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所在的關中地區是中國開發比較早的一片地方,三皇五帝的事跡大多發生在這個地區。周朝的發源地在關中平原的西部,後來也定都於關中的鎬京。建都於鎬京的西周王朝國力昌盛,文化發達,現在所熟知的中國禮樂文化就開始於西周。後來的大一統的帝國秦帝國和漢帝國的首都也選擇在長安。可見這一片土地是非常適合作為首都的,建都於此的王朝也大多開創了盛世。然而唐朝以後,長安再也沒有成為帝國的政治中心,這其中有什麼樣的原因?
長安在先秦時代是一塊非常適合作為首都的地方。原因很多,大致可以分為四點。一是外圍政治環境好,關中作為漢民族的發祥地,漢人在這裡繁衍生息了幾千年,周邊得地區比如陝北隴西山南關東都遍布漢人的足跡,在這個地方建都,處於四方的拱衛之下,外族不容易能夠入侵到長安。相比之下後來成為首都的城市比如北京,金陵,臨安在當時都還處於蠻荒狀態,所以處於文化圈核心的長安適合作為首都。
二是四面環山,易守難攻。關中自古以來就號稱四塞之國,只要把守住邊境上的關口,就可以拒敵於國門之外。這對於國防來說至關重要,處於有利地理位置的首都可以節省大量的軍事費用,使得國運更加長久。三是土地肥沃適合耕種。關中地區是東西長達千裡的平原,深厚的黃土層土質肥沃,糧食畝產很高,在先秦時代,關中是天下主要的產量區,在這樣的地方建都,完全不用擔心糧食的供應問題。四是人口眾多經濟發達,關中的人口在戰國時代大概有三四百萬人,當時全國的人口有兩千萬,關中的人口密度在全國是最高的。古代社會人口稀少,只有人口眾多的地區才能有最多的兵員和賦稅。首都所在的地區最好就是經濟最發達的地方,否則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地方過度強大一定會威脅中央的地位。
以上四點都說明長安非常適合作為首都。然而後來為什麼就放棄了呢?是後來的君主愚蠢嗎?顯然不是的。事情要從漢朝開始講起,漢朝的時候,天下人口迅猛增長,關中地區也不例外。人口增長之後問題馬上出現了,關中地區什麼都好,就是面積太小了,相對於帝國幾百萬平方公裡的領土,關中地區的總面積只有五萬多平方公裡。這片土地能夠養活的人實在有限,但凡人口超過五六百萬之後就很容易在旱澇年景時發生饑荒。
皇帝與百官、軍隊的糧食消耗非常巨大,本地的糧食已經只能勉強夠百姓餬口,根本無法滿足首都的需要,這就要求帝國必須從其他的產糧區運糧食進來,這無疑是巨大的開銷。南北朝時人口大量減少,關中的糧食危機減輕,新建立的隋帝國考慮到首都的安全問題,因此將國都選擇為長安。但是國家安定以後人口繁衍得很快,危機又開始出現。隋煬帝想了一個廉價的運糧方案,那就是修一條大運河,使用水運代替 車馬運輸。
水運的成本很低,運輸效率也遠遠高於陸地運輸。但是在古代修建幾千裡的人工運河是一個無比巨大的工程。隋煬帝又急於求成,對於工期要求的非常緊,因為修建運河而累死的人很多,天下人怨言很重。隋朝滅亡之後,唐朝繼續沿用隋的制度,依然使用大運河為長安輸送糧食。在前期中央能夠有效控制地方的時候,也沒有出現什麼問題,雖說運糧成本一直是國家的負擔,但還是能夠負擔起的。安史之亂以後,地方上的節度使各自為政,處於運河沿線的節度使們最為囂張跋扈,中央不但管理不了他們,而且一旦與他們出現矛盾,運河就會被沿岸的節度使切斷,這對於定都於長安的王朝來說,無疑是致命的打擊。
而且隨著江南地區的發展,長安已經不再是天下的中心。皇帝身在長安,想要控制東南廣大的土地難度越來遠大。不僅如此,安史之亂後西北唐軍的兵力空虛,其他民族逐漸的佔領了這一大片的土地,關中西部的屏障隴西地區已經落入外族之手,關中已經成為了前線,不再是最安全的地方。宋朝建立的時候,也曾經考慮效法漢唐定都於長安,但是長安的西面就是党項,吐蕃,羌等外族的地盤,長安時刻處於他們的威脅之下,最終定都長安的計劃被否決。
之後的中國無論是經濟還是文化都進一步向南傾斜,黃河流域的發展已經被長江流域所趕超。長安以及關中在中國的經濟人口方面所佔的比重進一步降低,已經不具備成為一個強大的政治軍事中心的條件。強行效法古人已經不合時宜,所以之後的王朝先後定都於汴梁,臨安,南京,北京,再沒有考慮過長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