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代傳承維修鐘錶手藝,老情懷西洋古董店亮相北方文交會

2020-12-15 齊魯壹點

在濟南,有這樣一個家族,他們從民國時期就開始從事鐘錶修理,至今已傳承到第四代人。尤其是第三代傳人韓雲正師傅,還保留著一手手工自製零件修鐘錶的「硬功」。11月29日-12月2日,韓師傅與其老情懷西洋古董店將亮相2019中國北方文化產品交易會,展期四天,喜歡鐘錶及西洋古董的朋友可到濟南舜耕國際會展中心現場品鑑、淘寶。

民國時期,開辦大明鐘錶眼鏡店上世紀30年代,韓師傅的爺爺韓子珍從老家章丘明水來濟南當學徒,跟日本人學修表。1936年,在經二緯四附近的望平街開辦大明鐘錶眼鏡店,以維修鐘錶為主,同時銷售鐘錶和眼鏡。那時的大明鐘錶眼鏡店,與赫赫有名的亨得利鐘錶店就隔著半條街,它規模雖不大,但由於師傅及徒弟們信譽高、手藝好,生意不錯。「新中國成立前,店裡售賣和維修的表都是外國產的,像瑞士的、德國的。鍾也多是西洋鍾。」韓雲正師傅說。手工自製、修復鐘錶零件,會操作的沒幾人了修手錶是細活,修鐘的是粗活,但修鍾並不簡單。那時候,鐘錶的配件不全,有一些零件要自己做。其中,教他手藝的戴常慶老師,就特別擅長手工做零件、修復零件,行內這叫「硬功」。還有一位湯老師,「軟功」手藝特別好。「軟功」就是給手錶重新盤絲。手錶的遊絲比頭髮絲兒還要細,要戴上放大鏡盤遊絲、補齒,那真是個細法活。韓雲正說,正是當年跟師傅學會了「硬功」,才讓他以後從事維修鐘錶有了底氣。現在,估計整個濟南市會手工銼制鐘表零件的幾乎沒幾人了。老情懷西洋古董店亮相2019北方文交會修表手藝傳到兒子這輩已經四代,韓雲正師傅在英雄山文化市場開了一個古鐘小店,店名叫老情懷。遇到客戶拿上一輩人結婚用的古董鐘錶來維修,他經常少要錢或不要錢,念的就是一份老情懷。2019中國北方文化產品交易會將於11月29日-12月2日在濟南舜耕國際會展中心開幕。屆時,老情懷西洋古董店將攜店內西洋鐘錶、西洋古董家具等眾多西洋古董藝術藏品亮相展館一樓。

除了西洋古董藝術品,展會現場還有眾多大師級工藝美術精品集中亮相。紅木實木典藏家具、景德鎮陶瓷、德化白瓷、鈞瓷、宜興紫砂、建水紫陶、六大茶類、非遺等文化產品將精彩呈現。2019中國北方文化產品交易會11月29日-12月2日濟南舜耕國際會展中心紅木茶文化展區與您不見不散!

