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化:激活紅色資源,賦能綠色發展

2020-09-06 東南網

福建日報記者 方煒杭 通訊員 劉才恆 雷露微

8月底的傍晚時分,走進寧化縣陳塘村,數十畝的荷田裡,荷葉翠綠,荷花粉嫩,微風拂面,荷香撲鼻。

參觀完村裡的紅軍第四醫院舊址群和牛角灣烈士紀念碑,不少遊客來到觀賞棧道賞荷拍照。

「我們村上一回像現在這麼『熱鬧』,還是80多年前。」眼前紅火的紅色旅遊,讓站在牛角灣烈士紀念碑前的村黨支部書記張超群百感交集。

80多年前的「熱鬧」,是悲壯的。當時還是長徵出發前,面對敵人對中央蘇區一次又一次的軍事「圍剿」,中革軍委在中央蘇區寧化境內設立後方醫院。紅軍第四醫院便設在陳塘村,主要收治在東南戰線、東方軍入閩徵戰和第五次反「圍剿」等戰鬥中負傷的紅軍戰士。

大量的傷病員在這裡得到救治重赴戰場,也有不少人從此在這裡長眠。

戰爭硝煙早已散去,村裡較完整地保留著的紅軍醫院、紅軍康復操演場等舊址和紅軍標語、漫畫,時刻提醒著人們這裡發生過的感人故事。

「這些都是寶貴財富!」寧化縣領導表示,作為紅軍長徵四個出發地之一,也是最遠的出發地,革命戰爭年代,寧化人民為支前、擴紅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更有數千寧化兒女犧牲在長徵路上。如今,寧化縣有責任有義務,把紅色資源保護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更需要在保護、開發中帶動老區蘇區人民脫貧奔小康。

沉寂多年的陳塘村迎來變化的曙光,村兩委決定抓住機遇,逐步實施「美麗鄉村+紅色旅遊+客家旅遊」的發展規劃,用實際行動來銘記這段歷史,同時牢牢端起紅色旅遊帶來的「金飯碗」。

在市、縣兩級黨委政府的支持下,經過一年多的努力,在後山牛角灣建設革命烈士紀念碑,4株蒼松傲然挺立,默默守護長眠於此的無名英烈;紅軍第四醫院舊址前,建起了長750米、寬1.5米的紅色文化五角星荷花觀賞棧道;村中的房屋,也繪製上了紅色文化牆體彩繪。

如今,陳塘村逐漸形成了集紅軍醫院舊址群觀光連接線步道、革命烈士紀念碑、紅軍康復操演場、全國紅色醫療衛生培訓教育基地於一體的鄉村景區,融入長徵國家文化公園(寧化段)建設,納入寧化全縣的「一地(以鳳凰山為中心的中央紅軍長徵出發地)一院(以陳塘紅軍第四醫院舊址為中心的紅軍醫院遺址群)一舊居(毛澤東、朱德在寧化的舊居)一線路」紅色精品旅遊線路。

80多年後的「熱鬧」,則是喜人的。每到節假日或周末,村口的車輛就排起了長龍,大量遊客和攝影愛好者,在這裡重溫紅色記憶,感受鄉村新貌。2017年,陳塘村整村實現脫貧摘帽,先後被評為省級鄉村振興試點村、省級鄉村治理示範村。

當年這裡接收從江西於都過來的傷員,如今,來自於都的客商吳長能看中了陳塘村的綠色農產品。今年3月,他決定在陳塘村投資成立集白蓮種植、加工、銷售於一體的三明市天雕綠品有限公司,帶動村民種植白蓮200餘畝。

