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兩次世界大戰中,為什麼都是英法兩國聯合打德國?

2021-01-20 青檸的小橙子

德國沒有崛起前,英、法分別是世界殖民帝國的老大和老二。在全世界範圍內,除了美洲大陸之外,其餘五大洲的財富分配權,幾乎就是這兩位說了算。而德國當時還只是小弟,看英國臉色行事的末流帝國主義。

德國崛起後,綜合國力遠超英法兩國。德國人嚴重不滿意英、法獨享全世界分配權,它也想參與分蛋糕。這樣一來,德國和英、法也就起了矛盾。按常理來說,小弟敢挑釁大哥,這是要找死的節奏啊!但是德國崛起的太快了,無論是工業化的先進化程度,還是工業總量,都已經遠超英、法兩國的總和。也就是說,英、法作為兩大扛把子,已經鎮不住小弟了。那麼,鎮不住了怎麼辦?總不能拱手把位置讓給德國吧?當時,英法兩國的選擇非常的搞笑。

首先是英國。英國人認為,德國與英倫三島並不接壤,德國的海軍也很落後,對英國的威脅不大。因此,英國便對德國在歐洲大陸上的霸權主義,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接著是法國。倒黴的法國人在普法戰爭當中已經認識到了德國人的厲害,深知僅靠法國的力量是打不贏德國。但是英國人故意兩面倒,不想幫法國(想讓法、德互鬥)。於是法國便聯絡到了沙俄。兩國之間結成了協約關係。這也是三國協約中的第一個協約。

法國和沙俄締約後,鬆了一口氣。好歹算是有一個盟友能對付德國了。但當時,英國人還是奉行那套「孤立政策」,對歐洲大陸的事情不想管,也不想過問。後來,英國在布爾戰爭中損失慘重,國際地位大大下降。當時德皇威廉二世屢次在公眾媒體挑釁英國,並且德國還挑起海軍軍備競賽,想要挑戰英國在世界的海洋霸權。這一下英國人就坐不住了。德國太橫,它也鎮不住,也必須要找一個盟友才行。

英法兩個百年世仇國家結為盟友後,在法國人的牽線下,英國又和沙俄締約,主動協調了同俄國的利害衝突,在1907年籤訂英俄協定,調整了雙方在亞洲的矛盾。隨著法俄、英法、英俄這三條同盟協定的先後籤訂,意味著英、法、俄三國協約便正式建立了。

簡單說,英國大陸政策的實質就是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誰一家獨大就聯合其它國家對付誰,對英國來說,沒有固定盟友的說法。

