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大家對生活的品質有了更高的要求
尤其是關於「吃」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
食以安為先
當大家對飲食有了更高的認識時
還是常常面對一些食物會有疑問
比如:
魚香肉絲裡面有魚嗎?
蟹柳是螃蟹做的嗎?
牛肉丸是純牛肉嗎?
老婆餅裡面有……
其實我們現在生活中許多的食品都是由人工合成的,並不是直接由動植物加工而成的。
今天重慶市場監管就來為市民朋友們扒一扒,曾經吃過的那些「肉」,到底是什麼?
No.1
什麼是合成肉?
合成肉又叫重組肉,是用碎肉和食品添加劑(果膠、卡拉膠)加工而成的整塊肉。
No.2
為什麼會有膠?
食用膠的作用主要是用來重塑食物的,也就是把零散的肉凝結在一起,使之成為整塊。
No.3
卡拉膠是否安全?
卡拉膠是一種安全的食品添加劑,被廣泛用作食品乳化劑、穩定劑和增稠劑。只要使用符合國家相關標準,是安全無害的,大家不必擔心。
這5種肉多是「合成肉」
1、牛排
市面上的牛排根據加工方式不同,可分為「原切牛排」和「重組牛排」。
原切牛排都是從牛肉上直接切割下來的一整塊牛肉。重組牛排是把碎肉合成一起來壓製成牛排,過程中加了添加劑,比如包裝有「穀氨醯胺轉氨酶(TG酶),大豆分離蛋白,食用膠、卡拉膠」等字都是合成牛排。
注意!
碎肉並不等於劣質肉,藉助肉類重組技術加工而成的重組肉也不等於劣質肉製品。重組牛排與原切牛排只是基於加工方式進行的分類,重組牛排並非「不安全」的代名詞。
合成牛排裡面的添加劑不會對人體造成直接傷害。合成牛排大都是經過解凍、處理、再冷凍的,這過程中自然也加大了細菌和汙染的風險。
食用卡拉膠並不一定會造成什麼大的危害,但是安全衛生方面的風險不可避免,而避免這種風險的最好方法,就是購買正宗原切牛排,雖然價格貴但是值得買。
2、火腿腸
火腿腸這種東西不管孩子和大人都很難拒絕,從小吃到大!
正常的火腿腸都是用瘦肉和少量的澱粉製作而成。但是市面上賣1元2元一根的烤腸基本都是大量的邊角肉和大量的澱粉製作而成。食品添加劑還加了不少,吃著沒有肉的味道,口感還面面的。
所以,想吃烤腸還是選擇正規的大品牌,基本上衛生還是可以保證的。還要多看配料表,看看澱粉的含量以及肉類的含量,別再傻傻的亂買。
大家在購買的時候一定要擦亮眼睛,多看清配料表哦!
3、雞柳、雞排
小孩最愛吃的雞柳也是一種人工合成肉製品,在學校附近的油炸小攤上它是最火的一種食材。
那麼,它們都是用雞胸脯肉做成的嗎?
其實不然!部分商家銷售的雞排是採用人工合成的,即將雞身上肉質較差的部分剔除下來,混合一些雞胸肉,一起剁成肉泥,然後再添加澱粉增加肉泥黏性,攪拌成形後加入一些調味料,製成肉餅,下鍋炸制後即形成了雞排。
家長可一定要注意了!讓孩子儘量少吃。
4、牛、羊肉卷
肥牛卷、羊肉卷也是不少人的最愛,吃火鍋、麻辣燙必點!
肉卷也很常見,但很多都是合成肉,就是利用一些碎肉和一些粘合劑組成的。口感吃起來和羊牛肉差不多,但是裡面的營養價值卻很低。而且也有不少商家這種以次充好的肉卷。
辨別的方法很簡單,假肉卷容易散、紋路少、軟黏、脂肪和精肉之間界限分明,就是合成肉卷。
5、蟹肉棒
很多人認為,蟹柳就是蟹肉做的,雖然說不會整塊是蟹肉,但應該會有一些蟹肉的成分。但其實,它和螃蟹一點兒關係也沒有,而是冷凍魚糜的「仿生食品」。就像魚豆腐沒有魚、龍蝦丸沒有龍蝦一樣,蟹柳也沒有蟹。
蟹肉棒成分基本是:魚糜、水、大豆蛋白、澱粉、食品添加劑。個別的成分中還有雞肉和豬肉,螃蟹是根本沒有出現在配料表上的。
冷凍魚糜進過急速解凍之後再次冷凍,口感就會偏向蟹肉的肉質,然後再用機器做成蟹肉的棒狀外形,最後在外面塗上食用色素,加入蟹香風味的香精。就成了我們所吃的蟹柳。
並且,根據魚糜(魚肉)品質的好壞、澱粉的多少及蟹提取物的品質決定價格的高低。
市民朋友們
這些食物雖然美味
切記不要貪多
另外
如果想吃到健康的食品
還是建議去購買新鮮的肉類哦~
原標題:@市民朋友 這5種肉再便宜也少買,80%的人都喜歡吃……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