湄潭,面積1864平方公裡,人口48萬,位於遵義東部。湄潭的得名來自於湄江,湄江是湘江的主要支流之一,發源於綏陽縣小關山陽村黃羊臺,縱貫湄潭縣,在角口匯入湘江河。湄江河在湄潭造就了湄江大壩,使得湄潭成為了一個美麗的「糧倉」。現在湄潭出產的大米還銷售到了全國各地。
走在寧靜的湄江河兩岸,滿眼都是「千裡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水滿田疇稻葉齊,日光穿樹曉煙低」的田園風光。「小青瓦、坡屋面、白灰牆、穿鬥枋、雕花窗、轉角樓、三合院」的黔北民居點綴其中。綿延的大山羅列在大壩兩邊,可謂「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後」。欣賞田園風光,桃花江、田家溝、七彩部落是其中的代表。
抗戰期間,中國的大學紛紛內遷。其中浙江大學就遷到了湄潭縣城及城東北永興鎮境內。浙江大學的西遷為湄潭縣的文化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現在湄潭縣還保留有湄潭文廟(浙大辦公室、圖書館舊址)、天主堂(浙大教授住處)、義泉萬壽宮(浙大研究生院舊址)、西來庵(浙大湄江吟社舊址)、和李氏古宅(浙大學生住處)等浙江大學遺址。浙江大學的師生們在湄潭感受這裡的山水之美,驚呼「杭州天然美,湄潭亦天然」,於是湄潭就有了「小江南」的名號。
湄潭縣的主要產業是茶產業。湄潭茶葉種植歷史悠久,茶聖陸羽在《茶經》中說:「黔中生思州、播州、費州、夷州……往往得之,其味極佳」,當時湄潭隸屬於夷州。《貴州通志》載:「黔省所屬皆產茶……湄潭眉尖茶皆為貢品」。抗戰期間,浙江大學農林部中央農業實驗所和中國茶葉公司在湄潭籌建實驗茶場,提供茶樹栽培、育種、制茶、防病等研究,對後來的湄潭茶業影響極大。
現在的湄潭是貴州第一產茶大縣,也是中國第二產茶大縣。湄潭縣出產的茶葉主要有「湄潭翠芽」、「遵義紅」、「貴州針」、「湄江翠片」等,還有一些品牌,例如西湖龍井等都在湄潭建立了茶葉基地。湄潭的許多景觀也和茶相關,例如永興茶海面積超過了1萬畝,是世界上最大的連片茶海;湄潭縣城的「茶壺」是號稱「天下第一壺」,獲得吉尼斯紀錄認證;湄潭的西部茶城是西南地區最大的茶葉交易市場。
永興茶海
接下來,介紹一下湄潭縣的喀斯特風光。湄潭縣主要風景都集中在湄江流域,主要有清江湖、湄江峽谷、天門洞、百面水等。湄江在湄潭形成了近百公裡的江河湖泊峽谷風光,景點密集,景觀獨特,規模宏大,其中的標誌性景點「 天門洞」位於湄江河和樂安江交匯處,山石為開,碧水相連。天門洞跨度約50米,現在正在打造雲門囤景區。
清江湖是20世紀50年代在湄江河上遊修建大壩形成的人工湖,水面近3000畝,湖區中有大小島嶼7個,整個湖區群山環抱,青山綠水,十裡碧波,景色宜人。2019年清江湖成為國家溼地公園。
仙谷山位於距縣城5公裡的魚泉鎮,佔地50平方公裡,最高峰海拔1413米。這裡奇峰怪石,於朝暉夕陽和霧靄中飄若眾仙,因此名為仙谷山。
百面水位於湄潭縣城南部45公裡處,方圓30平方公裡。其山形地貌,自然生態,使來這裡實地考察的權威專家們感到巨大的震撼。在百面水,僅僅十公裡,象這樣的天生橋就有二十一座。明的與水影交相輝映,別有洞天;暗的則詭怪陸離,深邃幽遠。
石蓮集鎮坐落在方圓兩公裡的一片蓮花形石山上,石蓮河清澈透底,環繞集鎮緩緩注入烏江,岸邊拔地而起的白巖與湄潭老八景之一的「石蓮雙閣」隔岸相映,堪稱風景一絕。烏江岸邊的刀刃巖綿延數公裡,恰似一幅長長的畫廊,崖中央懸掛一條長長的馬尾水,直注崖底小河。
歡迎大家關注我,我是一位貴州旅遊通,熱愛宣傳貴州的文化、歷史、風景、民宿。我為大家推薦貴州最值得旅遊的景區,寫最好的風景介紹文章,做最有乾貨的攻略。我保證,看了我文章,絕對讓你有所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