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沒有崛起前,英、法分別是世界殖民帝國的老大和老二。在全世界範圍內,除了美洲大陸之外,其餘五大洲的財富分配權,幾乎就是這兩位說了算。而德國當時還只是小弟,看英國臉色行事的末流帝國主義。
德國崛起後,綜合國力遠超英法兩國。德國人嚴重不滿意英、法獨享全世界分配權,它也想參與分蛋糕。這樣一來,德國和英、法也就起了矛盾。按常理來說,小弟敢挑釁大哥,這是要找死的節奏啊!但是德國崛起的太快了,無論是工業化的先進化程度,還是工業總量,都已經遠超英、法兩國的總和。也就是說,英、法作為兩大扛把子,已經鎮不住小弟了。那麼,鎮不住了怎麼辦?總不能拱手把位置讓給德國吧?當時,英法兩國的選擇非常的搞笑。
首先是英國。英國人認為,德國與英倫三島並不接壤,德國的海軍也很落後,對英國的威脅不大。因此,英國便對德國在歐洲大陸上的霸權主義,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接著是法國。倒黴的法國人在普法戰爭當中已經認識到了德國人的厲害,深知僅靠法國的力量是打不贏德國。但是英國人故意兩面倒,不想幫法國(想讓法、德互鬥)。於是法國便聯絡到了沙俄。兩國之間結成了協約關係。這也是三國協約中的第一個協約。
法國和沙俄締約後,鬆了一口氣。好歹算是有一個盟友能對付德國了。但當時,英國人還是奉行那套「孤立政策」,對歐洲大陸的事情不想管,也不想過問。後來,英國在布爾戰爭中損失慘重,國際地位大大下降。當時德皇威廉二世屢次在公眾媒體挑釁英國,並且德國還挑起海軍軍備競賽,想要挑戰英國在世界的海洋霸權。這一下英國人就坐不住了。德國太橫,它也鎮不住,也必須要找一個盟友才行。
英法兩個百年世仇國家結為盟友後,在法國人的牽線下,英國又和沙俄締約,主動協調了同俄國的利害衝突,在1907年籤訂英俄協定,調整了雙方在亞洲的矛盾。隨著法俄、英法、英俄這三條同盟協定的先後籤訂,意味著英、法、俄三國協約便正式建立了。
簡單說,英國大陸政策的實質就是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誰一家獨大就聯合其它國家對付誰,對英國來說,沒有固定盟友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