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人才先行。近年來,伊金霍洛旗積極推進現代農牧業發展和新型職業農牧民培育,一大批經過培訓的高素質農牧民正在成為專業種養殖大戶、家庭農牧場主和農牧業合作組織領辦人,為農村牧區發展不斷注入新動能。
「我們也要做新型職業農牧民」
三月的伊金霍洛鎮石灰音蘇莫嘎查,陽光明媚,微風和暢。有別於還在等待農時的大田作物,嘎查連片的溫室大棚內已是一派生機盎然。
今年39歲的康小平是伊金霍洛旗的一位農民,2019年7月,他與妻子杜子靜承包了石灰音蘇莫嘎查的21座集體經濟大棚。走進大棚,草莓的香甜氣息撲面而來,小白菜、生菜、茼蒿、油麥菜等葉類菜舒展著綠油油的葉子,在大棚主人的精心照料下,各類瓜果蔬菜散發著蓬勃的生命力。田壟間,康小平正在細心摘下已經成熟的乳瓜,準備包裝發貨。
之前,康小平在札薩克鎮經營著幾座育苗大棚,規模小、銷路窄、收入低的問題一度困擾著他。恰逢此時,一則伊金霍洛旗即將開始2018級新型職業農牧民集中培訓工作的通知引起了他與妻子的關注。在網上查閱相關資料後,這對愛學習的「80」後夫妻立刻報名參加。「我們也要做新型職業農牧民!」回憶起參加培訓的緣由,康小平笑著說。
培訓班開課的日子如期而至。康小平夫婦與來自全旗農牧業生產一線的種養殖大戶、合作社骨幹、創業大學生等共300人一同踏進課堂接受培訓。5天集中理論授課、3天現場觀摩教學、4天區外考察學習,「5+3+4」的培訓方式是承擔培訓工作的伊金霍洛旗農廣校結合地區實際探索出的教學模式。「培訓班採取半軍事化管理辦法,我們按照學員從事的行業領域劃分小組,邀請自治區和我市權威專家進行授課,嚴格的紀律要求、務實的課程設置、豐富的實踐活動,為培育新型職業農牧民打牢了理論根基。」伊金霍洛旗農廣校教師郝雪麗介紹說。
12天的集中培訓,讓康小平與妻子收穫頗豐。從果蔬科學種植到病蟲害防治、從現代農業生產經營到藉助電子商務拓寬產品銷售路徑,每一堂課上,都有他倆認真聽講的身影。除了學習理論,更關鍵的還在於認識了更多從事農牧業生產的優秀同行,進一步開闊了他們的眼界和思路。培訓結束後,康小平的優質蔬果苗得到了更大範圍推廣,兩口子更是一鼓作氣承包了21座溫室大棚,成立了鄂爾多斯市舒欣種養殖有限公司,在育苗的同時搞起規模化大棚種植。「現在我們的產品銷路不錯,承包的21座大棚截至目前已營收近27萬元。下一步除了適時擴大規模外,還要藉助靠近成吉思汗陵旅遊區的區位優勢發展觀光採摘,爭取做大做強!」對於今後的發展,康小平思路清晰。
「體面」從哪裡來?
體面,從來都是實打實的。紅火的產業、美好的家園、鼓鼓的腰包——越來越多新型職業農牧民的成功實踐與示範帶動,正在讓農牧民這個職業變得更加「體面」。
自2017年開始新型職業農牧民培育工作以來,伊金霍洛旗精心組織推進學員遴選、集中培訓、回訪認定、技術指導等各項工作,截至目前已遴選培育對象2288人,入庫授課教師31人、實踐實訓基地3個,累計培育新型職業農牧民600人。一大批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新型職業農牧民正在各自領域發揮聰明才智,盡心反哺桑梓,勇做新時代鄉村振興的「弄潮兒」。
——今年34歲的劉振,是一名返鄉創業大學生,曾被伊金霍洛旗選送參加自治區級新型職業農牧民培訓。「敢想敢幹,是個好後生!」在紅慶河鎮,提起這位「80後」小夥子,認識他的鄉親們總會豎起大拇指誇讚一番。
2013年,大學畢業兩年多的劉振,放棄了穩定的銀行工作,一心撲在田間地頭搞起特色種養殖,並於同年註冊成立伊金霍洛旗北方恆乾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經過這些年的發展,合作社不斷壯大,2019年營收超過50萬元,腦子活、眼界寬、思路廣的劉振,在農村牧區這片廣闊天地中找到了自己的舞臺。在實現自我價值的同時,劉振並沒有忘記還未致富的鄉親們,捐資助學、結對幫扶、吸納就業,他也盡心盡力、積極參與。「全國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自治區農村牧區青年致富帶頭人」「鄂爾多斯五四青年獎章獲得者」……一個個榮譽,便是對劉振的肯定。
