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宿:一個處於鄉村經濟風口的特色文化載體
在特色小鎮的建設背景下,大量優秀的鄉村遺產資源的價值正待挖掘。事實上,很多特色小鎮的建設,其「特色」便是來自對鄉村地區優秀的自然、文化遺產資源的挖掘利用。例如,在住建部公布的第一批中國特色小鎮名單中,雲南省有3個鎮上榜,分別是紅河州建水縣西莊鎮、大理州大理市喜洲鎮、德宏州瑞麗市畹町鎮,這些小鎮的「特色」來源,都是當地獨具民族性、地域性的文化遺存。
民宿與酒店、短租的區別
住宿業可以劃分為標準化和非標準化兩大類,標準化住宿的最典型代表自然是酒店,提供標準化的服務和定價;非標準化住宿包括客棧、民宿、公寓、度假別墅、小木屋、帳篷、房車、貨櫃等,其中以民宿數量最廣、最為普及。
民宿由共享經濟的興起帶動,指的是由個人業主、房源承租者或商業機構利用空閒房間,提供旅客的住宿。從定義上來看,民宿和個人業主的短租業務有重疊的部分,但是從兩者定位上來說,民宿更多面向旅遊需求,因此也更注重地方特色的打造和舒適氛圍的營造,是短租房的升級版。遊客可以在民宿中體驗當地生活,與當地居民交流,感受人文情懷。
民宿與酒店的區別
區別項目
民宿
個人短租
酒店
經營方式
副業
副業
專業
使用空間
自用或租用民宅內的閒置空間
自用或租用民宅內的閒置空間
專用營業空間
建築體量
小
小
具有一定體量
硬體設施
條件較好、標準化程度較低
條件普通、高度非標
普遍較好、高度標準化
服務人員
主人或本地人
業主
專業員工
配套服務
較少
較少
美容、健身、洗衣等配套齊全
行業標準
無
無
成熟
民宿的分類
民宿本身按照類型和功能又可以分為農家樂、鄉村別墅等多種類別,和酒店最主要的區分點在於民宿具有由「主人文化」帶來的當地特色化體驗,住宿空間高度個性化、體量小而美。
1、民宿空間分布
全國客棧民宿截止2015年共超過4萬家,主要分布在南方,且以西南和東南地區最為火熱,這一現狀與我國旅遊業的整體發展現狀相吻合。
(1)截止目前,我國大陸客棧民宿總數達42658家。其中雲南以6466家客棧民宿的數量位居全國第一;
(2)從各地數量規模上來看,超過3000家的只有北京與麗江兩地,超過2000家的為廈門、大理、嘉興三地;
(3)客棧民宿的分布集中於旅遊業比較發達的區域,這一分布特徵與我國旅遊業的整體發展現狀相吻合。
2、民宿供給市場
一半以上的客棧民宿平均房價在100-300元,700元以上的客棧民宿也有一定比例。近9成的客棧民宿房間數在30間以下,36%客棧民宿低於10間房。
(1)民宿房價水平:全國客棧民宿房價平均水平在100-300元區間,各房價段均佔有比例,700元以上也佔有一定比例。
(2)民宿房間數量:全國客棧民宿房間數在30間以上的將近9成,各房間數量段均佔有比例,36%的客棧房間數低於10間。
3、民宿需求市場
自有客源超過6成,分銷渠道主要通過OTA攬客來實現,分銷渠道多樣化。江浙滬客源佔78.56%,是客棧民宿客群的主力軍。
(1)客源構成:自有客源產國6成,佔據巨大部分客源配比。分銷渠道主要通過OTA(Online Travel Agent,在線旅遊社,如Airbnb愛彼迎)攬客來實現,分銷渠道多樣。
