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規劃和自然資源局消息,《上海市靜安區單元規劃(含重點公共基礎設施專項規劃)草案》自6月1日起公示,至6月30日止。
該草案立足普陀區是上海中心城區重要組成部分的高度,形成針對全區的普適性策略和針對性策略;明確全區開發規模、空間結構、用地布局、空間管制、城市設計以及住房保障、公共服務、公共空間、綜合交通、市政公用設施以及環境保護等因素。
草案顯示,普陀區全區用地面積55.47平方千米,規劃建設用地面積53.69平方千米,河道水域面積1.78平方千米,戰略留白區0.84平方千米。
規劃範圍圖
本次單元規劃梳理全區潛力發展用地,優化用地結構,相對於原控規,公共設施用地和綠地有較大幅度增加。居住用地也有小幅增量,公共設施用地有增加;減少的用地主要為工業,倉儲用地以及部分市政設施用地。
草案提出,合理提升公共服務設施用地開發強度,按照人口規模合理規劃住宅開發容量,提升人均住宅建築面積標準;優化住宅結構,提高租賃性住房、保障性住房、中小套型住房規模比例;全區新增住房中政府、機構和企業持有的租賃性住房比例不低於20%,新增住房中,中小套型佔比不低於70%,保障性住房套數佔全區住房總套數的比例不低於10%。
規劃期內,普陀區將優化商業辦公設施空間布局,適量增加真如、桃浦東拓、北新涇、新曹楊等地區發展規模,提升地區城市品質,保障地區發展活力。優化調整開發容量空間布局,引導居住、就業、公共服務設施等功能向TOD街坊集中,適量提高TOD街坊內建築開發容量。
重點開發地區:桃浦地區和環球港地區
草案顯示,至2035年,普陀區的重點發展地區包括公共中心地區、桃浦地區和環球港地區等。
城市設計結構圖
公共中心地區是指,未來將加強真如主城副中心板塊建設,圍繞市域軌道快線、14號線、15號線、20號線軌道交通站點進行開發,融合上海西站等樞紐功能,強化用地集約開發與空間複合利用,增加公園綠地和公共空間,提升環境品質。
加強桃浦地區中心板塊建設,圍繞11號線、22號線軌道交通站點進行開發,推動工業用地轉型升級,培育發展現代服務業,加強教育、醫療等公服設施配給,加強大型公園建設,提升核心地區品質。加強真北地區中心板塊建設,圍繞13號線進行綜合開發,加強高等級服務設施補給,鼓勵空間複合利用,營造活力公共空間。
同時,引導桃浦地區集聚生產服務、現代商貿功能,強化功能混合發展。重點導人高等級公共設施,增加大型公園綠地和開敞空間,整體提升地區魅力。引導長風地區集聚商務辦公、文化創新、生態遊憩功能,重點培有沿蘇州河地區的創新創意功能。推動中環路西部地區工業轉型,補足一般公共服務設施,增設文化、體有等高等級公共服務設施,打造高品質濱水生態商務區。
引導環球港地區集聚商業、文化、創意、旅遊功能,增強土地功能的混合利用,推動蘇河沿線、內環兩側地區的城市更新,加大高等級文化休閒設施投入,重點補足公園綠地。
住房保障:新增住宅中租賃房不低於20%
規劃期內,普陀區規劃住房總套數約53.7萬套。新增住房中,政府、機構和企業持有的租賃性住房比例達到20%以上,中小套型住房佔總套數的比例不低於70%。
另外,針對不同人群需求提供差異化的公共租賃房。鼓勵建設多類型、多標準的公共租賃房,適當布置人才公寓、工人宿舍和廉租房等,吸引不同層次的人才。
對於住房的布局,草案提出,未來該區將會整合住房空間與就業崗位、軌道交通布局,以北新涇、新曹楊、桃浦東拓等地區為主要人口導入導向。
同時,以已批未建住宅建築為主要調整對象,約定新增住宅中小套型比例不低於70%,租賃住房比例不低於20%,結合TOD發展模式和就業人口布局,優化新增住宅用地布局。
其中,針對老舊小區,該區提出規劃策略,並初步篩選36處老舊小區,用地總量為553公頃,進行住房質量升級、內部環境品質提升、公共通道完善等挖潛升級措施,從而提升整體人居環境質量。
對於新増住宅,草案提出,普陀區的新增住宅主要布局在桃浦東、長徵鎮及新曹楊地區,主要為租賃性住宅。
對於重點發展的租賃性住房,草案提出,至2035年,新增住房中政府、機構和企業持有的租賃性住房比例達到20%以上。
普陀區規劃新增住宅總量為406萬平方米,新增租賃住宅總量81萬平方米,租賃住宅佔新增住宅總量的20%。按照50平方米/套標準計算,可提供1.62萬套租賃住房。
同時,普陀區將加強租賃住房規劃,重點在真如、真北、桃浦、長風等就業集聚區加大租賃性住房、中小套型住房供應。同時,鼓勵利用存量中小套型住宅轉化為公共租賃房。
租住房主要通過三種方式提供。租賃性住房:已規劃的租賃住房用地,該類型租賃住宅主要分布在桃浦智創城;梳理全區可出讓住宅用地,按照15%的比例落實租賃住房配建;梳理部分工業、商務辦公等存量地塊,結合產業園區開發,布置租賃住房用地,該類型住宅主要分布在桃浦智創城、桃浦東地區等地。
租住房空間布局方面,草案提出,將根據租賃人群使用特點,優先選址高校及科硏院所周邊、科創園區、產業集聚區、商業商務集聚區,以及交通樞紐(含軌道站點周邊)等。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