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了《金剛川》,都挺喜歡,不僅在朋友圈安利了這部影片,還做了這部電影的觀影團。於是很自然地,一些不喜歡的觀眾又說我是恰飯了。
在推出這部電影的正式影評之前,我覺得還是有必要帶大家回顧一下這段歷史,就像之前寫《奪冠》我們也帶大家回顧郎平和中國女排往事一樣,電影中的很多動人場景是可以與真實的故事產生互文的。
電影可以不完全復原真實的故事,但要傳達出應該有的氣節與精神,在這一點上,我覺得《奪冠》做得好,《金剛川》做得也好。
今天這篇文章,作者連城易脆花了很大的精力來整理,無論是看片前還是看片後閱讀都會有很大的幫助,當然我最認同的還是文章結尾的段落,藝術作品有時候是要超越生活與自我的。
開宗明義,電影《金剛川》雖然取材自抗美援朝戰爭,但是整體來看還是一個原創故事,因此希望讀者明白電影並沒有非常嚴格且一一對應的事件原型和人物原型。
不建議進行死板地硬套!
根據我自己的觀察和分析,電影中的故事原型可能取材自發生在1953年5月20日工兵連連長張振智在金剛川英勇架橋的事跡。但是電影為了緊扣韓戰最後一次戰役——金城戰役這樣一個非常有意義的轉折點作為背景,把敘事時間起點設定在了1953年7月12日,第二天金城戰役就爆發了。
也就是說電影中取材的故事是發生在5月份的,但是為了將金城戰役作為發生背景,所以改編到了7月份,另外人物應該並非完全參照原型進行塑造,也做了一定程度的藝術加工和改編。
這才導致映前網絡上出現了電影背景到底是夏季反擊戰役第一、二階段還是第三階段(金城戰役)的爭議。
所以,電影是做了比較大幅度的改編和處理的,這個必須要先明確,避免不必要的誤會、糾結和口舌之爭。不過這與《金剛川》的可看性並不衝突。
下面我將具體以多個層面分別梳理電影所涉及的各個背景內容,因個人知識面的局限,可能也會有不少疏漏或者錯誤,歡迎讀者留言糾正,但是希望大家抱著理性討論的態度,而不是淪為無意義的情緒化噴罵。
一、人物原型介紹
二、金剛川地理位置介紹
三、片中涉及主要武器介紹
四、片中背景金城戰役介紹
01 人物原型介紹
想必很多人在電影上映前就已經根據一些關鍵詞檢索過不少歷史方面的資料,尤其是根據電影劇情梗概和預告片的內容推測故事原型可能是【張振智】。
因此各個平臺的各個媒體包括自媒體都撰寫了不少推介《金剛川》的文章,其中都不免提及了工兵連造橋的原型人物——張振智,大家會發現這些內容高度雷同,展現的人物及戰鬥信息甚至可以說完全一樣,這是因為這些文章基本上是互相搬運所致,同時都參考了同一個信源,而這個信源也幾乎是簡中網際網路上關於張振智介紹的最主要甚至是唯一的內容了。
不少自媒體在轉載的過程中加入了很多自己的描述和理解,反而出現了一些錯誤,所以我這裡不再贅述,直接貼出該信源連結及採訪截圖供大家參考。
解放軍報《抗美援朝"工兵英雄"張振智》:
http://mil.cnr.cn/ztl/zgrmzyjrc/jlkmyc/201010/t20101024_507214562.html
這裡再簡單拎一些張振智的基本信息:
姓名:張振智
籍貫:江蘇省東海縣
生卒年:1922年-2000年
職務:工兵第10團第3連連長
入朝參戰時間:1951年1月28日-1953年10月5日
參加戰役:第五次戰役、夏季防禦戰役、金城反擊戰等
主要榮譽:3次一等功,志願軍二級模範,「工兵英雄」榮譽稱號等
英勇事跡:帶領戰士在金剛川巖裡渡口處架設了一座載重橋保證了補給線
在網站抗美援朝紀念館的二級英雄列表中就能找到【張振智】的名字:
http://www.kmycjng.com/list?cid=151
另外上述解放軍報的採訪中提及張振智也是電影《鐵血大動脈》的原型之一:
該片主要反映的是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志願軍與人民軍協同,為抵抗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對「三八線」以北交通運輸線實施大規模持續戰略性轟炸,保障交通運輸而進行的鬥爭。一般稱之為【反絞殺戰】。
一開始大家都猜測飾演張振智這個原型人物的應該是吳京或者張譯,但是根據人物海報及預告片的內容判斷,負責架橋的其實是由魏晨飾演的角色。
因為魏晨在人物海報中被定義為工兵連連長,而吳京和張譯其實是炮兵班的戰士,主要任務不是架橋,而是護橋。當然看了正片以後就自然不會有任何疑惑了,會很明確。
另外也會發現魏晨的戲份其實並不吃重,電影更多體現的是怎麼堅強地把橋在敵人瘋狂轟炸中保護下來。
那會兒的志願軍後勤保障的設備和條件都非常有限,真的只能是肩抗手拉,硬生生在敵人的轟炸下搭起這道生命的橋梁:
而如今的解放軍戰士就不用這麼艱苦了,咱們有了非常先進的渡河設施,現在過河或者造橋是這樣子的,不得不感嘆真是今非昔比呀!基建狂魔本色盡顯:
02 金剛川地理位置介紹
片名既然叫金剛川,自然得搞清楚金剛川在哪裡?