(2)來源地配比:江浙滬客源佔78.56%,是客棧民宿消費者的主力軍。客棧民宿客戶來源地比重與經濟發展程度基本相符。
4、民宿發展趨勢
(1)80後和90後是民宿消費的主力軍
從關注客棧民宿的年齡結構來看,目前90後佔比61%,80後佔比25%,8090後總佔比達86%,年輕一代已成為旅遊住宿市場的主力軍。
(2)客棧民宿的主力消費價格在150到250之間
客棧民宿的價格接受區間主要在150至450之間,但是在這個區間中佔比較高的90後隨著工作收入增加,消費力也必然增強,所以未來的客棧民宿的主力消費區間預計在400以上。
(3)旅遊住宿經濟型酒店還是首選,客棧民宿的品質尚待提高
從旅遊住宿的選擇來看,由於價格優勢選擇經濟型酒店是最多的,客棧民宿的佔比排在第二,但旅遊住宿向個性化發展的趨勢明顯,客棧民宿這部分市場會逐漸增大。
大部分遊客對客棧民宿的印象較好,但由於某些打著民宿客棧招牌的住宿,沒有實質,很多遊客住過之後感覺徒有其表,整個客棧民宿行業缺乏規範化。
(4)客棧民宿未來發展趨勢
客棧民宿在整體設計和日常運營中上趨於個性化,但在房間內基本的物品功能布置漸趨標準化;
注重一種生活形態和生活理念的輸出,注重體驗式的環境營造;
客棧民宿越來越注重休閒度假屬性的植入,為住客打造一個遠離都市喧囂的休憩空間;
類青年旅社般的交流和社交氛圍,注重客棧與住客、住客與住客之間的交流和互動,使客棧形成一定的社群文化。
從需求和供給角度上說,未來幾年消費者對這一類產品的需求將維持比較強勁的趨勢。但與此同時,在住宿業市場,民宿也將是一個很大的投資熱點。在這種形勢下,供給會進一步的增加,在熱點地區可能會出現供給過度的情況。
在全國建設特色小鎮的背景下,特色小鎮已成為鄉村地區新階段的就地城鎮化、產業升級的主戰場。而在鄉村地區的特色小鎮建設中,有很大比例是以文旅產業為特色的小鎮,在其空間布局、產業鏈配置中,都能夠見到特色民宿的鮮明存在。可以說,在文旅特色小鎮裡,民宿已扮演著其產業鏈條當中的標配角色。甚至有些特色小鎮,其最核心產品與亮點就是民宿,亦即所謂的「民宿型文旅特色小鎮」。
當民宿遇到文旅特色小鎮,原本已經頗為火熱的民宿投資,又被加了一把猛火。反過來,在目前很多文旅特色小鎮的建設過程中,民宿也成為其營造邏輯的關鍵支撐。
文旅小鎮價值實現的產品載體
基於和大都市的距離,特色小鎮可大致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嵌入都市型的,另一種是遠離都市型的,基於鄉鎮、鄉村地區的原有條件而生長。鄉村地區的特色小鎮,其營造邏輯必須立足於鄉村既有資源稟賦的挖掘利用和原有產業的轉型升級。因此,鄉村地區的文旅特色小鎮的比重極高。
今年11月,住建部公布第一批共127個中國特色小鎮。從名單中不難看出,東部沿海的多數特色小鎮,都有非文旅產業作為主導產特色產業,典型的案例是江蘇無錫的丁蜀鎮,以宜興紫砂壺為特色產業支撐——這個小鎮也有文旅,但主要是基於紫砂壺產業的「旅遊+」融合。而西部地區的特色小鎮,則都有很大比例是以文旅產業為特色、支撐的。以貴州為例,貴州有5個鎮入選國家第一批特色小鎮名單:貴陽市花溪區青巖鎮、六盤水市六枝特區郎岱鎮、遵義市仁懷市茅臺鎮、安順市西秀區舊州鎮、黔東南州雷山縣西江鎮。這5個小鎮都遠離大都市,除了茅臺鎮以白酒為特色支柱產業外,其餘都是非常典型意義的文旅特色小鎮。哪怕是茅臺鎮,也正致力於白酒和旅遊的產業融合,力促文旅產業發展。
