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點臉!拒絕歸還搶來的文物,V&A、大英博物館憑什麼理直氣壯?

2021-02-15 英倫圈


西方各大博物館裡藏著不少非本國文物,其中一部分最早是從殖民地或者被侵略國家搶來的,這一點大家都心知肚明。

比如據《英國電訊報》報導,中國遊客來倫敦必去的大英博物館、V&A博物館,2010年的時候館方高層就承認過,所藏中國文物除了正當交易所得之外,「可能」有一部分是從圓明園劫掠而來的,並且「歡迎中方學者一起研究調查」。

不過如果確認是非法所得中國文物,是否會歸還這一點,他們都選擇了含糊其辭。

(圖片截取自英國電訊報)

今年早些時候,大英博物館「中國及南亞館」在返修後重新對公眾開放,女王還親自前往了開放前的宣傳活動。(圖片來自大英博物館官網)

即便是這樣打太極的態度,其實都已經是中國這些年國力發展、中英關係發展良好的背景所帶來的軟化結果了。對外交弱勢的國家,這些大博物館的態度顯然就更強(囂)硬(張)了……比如這周的這麼一則新聞▼

泰晤士報:V&A館長崔斯特瑞姆·亨特拒絕向非洲歸還劫掠而來的珍寶

和圓明園的遭遇類似,1867-68年英國遠徵軍入侵衣索比亞,俘虜了這個非洲國家(那時候還叫做「阿比西尼亞」)當時的統治者提奧多爾二世之外,還「順手」帶走了一大批文物,其中一部分成為了現在V&A和一些其他英國博物館的館藏。

2007年,衣索比亞政府就已經向這些博物館提出了正式賠償要求,不過當時就被拒絕了。

V&A博物館館藏的衣索比亞文物,本周起公開對外展覽。(以上2圖來自泰晤士報)

而這次舊事重提,契機其實還是在於法國總統馬克龍。

去年11月,他一番「想要看到非洲文物能在當地展出」的宣言就震驚了西方藝術收藏界。而上個月,馬克龍還指派了兩位專家,專門調研將法國博物館裡非洲文物歸還的可能性,並且在今年11月提供完整報告。

今年3月初,西非國家貝寧總統帕特裡斯·塔隆(Patrice Talon)訪問法國。(圖片來自artnet)

而前面《泰晤士報》新聞標題截圖裡提到的,正是在馬克龍用實際行動呼籲全歐洲博物館向非洲歸還搶來的文物之後,V&A方面的明確回應:拒絕退還,頂多能向非洲提供這些文物的長期出借展覽權。

甚至有的英媒都覺得這樣的態度沒毛病,《衛報》還避重就輕地略過了「不歸還」問題,只強調V&A願意出借文物:

衛報:英國境內搶來衣索比亞文物可能以出借形式歸還

(圖片截取自衛報)

這……真的不是在強行混淆「歸還」和「出借」,而且還居高臨下把自己擺到了「施捨」的地位上嗎?

而在解釋這個決定時,V&A館長的崔斯特瑞姆·亨特(Tristram Hunt)不僅指責馬克龍的行為是「過分簡單化」處理文物爭議,是在「道德綁架」各大博物館,而且還表示這些文物繼續歸V&A所有,能延續「全球性」的藏品所帶來的「好處」

崔斯特瑞姆·亨特去年2月就任V&A博物館館長。(圖片來自V&A官網)

亨特的說法還有點隱晦,而同樣拒絕歸還文物的大英博物館館長哈特維希·費舍爾(Hartwig Fischer)可就非常直白了。

據《泰晤士報》報導,他爭辯表示,大英博物館內這些(搶)來自全球各地的珍寶,讓來訪者在同一個空間內欣賞到來自世界各地、同一時期的不同文物,這樣才能夠體驗到「文化的關聯性」(connectivity of culture)。

大英博物館現任館長費舍爾。(圖片來自大英博物館官網)

對了,被費舍爾明確拒絕歸還的,除了來自非洲貝寧的銅像,還有一部分是來自古希臘的埃爾金大理石雕塑(Elgin Marbles),去過大英的小夥伴估計都見過,展品廳內的日常狀態就是人從眾……

