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經濟透視:日本「新經濟政策」顧此失彼

2020-12-14 人民網

  日本新政府正緊鑼密鼓地策劃和陸續出臺「新經濟政策」,其主要內容是擴大政府投資,同時要求央行將當前的通脹率目標翻倍至2%;實行無限制的量化寬鬆貨幣政策,抑制日元升值。1月11日,安倍首相正式公布了規模為20萬億日元的緊急經濟對策,其中,中央財政投資超過10萬億日元(1美元約合89.3日元),主要用於災後重建、完善iPS細胞研究設施等。據稱此舉可創造60萬個就業崗位、提升國內生產總值2個百分點。不難看出,上述新經濟政策基本是「新瓶裝舊藥」,只不過是藥力更猛一點而已。    

  安倍的經濟處方能否使陷入慢性衰退的日本經濟有所突破,尚有待觀望。不過,短期刺激效果似乎可以期待:無限制的量化寬鬆政策會使市場的融資更加豐富;2%的通脹目標也可能使通縮有所緩解,企業實際債務負擔將有所減輕;日元貶值將提高出口企業的國際競爭力;特別是政府10萬億日元的財政投資,本身就佔國內生產總值的2%,自然會帶來一定的波及效果。因此,這些政策立刻受到了企業界的歡迎,市場反應也不錯,估計今年7月參議院選舉時,日本經濟可能出現較明顯的回升,自民黨有可能藉此在選舉中取勝,扭轉參議院的少數黨地位,從而結束「扭曲國會」的窘境。    

  安倍「新經濟政策」的本質,在於向市場提供更豐富的資金,促進企業生產,擴大內需。但問題是,目前日本市場和大企業並非缺乏資金,而是產能過剩,企業找不到合適的投資對象。另外,日本早已進入後工業化時代,經濟高度成熟,公共投資乘數效果下降,市場飽和,加之人口老齡化和人口減少,再進一步擴大內需的空間已經很小。日本要突破經濟危機,關鍵在於擴大外需。  

  從長期來看,安倍的「新經濟政策」是不負責任的,對日本經濟的危害不可小視。安倍的政策顯然是把擺脫通縮和刺激經濟擺在過於優先位置,這必然會帶來無節制的政府支出,最後的結果就是財政赤字持續攀升。目前,日本的政府債務餘額高達1000多萬億日元,超過其國內生產總值的200%,已經是西方國家中最高的,超高的赤字好比懸在日本經濟頭上的一顆定時炸彈,而繼續擴大國債的發行,只能使解決財政赤字問題的希望越來越渺茫,消費稅的提高也將被擱置,這恐怕會動搖對日本經濟整體的信心。隨之而來的風險,則是長期利率的快速上升。一旦長期利率上升,勢必會加重國債利息的負擔,甚至導致財政崩盤。

  無限制的量化寬鬆和日元貶值政策,還有可能對國際市場造成一定擾亂,對中國經濟也可能產生一些影響。不過,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上升,日本對中國經濟的影響程度在不斷下降。此外,這次日元匯率的波動幅度並不會太大,加上兩國出口產品不完全處於同一平臺,所以,日元貶值對中國出口企業影響應該很有限。不過,對於熱錢的流入,中國應當有所警惕。

  