文旅特色小鎮,將特色文旅作為小鎮的主導產業,在小鎮之內培育集納「吃住行遊購娛」在內的多種多樣的旅遊元素,構建旅遊發展鏈條。而其中,吃、住、購等多個旅遊元素的落地,都和民宿有著莫大關係。最顯而易見的是「住」——這也是民宿的核心功能,一旦遊客住下來,便會延長了旅遊時間,也就很容易向餐飲、購物等環節延伸。也就是說,民宿超越了簡單的居住空間概念,而是成為一個特色的生活場景,只要這個場景具有足夠的特色,那麼其中的每一個細節,也都會具有可感知體驗、可銷售的屬性。
在中國文旅特色小鎮地建設中,民宿幾乎已經被當成了標配。例如,深圳華僑城正在「文化+旅遊+城鎮化」戰略下,在全國多地推動特色小鎮建設。公開報導指出,華僑城擬投資超千億元,在四川打造天回、安仁、黃龍溪三大文旅特色小鎮,其中都涉及到了民宿的打造。華僑城的另一個焦點項目是位於深圳北部的甘坑小鎮,公開信息顯示,甘坑小鎮「將規劃文學部落、特色商業街區、民宿酒店、文獻館、美術館、書店、特色影院劇場、虛擬實境體驗中心等。」
當然,並不是說只有文旅特色小鎮,才有民宿生長的空間。由於特色小鎮強調特色的打造,那麼由於其與眾不同,即便不是景區,也天然具有旅遊的價值。正因此,浙江省提出了,每個特色小鎮都是旅遊景區,並要按照國家3A級水準打造——如果是文旅特色小鎮,則要參照5A級標準進行建設。
在中國廣闊的土地上,絕不缺乏大量絕美的鄉鎮和鄉村。無論是自然風光,還是歷史人文,中國的鄉土地區擁有最具旅遊價值的資源。隨著大眾旅遊時代的到來,曾經看似遙遠的鄉鎮、鄉村,帶著美好的質樸純真,越來越多地回到大眾視野。
比如廣東開平、臺山一帶的鄉村碉樓,原來更多地是為地理、建築愛好者們所知,但藉助電影《讓子彈飛》的大賣,以及後來晉升世界非遺,已經讓其遐邇聞名。再比如,貴廣高鐵開通之後,原本偏僻難至的貴州黔南、黔東南地區,現在距離廣州只需約3小時,大量原本遙遠的苗族侗族村寨,現如今也到處是遊客的身影。
在特色小鎮的建設背景下,大量優秀的鄉村遺產資源的價值正待挖掘。事實上,很多特色小鎮的建設,其「特色」便是來自對鄉村地區優秀的自然、文化遺產資源的挖掘利用。例如,在住建部公布的第一批中國特色小鎮名單中,雲南省有3個鎮上榜,分別是紅河州建水縣西莊鎮、大理州大理市喜洲鎮、德宏州瑞麗市畹町鎮,這些小鎮的「特色」來源,都是當地獨具民族性、地域性的文化遺存。
鄉鎮鄉村地區的豐富的文化遺產資源,尤其是特色建築資源,天然適合民宿的建設。反過來,民宿的建設,為這些豐富的文化遺存的旅遊利用和有效保護,提供了一個有效和便利的入口。
鳳凰沱江邊的吊腳樓,正是通過民宿的開發利用,使得這種傳統的、獨特的建築風格的價值——包括商業價值——被凸顯了出來,才有可能保存至今。而在此前,我們在中國西南山區的走訪中看到的一個事實卻是,很多鄉村、鄉鎮的旅遊發展滯後,很多老建築沒有機會(村民們也沒有這方面的能力)改造成民宿,很多人對村落裡的建築遺產認知不足,紛紛拆除改建起磚塊水泥建築。
回到廣東開平的例子,這個地方的碉樓的保護和利用現狀也是堪憂的。儘管目前已經有了像立園、自力村這樣的旅遊項目。但一方面,已開發項目,嚴重依賴於門票經濟、農家樂等簡單的模式。另一方面,大量不處在景點景區之內、散落於鄉村大地的碉樓,卻年久失修、荒廢不用,形成對文化資源的巨大浪費。
