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人在自家門口就能看演出、量血壓、學知識,這還不好?」在鄂爾多斯市伊金霍洛旗「惠民五送」活動現場,家住紅慶河鎮臺蓋希裡村四社的村民高興地說,「現在,我們在農閒的時候,也可以像城裡人一樣到社區打牌下棋、唱歌跳舞了!」這樣的生活,讓村民感覺自己和所有城裡的百姓一樣,生活得「很文化」。
文化的沁潤,豐富了王新寬的生活,更為伊金霍洛人的幸福加足了馬力。文化的力量,隨著一個個拔地而起的文化陣地、一次次走進百姓心田的文化活動,滋養著人們的心靈,內化為加快建設「文化塑旗」的實際行動,為伊金霍洛旗的經濟發展加油助力。
長遠篤實的「文化」大帳
近年來,伊金霍洛旗舉辦的「打開藝術之門系列演出」首場演出——世界經典芭蕾舞劇《天鵝湖》、蘇尼特左旗·伊金霍洛旗文化交流文藝演出、「愛我鄂爾多斯」《聖地情韻》專場文藝演出在伊金霍洛影劇院相繼上演,讓廣大人民群眾在家門口就欣賞到了一場又一場的文化盛宴。
在不同維度裡,伊金霍洛旗向世人展現的是一個個性鮮明、富有文化品位的城市,而在人們『直面文化』的過程中,物力、財力的大手筆投入也不可小覷。伊金霍洛旗加大公共文化投入,建設關係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公共文化設施,不斷完善公共服務體系,使全旗公共文化設施更加齊全。大投入,得到的是大產出、大回報。文化投入最大的產出,是每一個人都能享受到文化果實。文化惠民的帳本算的是大帳、長遠帳,而這一點,去農村、在城市,看街頭、穿小巷,人們輕快的排舞步伐、綻放的愉悅笑容無不印證出伊金霍洛旗文化惠民的帳算得大氣而篤實!
精雕細琢的「文化」策劃
近年來,伊金霍洛旗堅持以文化為靈魂,變文化軟實力為旅遊硬經濟,依託自身文化資源優勢,深入挖掘悠久的蒙元文化資源,通過對文化資源進行深度開發和精細包裝,精雕細琢的「文化」策劃直接打破了這座城市溫文爾雅的冷靜壁壘,引領著百萬群眾開始了他們的文化逐夢之旅。
近年來,伊金霍洛旗進一步加強文物保護力度,傳承民族文化精髓,全力打造富有民族特色、地域特色的郡王府廣場。與此同時,文物保護管理所積極開展郡王府3A級旅遊景區申報工作,並按照3A級旅遊景區的標準要求,完成硬體設施及軟體資料整理等相關工作,目前,正在等待接受自治區旅遊部門的審查驗收。郡王府通過積極補充完善郡王府展陳內容,使群眾充分了解伊旗的悠久歷史,並面向群眾免費開放,共接待遊客近2萬人次。
好風憑藉力。藉助文化興國的春風,伊金霍洛旗進一步挖掘和整合成吉思汗文化、草原遊牧文化,將成吉思汗陵打造成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及世界蒙元文化中心,將蘇布爾嘎草原旅遊風景區打造成為最具草原文化特色的旅遊景區。同時集中打造蒙古源流、鄂爾多斯文化產業園等一批彰顯地區文化特色的產業園區,大力推進蒙元陶瓷、成吉思汗等博物館建設,精心打造一批文化旅遊品牌,深入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通過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最終實現文化產業與經濟社會共同發展,文化建設與城市建設兩翼齊飛。
日臻完善的「文化」陣地
百姓不苛求金碧輝煌的文化場地,因陋就簡,田間地頭、廣場空地都能成為活動場所。
傍晚,退去了白天的暑熱,空氣也開始涼快。農村社區的廣場上,氣氛卻開始熱烈起來,三三兩兩的村民開始聚攏,各種各樣的活動都陸陸續續地開始了。跳廣場舞的婦女們跟著音樂有序地起舞,打籃球的少年嘴裡不停地喊著什麼,健身的老大爺哼著叫不出名字的調子,好像很紛繁雜亂,但是其實給人的感覺卻異常和諧。
幾年前,這樣的場景,在農村還是沒有的。而現在,在伊金霍洛旗的每個村鎮裡,都可以看見這樣的場景:白天,村裡的草原書屋開放,大人小孩都可以去看書;傍晚,廣場舞、健身操的韻律聲在社區廣場上響起來;除了業餘的活動,還有各項比賽。人們的休閒生活豐富起來,雖然生活在農村,卻和城裡人的生活沒有多少差別。
札薩克鎮新街農村社區居民胡燕青喜滋滋的說:「有了農村社區,我們在茶餘飯後就來這裡打牌、下棋、跳舞。社區還有活動器械,早晨起來也像城裡人一樣鍛鍊身體、活動活動筋骨,生活過得樂呵著呢。」