所以不歸還這些文物的真實理由,拋開那些理直氣壯的說辭,究竟有多少成分是來自於利益考量,不用想都心知肚明。

大英博物館內公開展出的埃爾金大理石雕塑,除此之外還有不少來自希臘的珍寶。(圖片來自衛報)

不過V&A和大英博物館館長所謂文化藝術的「完整性」、「全球性」以及「關聯性」,倒不是第一次被拿來用作它們厚著臉皮保留下劫掠來的文物寶藏的理由了。

用持有這樣主張的西方收藏界人士的話來做另一種表達的話,那就是「文物不能被擁有」。藝術史學家麥可·基梅爾曼更是曾經在在《紐約時報》上發表文章稱,要求西方博物館歸還具有重要價值文物的行動應該「被平息和停止」,因為它們對這些異國文物的「看管」的初衷是「純潔」的,是為了「擔當全球文化的保管人」。

(圖片來自大英博物館官網)


至於既然都已經「不能被擁有」,卻還牢牢霸佔著文物不放,甚至為了所有權爭得面紅耳熱,這樣的行為有多麼明顯的自相矛盾,顯然是他們無法自圓其說、只能幹脆無視的了。

而所有的這些論調,其實都來源於一個叫做「環球博物館」(universal museum)的概念,後來發展成為「百科全書式博物館」(encyclopedic museum)這個說法,繼承了18世紀西方啟蒙運動的思想。

其實真要說起來,現代博物館的概念本來就是帶有一定的「啟蒙」性質——把那些原本收藏在王公貴族、上流社會人士家裡的寶物放進一個公共空間裡,用年代、國家、民族等等規則進行分類,再在每一件展品下打上標籤,註明年代、來源、創作者和一定的說明……就這樣去實現歷史和經典文化的「大眾化」、「科普化」。

(圖片來自The British Museum Blog)

然而噹噹代博物館的這種觀念被延伸到「環球博物館」、「百科全書式博物館」的概念之後,卻被抹上了濃重的「洗白」色彩。冠冕堂皇的「看管文化」論調,實際上背後都有著對於利益的執念。

比如位於美國紐約的大都會博物館(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在強行保管公元前六世紀的歐弗羅尼俄斯酒瓶(Euphronios Krater)多年之後,終於在2008年將它歸還給了義大利。作為交換,大都會博物館獲得了借走幾件相同價值文物展覽的權利。

說到底,價值連城的文物珍寶,對一部分博物館人而言,一定程度上更像是「考古貨幣」一般用來坐地起價、等價交換。

(圖片來自Artsy)

2002年,18家大型博物館聯合發布了一直《關於環球博物館的重要性和價值的宣言》(Declaration on the Importance and Value of Universal Museums)。宣言裡這樣寫道:

「我們不能無視這樣一個事實,那就是博物館為展出物件提供了真實且有價值的背景,而它們很早以前就已經脫離了本身來源。」

We should not lose sight of the fact that museums too provide a valid and valuable context for objects that were long ago displaced from their original source.

「如果不是因為全球各大主要博物館對這些文物的展出,以及它們所折射出的古代文明,今天我們對它們的全球性觀賞是不可能存在的。」

The universal admiration for ancient civilizations would not be so deeply established today were it not for the influence exercised by the artifacts of these cultures, widely available to an international public in major museums.

「博物館不止為某一個國家的公民服務,而是對每一個國家的人民服務。」

Museums serve not just the citizens of one nation but the people of every nation.

而有趣的是,根據藝術收藏類網站Artsy介紹,這18家大型博物館有17家都來自西方國家,並且半數都是來自英語國家,其中就包括前文中出鏡率超高的大英博物館和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換句話說,為「環球博物館」奔走呼號的,絕大多數都是西方國家文化掠奪的既得利益者。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內景。

然而正如Artsy網站文章指出,「環球博物館」並不「環球」,「百科全書式博物館」也並不「百科全書」:任何一個博物館都不是單純的藝術文化空間,它們的另一個共同角色,是與特定歷史和社會背景緊密相關的政治文化空間