包括開平的赤坎鎮,雖然具有的歷史底蘊,也是不少影視作品的取景地,但旅遊發展業態依然很滯後。擁有著這麼多特色老建築,但在小鎮裡連一家民宿都找不到,遊客只能停留在簡單的參觀層面,很難深入到旅居體驗的層次,為此,也讓這個小鎮錯失了更多的旅遊商機。目前,赤坎小鎮已納入首批中國特色小鎮名單之中,相信未來赤坎小鎮的旅遊業態會不斷豐富和升級,而民宿必將是其旅遊產業鏈構建中不可或缺的環節。
通過一個較為完整的生活鏈條的整合,民宿能夠提供住宿、餐飲、文創產品銷售、在地文化體驗等多種功能和價值。民宿既是實現特色小鎮旅遊價值的重要產品載體,也是特色小鎮進行「特色」塑造的一個重要來源,更是特色小鎮進行城鎮化、文旅產業集聚的重要平臺。
民宿雖小,卻並不簡單,在選址、投資、設計、建設、運營管理、文化導入等方面,都需要本地和外地資源的整合匹配。在這個過程中,也促成了外來文化與在地文化的融合,張揚了當地文化價值的尊重和保護。外來的工商資本、運營經驗、管理人才進入民宿,本地的土地、房屋、勞動力等資源和資本也被激活,本地人實現了當地就業,包括帶動大量外出務工青年的返鄉就業和創業,進而推動了新型城鎮化的進程。
目前,「民宿」這一概念並沒有清晰的邊界。除了最本真意義上的要由在地「主人」開辦之外,也涵蓋了外來者開辦的客棧。很多對民宿業的統計,既把都市白領在大理洱海邊開的客棧算入其中,也囊括花間堂這類中高檔精品酒店,乃至安縵、悅榕莊這類奢侈精品酒店。
民宿是在資本進行酒店標準化、連鎖化建設背景下,誕生的一種特殊的居住空間產品。和連鎖品牌酒店提供的標準的、穩定的服務相比,民宿的最大特徵就在於它的非標準化。或者說,遊客對於民宿的期待,除了必備的功能之外,更在於民宿的與眾不同所能帶來的驚喜。
隨著民宿的火熱,多元投資主體相繼入場。投資者們根據各自不同的理解和立場,擴展了民宿的涵蓋面。民宿越來越成為消費熱點,很多原來的酒店,也希望從中「借勢」。這些都導致了民宿概念的過度泛化。所以從寬泛的概念看,民宿的面目正逐漸變得模糊不清。
這種概念的泛化,顯然不利於本真意義上的民宿成長。那些真正能凸顯區域文化特性、主人品味的「小而美」的民宿,很可能在紛繁複雜的競爭局面裡,又一次淹沒無聞了。隨著民宿數量的不斷增多,民宿的經營利潤也正被逐步地壓縮,行業的變局已經開始了。對新興的特色小鎮來說,其民宿打造,從一開始就必須認真對待民宿的本真概念,並致力於打造真正具有持久生命力的民宿產品。
民宿應該兼具有兩種屬性:其一,民宿一定是非標準化的空間產品。其二,民宿必需有真正意義的「主人」。
民宿之所以吸引人,主要在於其「非標」性質,人們希望通過民宿感受到當地獨有的人文,富有特色的鄉土氣息,所以就要避免程式化。民宿需要創意、創新、產業融合,也需強調對於文化的體驗,尤其是對鮮活的在地文化的體驗。在民宿的經營中不能簡單的複製成功案例,而需要經營者結合自身所長,充分融合自然、人文等各方面的優勢。臺灣地區民宿發展中強調的「在地、文創、古早味」,凸顯的是在地文化在民宿建設運營中的價值。
