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會159年脈絡:從機器崇拜到人文關懷

2020-12-24 騰訊網

1851年,英國驕傲站立在世界權力的巔峰,甚至是驕傲的拿破崙·波拿巴也無法阻擋「日不落帝國」的崛起。·

「北美和俄國是我們的玉米田,加拿大和波羅的海沿岸是我們的木材森林,大洋洲是我們的牧場,秘魯提供白銀,南非提供黃金,印度和中國人為不列顛種茶,而地中海是我們的果園。」進入鼎盛時期的英國有足夠的底氣和視野來向世界展示甚至炫耀自己作為工業革命領跑者的實力。

「博覽會必須是國際性的、展品要有外國產品參加。」維多利亞女王的丈夫阿爾伯特親王的決議拉開了世界博覽會的序幕。

1851年5月1日上午9點,50多萬人聚集在海德公園四周等待進入通體透明、龐大雄偉的世博展館「水晶宮」。水晶宮裡展示各種機器發明: 有開槽機、鑽孔機、拉線機、紡紗機 、造幣機、抽水機等等,這些不同的機器又通過特別建造的鍋爐房產生的蒸汽一起驅動。工業革命帶來的技術騰飛讓所有來自25個不同國家的參觀者由衷地讚嘆。

首屆世博會的亮相就取得非凡的成功,緊隨英國完成工業革命的西方列國紛紛效法,世博會是他們展現工業文明最高成就的華麗舞臺。

從機器到人性

雖然當時的世博會並沒有設定主題的要求,可是在那個世紀裡的歷屆世博會都有一個共同目的,展現人類歷史上一個非凡的「發明時代」。

1855年,巴黎舉辦了第二屆世界博覽會,首次展出了混凝土、鋁製品和橡膠。1862年的倫敦世博會,縫紉機、印刷機和火車亮相。1873年的維也納博覽會將新的動力機獻給了世界。

「1933年之前的世博會想要表達的意思就是科技成果能夠創造出美好的生活。那個時代的人們驚訝於科技帶來的繁榮,對科技的崇拜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 上海世博局研究中心主任季路德告訴記者。

那個時期,是工業革命的鼎盛時代,人們對進步的信仰伴隨著世博會進程。人們相信科技發展可以讓人類社會無限發展,生產力水平可以無限提高,可以無限地創造財富。

1893年,世博會誕生不過42年,歐美各國還在繼續樂此不疲地展示著最尖端的科學技術和產品,寄希望用最實在的科技實力傲視群國。但美國史密森學會秘書長喬治·古德就已經預言:在將來,博覽會將更多地展示理念,而不是物品。

古德的預言在戰爭的炮火裡得到了驗證,兩次災難性的世界大戰讓人類無法不去重新審視技術的意義:技術的發展卻同時迅速地提升了戰爭的破壞力。

1933年,對第一次世界大戰痛苦的記憶並沒有完全散去,人們還必須忍受經濟大蕭條的陰霾。但是剛剛過完一百歲生日的年輕城市芝加哥還是在世博會上試圖給人們一線希望的曙光。「一個世紀的進步」,芝加哥在世博會上用一個明確主題來為自己標註,從此世博會開始有了靈魂。

密西根河畔的公園區內矗立著色彩大膽的建築、設計前衛的展館,通用汽車等工商業巨頭忙不迭地運用電影、立體布景、露天表演等各種方式吸引目光。也許這場挑戰人類想像底線的世博盛宴讓當時的參觀者暫時忘卻現實的窘困和無力。誰也不會料想,另一場毀滅性的戰爭正在暗湧生成。人類原本對自己所取得的成就感到無比的驕傲,可是這些驕傲正慢慢地變成對發展前景的深深憂慮。

「不同時代人類強調科技的立場是不一樣的,一戰之前人們總是用讚揚崇拜的口氣來談論科學,可是戰爭讓人們意識到科學必須要有文明和人性來束縛它。」季路德告訴記者。

人類對科學的反思很快體現在了世博會的主題裡。戰爭之後的四、五十年裡,人與人的交流、人類文明和藝術的交流成了歷屆世博會所關注的話題。

「在這個時候人們對科技帶來的成就已經不感到很驚訝了,當時人們最大的關切就是戰爭,大家討論的都是怎樣才能避免戰爭。比如說1958年科學文明人性,就是在反思世界大戰的教訓。」季路德說。

「1962年美國西雅圖世博會的主題是探討人類與太空的關係。因為1961年蘇聯太空人加加林成功進入太空,之後美國也加快了宇宙的開發,那屆世博會想要探討的就是宇宙時代人類應該怎麼相處,是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和諧。這樣的主題看似在討論太空,但實質上也是關於人與人的關係」。