——同劉振一樣,在蘇布爾嘎鎮從事規模化養殖的李雲,也曾是一名返鄉創業大學生。截至目前,他創辦的凱源種養殖有限責任公司雞年存欄量達10萬隻,養殖肉牛近80頭。今年45歲的他,已成為遠近聞名的養殖大戶,養殖場2019年收益近120萬元,同時也帶動周邊多戶農牧民走上了精細化、集約化的禽類養殖道路。
李雲於2017年參加伊金霍洛旗新型職業農牧民培訓,從那以後只要農廣校舉辦活動,他都踴躍參加。「現在的種養殖技術更新迭代特別快,不學習就跟不上這個時代了!」在培訓中,李雲學到了技術、拓寬了眼界、收穫了友誼,談起新型職業農牧民培訓,他頻頻點讚。今年,李雲又承包了一片土地,計劃種植200畝西瓜,前期育苗工作已經完成。愛「折騰」的李雲,即將開始一場新的挑戰。
——在伊金霍洛鎮沙巴日太嘎查,牧民敖特更吉日嘎拉正在草場上給自家的60多頭牛添加草料。藍天白雲下,牧草吐綠、牛群悠然,好一派初春牧區風光。
今年50歲的敖特更吉日嘎拉,是伊金霍洛旗2017級新型職業農牧民培訓班的學員。2013年,他開始從事養殖業,從幾頭牛發展到如今的規模,敖特更吉日嘎拉付出了辛勤的努力。「養殖過程中,總會遇到不懂的問題,這些難題讓我很頭疼。當得知旗裡當時正在組織開展新型職業農牧民培訓,我立即報名參加,疾病防治、科學養殖、市場營銷培訓消除了我很多疑問,也讓我對現代牧業發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談及參與培訓的感受,這位樸實的牧民如是說。
2018年,敖特更吉日嘎拉註冊成立了伊金霍洛旗正凱種養殖有限公司,以期在規模化養殖和農牧產品加工方面取得更大成績。「牧業發展,關鍵還是在於提高組織化水平、解決產品的銷售難問題。下一步我計劃組建一個牧業合作社,規模大了、力量強了,銷路也就更廣了。」敖特更吉日嘎拉表示。
示範引領、多點開花,互促共進、全面提升,伊金霍洛旗農村牧區呈現出日新月異的發展景象。「新型職業農牧民正在成為推動全旗農牧業發展的主導力量,每當看到他們的成長和成功,我們都會由衷地感到高興!」伊金霍洛旗農廣校校長郭長義說。
從「單打獨鬥」到「抱團取暖」
當前,農牧業現代化加速推進,各種農牧業領域的互助性經濟組織、行業協會如雨後春筍般應運而生。從一家一戶闖市場到團結一致奔小康,「抱團取暖」正在成為越來越多農牧民的選擇。
今年37歲的蔣平,是伊金霍洛旗2017級新型職業農牧民培訓班的一名學員,多年來走南闖北的經歷,讓他深深感受到行業協會在產業發展中的重要作用。「眾人拾柴火焰高!」抱著這樣的想法,在培訓結束後,他與幾名培訓班同學共同發起成立了伊金霍洛旗新型職業農牧民協會,並當選為會長。
伊金霍洛旗新型職業農牧民協會是全旗性的非營利社會團體,也是內蒙古自治區最早成立的旗縣級新型職業農牧民協會之一,目前已吸納了包括種養殖大戶、家庭農場主、合作社帶頭人、致富帶頭人在內的62家會員,會員遍布伊金霍洛旗各鄉鎮。「與專業合作社不同,職業農牧民協會可以在更大範圍內將農牧民組織起來,幫助他們解決生產銷售中遇到的難題。」蔣平介紹。
2019年9月,協會在前期發展的基礎上,組建成立了馨農田園農產品直營店,為廣大會員乃至全旗農牧民免費提供農產品展銷平臺。優質的用戶體驗和過硬的產品質量,讓直營店迅速贏得了廣大消費者的信任,開業僅3個月營業額就達到27萬元。在全力解決農產品「賣難」問題的同時,協會在市場研判、項目引進、技術推廣、政策解讀等方面也做了諸多嘗試。「下一步,我們還將繼續努力,積極發展訂單農牧業,讓農牧民的致富道路越走越寬!」談及未來,蔣平信心滿滿。
除了行業協會,伊金霍洛旗培育的部分2018級新型職業農牧民還牽頭成立了鄂爾多斯市伊康東農牧產業聯合發展有限公司。公司更高的組織化水平和企業管理模式,為農產品展銷搭建了優質平臺,是農牧民在現代農牧業發展道路上抱團取暖的又一探索嘗試。
新型職業農牧民培育過程中,伊金霍洛旗幫助農牧民搭建了學習交流的平臺、成立了協會和公司,更重要的是讓大家開闊了視野、轉變了觀念、學會了擔當。「有件事情讓我特別感動,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全旗廣大新型職業農牧民挺身而出、奮勇當先,主動來到疫情防控一線參與志願服務,通過各種渠道捐款捐物折合人民幣近17萬元,讓全社會看到了新時代農牧民的精神與風採。」郭長義欣慰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