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曹禺大師誕辰110周年。近幾年,每到曹禺先生誕辰紀念日,天津人民藝術劇院(簡稱天津人藝)都在天津大劇院連日上演《雷雨》,今年也不例外。除此之外,每年這個時候,天津人藝都要攜《雷雨》開啟新一輪的全國巡演之旅,今年照常進行。這是天津乃至全國各地藝術院團少有的現象。
曹禺先生的戲劇開蒙之作《雷雨》展現了兩個家庭、八個人物在短短一天之內發生的故事。牽扯出夫與妻、母與子、兄與弟、主與僕之間幾十年的恩恩怨怨。天津是曹禺戲劇生涯的起飛之地,《雷雨》無論是生活背景,還是人物挖掘都與天津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昔日,天津老龍頭火車站(現天津火車站)是曹禺劇中人物魯貴家生活的地方,一道鐵柵欄門圈起的地方,很髒很破。還有,天津是北方重要的工業城市,開灤礦務局就設在天津市區,周樸園身為礦主,其子魯大海代表礦工談判情節,均能從戲中尋找到天津的影子。
1956年,天津人藝著名導演方沉,首次將該劇搬上天津話劇舞臺,集全院老中青三代演員嚴斐、石葳、尹一剛、念凡、趙連甲、張孝禹、畢力、肖林等,在人民劇場首演,引起極大轟動。從這一年開始,方沉、丁小平夫婦便與《雷雨》結下了一生情緣。時至今日,天津人藝復排、重排夫妻二人導演的《雷雨》有8次之多,閃耀過幾代演員。讓《雷雨》在天津舞臺上「雷聲」不斷,更讓《雷雨》裹挾著狂風、閃電、雷鳴、暴雨,響徹中國的每一塊土地。
每次重排、復排《雷雨》,天津人藝主創人員都是懷著敬畏之心,不斷探索,大膽創新;每次搬演《雷雨》,都有新的解讀和詮釋,曾多次得到曹禺先生的肯定和讚賞;每次上演《雷雨》,都給津城觀眾乃至全國各地「雷迷」帶來驚喜。2018年「十一」黃金周期間,該劇在津打破連演八場、場場票價售罄的紀錄。同樣是《雷雨》,在巡演的過程中,獲得了更多外地觀眾的認可,並指名要求《雷雨》單獨赴約演出。2019年7月,天津大劇院再次上演《雷雨》,仍然是滿堂滿座,甚至有觀眾專程從外地趕來觀看。如今《雷雨》搬上天津話劇舞臺64年,常演不衰,常演常新,的確是天津戲劇舞臺上的一個奇蹟。
當年,方沉導演第一版《雷雨》時,在劇情處理上可謂激情四射、大刀闊斧。他特別注重舞臺外部形式表現,常帶著演員反覆研讀原著,努力挖掘作者創作時的初衷。同時號召演員要深入生活,實地考察,從尋找人物的「種子」入手。儘管幾十年來天津人藝每次排演《雷雨》均有所創新,甚至有過大膽的探索、重構和解讀,但最終還是回歸到現實主義上來。善待經典,尊重原著,這也是幾十年來《雷雨》在本市乃至外地受歡迎的原因之一。
《雷雨》文本人物線條清晰,戲劇衝突明顯,尤其是人物之間關係的複雜性與矛盾衝突始終交織在一起。85年過去,今天無論是研讀曹禺先生的原著還是觀看天津人藝的《雷雨》演出,仍具有時代感、現代感,至今無人超越,這也是《雷雨》留給戲劇創作者的最大啟示:好的劇本要禁得住時間的考驗,還要禁得住舞臺實踐的磨鍊。當年曹禺為了創作《雷雨》劇本費了不少工夫深入生活,他本人也說:「我寫《日出》《雷雨》當然也得體驗生活。這兩個戲的故事情節都是我天天聽得見、看得到的親戚、朋友、社會上的事。」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
來源:天津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