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易守難攻,為何唐朝以後沒有再成為首都?

2020-12-12 狍狍說歷史

長安所在的關中地區是中國開發比較早的一片地方,三皇五帝的事跡大多發生在這個地區。周朝的發源地在關中平原的西部,後來也定都於關中的鎬京。建都於鎬京的西周王朝國力昌盛,文化發達,現在所熟知的中國禮樂文化就開始於西周。後來的大一統的帝國秦帝國和漢帝國的首都也選擇在長安。可見這一片土地是非常適合作為首都的,建都於此的王朝也大多開創了盛世。然而唐朝以後,長安再也沒有成為帝國的政治中心,這其中有什麼樣的原因?

長安在先秦時代是一塊非常適合作為首都的地方。原因很多,大致可以分為四點。一是外圍政治環境好,關中作為漢民族的發祥地,漢人在這裡繁衍生息了幾千年,周邊得地區比如陝北隴西山南關東都遍布漢人的足跡,在這個地方建都,處於四方的拱衛之下,外族不容易能夠入侵到長安。相比之下後來成為首都的城市比如北京,金陵,臨安在當時都還處於蠻荒狀態,所以處於文化圈核心的長安適合作為首都。

二是四面環山,易守難攻。關中自古以來就號稱四塞之國,只要把守住邊境上的關口,就可以拒敵於國門之外。這對於國防來說至關重要,處於有利地理位置的首都可以節省大量的軍事費用,使得國運更加長久。三是土地肥沃適合耕種。關中地區是東西長達千裡的平原,深厚的黃土層土質肥沃,糧食畝產很高,在先秦時代,關中是天下主要的產量區,在這樣的地方建都,完全不用擔心糧食的供應問題。四是人口眾多經濟發達,關中的人口在戰國時代大概有三四百萬人,當時全國的人口有兩千萬,關中的人口密度在全國是最高的。古代社會人口稀少,只有人口眾多的地區才能有最多的兵員和賦稅。首都所在的地區最好就是經濟最發達的地方,否則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地方過度強大一定會威脅中央的地位。

以上四點都說明長安非常適合作為首都。然而後來為什麼就放棄了呢?是後來的君主愚蠢嗎?顯然不是的。事情要從漢朝開始講起,漢朝的時候,天下人口迅猛增長,關中地區也不例外。人口增長之後問題馬上出現了,關中地區什麼都好,就是面積太小了,相對於帝國幾百萬平方公裡的領土,關中地區的總面積只有五萬多平方公裡。這片土地能夠養活的人實在有限,但凡人口超過五六百萬之後就很容易在旱澇年景時發生饑荒。

皇帝與百官、軍隊的糧食消耗非常巨大,本地的糧食已經只能勉強夠百姓餬口,根本無法滿足首都的需要,這就要求帝國必須從其他的產糧區運糧食進來,這無疑是巨大的開銷。南北朝時人口大量減少,關中的糧食危機減輕,新建立的隋帝國考慮到首都的安全問題,因此將國都選擇為長安。但是國家安定以後人口繁衍得很快,危機又開始出現。隋煬帝想了一個廉價的運糧方案,那就是修一條大運河,使用水運代替 車馬運輸。

水運的成本很低,運輸效率也遠遠高於陸地運輸。但是在古代修建幾千裡的人工運河是一個無比巨大的工程。隋煬帝又急於求成,對於工期要求的非常緊,因為修建運河而累死的人很多,天下人怨言很重。隋朝滅亡之後,唐朝繼續沿用隋的制度,依然使用大運河為長安輸送糧食。在前期中央能夠有效控制地方的時候,也沒有出現什麼問題,雖說運糧成本一直是國家的負擔,但還是能夠負擔起的。安史之亂以後,地方上的節度使各自為政,處於運河沿線的節度使們最為囂張跋扈,中央不但管理不了他們,而且一旦與他們出現矛盾,運河就會被沿岸的節度使切斷,這對於定都於長安的王朝來說,無疑是致命的打擊。

而且隨著江南地區的發展,長安已經不再是天下的中心。皇帝身在長安,想要控制東南廣大的土地難度越來遠大。不僅如此,安史之亂後西北唐軍的兵力空虛,其他民族逐漸的佔領了這一大片的土地,關中西部的屏障隴西地區已經落入外族之手,關中已經成為了前線,不再是最安全的地方。宋朝建立的時候,也曾經考慮效法漢唐定都於長安,但是長安的西面就是党項,吐蕃,羌等外族的地盤,長安時刻處於他們的威脅之下,最終定都長安的計劃被否決。

