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驅動已成為上海發展的重要引擎,營造更為優良的創業、創新環境,也成為上海人大代表心頭牽掛的要事。
1月10日下午,上海市人大代表一行乘車前往楊浦區長陽創谷,視察推進上海「雙創」工作情況。這個佔地面積11萬平方米的創業園區,集聚了150家雙創領軍企業和極富科創特徵的中小企業。實地視察過程中,代表們不但對長陽創谷打造的創業空間點頭稱讚,還熱切地探討起如何把上海的「雙創」環境建設得更好。
在回應代表問詢時,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負責人介紹,截至2017年底,上海全市眾創空間已超過500餘家,初步構建了一體化的科技創業孵化體系。2015年至2017年,上海市區兩級用於扶持小微科技企業的財政資金超過11億元,扶持企業數量4845項。
長陽創谷創業街區一角。 本文圖均為澎湃新聞見習記者 李佳蔚 圖
老廠房改造成創業街區10日下午,上海市人大代表們乘車抵達楊浦區長陽創谷,一下車就被眼前的綠色街區吸引。
面對眾多代表們的問詢,楊浦科創有限公司總經理範捷介紹,眼前這些外牆布滿綠植的辦公樓,原來是荒廢的工廠廠房,長陽創谷就是在這樣的老廠房上改建成的。
長陽創谷的前身是建於1920年的日商「東華紗廠」,1945年由中國紡織機器製造公司接收,生產豐田式織布機,1952年改為中國紡織機械廠(簡稱「中紡機」)。當年,中紡機的下遊客戶是楊樹浦路沿線的紡織廠,2000年前後,紡織廠紛紛停業,為它們提供機械的中紡機也隨之關張。2014年,長陽創谷成立。
昔日隆隆的紡織機械聲,如今已被白領和創業者們的鍵盤敲擊聲所取代。百年工廠廠房成了楊浦老城區裡最亮眼的創業街區。
長陽創谷由廢棄工廠改建而來。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注意到,長陽創谷共有一期、二期、三期三部分園區,摩拜單車華東總部、流利說總部、愛馳億維(網際網路汽車)研發總部等許多科創公司遍布其中。綠地上不僅有蓮花池,還有巴洛克風格的涼亭和座椅,創谷整體上依照大學校園的模式來設計。
視察中,代表石小強向記者讚嘆,長陽創谷提供了一個很不錯的創業環境,而且高效地利用了老廠房資源。另一位代表毛祥東在視察流利說辦公區域時,對該公司提供的現代化辦公環境頻頻點讚。流利說聯合創始人胡哲人在現場介紹,「公司提供了各種現代化辦公用品,還特意選購了可以隨意調整高度的辦公座椅,無論坐著或站著辦公都可以,避免久坐」。
長陽創谷創業空間內部一角。公開資料顯示,長陽創谷是國家首批區域性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示範基地,也是上海張江高新區楊浦園的重要承載主體,享受張江高新區各項政策支持。2017年,長陽創谷還被選定為全國雙創活動周主會場。
教英語的企業沒有一名教師代表們在視察過程中對上海的「雙創」工作展開熱切討論。
參觀教育科技公司「流利說」時,許多代表對這家以人工智慧為驅動的教育科技企業表示很感興趣。
現場有代表問,「你們有多少教師?」
胡哲人回答,公司沒有一位老師,而代之以人工智慧語音技術。
胡哲人向代表們介紹,他們有全世界最大的中國人說英語的數據集,在這個大數據集之上,他們研發了全世界最能聽懂中國人說英語的識別引擎。「目前我們公司主要產品『英語流利說』註冊用戶超過了6000萬人,成立三四年後,我們從2017年開始規模化贏利,2017年贏利是2016年的十倍。」
這讓不少視察的代表感到驚喜。代表毛祥東說,「流利說」的智能化教英語,尤其在聽說上的表現,給英語教學帶來了新機,「它沒有教師,但有非常龐大的英語資料庫,和其他培訓產品相比,它的費用也不高。」
胡哲人表示,「流利說」希望為中國的英語教育事業做貢獻,「尤其在教育資源匱乏的地區,那裡沒有足夠多的優秀老師,我們就可以彌補師資力量的不足。」
教育科技企業「流利說」辦公區域。
認真仔細地視察完長陽創谷眾多科創企業,代表們進一步對上海的「雙創」發展展開熱烈討論。代表江泓說,上海具有非常強的國際化區位優勢,能夠對接海內外最新技術,他希望上海可以進一步發揮這一優勢。代表朱柯丁建議,如今創業過程中「死掉」的企業不少,「我們也應該關注為什麼那些企業在創業中失敗了,以此來探究上海在營造創業環境中的不足之處」。
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負責人說,為了持續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上海正在強化財稅扶持,激發科技型中小微企業活力。2017年,全市共有8926家企業享受2016年度研發費加計扣除政策,減免稅額117.42億元;共有3375家高新技術企業享受了所得稅優惠政策141.62億元。
在視察結束後的座談會上,上海市人大常委會主任殷一璀指出,「雙創」工作是上海發展重要主題之一,政府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建議在今後工作中,要更多關注相關政策的落地落實,更多關注創業者、微小企業和初創企業、「獨角獸」企業等的獲得感,更多關注符合上海特點的制度環境建設,同時也要更好學習借鑑兄弟省市在這方面的好經驗好做法。希望市人大代表通過集中視察、深入調研,不斷發表真知灼見,審議好市人代會各項報告,共同努力把上海的「雙創」環境建設得更好。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