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邊堵了幾個小時的車,當我們一行人到達鎮江時已是深夜,鎮江的朋友也是等得心焦。這次受華東某美食協會和媒體之邀,到江蘇幾個城市(以蘇南為主)感觸當地麵條文化,第一站就是鎮江。
擅先生已經不是第一次來鎮江吃鍋蓋面,每次來都會有不一樣的感覺,曾經一個星期一天三頓都吃鍋蓋面,居然都沒有感覺吃厭,作為一個外地人能吃到這種程度也算是神奇了。這主要因為它的澆頭種類太多了,每一種澆頭都會讓食客有不同的體驗,而且價格來說相對比較親民,那時候一碗豬肝面也才6、7塊錢的樣子,數量還相當多。
這次故地重遊,我們特地避開那些星級酒店或者裝修一新、賣弄各種噱頭的網紅店,而是深入老街深巷去了幾家在當地人心目中頗有地位的老麵館。鎮江朋友把我們第一餐定在一家「大隱隱於市」的麵館,名字很普通,叫好再來麵館,為我們點了腰花面和長魚面,都是鍋蓋面的經典款,段位比較高。當地特有小刀面吃在嘴裡就是很香很韌,豬腰嫩而彈、長魚鮮而美,現點現炒,吃的就是那種剛出鍋的鮮爽熱氣。
鍋蓋面一大特色就是澆頭現做,鍋氣感十足,與麵條出鍋幾乎同步,不像其他城市都是提前把配菜提前做好放在那裡。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外地人覺得同樣的食材為什麼鎮江人弄出來的麵條澆頭就比他們那裡做出來好的核心原因。這非常考驗廚師的功底,不同的食材講究不同的火候與調料配置,還要掌握好與麵條成熟的時間協調。
這非常考究麵館師傅的手藝,這樣的做法在很多城市早已被包裝成私人定製的高端服務、價格不菲甚至奢侈;而在鎮江街頭巷尾的小麵館裡,你卻可以直接體驗到,這也是很多外地人對鎮江鍋蓋面念念不忘的因素之一。
評價一碗麵條是好是壞,很多人都是從底湯開始,鎮江老趙麵館的底湯入口醇厚鮮香,當地醬油與高湯在你的碗裡呈現出最接地氣的完美配比,一口湯喝下去,從舌尖到喉嚨再到你的胃,都讓你享受著與眾不同的味蕾滋潤。
因此一些外地朋友私下也把鍋蓋面稱為醬油湯麵,他們饞的就是那碗醬油湯。他們中一些人也曾經嘗試在當地買指定醬油回去搭配高湯來調製麵條底湯,但就是調製不出那個味,甚至一些鎮江鍋蓋面老師傅到了外地用同樣的湯料和配方,也調製不出來原先的味道。
本文系擅先生團隊(精武工作室)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授權轉載時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