只有以民宿的主人作為媒介,才能營造出真正的人情味,才能讓在地的文化變得更地道、更可知可感。而民宿的主人,可能是民宿房屋住所的擁有者,可能是當地的原住民,可能是租賃經營的投資者,也可能是眾創眾籌的創客者,還有可能是熱愛鄉村生活的藝術家。需要強調的是,民宿的「主人」,離不開專業的管理服務培訓,但也絕非酒店式的管理培訓所能替代。
總而言之,在當下的中國,民宿的發展與特色小鎮的發展有著紛繁的交織。特色小鎮的民宿建設,需要將社區營造、文化融合、生活體驗、特色服務等深度結合。反過來,民宿的建設,也將是文旅特色小鎮在社區營造、產業發展中的重要環節。
臺灣民宿的發展歷程
臺灣民宿(潮宿)的發展有很長的歷史,最早大規模民宿發展的地區是墾丁國家公園,時間約在民國70年左右 ,當初是解決住宿不足的問題,只是一種簡單住宿型態,沒有導覽或餐飲服務。潮宿是精選後的民宿,起因於遊憩區假日的大飯店旅館住宿供應不足或缺乏服務,或登山旅遊借住山區房舍工寮緣起,有空屋人家因而起意掛起民宿的招牌,或直接到飯店門口、車站等地招攬遊客,而興起此行業。
臺灣民宿的創意起源於歐洲的B&B(Bed and Breakfast)式旅館,即提供住宿和早餐的家庭旅館。2001年底民宿管理辦法正式公布施行,推動了臺灣民宿產業、合法化。「過來到臺灣的民宿住一住,才能體驗真實的臺灣!」逐漸成為旅遊愛好者的共識,在坊間流傳。
早期民宿的經營,大都是以家庭副業的方式,隨著民宿的風潮漸熱,民宿創造出來的商機實在太過誘人,原本被定義成家庭副業的經營模式,逐漸換汱成家庭主業模式在經營,甚而房產投資客、新移民主義人士等等,大夥爭先恐後的進入民宿經營的這塊飯,競爭者眾的情況下,品質、服務以及效率的經營管理競爭力需求,影響力慢慢出現,左右民宿生意甚大,也因如此,慢慢促成臺灣民朝精緻化、豪華化、高價化以及高服務化方向在演進。
臺灣民宿產業的發展大致經歷了四個階段:
(1)1980年代是臺灣最有錢的時候,很多小孩到城市導致很多農村的房間有空餘,然後他們開始賣房間。
(2)1980年代,臺灣的農業衝擊很大,政府部門為了讓這樣的衝擊收到最低,就將轉型觀光作為其中一個項目進行發展。
(3)臺灣有很多原住民,經濟條件比較差,當時為了配合臺灣人的旅遊,就把他們的房子順勢作成民宿。
(4)都市返鄉的尋夢人口,他們因為在城市生活久了很累所以希望返鄉,尋找自己夢想中的住宅。在這幾個背景下,臺灣民宿就慢慢的發展起來了。
臺灣民宿的發展方向
臺灣經營民宿主要從服務和設計兩個方面入手:
(1)在服務上做到感動服務。可以分成三種,第一種就是運用當地食材親手做早餐,第二種是把客人當朋友,分享私房景點,第三種是跟客人旅行,親自解說在地人文生態。這三點,臺灣90%以上的民宿主人都會去做。
(2)設計方面十分注重空間美學的打造,它有三個用意,一是展現主人自己的品味。二是可以營造主客互動媒介。三是提升顧客休閒滿意度。臺灣空間美學依照建築形式來說可以分成三個部分,第一是建築的外觀,第二是庭院、房間等的設計,第三是公共空間的設計。
經營如果抓住空間美學和感動服務兩個方面,民宿的基本形態應該可以呈現出來。
臺灣民宿的發展類型
(1)臺灣民宿依外觀概分四大特別類型
(A)獨立農舍民房型
這種類型屬於最大自然的農舍民宿,可以享受不被打擾的黃金假期,親身體驗最輕鬆、悠閒的鄉村生活。
(B)集合住宅型
該房型乍見井然有序的住家設計,內部卻有著與外觀全然不同的空間安排。怡人的視覺享受、舒適的住宿設備,讓每位來訪的朋友能夠完全放鬆身心。
