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山東省大規模的合村並居通過短視頻平臺的傳播讓我這個江蘇人看著非常的羨慕嫉妒恨。我真的挺替自己的家鄉捉急的,企盼著山東如火如荼的合村並居能夠在江蘇得以迅速落實。但是在最近一段時間我才發現山東的合村並居在執行的過程中可謂是怨聲載道,甚至於出現民不聊生的地步。已經既成事實的合村並居留下的後遺症也不在少數。更但是的是我並不擔心山東這樣的怪相會在江蘇有市場。在江蘇十三個地級市中尤以鹽城更為適合合村並居。
有自媒體說山東人捨不得自己的平房,那麼當初的草房怎麼就捨得推倒重建了?說合村並居後鄰裡結構會發生變化,其實一個村的基本上都在一個聚集點,再加上其他村的三姑四舅的豈不更加熱鬧。其實山東人需要的是獨門獨院,農具有地方放置,糧食有場地晾曬,甚至大型的收割設備有車庫罩著。合村並居後的「農舍」並不能解決上述問題。況且,被合村並居的都是一些老人,總有一部分老人需要住在2樓及以上,60歲的農民還能爬一爬,70歲、80歲的就成問題了。如果安裝電梯倒也能解決一部分矛盾。這個還不是最大的問題,最大的問題是山東的財力在推進合村並居的時候需要農民在資金方面支持相當的一部分。山東的農村拆遷並不像蘇南地區的拆平方補平方,還給安置費。山東的農舍折價也就區區幾萬元,新房購置至少也要十幾萬,一來二去農民需要自掏腰包逾十萬,這是相當大的一筆開支,甚至有人根本無法承擔。換了新房,有部分村民還要咬咬牙替換掉一部分家電。山東這樣的合村並居只對農業、農村有益,對農民沒有益處。
其實我無非想說的是三個有利於。有利於農村、有利於農業、有利於農民。江蘇能做到這三個有利於。以江蘇省的財力,為合村並居百分之百埋單不是問題。蘇南的農村正在逐步的縮小,這個小編就不多費心了。簡單的舉個例子。7月7日人民網刊載了宜興市茶聖家園的交付並得到高質量評價的驗收。宜興市湖父鎮村民為了讓路雅達陽羨溪山度假項目而做出整體搬遷的計劃。但是雅達集團也沒有虧待了這些村民,茶聖家園的281幢別墅便是村民們得到的補償。在蘇南,新農村的建設往往會得到企業、產業的支持。蘇北的籌款方式則較為單一了。
隨著中西部省份通過整體搬遷的舉措實現脫貧,蘇北農村再保持現狀就很有可能真的成「蘇北」了。蘇北的房子很多都是上個世紀90年代蓋的,房屋較為分散,土地利用率非常低,供水、供電、通路的成本比較高,現有的設施條件也相對較差,尤其是排汙設施的幾乎為零導致農村的生態環境並不像農村,甚至比城市更為惡劣。蘇北農村的房屋多是磚木結構,安全性較低,鹽城阜寧的一次龍捲風便「橫掃千軍」。因為沿海颱風、龍捲風較多,蘇北的合村並居尤以鹽城和連雲港兩市最為急迫。南通雖然也沿海,但他們自稱蘇中。
鹽城因「全國唯一一個沒有山的城市」而小有名氣,也就是說鹽城沃野千裡。散落的農房通過整合後會復墾相當多的良田。蘇北鹽城的農民大型收割設備保有量並不高,大多數都是通過外包的方式實現莊稼的收割。蘇北農民向城市靠攏的意願較強。蘇北到蘇南打工的「農二代」的收入較高,且多數是多子女家庭,贍養老人不是太大的問題。小編大伯便有五個子女,每個子女的收入都足夠高。大伯家有五畝地,每畝地的純收入在千元左右,如果租賃出去,也有八百元的純利,自己還不用幹活。每個子女每年孝敬一千元,加上自己每個月三四百的養老金,養老不是問題。子女少的就多給點。合村並居後,也可以從事別的行業。年輕人已經不願意種地了,沒有人願意當農民了,但是對當農場主倒是興致盎然。說到底,農田只是農民的一個退路,留在那裡便是了。這些都是蘇北在合村並居這張考卷上比山東多的得分點。
鹽城縣市中又以濱海縣的條件最為優良。蘇南、上海的許多產業都要向或已經向濱海縣轉移。一個寶鋼廠將解決幾萬人的就業問題。幾萬人的新鮮果蔬的供應最好是就地解決。濱海港的深入開發將縮短江蘇到日韓的距離。沿海鐵路穿濱海而過,瀋海高速一線牽南北。濱海縣的交通是四通八達的。壽光是中國最知名的蔬菜之鄉,蔬菜發往上海、蘇南、日本、韓國等地。果蔬就圖個新鮮,濱海縣完全可以做到截胡壽光。工業加農業,濱海縣GDP破千億是可預見的。
現有的蘇北安置房多少會出現一些質量問題,不指望房屋質量能夠對標宜興的茶聖家園,但也要做到遮風擋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