就像文章一開頭圈哥就提到的,如果不是因為我們中國這些年來國際話語權的提升,那麼無論V&A、大英還是其他博物館,在面對搶來的中國文物時,態度都還會是二三十年前那樣強硬和高傲,而不會有任何今天的軟化,哪怕只是表面上的、權宜之計的軟化。

2013年的新聞:「中國要求卡梅倫歸還被英國劫掠的寶藏。」(圖片截取自The Express Tribune)

當然,藝術品、文物的歸屬權這筆帳,算起來並沒有那麼容易

圈哥以前曾經報導過英國皇室收藏(The Royal Collection)所持有的中國文物,其中就提到,這些文物來源的甄別本身就存在複雜性,究竟是搶來的、偷來的、正當交易來的、還是非法所得幾百年後再被合法交易的,都需要逐個研究。

有興趣的小夥伴可以戳右邊複習:《女王家中國藝術品從哪來?竟然藏了100多萬件寶貝!


2016年底出版的《英國皇室收藏中的中國和日本藝術品》圖錄,該書由中國藝術專家約翰·艾爾斯歷經20年寫成。(圖片由英國皇室收藏提供)

但無論如何,文物歸屬的唇槍舌戰和你來我往,恐怕未來幾十年、幾個世紀都還會是老生常談的話題。正如Artsy文章中寫下的這麼一段:

如果博物館能夠誠實地表明它們固有的限制性,並且對屬於過去的物件,能夠在今天合乎道德標準地對待它們,我們才有可能建設一個更好的未來。(說人話就是:該還就還,不要用「全球博物館」理論做藉口)

(圖片截取自Artsy)

(英倫圈綜編,編輯:Moo,內容參考泰晤士報、國家博物館官網、知乎、Artsy等,圖片除標註外均來自網絡,轉載請註明。)