自此一直到1970年, 世博會將目光聚焦在人與人的和諧上。世界大戰讓地球滿目瘡痍,迫使人們反思人與人之間到底應該怎樣相處。那一年日本大阪世博會的主題是「人類的進步與和諧」。

從人類到自然

1972年6月,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見證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討論環境問題的國際會議。

「人人都有在良好的環境裡享受自由、平等和適當生活條件的基本權利,同時也有為當今和後代保護和改善環境的神聖職責。」來自100多個國家的政府代表莊嚴地宣誓。

這為兩年後在美國斯波坎舉行的世博會主題奠定了基礎,1974年斯波坎世博會的主題是「無汙染的進步」。當時的斯波坎和大多數美國城市一起經歷著城市化的危機,巨大的人流湧動、擁堵的交通狀況、汙濁的空氣品質逼迫著斯波坎世博會的籌辦者把環境問題放進了世博會的議程裡。在斯波坎,流水、森林、廢電器等等都第一次成為世博會上的展品。

同濟大學公共管理系的諸大建教授告訴記者。自此世博會的主題進入第三階段,世博會開始轉向關注環境問題。 從1974年到2000年,世博會討論的主題都是與環境相關,例如1975年日本衝繩世博會的主題是「海洋──充滿希望的未來」,人們將關注的焦點投向了水、資源、生態等領域來探討人類和自然的關係。

從2000年德國漢諾瓦世博會開始,又一個新的詞條進入了世博主題的詞典中──可持續發展。

在很長的時間裡,經濟增長和環境都被認為是一堆矛盾體,要保護環境就得以犧牲進步作為代價。但是經過漫長的反思,1992年聯合國第一次把這兩個概念聯合起來,提出在可持續發展中追求無汙染的觀念。8年後,漢諾瓦世博會第一次引入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提出了「人類-自然-科技-發展」的主題。

「漢諾瓦世博會不僅是整個世博會進程的轉折點,也是讓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屆世博會。雖然漢諾瓦的城市規模比不上倫敦巴黎,但是它提出的主題則更加深刻。」

諸大建告訴記者,「漢諾瓦世博會的主題中蘊含了精彩的文化觀念,這是以往世博會當中不存在的,這種文化內涵已經超越了展品本身,使從世博會從技術的展示跳躍到理念傳播的高度。」

上海世博會之問

漢諾瓦世博會的精神還在延續,從漢諾瓦到日本愛知再到中國上海,每一個不一樣的主題都在圍繞著可持續性發展展開。

「人類社會進步一共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是技術發明,另外一個就是我們的居住空間。可以看到在探討可持續之路時,漢諾瓦關注的是前者,而上海則關注城市,這個我們大多數人所居住的空間。」諸大建說。

城市與生命、城市與星球的關係,幫助人們展開更為深遠的思考:什麼樣的城市讓生活更美好?什麼樣的觀念和實踐讓生活更美好?什麼樣的城市發展規模讓地球家園更美好?上海世博會將把這些思考帶給所有的參觀者。

「當今社會,住在城市裡的人超過了50%,而且城市化的進程是不可逆轉的,住在城市裡的人的需求和現實發生了矛盾。本來希望在城市生活好一點,但是卻發現在城市生活的不好,退回去又不可能,就只能往前走。但是怎麼做?2010年上海世博會要探討的是這個全世界都關心的話題。」季路德在採訪中說。(21世紀經濟報導 作者 劉曉翠,周馨怡)

