷「送福」,鑼鼓聲動,龍珠隨光轉,一夜火龍舞,熱鬧如過年。
田饒步舞草龍活動是橫瀝鎮流傳近400年的民間風俗,通過舞草龍、唱歌謠,意在祈求風調雨順、幸福吉祥。在本屆牛墟風情節的墟市上,橫瀝鎮「草龍舞」傳承人黃耀林就在「非遺墟市」現場,為大家展示了他手工製作的草龍,以期讓更多人了解這項瀕臨失傳的傳統技藝。
黃耀林「擺攤展示」的所在地,是本屆風情節的重頭戲——橫瀝鎮百年牛墟暨粵港澳非遺墟市,特別邀請了廣東省各市及港澳地區有代表性的非遺美食項目,以及橫瀝特色美食約50個代表參展,通過美食展、麒麟展、草龍展、燈籠展等七大板塊,組成一條長約百米的特色長街,堪稱「最牛非遺街」。
記者在現場看到,除了本地舞草龍、貔貅等特色文化,廣州的廣彩、江門的玉石花盆景製作技藝、清遠的瑤族刺繡、茂名的高州刻畫、麥杆畫等也紛紛亮相墟市,遊客們可以一邊品嘗粵港澳非遺美食及橫瀝本土美味,一邊欣賞粵港澳地區獨具風情的非遺文化。
此外,活動現場還設置了多個特色展區,現場展示舊時家電、麒麟、懷舊照片等,吸引了市民圍觀,大家紛紛拿出相機、手機拍照「打卡」留念。市民紛紛表示,墟市活動內容豐富,展示了橫瀝以及粵港澳地區各種傳統美食和文化特色,非常值得一去。
另一邊,在橫瀝寒溪河的對岸,半仙山村的鮮峰農場內,180對親子家庭正在以「圓夢鄉村 快樂田園」為主題的親子嘉年華中歡歌笑語。活動現場遊戲類型豐富多彩,包括拼湊美麗鄉村、幸福稻田裡、豐收的季節、犇犇對對碰、牛氣沖天等。家長與孩子通過層層闖關,集齊9個印章後,便能領取豪華文具大禮包,並將農場精心準備的農產品帶回家。
「除了參與活動,主要是想讓孩子多了解農耕文化,讓他知道水稻是怎麼長出來的。」見到陳女士時,她正拉著10歲的兒子在人頭攢動的隊伍中等待進入稻田。她表示,兒子從小未體驗過農耕生活,希望通過活動,帶著孩子一起開拓視野。
橫瀝鎮農林水務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鮮峰農場此前只是一塊普通耕地,零散種植一些蔬菜,為村民帶來的收入微乎其微。2018年初,經過土地資源整合和有效招商,如今已變成一個集特色農業、觀光旅遊、科普教育、農業休閒於一體的農旅融合休閒基地。「村集體的收入翻了三四倍。」
「文旅+」打造特色多元旅遊產品
十一年前,橫瀝將原來純粹的「牛交易」升華為特色「牛文化」活動,有力挖掘和豐富了「百年牛墟」的當代內涵,並逐漸打造成地方文化品牌。
「下一個十年,如何進一步整理、挖掘和融合牛墟文化、橫瀝特色,將牛墟風情節繼續豐富與提升,甚至帶動活化全鎮文旅資源,也成為了橫瀝新的發展命題。」橫瀝鎮相關負責人指出,百年牛墟風情節已不是、也不能再是單純的民俗活動,要進行新的提煉和融合,力爭打造成能為橫瀝旅遊經濟、高質量發展增添動力的平臺和引擎。
據了解,近年來,橫瀝鎮在發展牛墟文化的基礎上,深入挖掘和豐富本地資源,目前已打造了稻香飲食文化旅遊區、橫瀝鎮紅色教育基地、半仙山古建築群、橫瀝牛行等特色景點,以及介英公祠、汝光家塾、逸頤藝舍博物館等十幾個文化景點,成為東莞極具文旅內涵的嶺南小鎮。
為進一步整合旅遊資源,融合文化特色,11月1日下午,橫瀝鎮旅遊諮詢中心、東莞市旅遊協會橫瀝分會正式揭牌。橫瀝鎮文化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橫瀝鎮旅遊諮詢中心是集旅遊諮詢、旅遊產品展示、遊客休憩和便民服務等功能於一體的綜合型旅遊公共服務平臺,是展示橫瀝鎮旅遊形象的重要窗口,對進一步提升橫瀝鎮旅遊業發展有著重要作用。
無獨有偶,11月1日當天,東莞首家以牛墟為主題的郵局——橫瀝牛墟主題郵局正式掛牌成立。主題郵局深挖地方文化以及地方民俗文化內涵,以郵票、明信片、紀念日戳等為載體,搭配特色服務,全力打造地方特色文化產品平臺。
「依託旅遊諮詢中心,接下來將全力推進橫瀝鎮旅遊業持續健康發展,建立健全橫瀝旅遊品牌體系,規範旅遊市場秩序,助推橫瀝鎮旅遊產品轉型升級和提質增效。」
橫瀝鎮相關負責人表示,近年來通過連續舉辦「百年牛墟風情節」,橫瀝鎮不僅有效凝聚人氣、打造品牌,也充分展現了橫瀝由以牛為特色的農耕文明走向以模具製造為特色的現代工業文明的演變。
接下來,橫瀝將以「文旅+」的方式,調動社會各行業積極性。進一步加快橫瀝文旅融合力度,通過活化橫瀝現有文旅項目,推動更多文旅項目在橫瀝落地,打造特色多元的橫瀝旅遊產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