我們先看谷歌地圖:
顯然紅線框定的範圍太大,上圖只是先有個大約的概念,也就是大體南北在朝鮮一側,東西靠東部沿海一側,附近有金剛山、北漢江等。
具體金剛川的位置我們可以參考
1953年夏季反擊戰役第三次進攻(金城戰役)的經過要圖:
該圖來源於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研究所著的《抗美援朝戰爭史》2011版一書附圖22。
來,睜大眼睛,能不能在圖中找到【金剛川】?
可能大多數朋友很難快速在圖中找到準確位置,下面給你看局部圖片:
看到了吧,金剛川在圖片的右上角,而原型人物二級英雄模範張振智架橋的英勇事跡則發生在圖中箭頭尾部的【巖裡】,在那邊開設了渡口,奮戰7天7夜,架起了一座重載橋。
那我額外加的箭頭表示什麼含義呢?通過地圖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金剛川所在的位置其實距離【金城戰役】的前線挺遠的,看上面一張完整的經過要圖就更加明顯了,所以它的重要性和受敵威脅在金城戰役中其實沒有那麼大,反而是更靠近前線的北漢江更加重要。
因此還是本文一開頭就強調的那樣,電影其實做了較大幅度的改編,只是對真實歷史進行了取材,而不是死板機械地還原。
那麼在現實中金剛川巖裡橋主要在哪場戰鬥中發揮重要作用了呢?
根據1953年5月20日這個時間節點可以判斷,主要發生在1953年夏季反擊戰役第一次進攻和第二次進攻期間。也就是5月13日-6月24日之間。目的是保障進攻方形山的戰鬥,後改為打擊東線的韓軍,也就是攻克883.7陣地,在上圖中也能找到這個陣地的大致位置,在圖示的小紅框處。
顯然883.7陣地離金剛川和巖裡橋顯然更近,才是其發揮作用的主戰場。
這裡附上60軍軍長張祖諒下達的《反擊883.7高地戰鬥基本命令》:
於是不少人前期指出電影《金剛川》在前期宣傳中稱故事背景是【金城戰役】是錯誤的,其實是因為電影進行了「嫁接」,把本來發生在5-6月的故事往後移了,放到了7月份,目的就是為了能夠緊緊扣住金城戰役這個大背景,所以並非是錯誤,因為這部電影的具體內容進行了藝術化改編。
那為什麼一定要選擇金城戰役作為大背景呢?顯然這場戰役有著非同凡響的巨大意義,下面也會就這場戰役進行詳細的介紹,但是在介紹前,我們可以先了解下敵對雙方主要武器的情況。
02 片中涉及主要武器介紹
①美國F-4U夜間改進型戰鬥機及B-26轟炸機、B29轟炸機
估計不少人對預告片中看到美軍戰鬥機空襲志願軍用機炮把戰士的身體直接打碎那段印象很深刻吧,確實非常血腥,展現了戰爭的殘酷性。
這裡要強調的是電影的表現並不誇張,正常情況下機炮的威力相對於血肉之軀來說確實是太大了,被擊中後變成碎塊是很正常的。
而片中這架戰鬥機正是美軍當年的F-4U夜間改進型戰鬥機,它大概長這個模樣,也成為了片中志願軍戰士的主要麻煩製造者:
片中提及的另外一款轟炸機則是B-26轟炸機,大概長這幅模樣:
這是20世紀40年代初期美國馬丁公司研製的一種中型螺旋槳發動機轟炸機,綽號——劫掠者,但是除此之外還有一個不大吉利的外號——寡婦製造者,因為墜毀比例過大。
而最後那款龐然大物自然就是B-29轟炸機了!外號——超級空中堡壘!
