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此調整,如今美團已經形成兩大事業群(到店與到家),三大事業部(優選事業部、買菜事業部、快驢事業部)以及兩大平臺(用戶與LBS平臺)的組織架構。兩大事業群之外,單獨成立新事業部,足見美團對於社區團購業務的重視。
毫無疑問,同城零售成為了今年美團的1號業務。
繼菜大全開啟全國第二輪城市招商後,7月7日晚間,美團再度宣布組織架構調整,成立「優選事業部」,並推出「美團優選」業務,正式進軍社區團購賽道,負責人為美團高級副總裁、S-team成員陳亮。與此同時,原「小象事業部」更名為「買菜事業部」,繼續發展美團買菜業務。
經此調整,如今美團已經形成兩大事業群(到店與到家),三大事業部(優選事業部、買菜事業部、快驢事業部)以及兩大平臺(用戶與LBS平臺)的組織架構。兩大事業群之外,單獨成立新事業部,足見美團對於社區團購業務的重視。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 製圖:36氪
調整之後,美團在同城零售的打法也逐漸清晰:美團買菜聚焦於北上廣深等超一線城市;美團閃購旗下的菜大全則專注武漢、成都、南京等準一線或者二三線城市;「美團優選」則針對下沉市場。通過「自營+平臺」的組合拳,形成了前置倉、菜市場代運營、社區團購等相對完善的多業態布局。
美團優選要怎麼做?
手握4.5億年交易用戶數,但在這之前,美團更多靠的是餐飲和酒旅,這些都不足以讓其在低線市場收穫更廣泛的用戶群。
在低線市場,大家更傾向於買菜做飯,這會讓美團通過餐飲建立起的競爭優勢不復存在,外加對價格的敏感度更高,採用社區團購形式可能是美團突擊下沉市場的最優解。
都說,社區團購「興於團長,終於供應鏈」,團長拉起的私域流量對於社區團購的冷啟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最終能否做成,則要看平臺供應鏈的長期供給能力。
美團優選將在近期於濟南開啟內側,並開始團長的招募。據知情人士透露,美團優選的玩法與市面玩家大致相同:以小區為單位招募團長,創建公司控群的小區業主微信群;團長在群內發布和推廣團購商品,消費者通過小程序下單。
不過優選用戶的角色層級、團長的拉新數量以及返傭比例目前還不清晰。而為了配合拼團模式,美團也會在近期上線美團優選小程序。
不同於一般玩家將團購商品送到團長手裡,美團優選把社區便利店當作了自提點,採取「預購+自提」的模式,用戶當天線上下單,次日門店自提,這與興盛優選極為類似。
相比之下,供應鏈、倉儲物流環節可能會更加考驗美團。此前,針對同城零售業態,美團只在買菜業務上有著一定的供應鏈基礎,但這僅限於北上廣深等超一線城市,這一供應鏈能否復用到美團優選還不得而知。如果不能,這意味著美團需要針對下沉市場重新搭建供應鏈。
此外,參考興盛優選的配送模式:貨物由供應商送到地區中心倉,然後發到服務站,服務站再把產品分到每個店,牽涉到中心倉和服務站環節,美團可能還需要重新搭建倉儲和物流團隊,甚至自建倉庫。
相比美團買菜或者菜大全,美團優選的履約環節更長,需要的人力也更多。興盛優選CEO周穎潔此前就曾透露,興盛優選3000多人的員工中,物流配送人員就佔了2000多。
流量愈來愈貴的當下,社區團購超低的獲客成本對大平臺還是有著天然的吸引力,此前每日優鮮和京東都曾試水類似業務。一位呆蘿蔔員工曾對36氪表示,利用私域流量,呆蘿蔔實際的獲客成本不到二十元,相比之下,前置倉模型的叮咚買菜,定向拉新的成本高達200元以上。
一個優勢是,相比創業公司玩家,美團的流量成本更低,營銷效率會更高。嫁接優選業務,美團過去做的技術投入、APP運營、運力基礎等成本或許可以更好的分攤。而通過預售模式做團購,則能形成規模效應,最大程度的覆蓋配送成本。
美團的同城零售野心
實際上,從去年開始,美團在同城零售上的野心已經凸顯。買菜事業部旗下的美團買菜業務已先後進駐北上深,美團買菜在北京前置倉數量已超過60家,成為了美團現在重要的流量入口之一。
不過每日優鮮多年的實踐證明,前置倉模式在一線市場以外的更多區域還難以推進,這讓美團不得不變換打法。在武漢、佛山、南通、鄭州、珠海等城市,美團採用了更經濟實惠的菜市場代運營模式,不再自建前置倉,通過整合菜市場中各家攤販們的菜品,做品控、打包,再以獨立品牌的形象,入駐到外賣平臺上,以此來解決菜場攤販不懂運營的問題。
36氪此前曾報導過,雖然採用加盟模式,但菜大全並不收取加盟費,單店整體的投入大致在5-7萬,自6月份啟動新一輪招商以來,菜大全已經入駐14個城市。
據晚點Latepost此前報導,美團閃購(2018年7月推出)今年的目標是實現1000億元成交額(目前成交額只在小几百億),作為美團閃購旗下重要的業務組成,菜大全或許將很大程度承擔起這一目標。
一位接近美團點評的人士此前曾對36氪表示,美團閃購板塊去年增長最突出就是菜市場品類,年復增長超過200%。美團2020Q1財報也顯示,疫情期間,閃購所在新業務板塊收入 41.7 億元,同比增長4.9%,是美團唯一增長的業務板塊。
線下零售市場足夠大、但線上滲透率低,今年以來,包括阿里、京東在內的巨頭,也都把矛頭對準了同城零售。
2020年4月,天貓超市升級為同城零售事業群,將原屬本地生活服務公司的餓了麼新零售業務整合進該事業群,以天貓超市和淘鮮達改造的線下超市為主,實現1小時、半日及次日達三種時效的「20公裡立體生活圈」。據內部人士透露,這一業務已上升為阿里CEO張勇重點關注的1號項目之一,且2020年內部定下的目標非常激進——實現成交額翻7倍。
同月,京東成立大商超全渠道事業群,整合原有的京東超市、消費品事業部、新通路事業部、7FRESH和1號店,配合之前的「物競天擇」項目(通過與線下網點等合作以實現部分商品30分鐘送達的目標),指向的依然是「半小時達生活圈」。
在京東回港二次上市的投資人路演會議上,京東也表示未來的主要增長點就在新成立的大商超全渠道事業群。在商超、醫藥等領域,京東將會重視市場規模甚於利潤,要求快速佔領市場。
對於美團而言這場戰役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外賣的酒旅之外,他們亟需找到第三增長極。不過還是那句話,從送餐走向送貨,美團缺的不是流量和配送體系,而是對供應鏈的把控。無論是美團買菜、菜大全還是美團優選,紮實的供應鏈體系或許才能最後保障這場戰役的最終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