之後的中國無論是經濟還是文化都進一步向南傾斜,黃河流域的發展已經被長江流域所趕超。長安以及關中在中國的經濟人口方面所佔的比重進一步降低,已經不具備成為一個強大的政治軍事中心的條件。強行效法古人已經不合時宜,所以之後的王朝先後定都於汴梁,臨安,南京,北京,再沒有考慮過長安。

相關焦點

  • 為何北宋要定都開封,易守難攻的長安和洛陽不香嗎?
    那為何大臣們會集體反對遷都洛陽和長安呢?長安和洛陽落寞從西漢開始到大唐近千年的時間裡,無疑是長安和洛陽最輝煌的時候,多數王朝政權都會選擇這兩個地方建立國都。原因在於的長安依傍於關中平原和潼關、秦嶺之險,退可進入四川,進可逐鹿中原,而且有肥沃的關中和渭水平原,可以實現自給自足。洛陽則是四面環山,而且加上又京杭運河,水路交通方便,易守難攻,控制洛陽相當於控制中原中心。不過這個理論在唐朝時候還能站得住腳,唐朝以後定都這兩個地方根本就無異於北宋王朝的發展。
  • 五代十國後,長安為何永遠喪失了作為帝國首都的資格?
    輝煌和落寞僅有一線之隔,長安在唐代達到輝煌的頂峰,也在唐代以無比驚人的速度跌到谷底。五代十國以後,長安地位一落千丈,竟再無一個全國性政權以西安為都城,曾經風光無比的長安成為無人問津的棄子,永遠喪失了作為帝國首都的資格。五代十國之前,帝國為何均定都關中,以長安為中心?司馬遷在《史記》中寫道「夫作事者,必於東南,收功實者,常於西北。」
  • 函谷關如此易守難攻,為何劉邦卻能率先入關為王?答案其實很簡單
    天險函谷關據歷史記載,函谷關最早由秦孝公據「崤函之險」而設置,是東去洛陽,西達長安的咽喉,從而也就成了歷來兵家所必爭之地。在這些徵伐過程中,秦軍勝則佔領函谷關以東大片領土,劃為郡縣,為秦國所有;秦軍敗則可龜縮於函谷關內,等獨自舔好傷口以後,便可繼續開始新的徵程,函谷關儼然成了秦國的門戶。列國合縱伐秦,每每陳兵於函谷關下,便一籌莫展,終因各國不齊心協力而告終!賈誼的《過秦論》中就有這麼一段描述:「(諸侯列國)嘗以十倍之地,百萬之眾,叩關(指函谷關)而攻秦,秦人開關而延敵,九國之師,逡巡而不敢進!」
  • 唐朝末期的長安經歷了什麼?為何在此之後長安就成為了一座廢都
    長安憑藉著它絕佳的地理優勢,使得唐朝及之前朝代的帝王都將其作為建都的不二選擇,但是為何五代十國之後就再也沒有一個國家將首都建立於此了呢?難道是這裡的龍氣耗盡了嗎?但話說回來,政治動蕩自古有之,為何唐朝末期的政治動蕩對長安的影響格外嚴重呢?這是因為唐朝結束後經歷了長達半個世紀的五代十國時期,每一個政權在定都的時候都選擇避開長安,最根本的原因,就是長安實在是沒有宮殿了。
  • 探秘歷史迷雲:唐朝以後,西安為什麼再也沒有成為國家的首都?
    然而,自唐朝覆滅以後,西安這座古城卻為什麼再也無緣首都這個光輝的名稱呢?首先,我們先共同回首一下隋唐時期的西安。那時候,它確實很牛逼。一方面,從風水學上講,西安當時是八水繞長安,也就是有渭、涇、灃、澇、潏、滈、滻、灞八條河流圍繞著它,所以,也就呈現出了「蕩蕩乎八川分流,相背而異態」的別樣風採。同時,這些河流還為關中平原提供了一個良好的農業基礎。
  • 唐朝之後再無長安,為什麼唐之後西安再也沒有當過首都?
    唐朝之後再無長安,為什麼唐之後西安再也沒有當過首都? 長安洛陽一直是中國最有名的古都,特別是長安從西周開始一直到唐朝長達上千年的時間裡一直作為中國的心臟,特別是到了盛唐的時候長安某種意義上成為了世界之都,從日本到歐洲無數的外國人來到此處求學或者做生意,中華文化的光芒也從這裡沿著絲綢之路散播到世界各地,杜牧曾經有詩曰:樓倚霜樹外,鏡天無一毫。南山與秋色,氣勢兩相高。表達當年長安的盛況。