據了解,目前,伊金霍洛旗7個鎮均建成800平米以上地方綜合文化站,138個文化室。新建、維修達到200平米標準文化室有100個,草原書屋全部建成。6個社區文化活動中心已全部建成。同時,結合「十個全覆蓋」工程,不斷加強文化基礎設施建設,2014年前三季度我旗新建嘎查村文化室14處,其中面積達100㎡的文化室6處,150㎡文化室7處,200㎡文化室1處,已有12處文化室建成並即將投入使用。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支中心、基層服務點已建成。
日臻完善的文化陣地,體現了公共文化設施的廣泛普及,體現了城鄉間文化差距的快速縮小,也體現了群眾特別是農民的基本文化權益的有效保障。這些設施如同一座座知識的寶庫、文化的燈塔,將文明之光照亮鄉野,從根本上改變和提升著伊金霍洛人的思想文化素質。
貼身貼心的「文化」服務
創新服務方式,豐富服務內容,公共文化設施「建」與「轉」的正相關關係,在伊金霍洛旗得到生動詮釋。
2013年5月12日,伊金霍洛旗影劇院向市民開放,每天向市民放映1場院線同步電影,並不定時的向市民免費放映公益電影。
貼心的文化服務,這讓家住阿鎮的陳先生大呼過癮:「在咱們影劇院,不僅能看到院線電影,還能免費觀看咱們伊旗自己拍攝的電影,像《認舅舅》這個電影,看著就覺得親切。」和陳先生一樣感受到文化春天到來的是伊金霍洛旗大地上每一顆期待文化潤澤的心靈。
近年來,隨著一座又一座文化場館的拔地而起,隨著文化免費大餐不斷端上「餐桌」,不僅是那些繽紛燦爛的藝術找到了舞臺,那些渴望藝術的眼睛也找到了投射的所在。
在農村,坐小馬扎看露天電影,是許多人的回憶。如今,在社區,露天電影又成了熱鬧的「文化沙龍」。晚上,在札薩克社區,數百名群眾正津津有味地觀看電影《怒江魂》。電影結束後不少居民們感慨:「好長時間都沒有看過露天電影啦,今天露天電影來到家門口,好像找到了70、80年代那種露天看電影的感覺。」
如今,伊金霍洛旗文化的燦爛陽光,正溫暖著越來越多群眾的心房,「流動圖書館」、「流動舞臺」,「文化下鄉」、「惠民五送」、「流動電影」、「百姓講堂」……老百姓發現,以前要進城才能參與的文化活動,如今都送到了家門口。
伊金霍洛旗從投入比例、投入效益制定剛性政策,使鄉鎮綜合文化站不斷實現「內核升級」。各社區嘗試「託管」服務,引入社團組織利用文化站排練室、書畫室等設施設備為百姓開展免費文化服務。伊金霍洛旗文化館、各社區活動中心場地全部免費對公眾開放,並向市民廣泛徵集「金點子」,按群眾需求烹飪「免費大餐」,增設排舞室、棋牌室、書畫展覽室、電子閱覽室和健身房等多個文化服務項目,滿足了老百姓文化需求的多樣性。
取之不盡的「文化」源泉
2013年3月,伊金霍洛旗圖書館實行免費開放。圖書館設施場地免費開放,是政府公共文化建設職能的回歸。
家住阿鎮的王女士在伊金霍洛旗圖書館「RFID圖書自助借還系統」前熟練地操作著,她告訴記者:「咱們圖書館有了這個自助借還系統以後,借書還書可是方便多了。你看,操作就像在自動取款機前一樣,輕輕按幾下,幾秒鐘就能借閱圖書了。」對王女士而言,來圖書館看書不僅是借閱方式的改變,更是生活方式的改變。圖書館和公共電子閱覽室,成了她汲取精神食糧的主要渠道。
像王女士一樣,廣大農牧民也可以在距離最近的村、社區或鎮裡的公共電子閱覽室,免費使用閱覽室裡的電腦瀏覽網頁、閱讀電子圖書,在濃鬱的書香氛圍中感受電子閱覽帶來的便利。
如今,各村的「草原書屋」借閱登記冊上,村民的借書記錄排得密密麻麻。正在草原書屋翻看農牧民實用技術的門克慶嘎查村村民告訴記者:「農民種地也要懂技術,不忙的時候,我就來這裡看看書,在書本中學點種養殖技術。」
按照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要求,所有文化場館全部免費開放,文化館、圖書館周開放時間不少於56小時,各鎮文化站、嘎查村文化室開放時間不少於42小時,為群眾提供便利的文化活動設施及文化活動平臺,伊金霍洛旗進一步深入探索文化場館發展規劃,不斷提高文化場館利用率。小小的草原書屋涵蓋文學、生活、農業實用技術等多個領域,成為村民們茶餘飯後的新去處。這些植根於每個村的文化場館,就是伊金霍洛旗文化不斷生長的「細胞」,它們像「加油站」一樣,成為百姓取之不盡的「文化」源泉。
