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0/22 04:57 來源:溫州日報甌網 瀏覽:3444
徐洪迪
溫州大羅山117平方公裡,山勢連綿,岡巒起伏,溪澗縱橫,不僅有奇特秀美的自然奇觀,而且有交相輝映、歷史悠久的人文景觀。歷代文人墨客遊覽大羅山,情寄大羅山,給後人留下了大量吟詠大羅山的優美詩篇,閒來翻閱吟誦細品之,讓人吟賞不盡。
景真與詩美,
展現真切風俗畫卷
山水詩鼻祖謝靈運,這位永嘉太守性喜山水,家門口的大羅山必定不會錯過。其《石室山》詩句清新:「清旦索幽異,放舟越埛郊。莓莓蘭渚急,藐藐苔嶺高。」石室山,在天柱寺正東方向的美人瀑附近。古時大羅山仍處於東海之中,大羅山傲然海上,遠望之,就如一個海島。詩人放舟郊野,先到渚(即今七都島);再翻山越嶺(即茅竹嶺),猜想會「腳蹬謝公屐」觀賞大羅山。「虛泛經千載,崢嶸非一朝」寫出了白水漈美人瀑瀑崖奇景的特色。「靈域久韜隱,如與心賞交」抒寫自己沉浸其中,為石室山久藏於鄉間不為外人知,欣喜悠然陶醉。
謝靈運總是以探險家的氣魄和詩人的熱情,親臨幽峻,以先得山水勝景為快。南朝宋永初三年(422),謝靈運寫下了《遊赤石進帆海》。大羅山西脈臨海峽的巖石多斑斕紫色,被人稱為「赤石」。
自謝靈運之後,一大批生於斯長於斯的文人學士,在退隱故土或在返鄉探親時,與同好杖履優遊、切磋學問,抒寫大羅山的美景。永嘉二都英橋人王至彪,親歷永嘉場內遷慘景,想必故鄉羅山美景熟記在心,奇景激發才思靈感,寫成《羅東八詠》,即「雙溪紅葉」、「白水懸瀑」、「黃石夕照」、「大度晴嵐」、「雙溪夜月」、「閶門飛濤」、「橫塘秋月」、「半羅松風」等八首。如《黃石夕照》頷聯「吹來牧笛江村暮,集遍漁舟野渡孤」,那種田園鄉野清新幽靜之美,似有「獨釣寒江雪」之意境。
與之相媲美的有張振夔的《羅東十六景》組詩與《再和家墨臣先生憶羅東十七景詞》組詩,兩組詩中皆有一首《瑤溪曲澗》,前者中詩曰「寇至焚亭榭,溪仍九曲流。是誰謀內徙,崩竭一時休」,後者中詩曰「瑤澗三三曲,昔遊似武夷。一成沙漠後,懷古有餘悲」。張振夔為清嘉慶年間舉人,曾任鎮海教喻。為何寫得如此傷感?順治辛丑(1661)永嘉場奉文內徙,場景悽慘,時光雖逝去二百多年,張振夔為之憂嘆,於是賦以五絕憑弔。
清末永嘉名士王德馨其詩《庚申正月初十日在永場作》:「境似桃源別有天,我來剛值早春前。家家椒酒爭邀客,日日竹林坐對賢。鄉俗衣冠留古處,村翁來往賀新年,平生口腹累人慣,且食蛤蜊話味鮮。」生活氣息濃厚。永場即永強,王德馨少年時心寄朝野、積極入仕,壯年則伸張正義、感慨時艱,晚年遂歸隱田園、不問世事。其祖輩在清順治末遷海時自永強二都英橋王氏樓下派五房遷居鹿城上田。此詩為王德馨在新春佳節之際翻越茅竹嶺與宗親們相聚的情景,大羅山的美景、族人的熱情及品嘗永強的海鮮寫得富有生活情趣。
賞讀這類詩,你會發現大羅山的景觀變遷和世代居住此地先民的風土人情。
禪機與詩情,
體悟宇宙人生之理
大羅山是名勝之地,少不了有文人墨客高僧到此遊歷禪修,並因此留下詩作。這類山水詩往往並不道破事理,而是在任意描寫山水美景的同時,自然而然閃現出妙理禪機。
大羅山龍岡山南坡一帶,又名為半山。此地也為明代龍灣鄉賢王叔果、王叔杲兩兄弟少年讀書處,後來叔果官至廣東按察司副使,叔杲官至福建右參政。山上的「華陽洞」即是王氏兄弟倆的號與字各取其一而名之。洞中還有詩碑,如《山居紀舊》:「華陽二王子,曾向此藏修。官就歸來日,相將五十秋。雲林雙短屐,天地一虛舟。千載茲山勝,還應續舊遊。」身居朝廷要職的他們,每次返鄉都會面對清澈的瀑流泉水反省自己。半山的「濯纓」二字的摩崖題刻即可看出他們的清高閒淡、欣然優遊的情致。王叔果的多首詩皆有佛學的意趣,如 《寓茅竹山庵,作需於亭於嶺麓二絕》「頓覺煩囂隔,逍遙足賞心」,《庚辰春日,同侄子遊雙溪安仁寺》「結伴做春遊,竹穿梵經音」,《重建龍潭寺成,偶過有作》「謾詫菩提超累劫,嘗聞滄海變桑田」,這些詩既有文學的審美愉悅,亦有與道與佛相通的哲學體悟。
明朝榜眼王瓚為永嘉場李浦村人,他的《李浦廟》寫道:「廟門正對雙溪開,河流亦自雙溪來。東甌海潮日吞吐,大羅山勢常崔嵬」,詩句寫得很空靈,富有氣勢,吐納煙雲,置身其間,盡可觀賞羅山,想像天地萬象四方美景,體悟人生。王瓚兒子王健,詩情不亞於其父,他的《與諸兄弟遊天柱寺舊基》「虎臥禪機伏,龍依梵語吟。至今遺蹟在,盡可淨塵心」,透露出他精通佛理,渴望絕棄塵想,擺脫人間種種精神重負,永葆內心世界的心靜。
品讀先賢筆下大羅山詩篇,處處洋溢著生機和理趣,我們既能品味詩篇的壯麗無比,也能深悟詩的內蘊,那種言外之味、弦外之響、韻外之旨,在美感愉悅中獲得對宇宙、人生、自我奧義的認識。
(題圖照片由龍灣區社科聯提供)
相關搜索:大羅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