相關焦點

  • 英國博物館拒絕歸還掠奪文物,「非法獲得」文物該還嗎?
    有一些會覺得,那既然是搶來的,還回去不應該是理所當然的嗎?《英國電訊報》曾報導,英國博物館館方高層承認一批文物是當時從中國圓明園搶來的,並歡迎中方學者赴英一同研究調查這些文物。但就是否會歸還這些非法所得中國文物方面,他們統一都選擇了含糊其辭。
  • 大英博物館發推支持反種族歧視抗議,評論區高呼:先歸還文物!
    他在回復大英博物館的這條推文中寫道:「這些真是空洞的宣言。大英博物館一直以來都拒絕永久歸還貝寧青銅器,1897年在一次(英國的)軍事行動中,數以萬計的奈及利亞人被殺,但這些(青銅器)卻作為勝利的紀念碑在(博物館內)展出。」另外一條推文中,希克斯表示:「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需要博物館。
  • 大英博物館支持抗議 網友靈魂拷問:先還文物!
    隨著抗議越發擴大,大英博物館也出來發聲支持抗議者。不過,許多網友問了個「扎心」的問題:能不能把大英博物館裡的文物歸還給我們?6月5日,大英博物館的官方帳號在社交媒體發了一條支持「黑人的命也是命」運動的留言,表示博物館將和世界各地的抗議者站在一起。
  • 大英博物館:不是每件藏品都是搶來的
    觀察者網大英博物館長期飽受外界批評,其豐富文物不過是殖民時代的戰利品,且拒絕歸還給各個受害國。本周,大英博物館發起講座活動,試圖為其自辯,「不是每件藏品都是搶來的」。另據《環球時報》,針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關於禁止和防止進出口文化財產和非法轉讓其所有權的方法》公約,在2002年,倫敦的大英博物館、巴黎的羅浮宮、紐約的大都會藝術博物過等18家西方著名博物館發表了所謂的「環球博物館價值」宣言,反對把包括戰爭中用掠奪等非正常手段獲得的文物和藝術品歸還給原屬國。
  • 大英博物館鎮館之寶是一件中國文物,曾主動歸還,為何被中國拒絕
    大英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是一件中國文物,曾主動歸還,為何被中國拒絕英國是第二次鴉片戰爭和庚子之變的發起國,在掠奪和收藏清宮文物方面,與其他國家相比,因為動手早、下手狠,所得豐富且精品多。英國許多博物館、圖書館甚至私人收藏家都藏有清宮文物。其中以大英博物館最突出。鎮館之寶大英博物館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的博物館之一,收藏了世界五大洲各個歷史時期的文物和藝術品多達百萬件。而該館收藏中國文物的歷史可追溯到1753年建館時期,被認為是世界上收藏中國流失文物最多的歐美博物館之一。
  • 大英博物館裡的中國文物
    大英博物館(British Museum)成立於1753年,1759年1月15日開始正式對公眾開放,位列世界最著名的四大博物館之一,擁有800多萬件藏品,鎮館之寶是羅塞塔石碑和帕特農神廟石雕。大英博物館的藏品部分來自英帝國鼎盛時期全世界的掠奪,部分來自私人捐贈,這裡收藏著上下幾千年全人類文明的精華。
  • 大英博物館又刷屏了 這次是為什麼?
    講座組織者、大英博物館亞洲展區負責人蘇什瑪·香薩利(Sushma Jansari) 強調說,「我們很多藏品並非殖民所獲;歐洲人獲得的這些東西,不是每件都是搶來的。」對於大英博物館的說法,網友們是怎麼看的呢?
  • 大英博物館鎮館之寶,為什麼是中國文物?曾主動歸還中國,遭拒絕
    自從外國開始入侵中國後,中國多彩多樣的文化和文物吸引了眾多的國家,但是接下來卻是搶劫般的搬運,好比對敦煌莫高窟的荼毒,敦煌莫高窟一千多年的層層累聚在數天內被搬運一空,看完那段也有一點愧疚,生為中國人的愧疚:諾大的中國,竟然容不下幾卷經書!
  • 大英博物館自辯稱「很多藏品不是搶來的」,那大部分都是咯?
    網友3:嗯,不是你們大英博物館的人去搶的。但是這些文物是怎麼進入歐洲進入英國的呢,呵呵。網友4:兩個強盜去搶了別人的東西,然後兩個人把東西互換,搶來的東西就神奇的變成換來的東西了。01其實,早在這一次的自辯之前,倫敦的大英博物館就和其他的18家西方著名博物館針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關於禁止和防止進出口文化財產和非法轉讓其所有權的方法》公約,發表宣言:反對把包括戰爭中用掠奪等非正常手段獲得的文物和藝術品歸還給原屬國
  • 希臘國寶在大英博物館被毀
    中新網倫敦3月11日消息:倫敦大英博物館上周六坦承﹐博物館內一座有2400年歷史的古希臘大理石浮雕被人惡意破壞﹐並盜走雕像的其中一隻手。此古希臘文物系當年英國掠奪得來。如今國寶被毀﹐希臘政府大表憤怒,聲稱會向英方追究責任。  這一被毀的希臘國寶﹐是原屬於阿波羅·伊壁鳩魯神殿的浮雕。