相關焦點

  • 德國發動了兩次世界大戰,卻丟掉40%領土,為啥會國土越來越小?
    在人類歷史上,世界發生過兩次最大規模的戰爭,這兩次世界大戰都有德國的參與,雖然德國是兩次世界大戰的發起者,但為什麼德國的領土越來越少呢?如今的德國領土面積是35萬平方公裡,而在一戰之前領土面積高達54萬平方公裡,如此一來領土丟失了40%。
  • 為何兩次世界大戰中,德國都要找其當盟友
    義大利擁有歐洲首屈一指的艦隊,可以彌補德國海軍方面的短板控制地中海、遏制巴爾幹,同時也可以防止盟軍以地中海為跳板對所謂「柔軟的歐洲下腹部」發起威脅,包括對希特勒來說至關重要的羅馬尼亞油田。 一戰前的歐洲,英法是穿一條褲子,德國和奧匈帝國是穿一條褲子,俄國和奧匈帝國不對付;所以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俄國那麼就找上了英法。
  • 兩次世界大戰之後,為何都要禁令德國與奧地利合併?
    但就是如此的一個的小國,為何很多世界強國都害怕其與德國合併呢?奧地利與德國同文同種,本就同屬一個民族,而在歷史上的很長時期,這兩個國家也都是在一起。按理說,德國與奧地利合併不合併乃屬其民族內政,別國不應該幹預。那為何兩次世界大戰之後,都要明令禁止德奧合併呢?
  • 兩次世界大戰中,德國為何會找,「最愛投降」的義大利做盟友?
    兩次世界大戰中,德國為何會找,「最愛投降」的義大利做盟友?兩次世界大戰讓我們知道了義大利是名副其實的「豬隊友」。我們都知道不怕神一樣的對手,就怕豬一樣的隊友。德國的對手不是神,但是他的隊友卻是豬。一戰時義大利原屬同盟國一方,後臨陣倒戈投降了協約國,最後也以戰勝國自居,把德國坑的夠嗆。二戰時德國又與義大利結盟,倒黴又倒在了這個豬隊友的身上。若沒有義大利的拖累德國的情況可能還會好一些。
  • 一戰中德國遭遇重創,為何還敢在二戰中,挑戰蘇美英法等強國
    (二戰中的德軍)那麼,德國明明已經在一戰中遭受重創,為什麼德國還敢在二戰中,挑戰蘇美英法等一眾強國呢?也正是在強勁工業的支持下,德國才悍然發動了第一次世界大戰。雖然德國在一戰中戰敗,被迫割地賠款。但一戰的主戰場並沒有在德國境內,德國的工業生產設施得到了極大程度地保留。希特勒上臺後,德國的工業化再一次迅猛發展,其綜合國力在短時間內又一次得到提升。
  • 愛恨情仇轉瞬間——英法兩國上千年的恩恩怨怨
    英國和法國隔海相望,是一衣帶水的鄰居,自近代以來兩國唇齒相依,舉案齊眉,儼然是一對納下「投名狀」的好「基友」,一直攜手參與國際事務,遇禍同扛,有利均沾。克裡米亞戰爭暴打俄羅斯,兩次世界大戰胖揍德意志,將挑戰兩國霸主地位的「刺兒頭」收拾的服服帖帖;第二次鴉片戰爭火燒圓明園,一戰後排擠美國共掌國聯,攫取的利益可謂是盆盈缽滿。
  • 那麼多強國,為何德國在兩次世界大戰選擇義大利做盟友?
    拋開戰爭的正義性看,德國在兩次世界大戰的戰鬥力表現的非常強的,只不過德國人的「隊友」不怎麼地,不能幫忙還時常拖累德國,尤其義大利,完全是來搞笑的,在非洲搞定個衣索比亞都費勁。那麼德國放著那麼多強國不結盟,為什麼非得和義大利結盟呢?
  • 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與法國兩國誰更強?結果令人大跌眼鏡
    而德國又為何能在短短時間內滅亡絲毫不弱於自己的法國,戰前兩國的軍事實力相差到底多少?例數歷史上的戰爭,戰爭雙方軍事實力相當的情況下,要想一方滅亡另一方,持續的時間也會非常漫長,事實上軍事實力已經達到了一定程度之後,在當今熱兵器時代,戰爭發展到後期就已經不僅僅是武器裝備之間的較量了,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德法戰爭,德國是利用軍事武器完完全全的將法國佔領,所以給人留下了法國的軍事實力遠遠不如德國的錯誤判斷。
  • 英法兩國的恩恩怨怨
    西方歷史上,英法兩國可以稱得上是一對冤家。數百年來,局勢風雲變幻,兩國分分合合,恩怨無數。接下來,讓我們了解一下英法兩國歷史上的恩怨情仇吧。英法兩國是西方世界的傳統強國,自中世紀開始就一直摩擦不斷,甚至戰火紛飛。
  • 蘇德合夥入侵波蘭,為什麼英法只對德國宣戰
    但讓人奇怪的是,儘管蘇聯和德國合夥入侵了波蘭,但英法並沒有向蘇聯宣戰,英法宣戰對象只有德國,讓人不禁疑惑不解。那麼蘇德合夥入侵波蘭,為什麼英法只對德國宣戰?第一,雖然蘇聯和德國合夥入侵了波蘭,但戰爭是由德國先挑起的。德國在9月1日向波蘭發動了進攻,英法遂在9月3日對德國宣戰,要求德國撤出波蘭。
  • 兩次世界大戰都跟隨德國的保加利亞,如何從「忠犬」變成牆頭草?