按例附上技術參數:
大家可以分別對別一下三款飛機的技術參數,就能更加明白電影中的一些臺詞了。比如B29的翼展是B26的2倍是F4U的4倍,所以的確是龐然大物。載彈量方面的差異也是巨大的。
而小飛機的速度則是三款中最快的,轟炸機的實用升限則更高,顯然超出了高射炮的射程,於是才有了關班長對張排長的吐槽。下面就具體介紹一下這款高射炮!
②蘇聯M1939式37毫米高射炮
原本電影是定檔在10月25日的,後來提檔到了10月23日,發布了一張非常勁爆的提檔海報:
這張海報中吳京飾演的關班長操弄的正是蘇聯M1939式37毫米高炮!是當年的蘇聯支援朝鮮戰場的明星武器,我軍再也不用像抗日戰爭時期只能依賴小米加步槍這樣的簡易裝備了,而終於擁有了自己的防空火力!
這門高炮大概長這樣:
注意到這門M1939式37毫米高射炮的防盾上噴繪的10顆紅五星了嗎?其實這代表了該炮曾經擊落了10架敵機!他們曾經的主人則是志願軍獨立高炮第11營2連3班,兩次榮立三等功,這門炮正是其榮譽的見證!
根據中國軍網的介紹,該型炮採用短後坐、立楔式炮閂、液壓制退機和彈簧復進機,炮口裝有消焰器,彈匣供彈,配用向量自動瞄準具,一部分炮設有防盾。
該型炮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軍主要的輕型防空武器。除裝備蘇軍外,還出口到東歐、亞洲、非洲等30多個國家。
注意上圖的技術參數,有效射高只有3000米,所以大多數情況下志願軍戰士確實無能為力,沒法把美軍的飛機摟下來,只能憑藉血肉之軀在短兵相接的時候硬鋼!
在片中吳京和張譯就是操作這臺高射炮完成了一次又一次艱險又偉大的防空任務,為最終贏下戰鬥立下汗馬功勞!
在正式拍攝前,吳京和其他演員也反覆訓練過如何操炮:
看,上圖訓練用的高射炮是沒有加裝護盾的版本,需要多個炮手協同操作,還是有不少技巧和難度在裡面的。
而片中最後張譯那場高潮戲也是主要利用這門高射炮應對敵機,相信他的那句【來吧!】也賺足了很多觀眾的眼淚。
根據片方公布的花絮我們看到張譯在表演這個片段的過程中因為過於投入表演,竟然導致了缺氧而產生了眩暈!
不得不佩服張譯的敬業精神,說句題外話,張譯這兩年的作品非常多,也是時候拿個影帝了!!!