(C)聚落別墅型
擁有安全、乾淨、溫馨的家及庭院造景的好地方,可體驗綿綿山脈環繞,空氣、陽光、美景。在山居裡享受一壺茶、一杯咖啡之愜意。
(D)個性化風格民宿
日月潭涵碧樓附近,有獨特的個性風格的民宿。一個民宿附近有著別地方所享受不到的新鮮事,就是這家民宿成功的秘訣所在。
(2)依照地區及特色民宿分為七個類型
(A)農園民宿
農園民宿能在鄉間小住數日,讓身體舒暢、心情愉悅,享受漫食、漫遊的生活,這趟旅程是田園之旅、是心靈之旅。
(B)海濱民宿
傍晚時可漫步在海岸邊,美麗的彩霞高掛天空。夜晚來臨,地道的地方小吃美食將讓您獲得大大的滿足,海濱民宿細心準備的舒適客房,將是您卸下所有疲憊的好地方。
(C)溫泉民宿
溫泉民宿的每間套房各具特色、寬敝加大泡湯池並設有SPA、按摩、冷熱池設備,讓大自然做你最好的醫療師!另有 DVD全新設備,旅客可攜帶影片自行操作。
(D)運動民宿
臺灣最著名的運動民宿就是阿里巴巴運動休閒民宿,其附近的景點大大小小有30餘個,能給遊客最好的旅遊便利和旅遊體驗。
(E)傳統建築民宿
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自2005 年起推動將修復後之傳統建築作為經營民宿使用,已深受遊客喜愛,成為金門觀光、生態旅遊的重要賣點之一。
(3)依照地區地理條件與特色分成六類
(A) 景觀民宿:阿里山、溪頭、南投清境農場、奧萬大。
(B)原住民部落民宿:沙力達(烏來)、八卦力民宿村(苗慄蓬萊村)、桃山民宿村(新竹五峰鄉)。
(C) 農園民宿:觀光果園、觀光菜園、觀光茶園。
(D)溫泉民宿:烏來、苗慄泰安、廬山、礁溪、臺東知本、四重溪溫泉民宿。
(E) 傳統建築民宿:新竹縣北埔鄉的大隘山莊以及內灣村的山中傳奇等。
(F)藝術文化民宿:鶯歌製作陶藝品、三義木雕、埔裡蛇窯等。
(4)以特定體驗為主可分為六類
(A)農業體驗、林業體驗民宿:菇菌採拾、燒炭…
(B)牧業體驗、漁業體驗、加工體驗民宿:做豆腐、捏壽司…
(C)工藝體驗民宿:押花、捏陶…、
(D)自然體驗民宿:觀星、野菜藥草採集、昆蟲採集、標本製作…
(E)民俗體驗民宿:地方祭典、民俗傳說、風箏製作…
(F)運動體驗民宿:滑雪、登山…等。
(5)因滿足遊客的需要分四類
(A)藝術體驗型民宿:由經營者帶領遊客體驗各項藝術品製作活動,包括揑陶、雕刻、繪畫、木屐、果凍蠟燭等,遊客可親手創造藝術作品,體驗鄉村或現代的藝術文化饗宴。
(B)復古經營型民宿:其住宿環境均為古厝所整修,或以古建築的式樣為設計藍圖,提供遊客深切的懷舊體驗。
(C)賞景度假型民宿:乃結合自然的景觀或是精心規劃的人工造景,如萬家燈火的夜景、滿天星鬥、庭園景觀、草原花海或是高山大海等。
(D)農村體驗型民宿:於傳統的農業鄉村中,除有農村景觀及提供農家生活之外,還提供農業生產方面的體驗活動。
臺灣民宿的發展特點
1、以自然化、平民化、平價化、親民化為主要經營目標
臺灣民宿經營內容自然化、消費對象平民化、整體價格平價化、服務方式親民化。其依託自然風景、少數民族文化和農業資源,以島內居民為主要客源,強調大眾化的合理收費。
2、獨特的建築及自然景觀