老吳告訴記者,採摘時節,公司每天收購蓮子2000公斤左右,為村民提供40多個剝蓮子、剔蓮芯等崗位。6月份以來,公司已發放村民工資5萬元。

「既能顧到家,還能掙到錢。」如今已經脫貧的村民王火秀很滿足。自從家門口建立起白蓮加工廠後,王火秀只要有空就到廠裡剔蓮心,一天能有數十元的收入。

58歲的王火秀家裡有6口人,大兒子夫婦倆均殘疾,小兒子在念中學。丈夫在外務工,她除操持家務外,還需照顧兩周歲的孫子。

與此同時,陳塘村發揮綠興家庭農場、大豐收經濟專業合作社的龍頭引領,成立農業經濟合作社,整合糯稻種植、中草藥種植等資源,激發群眾發展生產的內生動力,拓寬增收渠道。

今年74歲的張春才,20多歲時就嫁到陳塘村,對村裡近年的變化,她感受最深:「現在的陳塘,變美變富了,日子是一天比一天好。」

紅色的村莊,紅火的日子。在這裡片紅土地上,寧化幹群交出了一份份幸福答卷——3個市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鄉、70個建檔立卡貧困村已全部退出,在冊4614戶13044個貧困人口實現全部脫貧。今年4月,省委辦、省政府辦發布公告,明確寧化等6個縣達到脫貧退出條件,同意寧化退出省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