相關焦點

  • 人民日報經濟透視:日本經濟深陷結構性困境
    日本共同社最近公布的最新民調結果顯示,超過84%的日本民眾感覺不到安倍經濟政策對經濟的提振效果。   日本國內生產總值主要由內需構成,出口及相關產業僅佔20%。因此,拉動經濟增長主要靠國內消費和投資。2013年「安倍經濟學」推出後,量化寬鬆和積極財政政策帶動了富人的消費和公共投資的增長,使日本經濟看起來欣欣向榮,官方對經濟形勢的評價也由「緩慢復甦」升格為「復甦」。
  • 經濟透視:日本經濟「新增長戰略」
    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7月8日更新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預計,日本經濟2009年衰退幅度為6%,而2010年有望實現1.7%的正增長。報告指出,有跡象表明日本經濟走向穩定,該國積極的財政政策以及其他一些亞洲國家的強勁表現,有望在今後幾個季度內提升日本經濟的增長。    多項指標也印證日本經濟有恢復跡象。
  • 日本經濟患上「疲勞症」(經濟透視)
    原標題:日本經濟患上「疲勞症」(經濟透視)   日本內閤府6月24日公布新的經濟改革方案,旨在釋放經濟潛力,振興日企、刺激股市,從而進一步提振經濟增長率。根據此前公布的數據,日本經濟第一季度實際增長率為6.7%,2013財年高達2.3%,為近20年來少有。日本政界和媒體認為,這是「安倍經濟學」取得的巨大成果。仔細探究,其實不然。
  • 旅遊消費帶動日本經濟(經濟透視)
    日本長崎縣平戶市最近宣布,明年夏季將開放該市古箭樓「懷柔櫓」,每天接待一戶三口之家體驗古代藩主的生活。不久前愛媛縣大洲市也宣布,將於明年4月開放大洲城,遊客可騎上身披甲冑的馬匹入城,品味當時的美味佳餚。以這種深度體驗型消費來吸引外國遊客,成為日本地方旅遊創新的新特徵。
  • 日本經濟真的不行了嗎?透視日本「哭窮」的背後
    透視日本「哭窮」的背後    日本經濟已經連續兩個季度負增長。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最近發表報告稱,日本經濟2002年將繼續惡化,2001年的經濟增長率為-0.75%,而2002年的增長率預計為-1%,就業、消費等形勢將更加嚴峻。    眼下,日本舉國上下一致「哭窮」,並聲稱「受到中國經濟威脅」。然而,這後面的煙幕成分有多大?
  • 植物工廠走俏日本(經濟透視)
    最近,日本宮城縣多賀城市向媒體公開展示了全世界規模最大的LED(發光二極體)人工光型植物工廠。這個名為「未來畑」的工廠佔地面積約為2300平方米,使用1.75萬個LED照明燈,可全年進行生產,預計每天能收穫約1萬棵生菜。不久前,富士通公司也宣布,經過一年左右時間的準備,自家植物工廠生產的低鉀生菜開始投放市場。
  • 人民日報經濟透視:經濟艙裡也有經濟學
    然而,在全球經濟增長依然脆弱、企業差旅預算普遍吃緊的情形下,願意購買頭等艙和商務艙機票的客戶呈現遞減態勢。於是,經濟艙中的超級經濟艙應運而生。美國廉價航空公司捷藍的財務報表顯示,超級經濟艙推出的第一年,就為公司帶來了4000萬美元的額外銷售收入。   「細分經濟艙」則是在超級經濟艙的基礎上進行合理的升級和優化,在某種意義上說,它是對航空公司既有盈利模式的拓展和創新。
  • 新冠疫情影響日本經濟 安倍:本周制定政策 從速施行
    來源:環球網原標題:新冠肺炎疫情開始對日本經濟造成影響,安倍:本周制定緊急應對政策,從速施行【環球網報導 記者 崔天也】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在12日的眾議院預算委員會集中會議上表示,隨著新冠肺炎疫情的擴散,
  • 人民日報評論員:把黨領導經濟工作的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論...
    新華社北京12月17日電 人民日報12月18日評論員文章:把黨領導經濟工作的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論學習貫徹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堅持黨對經濟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一大優勢。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部署2020年經濟工作,突出強調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目標任務是明年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明確要求各地區各部門切實把黨領導經濟工作的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為我們做好明年經濟工作,確保如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指明了努力方向。
  • 戰後日本經濟周期波動的新特點
    在技術革命的推動下,新產品、新工藝、新管理模式和新產業部門不斷湧現,這對日本經濟周期產生了雙重作用:一方面,引起固定資產更新的擴大與加速,從而波及國民經濟的各個方面,引起「投資召喚投資」,導致經濟周期中景氣階段的頻繁出現和時間延長;另一方面,新的技術革命和技術創新使資本積累與生產規模迅速擴大,但節能技術的發展和經營管理水平的提高,又使得單位GDP所消耗的資源迅速縮小。