相關焦點

  • 「匠心」傳承老手藝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潞和軒粉蠟箋紙工藝從王敬濤家族傳至王碩已第四代,啟功先生為其家族題寫的匾額傳承著一個民族為之驕傲的技藝。
  • 修補時間縫隙的鐘表醫生 專訪國家級鐘錶維修大師陳強達
    1985年,他進入百批鐘錶縫紉機總匯,從以前利用業餘時間維修鐘錶,最終成為一名專業的鐘表維修員。&nbsp&nbsp&nbsp&nbsp一進入鐘錶的世界,他就被這其中的魅力深深吸引,如饑似渴地找大量的專業書籍,從原理入手,每個月的錢基本都花在買書學習上,苦練基本功。一本《鐘錶的維修原理》,整整抄了7本筆記本。
  • 北京瀋陽兩地故宮聯合成立「古鐘錶聯合修復室」 5座鐘表修復後亮相
    揭牌儀式上,5座於近日完成修復的清宮鐘錶精彩亮相。瀋陽故宮博物館館長李聲能說,瀋陽故宮館藏鐘錶文物40餘件,以清宮鐘錶為主,以18、19世紀至20世紀初產自英國、法國、瑞士的西洋鍾最為出色。「古鐘錶聯合修復室」於10月26日正式交付使用,在20多天的修復周期內,瀋陽故宮迎來三批故宮博物院古鐘錶修復專家,古鐘錶修復技藝第三代傳人王津、第四代傳人亓昊楠等古鐘錶修復師來到瀋陽故宮,對瀋陽故宮館藏鐘錶開展合作性修復研究。揭牌儀式上,5座於近日完成修復的清宮鐘錶精彩亮相,其中清銅鍍金鳥音座鐘尤為引人注目。這座鐘為19世紀末法國製造。
  • 糕點匠人傳承的舊式古風與手藝匠心
    粵派糕餅記載了華南、港澳臺等南方諸地區約幾千種傳統糕點與西洋糕點的食材、配方、工藝、流程、技法、匠心手藝。筆者現收藏嶺南粵派糕餅約10餘冊,從1960-1988年版。蘇派糕餅:乃是江浙滬計劃經濟時代老國營糕餅廠合力執筆,是蕭山第一糕點廠、蘇州第二食品廠、南京第四食品廠、上海第一第二食品廠各門派大師傅所文。
  • 廈門老字號鐘錶行的「不老」傳奇
    新華社廈門2月8日電(記者付敏)在廈門,有這樣一家老子號,在許多老店因為陳舊的商業模式無法盈利只能黯然倒下時,它卻延續著「不老」傳奇,日久彌新。這就是廈門本地人盡皆知的盛昌鐘錶行。  盛昌鐘錶行從1928年創辦開始,如今已經近88歲「高齡」。
  • 川山毛筆:祖傳四代手工制筆 傳承千年老手藝
    即日起,省級非遺品牌張新發組織「非遺傳承 有味發現」活動,走進湖南多姿多彩的非遺項目,深入了解非遺的過去、現在,關注非遺文化的未來,助力這些文化都活起來。【非遺傳承 有味發現】紅網時刻記者 唐頻輝 長沙報導在湖南汨羅市川山坪鎮有一塊「清泉」石刻,是宋代朱熹所提。
  • 讓文化寶藏「活」起來 45個國家近千種產品亮相文交會
    據了解,葉峰在大學畢業後開始環球旅行,之後被木雕手藝深深吸引,並選擇在東陽學習木雕手藝,最終在東陽娶妻生子。「以愛鑄就」就是為表達對妻子和第一個孩子的愛而雕刻的作品。「這些作品凝結著木雕師的共同匠心與情懷。」葉峰說,中國已躋身世界「文化舞臺」中央,而義烏文交會也會成為「一帶一路」國家文化交流與匯聚的重要平臺。
  • 福州盛時鐘表維修的匠心:修復鐘錶是對生命力的尊重
    然而隨著歲月的變遷,早年興盛的修表業卻盛景不復,舊式鐘錶修理業逐漸從人們視線中消逝,並開始變得越來越機械商業化。想找位手藝好的修表師成了一件難事,鐘錶匠似乎被卡在時間的某個齒輪裡,永遠留在了老一代人的記憶裡。對於福州盛時鐘表維修來說,每一塊鐘錶的背後都有一段屬於自己的故事,不論計時產品如何層出不迭,修表,始終都是流淌在舊時光裡的一門老手藝。
  • 傳承老手藝
    當日,三堤口街道慶相橋社區開展「做虎頭帽 傳承老手藝」活動。現場老師邊講解虎頭帽從布料的裁剪、造型,再到顏色搭配,繡花與縫合等製作過程及材料要求,手把手示範教學。此次活動進一步宣傳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社區文化生活,引導廣大居民提升對歷史文化傳承保護的意識,從中領略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
  • 新加坡華裔鐘錶老店傳承72年 三代人傳承祖業
    如今,26歲的林吉祥已經是林家第三代工匠,三代人在充滿歲月感的鐘表店調修分秒,為家計、為傳承、為祖業信守承諾,用親情對應時代的洪流。文章摘編如下:幾個小時已經過去,但在滿牆琳琅滿目的老鐘面前,時針、秒針仍停滯於鐘面,林志光和林吉祥在工作檯前的坐姿也始終如一。
  • 鐘錶的魔力
    20年前,靠一臺車床和一門手藝闖蕩北京的劉書利,在一個不受尊重的鐘表維修行業中艱難起步,如今他卻成為精時鐘表店的核心技師之一。他的成長經歷反映了中國手錶行業的發展,在名表市場日益壯大的今天,維修領域需要更多的人才作為技術保障。鐘錶維修業在清代已經成為一個行當,能修能造是衡量維修師傅手藝高超的標準,但是能夠修造古董表的手藝,卻因為新式手錶的崛起而變得岌岌可危。
