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來,江南的一些水鄉古鎮陸續得到修復,只不過同樣的小橋流水,一色的青瓦白牆,難免會讓人有似曾相識的感覺。但是,文瀟筆下的南潯古鎮卻與眾不同。
在江南水鄉的古鎮中,浙江湖州市的南潯鎮是唯一的有中西合璧建築的古鎮,明清古宅中混雜著近代洋樓,中式園林裡安置著西式別墅,"華洋雜處"的建築景觀隨處可見。
小蓮莊一角
小蓮莊,是南潯保存最為完整的私家園林。它位於該鎮西南的萬古橋西,由南潯首富劉鏞於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始建。後經劉家祖孫三代40年的續建,到1924年,才在劉鏞的長孫劉承幹主持下完全建成。因劉承幹傾慕元末湖州籍大書畫家趙孟頫所建"蓮花莊"之名,故為自家園林起名"小蓮莊"。
和許多南潯商人一樣,劉氏家族是儒學世家,而後由於長年在外經商,又接受了西方文化的薰陶。這種文化認知上的多樣性,使得小蓮莊的建築呈現出了土洋並舉的風格。
這種"混搭"型的建築風格,很快就風靡南潯古鎮,成為當地富豪們所追崇的造園時尚。
比如,南潯鎮南西街的張氏舊宅,始建於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此宅有各類建築風格的房間244間,建築面積達6137平方米。整座大宅坐西朝東,分為南、北、中三部分,其中一部分為晚清中式建築,其餘為西歐巴洛克風格建築。
在張氏舊宅,中式廳堂里舖設著法國進口的地磚,懸吊著西洋畫裝飾的天花板;而巴洛克風格的建築物上卻鑲嵌著中國傳統的花卉雕刻。大宅內廳、堂、樓、廂、軒各具風情,數以千計的磚雕、石雕、木雕、玻璃雕精美絕倫。雖然高度"混搭",但讓人感覺不到雜亂無章,整體上顯得氣韻和諧、超凡脫俗。
南潯有著典型的江南水鄉風貌
當然,南潯古鎮也不乏"小橋流水人家"的江南韻致。鎮上的東大街原是古鎮的第一商業街,街南即為市河,而"民國奇人"張靜江的故居則坐落於街北。東大街街面兩側鱗次櫛比地排列著五福樓、大慶樓、天雲樓、長興館、大陸旅館、野荸薺茶食南貨店等百年老店。其間最富傳統民居特色的要數百間樓。百間樓相傳為明代禮部尚書董份為其女眷家僕所建,是一組沿河而建的龐大建築群。這組建築體現出古人既富於想像力,又懂得充分利用空間。它與不遠處的洪濟、通津二橋共同組成了一幅"人家皆枕河"的江南古鎮經典畫面。
作為江南六大古鎮之一,南潯的身世極為"顯赫"。南宋時南潯因地處"水陸衝要之地",已是"耕桑之富,甲於浙右"。明萬曆至清中葉,因蠶絲業的興起和商品經濟發展,當地經濟空前繁榮,及至清末民初已成為全國蠶絲貿易中心。民諺有"湖州一個城,不及南潯半個鎮"之說。南潯由此一躍成為江浙雄鎮,富豪達數百家,民間按其財力多寡,冠之以"四象、八牛、七十二墩狗"的形象稱號。南潯商幫是中國近代最大的絲商群體。
一處老宅上的西式門券
鴉片戰爭之後,上海開闢為通商口岸。南潯人把握住了這一歷史機遇。當時南潯通過上海出口的生絲總量佔全國一半以上,成為我國近代絲綢工業的發源地。南潯出產的"輯裡湖絲",在1851年倫敦首屆世界博覽會上榮獲金獎,是國內首個獲得國際大獎的民族工業品牌。鼎盛時期,南潯人擁有的財產總額高達8000萬兩白銀,相當於清政府一年的財政收入。實力雄厚的南潯商幫還在上海這個東方大都會留下了輝煌的足跡,如著名的十六鋪碼頭、百樂門舞廳、證券物品交易所、國際飯店等都是由南潯人修建或參股建設。
古鎮夜色醉人
當你追憶了南潯的舊日繁華夢,就不難想像鎮上那些中西合璧的豪宅從何而來了。正是因為先人們在華洋雜處的世界裡增長了見識,積累了財富,才使得南潯古鎮青出於藍勝於藍,從小家碧玉變身成為貴閣千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