  • 大英博物館,「霸佔」多少「中國國寶」?
    現在,正遭受這種「霸道法則」的驅使,尤其跟舉世最大的搶奪受益者——大英博物館,侵略戰爭之後,英國人根本就感覺不到欠下了受害國——中國,多少虐債。英國人由衷地揣著一句話:搶來的寶貝,也是我的。絕不奉還。2006年,聯合國曾公布調查結果顯示,通過戰亂,或者侵略,中國先後流失文物多達164萬件,全球總共有47家博物館,大大方方地作了博物收藏者。
  • 大英博物館展品來源多不光彩[圖文]
    ,但每次總被倫敦以文物存放於大英博物館可得到「更好的保護」為由拒絕,所以這次希臘文物被破壞事件無疑是等於英國自打嘴巴。除希臘外,不少國家近年也曾要求英國歸還當年掠奪回來的寶物。中國早已要求索回《女史箴圖》,這是東晉畫家顧愷之畫作《女史箴圖》的最早摹本,被譽為中國古代捲軸畫中的稀世珍品,原藏於北京圓明園,1860年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後落入英國人手中。其他受大英博物館「保護」的還包括埃及、印度及非洲一些古國文物。
  • 埃及博物館求英國歸還強佔200餘年的國寶,大英博物館:沒聽說
    據英媒《每日電訊報》11月6日報導,埃及博物館呼籲大英博物館歸還其強行佔有200多年的埃及歷史文物——羅塞塔石碑。 羅塞塔石碑在1802年時運抵英國,並且以英王的名義捐獻給大英博物館作為收藏,從此之後羅塞塔石碑一直被展示在大英博物館,是該館最引以為傲的鎮館之寶之一。
  • 文化:博物館的文物應該歸還他們來自的國家嗎?
    文化:博物館的文物應該歸還他們來自的國家嗎?馬爾羅本人對「贓物」的態度似乎很複雜,在他的政治和學術生活中也是如此。吳哥窟Banteay Srei寺有一件事讓他早期名聲大噪,那就是試圖盜竊並出售四尊雕像。
  • 英國博物館5件傳世文物,2件是從我國搶來的,還有1件文物非常汙
    文/往昔英國博物館5件傳世文物,2件是從我國搶來的,1件文物非常汙英國,曾經被稱為「日不落帝國」,他搶遍了世界範圍的東西,在其他國家,搶奪了很多文物。這些文物被搶走以後就收藏在大英博物館,沒有人知道他裡邊到底有什麼寶物,因為大英博物館從不向世人開放。但我們知道,英國的五樣珍貴文物就收藏在這個博物館。第一件:羅塞塔石碑。他一直以來都被認為是世界上最珍貴的文物,其實,重要的不是這件東西,而是他給我們帶來的東西。從外觀來看,他只是一塊黑色的玄武巖。
  • 大英博物館中,曾有一塊「鬍鬚」石,為何被稱為是鎮館之寶
    這塊石頭長75釐米,直徑約40釐米,重達400至500公斤,這塊石頭不僅沒有精緻的花紋,也沒有繁複的雕刻,顏值普通,相貌平淡,又憑什麼被收錄在大英博物館的「珍寶」之內呢?原來這塊石頭竟是斯芬克斯的下額之物,也就是大名鼎鼎的「獅身人面像」的鬍鬚。既然是獅身人面像身上的東西,為何又被拆下來搬運到大英博物館呢?
  • 大英博物館文物來源之爭:後殖民時代,西方博物館如何重塑合法性?
    近日,大英博物館又因文物來源之爭陷入風口浪尖。據英國《衛報》報導,大英博物館於10月12日推出月度系列講座「收藏歷史」,講述部分館藏文物是如何進入大英博物館的收藏的。該系列講座免費對公眾開放,由大英博物館相關負責人親自講述包括來自前殖民地的若干文物,首場講座的主題就是兩件分別來自索羅門群島和東南亞的文物。
  • 中國的國寶都流失到哪裡:大英博物館最多,丹楓白露宮最精
    大英博物館被認為是中國以外藏有中國文物最多的博物館,1860年,英軍從圓明園搶走的文物一部分獻給了當時的維多利亞女王,而獻給女王的文物就存放在大英博物館。大英博物館大英博物館藏有中國文物青銅器,瓷器,書畫,雕刻品等2萬餘件,還有20世紀由盜寶者從敦煌帶走的大量敦煌文物
  • 大英博物館國博開展含中國文物 海外流失文物如何被「洗白」
    大英博物館 收藏兩萬三千件中國文物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06年披露,中國流失文物多達164萬件(還不算各國私人藏有的10倍於這個數字的中國文物),被世界47家博物館收藏。大英博物館是收藏中國流失文物最多的博物館,目前收藏的中國文物多達2.3萬件,長期陳列的約有2000件。
  • 波蘭追討二戰被納粹搶走的文物,但又不想歸還納粹存在波蘭的文物
    波蘭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被納粹德國佔領,期間納粹從波蘭劫掠走約6萬3000多件文物,時至今日,波蘭仍在積極追討這批被掠走的文物。但另一方面,波蘭也遭到多位專家的批評,稱如今波蘭博物館中收藏的一些荷蘭籍猶太人文物,都是二戰時期納粹存放在被德國佔領的波蘭境內,而波蘭至今並未歸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