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9月2日報導 沙烏地阿拉伯《中東報》9月1日報導稱,一份經濟報告強調,中國和海灣國家之間的關係靠的是在未來10年內海灣合作委員會國家向中國提供石油的穩定能力。與此同時,海灣國家不可能發現像中國這樣的消費者,儘管預計未來數年內石油需求將提高。
8月中旬,科威特石油公司和中石化之間籤訂的合同使科威特石油日出口量大幅度增長。根據雙方籤訂的合同,在未來10年內,科威特平均每天向中國出口石油30萬桶。
根據新的合同,科威特石油產量的10%將向中國出口。據科威特石油公司一些負責人預計,3年後,日出口量也許增加到50萬—80萬桶。
沙特仍高居向中國輸出石油國家的榜首,日出口量約120萬桶,佔中國石油進口總量的20%。卡達約佔向中國出口石油總量的5.5%—6.6%。
報導稱,儘管如此,但(中國和海灣)這兩個地區相互之間並不是好夥伴,由於中國購買量大,中國對同海灣籤訂的合同附加了嚴厲的條件。例如科威特力圖進入中國國內燃料分配市場,且科威特石油公司在2004年和中石化籤訂了在中國南方建設煉油廠的合同。但這項活動遇到了很多障礙,科威特能否參與這個項目的完成目前已變得不確定,因為中國一些機構對向外國投資者開放國內戰略市場猶豫不決,即使是戰略夥伴。
因此,海灣國家也不向中國進口商提供最佳狀態。通常中國願意同允許他們入股或允許他們參與生產活動的石油公司籤訂協議。但這種狀況在海灣國家沒有,海灣國家不需要這種協議,因為它們是國營企業,技術管理水平高,並擁有許多資源。此外,中國戰略依賴的是石油來源多樣化,目前海灣國家提供的石油佔其需求的1/3。而且中國注重穩定,中東和北非地區目前局勢不穩定。
報導稱,中國和海灣國家之間的貿易關係需要發展和增強,因為中國經濟發展需要大量能源,中國開採頁巖油的計劃已證明是不現實的。
報導又稱,中國政府降低了到2020年生產頁巖氣產量的目標,因此,進口石油仍是滿足中國能源需求的最好解決辦法。向中國提供能源的競爭將十分激烈,預計2014年沙特在中國石油進口中的份額將下降,而伊拉克、哈薩克斯坦和俄羅斯等也許提供優惠條件的產油國的份額將提高。
國際能源署最新報告預計,未來10年,世界石油供應將下降,因為許多油田已到開採年限,還有些油田開採成本很高,此外,許多產油國面臨的地緣政治挑戰日趨增大。因此,擁有豐富資源和政治穩定的海灣國家是世界唯一能夠向中國提供石油的地區。(編譯/趙清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