③蘇聯喀秋莎火箭炮
電影中提及的這個火箭炮是蘇聯第一種大量生產的自行火箭炮(自行火箭炮不同於自行火炮),並常將其裝載於卡車上。和其他火箭炮相比,這樣的機動性為喀秋莎帶來其他的優勢:能一次投注大量火力,並在遭到反攻炮火前迅速離開。
畢竟在戰場上機動性直接決定了生存能力。
而之所以叫喀秋莎這樣一個名字,是因為炮車上有一個字母K,是俄文單詞共產國際的意思,但是前線官兵並不知道具體含義,就根據這個字母「K」,把該武器命名為一個女性的愛稱「喀秋莎」,這個別名迅速在蘇聯紅軍裡傳播開來。
喀秋莎火箭炮共有8條發射滑軌,一次齊射可發射口徑為132毫米的火箭彈16發,最大射程8.5公裡,既可單射,也可部分連射,或者一次齊射,裝填一次齊射的彈藥約需5~10分鐘,一次齊射僅需7~10秒。運載車時速90公裡。
所謂口徑及正義,射程及真理,朝鮮戰場上志願軍也終於擁有了自己的後方火力壓制,電影中當喀秋莎火箭炮劃天而過的時候,可以直接感受到志願軍戰士們的欣慰,因為確實太不容易了。
④蘇聯PPSh41衝鋒鎗(波波沙衝鋒鎗)
說完了重型武器,再說幾款輕武器,首先下面這把衝鋒鎗非常好識別,因為它的彈匣很特別,是一種圓形彈匣。
你看李九霄這張官方劇照,他手裡的這把槍就是波波沙衝鋒鎗,彈匣有兩種,多的可以裝71發。由蘇聯著名輕武器設計師格裡戈利·斯帕金於1941年設計完成,目的是為取代結構複雜的PPD系列衝鋒鎗。
該槍經過1940年末至1941年初的全面部隊試驗後,於1941年正式裝備蘇軍陸軍步兵,突擊隊及摩託化部隊。1942年年中開始大批量生產。
到20世紀40年代末,該系列槍已生產了約600萬支,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產量最大的衝鋒鎗。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最新發布的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紀念勳章上的志願軍戰士形象中手持的正是當年的波波沙衝鋒鎗!
⑤蘇聯莫辛-納甘步槍
同樣先以電影中的海報作為示例:
注意鄧超這張官方劇照,他手中的這把步槍就是赫赫有名的莫辛-納甘步槍!是志願軍步兵主要的單兵武器之一。
該槍也有各種不同的變種和改進型。
而這把槍也曾經幫助同樣是志願軍戰士的【張桃芳】在32天內以436發子彈擊斃214名敵人,創造了中國人民志願軍在朝鮮戰場上冷槍殺敵的最高紀錄,被譽為「志願軍神槍手」、「冷槍英雄」、「上甘嶺狙神」。
更加令人難以置信的是這位狙擊之王還是我國第一代戰鬥機飛行員!!!
張藝謀最新製作的電影《最冷的槍》或許也就是以張桃芳為原型拍攝,主演似乎還是張譯。
這款步槍志願軍一開始還取了個綽號——腳蹬槍,因為起初製造的莫辛納甘拉機柄行程太長,力臂較短,同時槍栓又很澀,一碰到下雪天或者氣溫驟降,就會造成拉栓困難,扣動扳機十分吃力,恨不得用腳蹬的力道來幫忙!
OK,武器方面的介紹大抵如此。
可以說蘇聯大量武器的援助確實給志願軍在戰場上的火力提供了基本的保證,但是也離不開志願軍戰士自身頑強的鬥志,因為脫離使用者,再好的武器也只是一堆廢鐵!
04片中背景金城戰役介紹
金城戰役是抗美援朝戰爭最後一場大規模的戰役,因此具有非常特殊的意義和歷史地位,或許也是編劇選擇將其作為電影主要故事背景的原因吧。
下面就以QA形式相對完整地來介紹一下這場戰役。
以下內容主要參考資料為《抗美援朝戰爭史》下卷第58章和第59章的內容:
Q:金城戰役發生時間段是什麼?
A:1953年7月13日-7月27日,屬於1953年夏季反擊戰役的第三階段
Q:金城戰役統一攻擊事件是什麼時候?
A:1953年7月13日21時。
Q:金城戰役的交戰雙方是誰?
A:中國志願軍+朝鮮人民軍VS以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
PS:但是重點打擊對象是以李承晚為首的南朝鮮偽軍!
附該場戰役志願軍的戰鬥序列表:
主要作戰部隊是第20兵團和第9兵團,分西中東三個集團。
Q:金城戰役的交戰雙方兵力火力對比怎麼樣?
A:經過志願軍六月下旬的調動部署,金城正面志願軍共有6個軍,82毫米迫擊炮以上火炮1483門,兵力對比志願軍以3∶1佔優勢,火炮對比志願軍以1.7∶1佔優勢。
PS:志願軍竟然在兵力和火力同時佔優勢!這是比較罕見的情況。經常有人污衊志願軍以所謂的【人海戰術】獲得戰役的勝利,這是對志願軍指戰員高超的指揮藝術(比如三三制)和戰士頑強的作戰精神(比如楊根思)的極大忽略,是非常不妥當的認識。
Q:金城戰役的爆發原因是什麼?