來源:東南網

相關焦點

  • 川渝生態氣候資源品牌發展大會舉行 賦能生態綠色「經濟圈」
    何浠 攝中新網成都12月8日電 (記者 何浠)由四川省氣象局、重慶市氣象局聯合主辦的2020年川渝生態氣候資源品牌發展大會8日在成都舉行。本次大會以「打造生態宜居高地,助力川渝經濟騰飛」為主題,由「氧在川渝」「食在川渝」「遊在川渝」「品牌發布」四個板塊構成,充分展示川渝生態氣候資源品牌魅力,大力構築川渝氣象協作共興新格局,全方位深化「氣象+」多產業融合發展。
  • 寧化參加廣西興安紅色旅遊推介會
    寧化10餘款紀念品亮相活動期間舉辦的紅色旅遊推介會。長徵沿線城市紅色文創主題市集暨紅色旅遊推介活動,將紅色文化融入旅遊,實現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寧化工作人員到場擺攤設點,以「重走長徵路,遇見好風物」為主題,積極推介客家木活字、「小紅軍」手機殼、「長徵出發地」紀念筆記本、「軍號」手提袋、紅色文化衫、紅軍長徵場景拼圖、小紅軍玩偶等定製版紀念品,將紅色文化融入旅遊產品,展現寧化紅色文化及客家文化,積極宣傳寧化的紅色旅遊資源,並與長徵沿線紅色旅遊城市的參展人員進行交流與探討。 「寧化、清流、歸化,路隘林深苔滑。
  • 淮安市洪澤區激活「水脈」生態資本綠色崛起的全域旅遊創新發展之路
    原標題:淮安市洪澤區激活「水脈」生態資本綠色崛起的全域旅遊創新發展之路   淮安市洪澤區面積小、人口少,
  • 寧化承辦長徵沿線紅色旅遊城市聯盟第四屆年會
    12月5日至7日,第四屆「紅軍長徵論壇」籌備工作交流會上,寧化縣被確定為長徵沿線紅色旅遊城市聯盟第四屆年會承辦地。寧化是中央蘇區的核心區、中央紅軍長徵4個出發地中最遠的出發地。寧化是中央蘇區的糧倉和擴紅支前的模範縣,當時全縣總人口13萬,有1.6萬人參加紅軍,被授予「擴紅模範區」「支前模範縣」。
  • 寧化:紅色旅遊備受青睞
    國慶假期,寧化鳳凰山紅軍長徵出發地、陳塘紅軍第四醫院舊址等地迎來了眾多遊客,大家在遊覽中厚植家國情懷、傳承紅色精神、汲取精神力量。在石壁鎮陳塘紅軍第四醫院舊址,遊客們在這裡聆聽革命先輩的英勇事跡,接受紅色文化的薰陶。「參觀革命舊址讓我們更加了解寧化的紅色歷史,我們要珍惜現在幸福的生活。」遊客劉淑香說。在紅軍長徵出發地之一的鳳山村。
  • 永德鳴鳳山:生態築底賦能茶產業綠色發展
    生態築底賦能茶產業綠色發展從光禿禿的亂石旮旯到綠油油的漫山清新,從收入全靠務工到產業多點開花,近年來,臨滄市永德縣鳴鳳山以自身的實踐,走出了一條生態與經濟融合發展的道路。生態築底賦能茶產業綠色發展「鳴鳳山生態古茶保存較好,獨特的地理生長環境,醞釀出有地方特色的茶文化,茶葉色、香、味獨居一格,近年來深受國內外茶商和遊客青睞。」武國培介紹,作為永德縣集中連片程度最高、生態植被最好、規模最大的一個古茶園,基地佔地11100多畝,茶樹主要品種為鳴鳳山大葉種,重點區為巖岸山村,輻射大草壩村、勐汞村、茂梧村轄區。
  • 科技賦能 神農架綠色發展
    「科技賦能,讓水更清、山更綠。」神農架林區副區長潘澤江說,近年來神農架每年投入科研資金近5000萬元,3項成果獲省重大科技成果獎。今年,神農架林區入選我省首批創新型縣市。遷地保護20多種珍稀植物10月17日,沿神武旅遊公路前行,秋日裡的紅坪畫廊萬山紅遍,路邊偶然迎來的冷杉讓人眼前一亮,綠得深沉,在紅葉中傲然挺立。
  • 寧化為什麼被譽為「中央蘇區烏克蘭」
    在開闢根據地後,紅軍開展的分田土運動,使紅色政權迅速贏得了貧苦大眾的擁護和支持。福建寧化是當年中央蘇區的核心區,也是中央紅軍開始長徵的四個出發地之一。作為「擴紅補給」重點縣,寧化也有「中央蘇區烏克蘭」之稱。    80多年過去了,寧化當地各鎮、村仍保留著不少紅色印記。
  • 沂南:「紅色片區」賦能全域鄉村振興
    記者 趙德鑫通訊員 麻傑 宋濤 寶允 報導本報沂南訊 「把土地集中起來規模發展,肯定是比個人單打獨鬥強啊。在沂南黨性教育基地片區,土地分散、地力貧瘠,種植單一、效益不高成為片區發展的瓶頸。片區黨委認識到,想要發展,規模化、集約化經營是必由之路。為了讓連片開發、抱團發展成為共識,片區組織幹部群眾去周邊先進地區學習,邀請專家作政策解讀,轉變傳統觀念,開闊發展眼界。
  • 機遇:東北抗聯的紅色資源給吉林生態綠色資源、白色資源的啟示
    黑龍江省綏稜縣四海店鎮的37處抗戰遺址,被打造成了革命老區鎮後,這個以務農為主的小鎮2016年從事旅遊產業居民人均收入3.56萬元,年接待遊客超過十萬人次,並逐漸形成有特色的「紅色」「綠色」「白色」相結合的旅遊線路。習近平總書記指示,「要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
  • 紅色領航全域旅遊 彩茶激活綠色產業