  • 關中平原東部門戶,潼關為什麼易守難攻?
    圖-關中四塞之地,四關位置示意圖 潼關,位於陝西省渭南市潼關縣北部,北臨黃河,南依秦嶺,地勢險要,易守難攻。西漢定都長安,函谷關為關中平原的東大門,繼續發揮著重要作用。
  • 相對於易守難攻的函谷關,劉邦入秦的武關為何總被人忽略?
    其中最為險峻易守難攻的是函谷關,戰國時期東方六國曾多次合縱聯合進攻函谷關,前後有五次之多,最多時雄兵百萬,但也只有第二次攻入函谷關,其餘都宣告失敗,直到秦末陳勝吳廣大澤鄉起義時,周文率領起義軍也是目的函谷關,一直打到離秦都鹹陽僅百餘裡的戲地(今陝西臨潼境內),但是被章邯率領的秦軍擊敗,一直到秦朝滅亡,函谷關都始終牢牢的被守住,然而出乎大家意料的是,劉邦卻沒有走函谷關但是迫使秦王子嬰投降,這便是劉邦入秦的重要關隘
  • 唐朝之後,西安為什麼很難再成為首都?
    既然在唐朝之前西安作為首都如此盛行。那為什麼繼唐朝之後西安就很難再成為首都了呢?下面我同大家一起去探索西安身後的秘密。 西安的這種情況誠然到了唐朝這個時期有一定的緩解,因此在唐朝時,長安仍然被選為首都。隨著時間的流逝,氣候已經很大程度影響了長安的主要生活資源,甚至連土地都沒有足夠的營養,農作物得不到發展。 造成了大家不得不從外面引進糧食,可想而知這是很麻煩的。由於當時的物力發展沒有那麼強大,在糧食運輸的過程中,到洛陽就已經引進不過來了。為了更好的生存,首都也就改址在洛陽了。
  • 易守難攻的函谷關多次保衛秦國免於亡國,為何後世被潼關取代?
    為何這樣一座地勢險要,易守難攻的雄關,後來會被拆毀?函谷關位於河南省靈寶市北15公裡處的王垛村(依《後漢書·郡國志》所載:「谷城」瀍水出,有函谷關。),距三門峽市約75公裡,地處「長安古道」,緊靠黃河岸邊。因關在峽谷中,深險如函而得名。古人王氏曰:自靈寶以西今河南靈寶縣、潼關以東,皆曰桃林。自崤山以西崤山,見河南名山三崤、潼津以南,通稱函谷。
  • 長安作為十三朝古都,為何在唐朝之後,再沒有朝代在此建都?
    唐朝以後,長安再也沒有成為都城,其根本原因是我國社會發生了變化,由豪族社會過渡到了平民社會。社會的主要矛盾從豪族之間的東西矛盾,轉變成草原王朝與中原王朝的南北矛盾,受這一轉變的影響,長安、洛陽實際上是雙雙沒落的。
  • 北京為什麼會成為首都?
    縱觀歷史, 周、秦、漢、唐時代,中國的都城不是在長安就是在洛陽。我們就拿長安和洛陽來說。首先說長安,它位於關中地區,四面環山,易守難攻,在軍事上佔據優勢。而洛陽呢?它位於河南省西部黃河中下遊地區,水力資源豐富,其四周土地平坦,經濟層面很佔優勢。於是就有夏朝、商朝、西周、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朝、唐朝、武周、後梁、後唐、後晉等十三個王朝在洛陽建都。
  • 長安是十三朝古都,為何唐朝以後,再也沒有一個王朝定都於此
    但是有人發現了一個問題,西安是很多朝代的古都,但似乎在唐朝以後,就沒有朝代定都於此了,仔細一想還真是這樣,那這到底是為什麼呢?長安這麼大的都城為什麼沒有人願意定都呢,早在唐朝,貞觀之治,唐朝就成了世界性大都市,各國都來我大唐一覽長安之雄壯。原來有以下這些原因:  第一,長安已經不安全。
  • 1949年選擇首都時,有這11個城市入選了,最後為何定都北京?