  • 葉振強的鐘表人生:機械鐘的人文情懷,是永遠不會被電子化取代的
    青雅鐘錶董事長葉振強便屬於後者。作為上海市鐘錶協會副會長,葉振強一直致力於通過打造全國最大的進口機械鐘平臺,將西方傳承多個世紀的時鐘文化帶到中國來,讓中國消費者也可以享受到西方機械鐘的獨特魅力。葉振強特別強調,青雅鐘錶的這份初心,從始至終都沒有改變過。正是基於這樣的企業文化,青雅鐘錶在經營方面十分注重品牌文化的打造和傳播。不同於傳統國產鐘錶品牌以低價打折促銷為主的銷售策略,葉振強先生表示,青雅鐘錶的經營理念是將品牌時鐘按照品牌手錶一樣經營——建立品牌時鐘恰如其分的形象,從而讓消費者能夠在美好的店裝環境中,細細欣賞歐美時鐘的美觀性、技術性和文化內涵。
  • 這家四代傳承的燒雞老店,一鍋老汤滷制,是老鄭州人最愛的味道
    鄭州有很多老店,它們陪伴了幾代人的青春成長,很多老鄭州人獨愛老店的美食,覺得那是舌尖舍不下的味道。就像這家燒雞老店,四代傳承,一鍋老汤滷煮出來的味道,讓人無法忘懷。這家燒雞老店就是硝灘眼鏡燒雞,燒雞店現在的負責人是馬麗亞,她已經是眼鏡燒雞的第四代負責人了。馬麗亞原來是學空乘的,後來因為不想家裡的燒雞店無人傳承,不想丟了老一輩人的手藝,她就回來照顧家裡的生意了。那麼這家燒雞店為啥叫眼鏡燒雞呢?
  • 煙臺福山舉行鐘錶文化精品展 百餘藝術鐘錶對外展出
    「東山再起 再造鐘潮—煙臺鐘錶文化傳承精品展及品鑑會」在煙臺市福山區文博苑正式開幕展覽中的藝術鐘錶 中國山東網煙臺11月7日訊 (記者 盧偉霞) 1918年,中國首批「寶」字鍾問世為紀念這一百年盛事,2018年11月7日上午9點,「東山再起 再造鐘潮—煙臺鐘錶文化傳承精品展及品鑑會」在煙臺市福山區文博苑正式開幕。富貴康福鍾、福祿萬代鍾、故宮四面鐘、盛世鍾魁、絲路鐘聲等主題紀念鍾,以及敦煌藝術鍾、富貴吉祥鍾、故宮寶蘊鍾、景泰藍雙圓滿鍾、鐘聲平安等主題限量版作品100餘件對外展出,向100多年以來的所有鐘錶匠人、愛鍾人致敬。
  • 西谷文交所西文投的集團的人文情懷,助力文化產業的高質量發展
    西谷文交所 西文投集團 西谷交易所 西谷文化數字交易所 西安鈦谷文化 中文投科技在西文投集團的產業布局中文化產業和其他行業相比,有一個明顯區別就是公司的每位員工都要心懷人文情懷和價值導向。如果失去了這一點,做出的文化產品就沒有太大的價值。
  • 「手工燈籠,既是手藝更是情懷」
    對於老粉絲來說,這些手作燈籠之所以吸引人,不僅僅是因為其細緻的做工,小小的燈籠裡更飽含了手藝的傳承,也是老廣們的情懷所在。   談傳承:  一年365天,幾乎天天在做燈籠  燈籠店老闆彭少英回憶起童年時,笑著稱自己是「在燈籠堆裡長大的孩子」。彭少英表示,她父親曾經在十三行經營了一家手作燈籠店。
  • 國寶檔案之乾隆帝珍藏西洋鐘錶:製作精巧,令人嘆服
    清朝皇帝酷愛收藏西洋玩意,尤其是西洋鐘錶,其中以乾隆皇帝最為喜愛。今天故宮博物院珍藏的西洋鐘錶,多是乾隆皇帝時期國外覲獻或命令製造的。它們造型奢華,製作精巧,件件都是精品。西洋鍾早在16世紀中葉就來到中國了,第一個洋鍾是1582年運入中國的,於同年12月27日獻給總督陳瑞。據傳到了1601年,利瑪竇神父來到中國,進貢給明萬曆皇帝的是一座有驅動墜的鐵鐘,萬曆皇帝喜愛不已,從此西洋鐘錶開始在走紅。由於發現中國人喜歡西式自鳴鐘,所以此後西方人來中國時,越來越多地攜帶它們作為禮物。
  • 重慶非遺「江津燒酒釀造技藝」:一門忠守,四代傳承
    「驢溪酒廠觀光團」在釀酒師傅的指導下,體驗了「攤晾」和「上甑」兩道需要技巧與力量結合的工序,深刻感受到傳承不易。 回顧驢溪酒廠百年歷史,真正掌握這項繁複釀造技藝的,不過百人。據驢溪酒廠相關負責人介紹,1906年,驢溪酒廠的前身驢溪酒坊在槽坊街建立,經歷了1934年的大火以及戰亂之後,江津燒酒一度停產,燒酒釀造技藝幾近失傳。
  • 傳承老手藝 「剪」出新生活
    原標題:傳承老手藝 「剪」出新生活 「老師,我這幅剪紙的周邊如何再加些花卉?」「老師,這裡如何添加中秋元素?」9月30日中午,在溫州市鹿城區老年大學內,一場「歡度國慶」為主題的剪紙課已結束,但同學們依舊興致不減。1989年出生的單溫克,被同他父輩一樣大的學生團團圍住,爭相請教剪紙技藝。
  • 瑞和糕餅 | 傳承四代人的手藝,一種味道,150年的堅守
    步入青瓦灰牆的城門,青石板路的兩邊,是鱗次櫛比的窗欄木樓,小小的巷子裡人頭攢動,時不時會有推著自行車叫賣的人,時間仿佛回到了上個世紀。順著石板路,沿著小巷緩緩走入,門店就棲身於定海古城中大街一隅——定海中大街31號,與生活融為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