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大圩古鎮」——桂林山水下的千年古鎮
「圩」這個字,也許大家不認識,但它大有文化,原來的意思是「低洼地區周圍防水的堤」,但在我國的南方,也有人把「圩」理解成「鄉下的集市」,而在這裡大圩古鎮的「圩」自然就是集市交易了。古鎮上是三天一趕圩,當地的居民以及附近的村民統一把集市交易的日子稱為「圩日」。每個月到了「圩日」,村民們都會把自己家裡最多的東西帶上街去賣錢,之後再買一些家裡需要的東西帶回家。據說,在廣西有「四大圩鎮」,這裡的的大圩古鎮是其中之一,也因為古鎮的「大」而成為四大圩鎮之最,還有三個分別是戎圩古鎮、蘆圩古鎮和橋圩古鎮。
走進古鎮,一條滿是青石板的石板路映入眼帘,路旁的房子看著也是青磚瓦牆建造的,非常有年代感,看樣子應該是明清時期的建築。一眼望去幾乎所有房子設計都特別合理,基本都是商用和住宿在一起,基本都是由五部分組成的,分別是大門、井、住房、商用房和小院。大部分臨街的門面都是商鋪做買賣,走進商鋪會看到一段階梯通往二樓,想必上面的商品非常名貴的。接著往裡走,就來到了房子的後院了,院子旁邊有一口天井,院子四周有擺放的名貴的花草,大概是因為因為採光很好,過了院子就是住房去了,首先看到的是一個高大寬敞的祠堂,裡面供奉著祖宗的牌位和一些神仙的雕像,非常正式,院子兩邊還有廂房是用來居住的,房門上刻有精美的雕刻。
整個房子是臨江而建的,走過臺階就可以直接通往江邊,很多當地居民都在那取水、洗菜、洗衣服等。走在街上,感覺整個古鎮顯得非常幽靜,或許是因為古鎮沒有被過多的商業化吧。走在青石板的馬路上,穿梭在古鎮的街頭巷尾,讓我有一種時空穿越的感覺,我記憶最深的是,在古鎮裡還能看見竹編作坊、草醫診室、草鞋作坊和老理髮店等上世紀的店鋪,時代在這裡遺留下的痕跡就顯得更加深刻了。古鎮中有許多白髮蒼蒼的老人,他們大都閒來無事聚集在一起喝茶下棋,或者是坐在樹下看著一些略顯泛黃的古書,生活非常愜意。
來到大圩古鎮,明代的萬壽橋是必看的景點。這座橋石塊砌成的單拱石橋,橋面的青石經過百年的磨練已經顯得發亮了,有的石塊中間還生長著一些雜草,使石橋更顯滄桑。這裡的地理位置是極佳的,橋的西面就是灕江,而在這裡觀賞灕江江水和對岸螺螄山的是非常好的。其次這座橋如此出名,是因為很多電影都在此取景,許多遊客都是慕名而來的。這座橋橫跨整條澗沙河,東側是美麗的泗瀛洲,西邊連著石板路,與兩岸的居民住房互相襯託,生出一種「小橋流水人家」的意境美。
走到生產下街,就來到了古鎮的清真寺。現在的清真寺的大殿是木樓式的建築,分為兩層,上層是禮拜殿,下層是大廳,在大廳的後面還建有廚房和浴室,最裡面還有套間,是教長的休息室。寺廟還專門成立了寺管會,雖然沒有專業的阿訇就任,但在每年的三大節日和齋月特拉威哈拜等活動都能正常進行,也許是因為這裡的教徒十分誠心。
現在河邊的碼頭已經不多見了 但大圩古鎮的碼頭保存的十分完好。這裡的碼頭一共有13個,分別是壽隆寺碼頭、秦聚利碼頭、更鼓樓碼頭、賣米碼頭、清真寺碼頭、五福碼頭、社公碼頭等等。據說這13個碼頭都是直直伸入江底的,浮在水面上,是一個長方形的臺子。和桂林其他圩鎮的碼頭相比,大圩碼頭就十分穩重大氣,也許是因為年代久遠吧;但如果和武漢的碼頭相比,就變得小巧精緻了。這些碼頭沿著江岸依次排列,而碼頭與碼頭之間的距離並不相等,遠遠看去有一種錯落美。碼頭有一端是連著靠岸的,緊緊相連的是一塊平地,平地上有的種著好大的榕樹,有的建有一座亭子,有的則是一片桂樹,還有的是一片竹林,不僅實用還可以觀賞。每個碼頭都和古鎮有一條相連的通道,悠長的石板路,道路兩旁有高高的圍牆,使碼頭增添了一種特殊的活力。
碼頭不遠處有一大片瀑布――古東瀑布,是我國唯一一個由地下泉水噴湧而成的八級瀑布。瀑布形態不一,有鴛鴦戲水的溫婉,還有蛟龍噴水的壯觀,還有從滿是青苔的巖壁上噴湧而出的,水流紋路清晰可見,就好像一塊流動的布;有的水流直直的往下跌入水潭使周圍濺起一圈一圈漣漪,好像濛濛細雨。瀑布周圍的樹木鬱鬱蔥蔥,幽靜深沉,微風輕輕吹過,還會聽見稀稀疏疏的沙啞聲,使大自然的情切感倍增。
大圩古鎮建設之處,在七星坡上發現了一處古墓群。據說,有七座呈北鬥七星排列的古墓,而且這七座古墓的封土堆大小與星星的亮度有關,這是十分罕見的,也是國內的首次發現。當地居民傳言,這是靖江王的宗室,也就是朱姓人的祖先墳墓,但迄今為止古墓與北鬥七星的關係還是一個未解的謎。在古墓中也出土了不少有研究價值的歷史文物,例如陶盒、陶罐、鐵斧、石璧和青銅劍等,如果有感興趣的朋友不妨來這裡看看。
大圩古鎮的美食也很有特色,曾在首屆民文化博覽會中獲得「最佳飲食文化獎」,以靈川狗肉和灕江清水魚最為著名。大圩古鎮歷史文化底蘊深厚,在明清時期最為輝煌,古樸的青石板街使古鎮最初的模樣展現的淋漓盡致,古鎮的環境也是非常優美的,尤其是壯觀的古東瀑布,可以說是堪稱一絕。如果有喜歡的旅友就趕快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