    首先給大家介紹一下當時入選首都的十一個城市有哪些:哈爾濱,西安,延安,洛陽,開封,成都,重慶,廣州,南京,上海,北平。接下來再給大家介紹一下這幾個城市的優缺點,以及為何會選擇北京作為最終的首都地點。並且回顧歷史,漢唐盛世就是在這裡發生的,但是此時的西安早已不是唐朝時期的長安,對比國內各個城市,西安的環境並沒有什麼優勢,而且陝西的水資源壓力比較大,作為首都是不合適的。三、洛陽,開封洛陽和開封在古時候也是非常繁華的都城,地理位置居中倒是佔據了一定的優勢,不過因為是平原防守能力太差,並且當時的洛陽的經濟條件太過於落後。
  • 唐朝首都是長安還是洛陽呢?其實在不同時期,這兩個地方都是都城
    關於唐朝首都是長安還是洛陽的爭論持續了很長時間,大家都找出很多東西來佐證自己的看法。其實一般正式文獻裡都是說長安是唐朝首都。617年唐國公李淵發動晉陽兵變,次年在長安稱帝建立唐朝。李唐當時面對的是關內群雄割據,作為大後方來說長安無疑是最好的選擇。
  • (深度)蜀道艱難,易守難攻,為何前後蜀速亡
    原標題:(深度)蜀道艱難,易守難攻,為何前後蜀速亡 五代十國時期,在今天的四川地區曾經出現過兩個短命的小王朝:存在35年的前蜀和歷經40年的後蜀。唐末黃巢起義以後,朝廷實已無力控制地方,蜀中局勢因此動蕩。公元891年,王建取劍南、西川,897年,並東川,唐封其為蜀王。907年王建稱帝,國號蜀,史稱「前蜀」。
  • 保定地界的古長城:易守難攻,酷似梅花
    精品線路(75):保定地界的古長城:易守難攻,酷似梅花紫荊關歷代戰火不斷——元太祖為奪取金中都,至居庸關久攻不下,於是派兵南下攻克紫荊關後,內外夾擊;明朝紫荊關素有畿南第一雄關之稱,依山傍水地勢險峻易守難攻,所以也是歷來兵家必爭之地。金戈鐵馬遠去,紫塞金城依舊。領略過紫荊關的「烽火塵煙」後,更敬佩前人建造紫荊關長城的千辛萬苦。
  • 此地自古以來頻頻成首都,曾落後北京一票之差,險些成為我國首都
    此地自古以來頻頻成首都,曾落後北京一票之差,險些成為我國首都可見長安確實是古代帝都的好位置,對此,我們來分析一下為什麼長安成為那麼多朝代的都城。首先我們從地理位置來分析,在《過秦論》中,長安以華山為牆,依據黃河為城池,認為這是險固的地方。,長安位於渭河平原,從中原能夠通往該地區的路線只有經過潼關,換句話說,只有守住潼關,關中地區地區就不會出現太大問題。為皇上的安全著想,這個地方易守難攻,確實是個好地方。
  • 西安作為13朝古都,為何沒有保留皇宮?為何唐朝之後就不再是首都
    經過了大唐的貞觀之治和開天盛世,長安的名望達到了頂峰,世界各地的商人、使者、學者絡繹不絕。長安,儼然成為了當時的世界都會。到了唐朝中期,朱溫脅迫皇帝東遷洛陽。隨後,長安再沒有被作為過首都。元時,長安改名奉元路。明洪武二年,徐達攻克奉元路,改名西安府,取西部安定之意,不想讓其作為代表整個國家長治久安的地方。西安這個名字也一直沿用至今。
  • 解碼《長安十二時辰》 唐長安為何成為世界繁華中心?
    歷史上,13個王朝先後建都,至盛唐,長安已成為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最為繁華的國際都市。 那麼長安建都是否存在歷史的必然?李令福指出,長安建都可以從宏觀、中觀和微觀三個層面來解讀其必然性。站在宏觀層面,安史之亂以前,長安是我國前期農耕民族與遊牧民族融合交匯的最佳選擇;安史之亂以後,東北遊牧民族興起,農耕與遊牧民族的交匯點隨之東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