    位於歐洲東南,面積僅為11萬平方公裡的保加利亞,可以說是一個擺在地圖上畫「著重號」都能被忽視的國家。要人口沒人口、要產業鏈沒產業鏈,放到世界大戰的環境中,完全就是大國之間對壘的炮灰。巴爾幹小國保加利亞然而在一戰乃至二戰中,保加利亞卻連續做出驚人的一幕——兩次與德國聯盟發起世界大戰。
  • 日不落的英國,領土人口碾壓德國,為何戰爭卻打得很艱難?
    作為日不落的大英帝國,領土龐大,人口眾多,還是工業革命的發源地,而法國也是僅次於英國的殖民帝國,俄國也是一個龐大的國家,為何英法俄三國聯合起來,在一戰二戰當中擊敗德國,戰爭還是打得那麼的艱難?這是一個關於戰爭能力的問題。一個國家的戰爭能力主要來源於三個方面:人力、物力、財力。
  • 允許德國佔領捷克,英法到底何動機?竟讓蘇聯誤以為英法禍水東引
    如果以「禍水東引」來看英法,就太低估英法了,因為當時的德國和蘇聯都有兼濟天下的雄心,對領土都具有相當的熱愛,兩個國家相爭,無論勝負如何,結局都不會兩敗俱傷,也不會讓英法漁翁得利,而是會產生一個更強大的國家,這個國家對英法將構成更大的威脅,所以聰明的英法不會這麼做。
  • 為什麼兩次世界大戰都爆發在歐洲?白人為什麼異常好戰?
    我想熟悉世界歷史的人都知道,兩次世界大戰都爆發在歐洲。一次是因為歐洲列強爭奪中東主導權,另一次是因為東歐的意識形態衝突,但是主戰場都在歐洲。歐洲人明顯比其他人好戰,這一點應該是沒有疑義的。有的朋友說蒙古西徵和阿提拉,以此證明黃種人在古代打仗也很厲害。
  • 蘇德聯合入侵波蘭,為什麼英法聯軍只對德國宣戰,不去搭理蘇聯
    二戰前夕,因一百五十萬德軍突襲波蘭,導致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緊接著。與波蘭接壤的蘇聯也趁勢對波蘭發動了進攻。在一前一後夾擊之下,波蘭很快就沒了招架之力。從而把波蘭劃分了土地。但讓人不解的是,蘇德兩軍同時潰敗波蘭,但此後的英法聯軍卻只是向德國宣戰。而對蘇軍卻沒有任何舉動。這究竟是怎麼回事?
  • 慕尼黑協定:無奈之下英法只能討好德國,德國肆意吞併蘇臺德地區
    最終在1938年9月30日凌晨籤訂了臭名昭著的《慕尼黑協定》,德國可以吞併蘇臺德地區但必須保證捷克斯洛伐克新邊界的穩定性。1938年9月30日中午12點50分,捷克斯洛伐克在萬般無奈之下宣布接受《慕尼黑協定》。英法為何要進行綏靖政策?英國和法國為什麼要對德國妥協呢?
  • 歐洲「三國演義」:英國自古和法國關係好,為何與德國水火不容
    歐盟地處歐洲,成員國大多為發達國家,其中歐盟國力最為強大的國家就是英國,法國和德國,同時也被譽為歐盟的三駕馬車。這三個國家在世界舞臺上的存在感和影響力極高,並且英國和法國還是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之一,擁有一票否決權。但是這三個國家之間的關係並不然人滿意。自古以來,都一直上演著歐洲「三國演義」,英國和法國的關係好,和德國在歷史數次水火不容,這究竟上為什麼呢?
  • 二戰前,德國是如何在英法美三國的綏靖政策下吞併歐洲其他國家?
    ,但卻沒想到在不動兵刃的情況下,短短幾個月的功夫就連續吞下兩國,這都是希特勒自己都料想不到的。而且奧地利地處戰略要地,如果佔領了奧地利,那德國就能從三面包抄捷克斯洛伐克,打開進攻東南歐和巴爾幹半島的大門,由此開啟德國徵服歐洲全境的第一步。 在國際上,各大帝國為了「明哲保身」,或者為了維護本國的既得利益,在德國打算侵佔奧地利這個問題上,都選擇了「中立」。 希特勒看到英法美等主要國家的不反對,就開始謀劃著吞併奧地利。
  • 戰敗國德國,憑什麼比英、法等國快速崛起?物價指數上漲4815億倍
    歷時4年零3個月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歐洲各國為此付出了慘重代價,儘管戰後有戰勝國與戰敗國之分,但都傷痕累累,誰比誰也好不到哪裡去,可謂是「兩敗俱傷」。讓渴望和平的人們失望的是,德國的崛起似乎有再次挑起戰爭的可能。
  • 1939年德國為何選擇進攻波蘭,而不是英法?因為一戰埋下了禍根
    陸軍方面,波蘭不僅擁有坦克700餘輛,還有騎兵,數量高達20萬,火炮數量也有4300枚,各型火炮一應俱全,就是這樣的一個國家,卻被德國打得狼狽不堪。由于波蘭所處的地理位置特殊,歷來都是歐洲各強國爭奪的焦點。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德國是戰敗國,而波蘭是個內陸國家,波蘭割了很大一片德國領土,其中德國的但澤走廊劃給了波蘭,作為波蘭海岸線走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