    湖北省隨州市隨縣淮河鎮西灣村黨支部書記張明友在介紹彩茶產業發展時自豪地說。湖北隨縣是革命老區,歷史悠久,人文薈萃,紅色底蘊深厚。位於鄂西北,北依巍峨滄桑的桐柏山,南靠奇麗俊秀的大洪山。近年來,淮河鎮依託區域優勢挖掘淮源紅色文化、西遊文化、神農文化、中醫文化等資源,打造「全域旅遊、全景淮河」的發展業態,走綠色產業高質量發展之路,提振鄉村振興文化生態發展信心,「招大商、引強商、聚優商」,促進了全鎮經濟社會快速發展,逐步實現產業經濟良性轉型、生態環境不斷優化、社會和諧穩定、民生持續改善的良好局面。其中,紅色旅遊和百年彩茶成為經濟發展引擎和綠色產業驅動力。
  • 整合優質資源 賦能詩和遠方
    近年來,通過依靠自身資源,放坡村巧妙將旅遊業和海洋捕撈業、種養業、鹽業等傳統產業融合起來,推動農業提質增效、農民增收致富。  放坡村的改變,是湛江市徐聞縣推進美麗鄉村建設的一部分。近日,徐聞縣委書記李漢東在接受南方日報記者專訪時說,徐聞縣在創建美麗鄉村中,依託獨特的自然風光和歷史文化資源,大力發展濱海旅遊、鄉村旅遊、紅色旅遊。
  • 歐陽靜:品牌賦能加推產業網際網路扶貧發展
    讓實體經濟實體產業真正得到激活。一、品牌賦能,給扶貧產品創造新的生命力只有當一個產品擁有創新的力量,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繼而鞏固原有價值,甚至多層次、多角度、多領域地參與競爭。這就需要對品牌進行革新,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品牌賦能。
  • 綠色賦能「金張掖」
    張掖民樂縣近年來動員祁連山淺山區農戶向生態工業園區和縣城搬遷,幫助人民群眾實現「安居夢」,掀開了鄉村發展的新篇章。曾經,該縣北部低海拔地區的農民因為缺少耕地,生活十分艱辛,於是向資源豐富、雨水充足的南部祁連山區遷移。
  • 篤定前行 | 九龍峪:挖掘景區資源,賦能旅遊發展
    全域旅遊發展大會的召開,開啟了青州市旅遊業高質量發展的新徵程。九龍峪景區認真貫徹落實韓書記講話精神,突出康養特色,聚焦吃、住、行、遊、購、娛旅遊發展「六要素」,不斷豐富景區業態,延長旅遊產業鏈;挖掘景區民俗文化、紅色文化等資源,賦能旅遊發展,進一步豐富景區內涵。大力提升管理人員素質,打造金牌導遊隊伍,提高景區服務質量;開展多種形式的宣傳營銷活動,推出冬遊九龍峪產品,不斷提高景區影響力,著力把九龍峪建成全國知名的休閒度假、健康養生旅遊目的地。
  • 篤定前行|九龍峪:挖掘景區資源,賦能旅遊發展
    全域旅遊發展大會的召開,開啟了青州市旅遊業高質量發展的新徵程。九龍峪景區認真貫徹落實韓書記講話精神,突出康養特色,聚焦吃、住、行、遊、購、娛旅遊發展「六要素」,不斷豐富景區業態,延長旅遊產業鏈;挖掘景區民俗文化、紅色文化等資源,賦能旅遊發展,進一步豐富景區內涵。
  • 金華開發區政策賦能激活旅遊市場
    中國經濟導報、中國發展網 胡敏霞 記者沈貞海又一次沒能幫朋友訂到村裡的民宿,陳定糧顯得有些尷尬。坐落於金華九峰山腳下、厚大溪水畔的越溪白鶴村,民宿很緊俏。「這個周末,剛剛接了兩個大巴車的遊客,房間全部訂滿。」
  • 寧化鳳山村,舊時「瘌痢山」今日別樣紅
    不久前,國家發改委等14部門聯合公布了300處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將作為今後五年紅色旅遊發展工作的重點。長徵出發前夕,駐守寧化的中央主力紅軍約1.4萬人,佔中央主力紅軍總兵力的16%,其中紅3軍團第4師及軍團醫院駐守寧化淮土鳳山,紅軍戰士在鳳山街兩旁民房內宿營,幾乎家家戶戶都住有紅軍,從此人們便稱鳳山街為紅軍街。1934年10月6日至8日,駐寧化淮陽、大王、隘門的中央主力紅軍奉命在鳳山集中,再從鳳山經江西石城、瑞金向於都方向集結,開始長徵。
  • 高鐵賦能,打開「塞上江南」融合發展新窗口
    國鐵企業亦在其中奮勇擔當,發揮運輸優勢助力地方高質量發展。古道變坦途,銀西高鐵打開交通新格局。深居西北內陸,「路」是寧夏敞開懷抱的「神經」,是生產要素流動配置的「動脈」,是持續改善區位條件的引擎,也牽動著寧夏發展的「心跳」。
  • 喚醒沉睡資源 激活發展動能
    湖南日報:喚醒沉睡資源 激活發展動能 ——來自湯家山村農宅合作社改革試點的啟示刊登於湖南日報12月18日07版湯家山村大片美不勝收的油菜花。 卜雲 攝湯家山村的古鎮驛站。湯家山村緊緊抓住承擔全省農宅合作社改革試點機遇,大膽探索農宅合作社改革「135模式」,即搭建一個平臺、推行三種模式、強化五類保障,利用合作社平臺進一步激活資源稟賦,盤活農民閒置資產,持續促進農民增收,有效發展村集體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