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些迫不及待,所以就想些篇文章來說說生蠔,以解「相思」之苦。這個名字,既是一個「盤點」,又想說,既然你是喜歡生蠔的,為什麼不在這個生蠔上市的季節裡面「大盤大盤」地點生蠔呢?
沒有聽說過布拉夫的你一定會問,這個小小的鎮子到底在哪裡?其實去布拉夫並不容易,它是南島最南面的小鎮,再往南就要坐船去斯圖爾特島了。生蠔捕撈已經是一個有200年歷史的行業了。
每年的3-8月是紐西蘭的布拉夫 (Bluff) 生蠔的上市時間了,因為每年的捕撈收穫都不同,而且有限,新鮮的生蠔大多在2-6月都被訂購一空。
布拉夫生蠔,又稱為「dredge oyster」,分布在布拉夫一帶的海岸,在水下25到50米的碎石或粗砂海床上最為密集。他們生長在天然的福沃海峽(Foveaux Strait)的冰冷海水。
天然生長的生蠔數量有限,每年的生蠔統計不是以重量計算,而是以個數計算,產出也跟當年的天氣洋流有關。比如在「大豐收」的2013年,布拉夫出產了1300多萬隻生蠔,有本國的需求,也有出口的需求。
從2005年開始,由於捕撈過多,紐西蘭將商業捕撈布拉夫生蠔的額度訂為了每年1400多萬隻,遇到氣候或自然環境特別不好的時候,整個生蠔捕撈業為了行業將來的可持續發展,就會主動把這個國家規定的額度減少,比如,在2011年,整個行業自行把額度減少到935萬,2012年也只有1150萬隻。
每到生蠔季節,船隻往往是半夜出去採撈,然後到了第二天早晨7,8點的時候回來,一天大概有8艘船出海,約有4000-5000打生蠔每天被不斷地運回布拉夫。
一般來說,打撈上來的95%的新上市的生蠔都被運往了南島南端。布拉夫附近的商家和零售客人買走了都會不請自來把生蠔買走。有了剩餘之後,才開始慢慢地向紐西蘭各地輸送。
如果你親自去布拉夫品嘗當地未經加工的生蠔,捕撈生蠔的公司有門市供零售的客人購買,一打12隻生蠔的價格在紐幣$23元左右(人民幣¥100左右),每天只在下午2點後開門,不過那個時候,通常已經有七八十人在門口候著了。
不只是遊客或當地人等在門口,有的生蠔愛好者會一早從皇后鎮這麼遙遠的地方開車近3個小時,來回6個小時,為了幾打新鮮的布拉夫生蠔。
如果在餐館裡面吃,價格就會大有不同了,差不多要近$40元(人民幣¥210左右)一打。一般在一個星期內,當地的餐廳會消耗掉差不多500-600打生蠔。絕大多數紐西蘭太平洋生蠔養殖場分布在北島北部,奧克蘭周圍和科羅曼德地區,水溫溫暖大概在18-20度的地方。紐西蘭的太平洋生蠔養殖也最早開始於20世紀70年代,目前已經是一個非常成熟的行業了,大概年產量會超過300萬打。
太平洋生蠔其實也並不是完全的人工養殖,幼年生蠔(卵)還是在自然狀態下生長的,他們一般在紐西蘭的夏季(1-3月)孵化,然後,工作人員會出海將木棒人為地放入水中,待到生蠔幼苗自動地吸附到木棒上面,木棒就被移走了,人工採集幼苗的過程就完成了。幼苗被帶到生蠔養殖場後,在那裡呆上12-18月就可以上市。
這麼多年的生蠔養殖讓當地的養殖場主對生蠔的生長周期和習性非常的了解,所以培育出的生蠔個頭和口味都是不錯的。
長得「標誌」的生蠔會長得很大,一直都填滿了整個生蠔殼,肉體是瓷白色的,還帶有黑褐色的邊。當地的養殖場主說,如果到了每年的12月,也就是聖誕節前後,第一輪上市的生蠔個頭和肥厚都不錯,那他們就知道接下來的幾輪成熟的生蠔就會變得更大,更成熟,更鮮美。因為產量大,而且質量穩定,這裡的生蠔已經開始銷往世界上24個國家啦。
打開一個生蠔的過程是一門技術活,要用專門特質的刀,借用特定技巧將連接兩半生蠔殼的肌腱弄斷,才能打開。這種技能現在在世界各地都有比賽了,目前的記錄是每小時1700隻生蠔,一般的「開殼」好手可以每小時打開1100隻左右。如果你沒有專業水準,在買生蠔的時候,就選擇「開了殼」的生蠔就好。
好多遊客問我們,什麼樣的生蠔吃法最好,新鮮又乾淨衛生呢?我自己覺得,最簡單的吃法無非是生吃。紐西蘭很多海邊其實都有生蠔可以「撈」,雖然質量層次,但是當地人無非就是挖出了肉體以後,在海水裡洗一洗,就直接吃了。紐西蘭人管這種吃法叫做「neat」,簡單而完美的吃法。
如果你稍微講究一些,可以試試看生蠔配上檸檬汁,既消毒殺菌,又給生蠔添了一點清香,不至於入口的時候太過「腥」。
再考究一點的,可以試著在半片生蠔上放上芝士,加上鹽和胡椒,或者其他你自己喜歡的調味品,然後放在烤箱裡面烤8-10分鐘,或者是等到芝士呈金黃色,就可以拿出來裝盤,大快朵頤啦。
生蠔介紹到這裡,下一次啊,我要重點跟大家說說我們試吃的「奧克蘭生蠔餐廳大盤點」啦,哪裡可以吃到新鮮,價格公道,又有獨特風味的生蠔捏?且聽下回分解!
忍不到下周二的「奧克蘭生蠔餐廳大盤點」的小夥伴們,留言在下面,告訴我你最喜歡的紐西蘭吃食,說不定我會把文章提前私信給你哦,嘻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