臺灣民宿的建築造型各異,與周圍景色融為一體。給人返璞歸真之感的茅草屋,沿溪而建別致的小木屋,與青山白雲相映成趣具異域特色的洋樓,與大海相呼應如船型般的建築外形等,與周邊環境有如天成,別具特色的建築外型形成了民宿一大魅力。
3、主人的親和力和人文舒適的房間設置
濃鬱的人情味和親和力是民宿主人的共同特點。房間數量的限制使得民宿主人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與客人更多交流,對房間布置進行創意發揮。臺灣的民宿一般是由夫婦二人共同經營,往往把民宿作為一生的藝術作品精雕細琢,融入個人的感情和人文理念。
4、結合當地自然資源,與周邊生態環境協調發展
臺灣民宿充分利用周邊自然環境的獨特性與專屬性,結合人文、自然景觀、生態環境資源及農林漁牧生產活動等,形成各自獨特的民宿形式,避免了千篇一律的現象。
5、與當地產業聯合互促發展
原來以種茶、種果樹、養雞、養牛等生產為主的聯結村民,現在轉型做休閒農業和民宿。如種茶、種果樹的開放遊人親手採茶摘果,到由養雞棚改建的餐廳品嘗家養雞,晚飯後登上半山高的農家茶坊品茶,鳥瞰宜蘭縣城的萬家燈火。
6、準確的市場定位和經營內容,逐漸細化市場
近年來臺灣民宿越來越注重多樣化發展,除融合自然人文環境要素外,還加上創意和美學元素,打造不同主題的民宿特色。如異國風情、家庭溫馨、懷舊復古、原住民風情、田園鄉村、人文藝術主題等。
臺灣民宿發展良好的原因
1、民宿本身成為了旅遊的核心吸引力
民宿原本只是為遊客提供住宿的地方,但是經過多年的發展,民宿本身已經超越了住宿屬性,成為當地旅遊的一種核心吸引力,甚至成為了臺灣的一種文化屬性。
(1)強調原汁原味的鄉村風情
民宿的最核心的吸引力就在於原汁原味的鄉村風情。因此,民宿經營者非常注重當地的生態環境保護,使遊客感受到真正的鄉村休閒生活,觀賞到最美的鄉間風景。
(2)極具設計感+舒適的房屋配置
相當一部分臺灣民宿主人是建築師出身,大多具有小資情懷。從外觀設計、內部裝潢,到家具擺件等,都由主人精心挑選設計而成。
(3)民宿主人充滿個性與人情味
民宿講究「小而美」,大部分民宿主人更側重於與遊客交朋友,商業化倒是其次。
大半的民宿從業者都具有十分小資的情調,會玩會聊會浪漫,跟隨民宿主人,能夠深入發現當地的所有好玩之處,遍嘗當地美食。
(4)極具創意、多元化的主題
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需求,民宿主人根據自己的喜好及不同遊客的需求,制定了許多極富創意、強調個性化的主題。如適合城市人群的農莊民宿,異域風情的歐式主題民宿,適合休閒度假的溫泉民宿等。各式各樣的民宿給遊客很大的選擇區間,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隨意選擇。
2、標準化的管理,確保民宿健康發展
臺灣民宿經過多年的發展,已經成為一個非常成熟的產業,臺灣觀光局的也對臺灣民宿的管理制定了相應的標準,對於黑心民宿給與嚴重的懲罰措施,確保民宿健康發展。
根據「觀光局」《發展觀光條例》規定,如果「民居」無照經營,最高可處以15萬元(新臺幣,下同)罰款,並勒令其停業。
民宿在登記之後,連裝修暫停營業,都必須報備。按照規定,暫停營業一個月以上,要在15天內提交申請書;而且停業時間最長不得超過一年;重新開張時也要重新申報,否則主管機關可以廢除其登記證。
