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記者:靳水平 每經編輯:湯輝
5月6日下午,運達科技(300440,SZ)在成都召開2018年度股東大會,審議《2018年年度報告及其摘要》等8項議案,多名投資者以及媒體記者參會。當日晚間,運達科技公告稱,《2018年年度報告及其摘要》等議案全部獲得股東大會通過。
運達科技董事長何鴻雲在會上表示,軌道交通行業是值得長期去做的行業,未來公司也會繼續在行業裡面去深入開拓和突破。從公司發展中期願景來說,通過分析市場,從細分領域去突破,力爭成為百億級軌道交通高科技企業。
在談到公司扣非淨利潤從2016年開始連續三年下滑時,何鴻雲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無論從公司內部體制機制,還是從新產品啟動和見效成果來看,2018年的業績應該是觸底了,2019年的業績應該不會比2018年更糟」。
談發展:「公司要從細分市場著手」
作為一家軌道交通智能系統供應商,運達科技主要產品包括軌道交通運營仿真培訓系統、機車車輛車載監測與控制設備等軌道交通設備及信息化系統相關產品。
何鴻雲在回答投資者提問時表示,「公司要做到兼顧高科技、百億級和軌道交通這三者於一體的企業,通過分析市場環境,需要在細分上去做突破。」
在何鴻雲看來,市場需要很多批量不是特別大、但技術水準高的產品,而運達科技要取得良性發展,「未來高技術含量、小批量、多品種會成為我們面對的市場」。
運達科技2018年年報披露,在2018年底,公司開始著手對公司組織架構進行梳理調整,將原按產品種類劃分的事業部調整為按軌道交通客戶類別劃分的國鐵業務群和城軌業務群,並於2019年初完成了組織架構調整。
對此,何鴻雲認為,未來運達科技要做到有規模,又要面臨小批量多品種的市場格局,因此內部體系必須與之相適應。「實際上,做好軌道交通行業需要的是積累和精修內功,行業發展有其自身發展規律,因此需要布局和積累,從資本市場來說,要考慮是希望在短時間見效,還是希望在更長的時間積累更多,走得紮實。」
「我很肯定地說,我們現在就是要把自身事情做好,使得公司能夠持續發展,我們選擇的是這條路。」何鴻雲說。
談業績:「2018年應該是觸底了」
2018年,運達科技實現營業收入5.2億元,同比減少25%;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1.05億元,同比減少23%;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淨利潤7827萬元,同比減少22%。
從反映主業的扣非淨利潤來看,運達科技從2016年開始已連續三年下滑。2016年~2018年,其扣非淨利潤分別為1.24億元、1.05億元、7827萬元,下滑幅度分別為1%、16%、22%。
對此,運達科技董事長何鴻雲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無論從內部體制機制來講,還是新產品開始啟動和見效來看,我認為2018年應該是業績觸底了,2019年的業績應該不會比2018年更糟」。
何鴻雲認為,公司之前90%的業務來自於國鐵,對於國鐵的投資變化,至少從過去來講,對公司的影響還是大。客觀上看,2017年鐵路總公司改革後,公司一些合同不能籤,或者籤了不能執行,這造成了一定影響。另外,公司當初有一個併購,但最後無奈終止。
除了國鐵,運達科技近來也在城軌列車智能運維系統市場展開布局。去年,公司與廣州地鐵集團有限公司、廣州軌道交通產業投資發展基金(有限合夥)進行合作設立合資公司廣州運達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何鴻雲認為,現在不僅是北上廣深等城軌發展較早的城市有著很多新規劃,而其他發展相對較慢的城市,也在城軌領域積極布局,因此,城軌發展的時間和空間都很大。
「從國鐵到城軌,客戶群肯定是有一定變化的,相對來說,城軌市場更加開放一點」,何鴻雲表示。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