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叔,您腿腳不方便,我扶您上樓吧!」12月16日,在貴陽清鎮市站街鎮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樓下,老人正準備上樓,一位精氣神十足的小夥子快步跟了上來。小夥子叫謝興照,是清鎮市易地扶貧的搬遷群眾,同時也是站街鎮楓漁小區居委會的工會幹部。在安置點,他可是個小小的名人。
感激工會的幫扶
2017年,謝興照一家成為貴陽市的易地扶貧搬遷建檔立卡戶,搬到了站街鎮楓漁小區。搬遷之前,他們住在一座建在山腳的石頭房,低矮破舊,只有30平方米,用布簾把大通間隔出了三個房間,「廚房」和「堂屋」算一間,兩間「臥室」擠著四張床。
相比於居住環境,家人的身體情況更讓謝興照揪心。自己右耳完全封閉,加上腦神經壞死,患上嚴重面癱;奶奶雙目失明;父親患有肝硬化、胰腺炎,出車禍做了開顱手術後還患上了癲癇,勞動能力完全喪失;母親患有先天性貧血。一家重擔落在了謝興照身上。
2009年,謝興照為了養家,畢業就外出打工,從織金、遵義到貴陽,上礦山、裝寬帶、送快遞,他輾轉好幾個地方,幹了多份工作,但生活重擔沒有減輕多少。2017年,易地扶貧搬遷給他帶來了希望,楓漁小區位於鎮政府附近,便民服務中心、惠民平價超市等設施一應俱全。「小區配建的衛生室就在樓下,我爸媽看病輸液方便多了,還可以把醫生請到家裡來。」謝興照在居委會當上了文書,同時擔任楓漁小區居委會的工會幹部。
2020年,貴陽市總工會針對搬遷社區群眾,在全市啟動了「新市民·追夢橋」工程,市總工會在聯繫第三方機構對謝興照家調查後,將其納入困難職工幫扶系統進行日常幫扶,每月享受補貼700元。「我非常感激工會的幫扶,所以我也想讓自己幫助到更多人。」謝興照說。
力所能及都會幫忙
今年3月7日,楓漁B區住戶吳長華因高血壓暈倒在家中。接到消息後,正在疫情防控卡點值班的謝興照馬上陪家屬一起將病人送到醫院,病人趨於穩定,他才回來繼續值班。
搬遷以來,這樣的情況他遇到了太多次。由於患者文化程度較低、家人護理能力較差或家人不在身邊、對醫院不熟等原因,謝興照多次陪小區住戶坐救護車到醫院就診,每次要陪病人做完檢查,安排入院後才離開。「我太了解家屬坐在急救車上的心情了,很慌很怕,我每年都要經歷多次,對醫院流程熟,所以我在大家心理會踏實些。」謝興照說。
生活中的零碎瑣事,只要群眾有需要幫忙的,謝興照絕不推辭,背殘疾老人回家、扛米上樓、送水、換電燈泡等等,只要是力所能及的,都會毫不猶豫地幫忙。
成為一名工會幹部後,謝興照又開始自學黨建黨務、就業招聘等方面的知識,帶群眾參加企業招聘,聯繫愛心志願團隊開展志願服務活動,每一項任務都能認真落實,楓漁居委會黨支部被貴陽市評為「脫貧攻堅先進黨組織」。風裡來雨裡去,隨處可見謝興照忙碌的身影,久而久之,他也漸漸有了名氣。
勇挑重擔的「鐵人」
今年春節期間,新冠肺炎疫情讓社區工作者非常繁忙。大年三十那晚,一桶泡麵成了謝興照的年夜飯,全鎮幹部職工返崗上班。臨行前,母親叮囑他「記得回來吃晚飯」,匆匆一語,17天過去,這頓飯從來沒吃上。
走訪摸排外地返鄉人員、入戶測量群眾體溫、挨家挨戶宣傳防疫知識……這些成為了謝興照工作的常態。他主動承擔最重的工作,「我年輕,熬夜值守卡點能抗得住。」這是在24小時卡點值守時謝興照對大家的承諾。「我年輕」「我扛得住」,17天裡,謝興照是居委會唯一沒有輪休過的人。
「他為小區群眾送油、米、菜、桶裝水等生活用品,工作總是搶著幹,從不計較。看見他疲憊的樣子我都有些心痛!」楓漁小區居委會支書餘萍告訴記者,謝興照是無法被生活重擔壓垮的「巨人」,是熱心幫助群眾、全力排憂解難的「暖人」,是永不言退、勇挑重擔的「社區鐵人」。
(來源:工人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