此外,臺灣還出臺了《臺灣民宿管理辦法》,為民宿下了精準的定義,並對民宿的規模、位置有所限定。房間的數量局限提高了民宿的質量,也提升了民宿主人與遊客之間的親密度。
3、拓寬產業鏈,加大營銷發展
(1)民宿協會大力支持,促進民宿產業健康發展
民宿發展之初,規模並沒有這麼大,遇到的困難重重,民宿客源極不穩定。臺灣的民間旅遊組織積極行動,自發組成民宿協會、策略聯盟,互相溝通經營理念,互通信息提升客源,為臺灣的民宿發展提供了巨大的幫助,是臺灣民宿發展史不可忽視的一股力量。
(2)更新經營理念,多元化的產業發展
民宿在結合當地特有的自然、生態等產業基礎上發展起來,因而,可以充分利用當地的資源,拓展民宿產業發展範圍。
在臺灣,很多民宿共同聯盟,以民宿為中心,把四驅車隊、農特產品銷售、特色餐廳,甚至導遊都聯合起來,形成了一個大的產業鏈。這樣,民宿就不僅僅是為遊客提供住宿,還可以往外延伸。在方便遊客的同時,也提高了民宿的收益。
(3)各民宿之間的互幫互助,避免惡性競爭
臺灣的民宿眾多,競爭激烈。但是即使是這樣,臺灣的民宿依然保持著互幫互助的優良傳統,而不是像商人一樣打價格戰,惡性競爭。民宿間互相協調,共同發展。整個民宿產業更像是一個大的產業聯盟。
(4)與影視劇合作,提升民宿知名度
影視劇的拍攝,將民宿的美真是的展現在大家面前,極大的提升了民宿的知名度,對其旅遊發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4、政策積極引導支持
臺灣民宿雖然是一種自發性行為,但其經營管理還是受到政府法規制約、協會自律,同時也受到政府政策的引導和支持。
(1)政府是民宿產生與發展的一大推動力
1981年,原臺灣省政府原住民行政局輔導原住民利用空閒屋結合當地特有環境經營民宿,增加原住民收入。使臺灣鄉村的生產經營方式由「傳統農業」轉型「觀光農業」,進一步刺激了民宿發展。
(2)通過立法為民宿健康發展提供依據
2001年12月12日,臺灣「交通部」發布了《民宿管理辦法》,輔導臺灣民宿產業合法化,還為民宿主管部門提供多方諮詢服務,建立評級與認證制度,提升民宿經營管理品質。
民宿法令除民宿管理辦法外,還有土地法、消防法以及建築法規等。就民宿之設置地點、規模、建築、消防、經營設施基準、申請登記要件、管理監督及經營者應遵守事項進行規範。
(3)民宿法例條文精細化正確引導市場實際操作機制
依照臺灣民宿管理規定,合法民宿的房間數少則5間,多則15間。房間的數量雖然局限了民宿接待團體遊客的能力,卻促進了主人與客人間的親密接觸,也便於民宿主人對房間布置的創意和發揮,增加了吸引客源的魅力。
(4)政府主導舉辦各類學習班
為提升民宿經營者的服務水準,臺灣觀光局舉辦了各類「民宿經營管理研究學習班」,邀請專業人士對民宿主人進行指導講授。
註:本文來源於古城民宿,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後臺聯繫刪除
商務合作 | 投稿 | 建議 | 諮詢
景老師:15910652749(可複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