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心禪話:二由一有,一亦莫守,一心不生,萬法無咎

2021-01-16 網路龍樹

光明寂照徧河沙,凡聖含靈共我家,一念不生全體現,六根才動被雲遮,斷除煩惱重增病,趣向真如亦是邪,隨分世緣無罣得,涅槃生死等空花。


智者過之愚不及,中道何曾堪允執?鐵師怒吼木牛驚,子夜日輪光熠熠。


實際理地,一亦強名。


古德云:「本自無二,一亦不立。」


一之與萬,是即體攬用,如水攬波;萬之與一,是即用 攬體,如波攬水。


禪家稱性而談,語不離宗。如大海滴水,味具百川;味雖百川,溼性是一。


間曰:家賊(妄念)難防如何?答曰:識得不為冤。又問:識得後如何?答:貶向無生國裡去。


邪之與正,相待立名,去邪存正,正卻成妄。故須雙遣,兩俱不用,心水湛然,無少法可得,名為無餘。


二由一有,一亦莫守,一心不生,萬法無咎。


能所相對,如龜在泥塗,拂跡跡生,終難泯滅。

相關焦點

  • 慧律法師:二由一有 一亦莫守 一心不生 萬法無咎
    二由一有 一亦莫守 一心不生 萬法無咎二由一有,「二」就是二元對立的思想,由一心之本產生的。一亦莫守,「一」是觀念,「守」就是執著。這句話的意思就是:你的心本來沒有是非、善惡、美醜等兩種對立的觀念,這個二元對立的觀念,是由那一顆心的本有所產生的,不要去執著,一也不要守,放下,般若智慧就顯現了。只要你一心不生二元對立的觀念,萬法無咎。為什麼?佛教講的一,是絕對的空,不是一二三四的數字。「一」是解脫的真實境,是絕對的如來藏性。不要把「一」變成一種觀念去理解。
  • 佛心禪話:一切萬法,皆與自己無違無背
    禪即是佛心,即心即佛,是心作佛。十方三世一切賢聖,皆因悟『禪』而成佛道。『禪』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觀照,於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見性成佛道。雖有見聞覺知,不染萬境,而真性常自在。心不住法,道即通流,心若住法,名為自縛。佛心禪話,直指人心,明心見性,集禪宗諸祖法語之大成。苟能如法觀照,善體無生,則解脫之道,指日可待!
  • 佛心禪話:心忘即境空,境空即心滅
    禪即是佛心,即心即佛,是心作佛。十方三世一切賢聖,皆因悟『禪』而成佛道。『禪』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觀照,於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見性成佛道。雖有見聞覺知,不染萬境,而真性常自在。心不住法,道即通流,心若住法,名為自縛。佛心禪話,直指人心,明心見性,集禪宗諸祖法語之大成。
  • 萬法入一道!三身唯一願!一心生萬物!
    ,切莫把手段當目的;4、法門沒有高下,修道其實就是修心,所以,修心才是最高法門;5、「法」是有為法,「道」是無為法,但開悟了就沒有區別,因為開悟了就能夠以一法應萬法,即修萬法都是為了修一法,修萬法都達到了修一法的境界。
  • 一心不生,不須渙,終遂志
    僧璨大師著的《信心銘》主題就講「一心不生,萬法無咎」。「信心不二,不二信心。」所謂「一心不生」,就是不生不滅的佛心。一心不生,心神就不會渙散,就不會被羈絆,何必解脫?一心所生都是妄想,人的精神就渙散了,煩惱叢生,不得解脫。渙,巽上坎下:水上颳風,波濤洶湧,浪花飛濺,渙散一片。