A:南朝鮮領導人李承晚為了反對停戰而公然破壞已達成的戰俘遣返協議。志願軍總司令彭老總建議在軍事上給敵人慘重的打擊來促進最終停戰協議的實現。
Q:金城戰役的主要戰略部署是什麼?
A:以北漢江西岸地區為重點,繼續給偽八師殘部及偽六師、三師及首都師主力以殲滅性打擊,攻取轎巖山及金城川以北地區,並準備打敵一至二個二線師的反撲,同時於偽首都師正面攻佔若干點,堅決固守打敵反撲,力爭拉平金城正面的戰線。
Q:金城戰役的最終結果是什麼?
A:志願軍取得最終勝利,連同正面其他各軍的作戰,共斃傷俘敵7.8萬餘人,繳獲坦克45輛,汽車279輛,飛機1架,各種炮423門,各種槍7400餘支,收復土地192.6平方公裡。志願軍和人民軍傷亡3.3萬餘人,敵我傷亡比為2.3∶1,有力地配合了停戰談判!
附:聯合國軍總司令克拉克在停戰協議上簽字。
Q:金城戰役志願軍創造了哪些紀錄?
A:兩次創造了炮彈發射紀錄,一次是月最高紀錄,另一次是10天最高紀錄,即在7月11-20日共發射了197550發炮彈。整個金城戰役消耗炮彈1.9萬噸,相當於志願軍在第一至第五次戰役中消耗彈藥總和的2.2倍。火炮和炮火的密度達到了抗美援朝戰爭中的最高水平!金城戰役也是志願軍轉入陣地戰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戰役,也是志願軍對堅固設防之敵實施的規模最大的一次進攻戰役。
Q:金城戰役有哪些重要意義?
A:在軍事上取得大規模陣地攻擊作戰的經驗,這種經驗是十分寶貴的,因為之前的五次戰役主要都是運動戰。同時在政治沉重地打擊了李承晚等反停戰分子,促進了停戰的實現。是抗美援朝戰爭中軍事服從政治,作戰與談判緊密配合,以打促談的典型傑作。
或許這就是為什麼電影選擇這場戰役作為故事主要背景吧。
以上即為我整理的關於電影《金剛川》涉及到的人物、地點、武器、戰役等各個層面可能涉及原型的歷史背景梳理。
囿於本人的知識結構的局限性,必然存在一些錯誤或者疏漏,歡迎各位以友善的態度留言交流並指正。
最後,今年是抗美援朝戰爭70周年,是非常值得用一部優秀的戰爭片來進行紀念的。只是在影迷圈中可能形成了一種【喜於描寫卑劣,恥於描寫光輝】的價值判斷慣性,導致每每有重點描寫軍人捨生取義的電影或者鏡頭時,總有人愛唱反調,指責過於虛假,應該反思云云。
對於這樣的論調,我想用北大中文系教授知名電影評論家戴錦華的一段話作為結尾:
今天我們對於人性的理解出了問題,我就非常一而再再而三地說,「趨利避害」是人性,那麼「捨生取義」也是人性吧!
因為在我看來趨利避害是動物性,所有的哺乳動物都知道趨利避害。那麼人的所謂人性,是因為人經常不理性,經常不理智,人會懷抱著一些超過了利益結構的訴求,有時候這些訴求能夠主導了他們的生命!
其實這才是構成特異性時刻的那樣的元素。當我們對人性的理解出現偏差的時候,我們對於人性的發掘就只能是雞零狗碎,就只能是趨利避害,就只能是貪生怕死。而不是捨生取義或者是被烏託邦衝動所驅使的那樣的一個瞬間!——戴錦華
她還這樣說道:
我們肯定有很多很多恥辱的段落,但是也有很多很多可歌可泣的時刻,我覺得好像今天我們就很難再去體認一種超越性的價值,我仍然認為藝術作品所可能提供給人們的是超越我們的自我和我們的日常生活的時刻吧!——戴錦華
希望《金剛川》可以幫助我們一起體認這種超越性的價值!注意電影的英文片名就是
犧牲:The Sacrif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