蓄勢待發的「文化」激情
當前,文化大餐與鄉土菜的結合,大大豐富了群眾的生活,並日漸釋放出文化活力。在伊金霍洛旗,越來越多的農民完成了從「觀眾」到「演員」的角色轉換,不僅是農村文化的受惠者,更成為農村文化的建設者。文化如水,沁入心靈。村民們發現,田埂上走出來的「草根明星」不勝枚舉。他們,讓文化「活」在基層,通過文化產品弘揚真善美,釋放著「文化」的激情。
「跳民族舞動作幅度要大些,這樣才有美感,臉上要始終保持笑容。」伊金霍洛旗文化局文藝輔導員孫霞正在給伊金霍洛旗紅歌歌舞協會的演員們認真地講解著動作要領。
「馬上又要參加新的比賽了,由於演員大多都上了年紀,身體有些僵硬,協調能力較差,教起來需要耐心一點。」孫霞一邊說,一邊反覆糾正大媽們的動作,並一絲不苟地做著分解動作示範,為新的比賽做準備。
據了解,2014年4月17日,伊金霍洛旗紅歌歌舞協會到浙江橫店參加2014年中國夢·我的夢首屆國內中老年藝術大賽,作品《額吉的祝福》登上了橫店影視城的大舞臺,獲得了金獎。
現在,伊金霍洛旗紅歌歌舞協會儼然成了伊金霍洛旗民間文藝組織的一塊招牌,但凡有大型文藝活動,大家都對其寄予厚望,紛紛邀請其登臺獻藝。從最初的自娛自樂的草根團隊,到可以自編自演的準專業隊伍,伊金霍洛旗紅歌歌舞協會的每一步成長都顯得很紮實。
「以前都是我們看專業的演員演出,現在,我們自己的節目也走出去了。」伊金霍洛旗紅歌歌舞協會負責人笑著說:「今後我們將繼續打響紅歌歌舞協會的品牌,帶動更多的群眾和我們一起跳起來、扭起來。」
近年來,伊金霍洛旗建立起一支由10人組成的「種文化」文藝輔導員隊伍,通過以點帶面的形式,到各鄉鎮社區開展廣場舞、蒙古舞、聲樂、器樂等各類文藝培訓共200多次、受訓群眾10000餘人,帶動了伊金霍洛旗各鄉鎮社區文藝團隊的發展,擴大了文化活動人群,讓「草根文藝隊」變身文藝「正規軍」在更大更廣闊的舞臺上頻頻亮相、紛紛獲獎。
文藝輔導員走基層「種文化」,草根文藝隊變「正規軍」登上大舞臺,一支支鄉土文藝人才隊伍積極參與特色節慶活動,既發揮了「引客、聚客」的作用,又讓草根明星浮出水面,擁有眾多的粉絲。如今,在伊金霍洛旗的農村牧區、鄉鎮社區,「文化大餐」變成了「文化便餐」,文化活動已經成為一種常態、一種風尚。《草原畫卷》、《聖地天歌》、《中華情》等由伊金霍洛旗編創的精品劇目也先後搬上群眾舞臺。伊金霍洛旗文化事業風生水起,充分展現了全旗人民的智慧和藝術素養,豐富了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歡樂和諧、昂揚奮進的文化氣息遍布城鄉。
極具特色的「文化」傳承
伊金霍洛旗擁有豐富的文化DNA,但不等於我們無需努力就擁有文明的當下。讓伊金霍洛旗人驕傲的蒙元文化不應該只有沉澱,還應有文明的傳承。如今,一年一度的大型節會:聖火文化節、元宵燈會、焰火晚會,極具特色的成吉思汗祭祀大典、鄂爾多斯婚禮文化旅遊節,充分展示了伊金霍洛旗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蓬勃發展、具有活力的現代文化。
在歷屆的大型節會中,文化戲,戲份最足,看點最多。隨著節慶文化項目內容的不斷豐富,地方文化戲份也逐年在加量。小品《舊夢重圓》、女子表演唱《群眾路線是根本》、舞蹈《牧民新歌》、歌舞《中國夢》等眾多貼近群眾的文藝作品被多次搬上舞臺,並受到廣大群眾的一致好評。呼麥組合「伊金組合」2014年7月份,參加首屆中國國際呼麥大賽榮獲二等獎,女子群舞《薩拉沁布斯貴》參加第七屆華北五省區市舞蹈大賽榮獲創作銀獎、表演銀獎。一部部層出不窮的優秀文藝作品,丈量著這裡的文化高度和深度,把深厚的蒙元文化資源打造成金字招牌。
文化,已然凝結成為伊金霍洛旗城市精神的內核。在文化的堅守和傳承中,伊金霍洛旗正經歷著一次次文明的揮發,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觸角伸得越來越遠,文化的甘露,讓更多群眾在家門口盡享「文化福利」,為幸福生活「加碼」。
今天的伊金霍洛旗,集聚了更多的現代運動、文化、休閒、時尚元素,已成為一座生態、宜居、宜業的現代化城市,生活在這裡的百姓,幸福感、自豪感也在日漸增強。(鄂爾多斯在線 周豔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