  • 萬法入一道!三身唯一願!一心生萬物!
    ,切莫把手段當目的;4、法門沒有高下,修道其實就是修心,所以,修心才是最高法門;5、「法」是有為法,「道」是無為法,但開悟了就沒有區別,因為開悟了就能夠以一法應萬法,即修萬法都是為了修一法,修萬法都達到了修一法的境界。
  • 《星雲禪話》(1)—禪悟人生系列叢書
    / 不肯承擔  / 凡聖兩忘 / 破布裹真珠 / 滴水和尚 / 往尿臭去參 / 途中珍重 / 糖 餅 / 佛今在何處 / 慈 悲 / 慧可安心 / 八折誦經 / 禪師的眼淚 / 一休曬藏經 / 不愧為侍者 / 瞬目視伊 / 誰的罪過 / 賣油翁 / 我不是佛 / 我也有舌頭 / 思量不思量 / 佛法無二般 / 見與不見 / 不許為師 / 也是恁麼 / 將軍的懺悔 / 一切現成 / 生死由他 / 宜默不宜喧
  • 《星雲禪話》
    / 不肯承擔  / 凡聖兩忘 / 破布裹真珠 / 滴水和尚 / 往尿臭去參 / 途中珍重 / 糖 餅 / 佛今在何處 / 慈 悲 / 慧可安心 / 八折誦經 / 禪師的眼淚 / 一休曬藏經 / 不愧為侍者 / 瞬目視伊 / 誰的罪過 / 賣油翁 / 我不是佛 / 我也有舌頭 / 思量不思量 / 佛法無二般 / 見與不見 / 不許為師 / 也是恁麼 / 將軍的懺悔 / 一切現成 / 生死由他 / 宜默不宜喧
  • 三界唯心,萬法唯識,未有一法不從心之所生,法界唯心造
    真淨克文禪師供養羅漢上堂:「三界唯心,萬法唯識。未有一法不從心之所生,心若滅也,一切法滅;所以過去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三際既不有,一心何所生?大眾,但盡浮想,盡證阿羅漢;浮想不盡,總歸流浪生死。」喝一喝,下座。
  • 一心真如 | 一誠長老在雲居山
    浮生三千,萬法歸一,恍然如夢,圓悟初醒。 親近虛老 重振真如一九五六年,一誠長老偶見《弘法》月刊登載當代禪門泰鬥虛雲和尚以百十歲高齡率眾於雲居山拋磚打瓦,開墾荒地,農禪並重,重振祖庭。以深仰虛公高德,亦覺夙願感召故,長老辭別恩師,登臨雲居,依止虛公修學,全力復興祖庭。此後長老一住真如禪寺五十載,半世昭華,傾付雲居!
  • 茶言茶語:茶禪相融 一物一心不相離
    茶禪相融,一物一心不相離。(圖片來源:資料圖片) 茶文化,禪文化,融成茶禪文化,是我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一大貢獻。 相傳神農嘗百草,即知茶有解毒藥效。制茶法由唐餅茶、宋團茶、明葉茶、至清工夫茶;飲茶法從唐煮茶、宋點茶、明泡茶、而清沏茶。茶由藥用而飲用、而藝用、而禪用;由上層社會「雅玩」入俗為民間「柴米油鹽醬醋茶」開門七事。 茶滲透於文化生活而產生茶具、茶廠、茶行、茶室、茶館、茶經、茶書、茶詩、茶畫、茶歌以至茶道,不一而足。以茶待客,以茶會友,以茶定親,以茶饋禮,以茶貿易,民情風俗,均與茶不可分離。
  • 禪語佛心:三千皆是夢,萬相幻空開!
    佛說:眾生善惡,皆由心生。萬事萬物皆有佛性,亦如人之本真,有時分明近在咫尺,卻又無法靠近。人就是苦今生修來生。萬物無常,有生必有滅;不執著生滅,心便能寂靜不起念,而得到永恆的喜樂。昨日已去,明日是謎,面對今朝我們應盡力。快樂來自施與,煩惱來自要求。