  • 日本不僅需要經濟刺激計劃 還需要有效率的政策實施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原標題:日本不僅需要經濟刺激計劃,還需要有效率的政策實施日本政府在12月8日正式決定實施規模超過73萬億日元的經濟對策,使得10月開始討論的今年第3次經濟對策有了最後結果。根據9月份的經濟統計數據,日本預測因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潛在性供給能力與實際的需求之間至少有30萬億日元以上的缺口。為此,日本政府準備通過這次經濟刺激政策,防止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進一步擴大,為日本企業在疫情後各個方向的轉型打好基礎。日本政府決定出動財政40萬億日元,形成包括民間投資在內73.6萬億日元的經濟對策,來刺激日本經濟。
  • 人民日報:網紅經濟「炫」在哪兒
    原標題:網紅經濟「炫」在哪兒(經濟透視)   春風得意的網紅近來真不少。   有了網紅,就有網紅經濟。根據《咬文嚼字》雜誌的定義,網紅指的是那些被網民追捧而走紅的人;能夠把這種人氣和關注度轉化為生產力、購買力,能創造收入的,就概稱網紅經濟。不管你是時尚達人還是意見領袖,有人願意為你埋單,你就搭上了網紅經濟的快車。   網紅火爆,或多或少得益於當下各國經濟低迷而催生的「口紅效應」。
  • 日本多措並舉應對少子老齡化(經濟透視)
    據日本政府預測,2020年該國新生兒人數將降至約84.5萬人,連續5年創歷史新低。此外,2019年日本總和生育率降為1.36,遠低於日本政府設定的目標1.8,少子老齡化形勢日趨嚴峻。  一方面,少子化是日本經濟陷入結構性困境的根本原因。在需求側,人口減少迫使日本企業離開國內市場、減少設備投資。
  • 人民日報經濟透視:老鼠愛大米,風投愛科技
    如果把經濟分成製造導向與科技導向兩類,製造導向的實體經濟主要靠成本領先戰略競爭,與科技行業相比,風險較低,收益也較低,適合銀行等注重安全性的金融機構投資。科技導向的經濟,主要靠以創新為支撐的差異化戰略進行競爭,風險較高,收益也較高,適合以高風險、高收益為追求的風險投資。從這個意義上說,科技公司與風投是天然的一對。
  • 人民日報首提中國經濟「新方位」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科學判斷,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開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新實踐,以新的有力作為標註著中國經濟新方位。  我們從哪裡來,我們到哪裡去?圍繞中國經濟新方位這個宏大而重要的主題,人民日報刊髮長篇述評,對新常態、新發展理念、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三個關鍵詞展開權威闡述。
  • 人民日報新論:引導經濟全球化我們能做什麼?
    「把困擾世界的問題簡單歸咎於經濟全球化,既不符合事實,也無助於問題解決。」「要適應和引導好經濟全球化,消解經濟全球化的負面影響,讓它更好惠及每個國家、每個民族。」習近平主席在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的精彩演講,為全球經濟治理貢獻中國方案,再次凸顯了大國擔當,引來舉世矚目。
  • 實現城市群的協同發展(經濟透視)
    城市是全球經濟發展的引擎,但同時也是最大的汙染源和溫室氣體排放源。到2050年,預計全球將有66%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和城市群,而90%的城鎮增長將出現在亞洲和非洲。  城市群,也被稱為大區、都市功能區、城市經濟走廊以及城市網絡。例如,波士頓和華盛頓特區之間的美國東北部城市群,日本的東海道大都市帶(太平洋帶),以及歐洲西部的曼徹斯特至米蘭地帶(「藍香蕉」地帶)。
  • 人民日報首提中國經濟「新方位」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科學判斷,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開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新實踐,以新的有力作為標註著中國經濟新方位。  我們從哪裡來,我們到哪裡去?圍繞中國經濟新方位這個宏大而重要的主題,人民日報刊髮長篇述評,對新常態、新發展理念、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三個關鍵詞展開權威闡述。
  • 全球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的經濟政策分析
    需要強調的是,經濟的穩定和復甦只能是在疫情完全控制以後才有可能實現,並成為政策的主要目標。  下一步各國政策走向取決於四個因素:一是各國疫情發展及疫情防控成效,二是現行政策的效果,三是經濟形勢的發展,四是全球疫情蔓延的情況。面對新冠肺炎疫情這一全人類的共同危機,各國必須進行防疫協作,積極支持國際組織發揮作用。
  • 人民日報新知新覺:分享經濟發展方興未艾
    基於移動網際網路的分享經濟通過細分市場對傳統產業的閒置資源進行優化利用,推出了出行分享、住宿分享、二手交易、眾包物流、服務眾包等商業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重構了個人與個人、個人與商家、商家與商家之間的關係,提高了社會經濟運行效率,也增添了社會生活的人文情懷。   目前,分享經濟的發展方興未艾,將在行業細分中不斷演進,並帶動移動網際網路發展進入新階段。分享經濟的發展正呈現如下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