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網時刻通訊員 徐助全 湘西報導
金秋十月,桂花飄香。在大山深處的瀘溪縣浦市鎮高橋村,一片佔地300多畝的牛蛙養殖場映入眼帘,整個上空及四周覆蓋著一張張黑色的網,網內整齊羅列著許多長方形的牛蛙池塘。
走進池塘內,牛蛙一片,受陌生人腳步的驚擾,在水裡「撲通撲通」的跳躍起來,呱呱地叫,把水弄得譁啦譁啦,振蕩人耳,宛如一場氣勢磅礴並且正在火熱演奏的交響樂,打破了山村的寂靜,也讓人不禁吟起了「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的絕美詩句。
這就是今年30多歲的徐光南創建的瀘溪縣光南生態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基地的真實寫照。
徐光南,瀘溪縣浦市鎮高橋村村民,多年來,一直在外打拼,事業生意都經營得風生水起,有飲食產業,有多家店鋪,日子過得很愜意。然而,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在酒席上聽廣州朋友說養青蛙有「錢」景」,內心就泛起了回鄉創業的想法,卻遭到了全家人強烈反對,但「犟」脾氣的他,就是十頭牛也拉不回。從2018年3月開始,徐光南全身心地投入到牛蛙養殖項目上,他星夜兼程,先後多次到廣東佛山、汕頭實地考察學習,跑長沙,奔福建,上重慶等地,洽談銷售問題,經過大半年堅韌而勇敢博取,流轉到了300多畝地,投資將近300多萬元。2019年3日,徐光南創建生態養殖基地,帶著鄉親們發展牛蛙等特色養殖業,讓鄉親們在家門口就業掙錢。
開弓沒有回頭箭,創業之初,徐光南面臨了很多挑戰。由於是「新手」,養殖沒經驗,加上幹罕持久等原因,出現牛蛙相互打仗,大蛙咬小蛙,造成小蛙被咬傷破皮而死亡,變態期成活率低、產量也提不上等諸多問題。這都讓他吃了不少的虧。倔強的他及時採取補救措施,把小牛蛙分離出來,加大山泉水注入,打出了3口深井,引井水灌溉蛙池,以活水養蛙,保持牛蛙良好的生態環境,確保牛蛙品質。就在9月份一下子銷售二批,售出有了5、6萬斤,主要銷往廣州、長沙、福建、重慶,供不應求。
隨著現代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民對飲食要求越來越高,美味是人們追求的需要。牛蛙以其肉味美鮮嫩、營養豐富受到很多食客的喜歡,但由於野生青蛙屬於國家保護動物,禁止捕殺,人工養殖就不同了,可以進入正常的流通渠道,市場價格可觀,這使得牛蛙成了近年來的養殖新寵。
眼下,徐光南的養蛙事業已經步入正軌,公司按照「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管理模式,優先吸納周邊的退伍軍人、重點貧困戶作為安置對象。徐庭全是高橋村一組建檔立卡貧困戶,從合作社成立以來,就一直紮根在牛蛙養殖基地務工,他對今年脫貧「摘帽」十拿九穩,信心滿滿。
目前,該合作社已吸納了30多位村民長期務工,還帶動了120多村民不定期務工創收。
山裡孩子長大的徐光南,有著大山人的品質,為人耿直、豁達、剛毅,不忘初衷,返鄉創業,助力脫貧攻堅更是難能可貴。接下來,徐光南準備在浦市鎮率先推廣牛蛙這一生態養殖業,做大做強,實現村民抱團發展,走共同致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