  • 無性亦無生
    依如來正眼法藏,觀身心如幻,世界如夢之幻境本質,依究竟佛義,破生滅諸法,依佛陀清淨戒律,熄滅內心我執貪慾,依決絕出離心,斬斷心識累世薰染成的生死愛欲種子,當正法標準替代了凡夫愚痴,清淨心靈脫落了凡夫心貪嗔痴三毒,當心靈信守如來正法
  • 若受一法,則受一報。不受一法,更有何報?
    若受一法,則受一報。不受一法,更有何報?落在「作意用功」裡,落在「有為的功夫」裡,則與淨土不相應,不能往生淨土。舍報之時,不是氣斷命絕之時,而是捨棄一切、不受一切之時,亦名根塵脫落、一絲不掛之時,亦名一心不亂、彌陀現前時。這時,光皎皎、赤裸裸,諸法空相,一法不受。既然諸法空相,一法不受,又更受什麼報?
  • 楊無咎的詩有哪些?楊無咎的詩詞全集16首
    玉抱肚 - 宋代·楊無咎同行同坐。同攜同臥。正朝朝暮暮同歡,怎知終有拋嚲。記江皋惜別,那堪被、流水無情送輕舸。有愁萬種,恨未說破。知重見、甚時可。見也渾閒,堪嗟處、山遙水遠,音書也無個。這眉頭、強展依前鎖。這淚珠、強抆依前墮。我平生、不識相思,為伊煩惱忒大。你還知麼。你知後、我也甘心受摧挫。
  • 《星雲禪話》_佛教_鳳凰網
    / 不肯承擔  / 凡聖兩忘 / 破布裹真珠 / 滴水和尚 / 往尿臭去參 / 途中珍重 / 糖 餅 / 佛今在何處 / 慈 悲 / 慧可安心 / 八折誦經 / 禪師的眼淚 / 一休曬藏經 / 不愧為侍者 / 瞬目視伊 / 誰的罪過 / 賣油翁 / 我不是佛 / 我也有舌頭 / 思量不思量 / 佛法無二般 / 見與不見 / 不許為師 / 也是恁麼 / 將軍的懺悔 / 一切現成 / 生死由他 / 宜默不宜喧
  • 弘新開示:佛心妙觀大道妙(上篇)
    弘新開示:佛心妙觀大道妙(上篇)佛心妙觀照,大道天下傳。無為心清淨,妙法道自然。看破心中心,萬法道本真。如來清淨道,不離自性妙。大道在心中,佛心慈悲行。無量大布施,常施於眾生。心中無執著,虛空即心量。慈悲喜舍大願行,無人無我佛心境。慈悲佛心量,喜舍佛心行。無人亦無我,佛道即心境。當下心放下,自在無憂愁。大道真傳貫千古,眾生成佛大道真。
  • 心與疾病的關係,萬法由心生
    萬法由心生,疾病亦屬於萬法之類。心和則外境亦和,心失其和,則外境亦失其和。疾病之所以產生,與心失其和關係密切。按宋明理學的觀點,心即理,心即宇宙。從中醫來分析,一方面,心主五臟六腑之主宰,心影響著五臟六腑的平衡;另一方面,心是人「任物」的器官,人與世界交流,靠的就是心。如果我們的內心充滿著怨恨惱怒煩和貪嗔痴,那麼,我們的世界亦將充滿著衝突、對立、痛苦。
  • 《原佛》修證|守培法師《一心念佛即得往生論》及與印光大師等往復三論
    離自力則無佛力,離佛力亦無自力,以心外無佛,佛外無心,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故。故參禪學教為自力,生信發願為佛力,依此而分自力佛力,非但佛力不是佛力,自力亦不是自力,皆生死之業力。其次,「一心念佛」至「一心不亂」,非常人所謂的「念佛時工夫純篤,妄念不起,念後仍同常人」的「一時不起妄念」。而是雜念不生,業盡情空,萬法一如,生信亦是念佛,發願亦是念佛,行坐住臥,處處念佛,除佛之外,更無別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