相關焦點

  • 世博159年脈絡:從機器崇拜到人文自然關懷
    1851年5月1日上午9點,50多萬人聚集在海德公園四周等待進入通體透明、龐大雄偉的世博展館「水晶宮」。水晶宮裡展示各種機器發明: 有開槽機、鑽孔機、拉線機、紡紗機 、造幣機、抽水機等等,這些不同的機器又通過特別建造的鍋爐房產生的蒸汽一起驅動。工業革命帶來的技術騰飛讓所有來自25個不同國家的參觀者由衷地讚嘆。
  • 軟體開發的人文關懷
    作者從自己的經驗出發,提出了一些給軟體開發人員提供人文關懷的可行措施。幾年前,我從溫伯格的《技術領導之路》中學到一點:技術人員往往更喜歡和機器打交道,因為他們「認為」自己更適合和機器打交道;但是,優秀的技術人員必須(也必然)具備好的溝通能力。所以,溫伯格鼓勵各位技術人員多加練習和其他人打交道的能力。
  • 科學理性vs人文關懷,水火不容?
    來源:正心正舉微信公眾號如果說中國人引以為傲的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和奇蹟般的民族凝聚力,歐美人的歷史淵源和文化自信可以追溯到現代科學現代文化的發源之地——古希臘。在幾千年前大部分人類文明迷失在祭祀巫術、神話傳說的想像王國時,古希臘的哲學思辨和科學理性如茫茫暗夜中的一道閃電,照亮了人類通向理性啟蒙和自由解放的漫漫長途。
  • 夏志前教授:觀音信仰所體現出的人文關懷
    在上古社會的時候,中國人原始的宗教信仰是非常發達的,中國人是信神的,信天地、信黃帝,這些都是中國人崇拜的對象,還有一些祖先崇拜,這都是中國人宗教信仰的特別的形式。另外一點,被外國學者認為是迷信的那一部分下恰恰是中國古代社會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
  • 醫者使命:點亮人文關懷,讓醫學更有溫度和生命力
    人文關懷在衛生健康領域有多重要?人文如何照亮醫學、照亮社會?……廣東衛生在線帶你走近這場講座送上連連金句▲培訓班現場 01「將人文關懷從照亮醫學到照亮全社會,應成為我們的使命擔當」醫學的目的是什麼?1915年,美國醫生愛德華.特魯多墓志銘寫道,「有時去治癒,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這是醫學人文主義最具代表性的金玉良言。徐慶鋒表示,理解、包容、信任、尊重、博愛,或許就是醫學真正的實質——服務。「從事衛生健康行業、從事醫院管理的工作者,一定要有人文關懷。」
  • 陝西歷史博物館免票排長隊 遊客:少了人文關懷
    6月1日,為給孩子過一個特別的「六一」,西安市民王女士特地請了一天假,起了個大早和孩子一起到陝西歷史博物館參觀。可當他們10點左右來到博物館大門口,才發現夏日炎炎下領票的隊伍早已排到了大門外的小寨東路上,看情形怎麼也有百八十人。「只好慢慢往前蹭著,孩子就想來,不排也沒辦法」,王女士言出無奈。  自2008年3月向公眾免費開放,陝西歷史博物館讓眾多百姓遊客享受到了免費的公共文化服務。然而,在「免費不免票」的機制下,大擺「長蛇陣」的現象屢見不鮮。幾年來,媒體報導、網民呼籲,但這一問題未見改觀。
  • 什麼是人文關懷?
    人文關懷即對人的生存狀況的關懷、對人的尊嚴與符合人性的生活條件的肯定,對人類的解放與自由的追求。這是度娘給出的解釋,而人文關懷這四個字也是眾多企業強調自己人性化一面的常用詞語。可是又有多少個企業能做到?怕是大家心照不宣了。
  • 紀錄片中的「多元」人文關懷
    紀錄片始終將人文關懷和人本理念作為創作當中最為重要的基本理念,真實的反映當下人們的生活狀態、環境、責任、人文風貌等,從而更好的體現出對人的生存狀況的關懷、對人的尊嚴的關懷、對社會的責任和使命的關懷。如果缺少人文關懷這個理念,紀錄片將失去靈魂和存在的意義。 關鍵詞:紀錄片;人文關懷;實際應用 紀錄片以真實為基礎,也一直被看作是「擔當社會良心」的傳播載體。
  • 技術時代的人文關懷
    我們可以用三本書來代表19世紀的文化精神:1812年黑格爾的《邏輯學》發表;1859年達爾文的《物種起源》發表;1867年馬克思的《資本論》第一卷出版。這個大樹上既有科學,又有技術以及人文。要從人的發展與社會的實際需要去開發人的潛質,塑造人格。這就為古代人的「全面發展」奠定了物質前提,每個人能夠學習到各種技能,以適應有機的社會生活。唯如此古希臘才湧現出亞里斯多德這樣的百科全書式的思想家。
  • 老人旅遊缺少的是人文關懷
    60歲及以上人口中,擁有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有3669萬人,比2010年增加了2085萬人;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比重為13.90%,比十年前提高了4.98個百分點。十年來,我國人口預期壽命也在持續提高,2020年,80歲及以上人口有3580萬人,佔總人口的比重為2.54%,比2010年增加了1485萬人,比重提高了0.98個百分點。人口數據是決定未來經濟發展的方向,人口老齡化是社會發展的重要趨勢,也是今後較長一段時期我國的基本國情,這既是挑戰也存在機遇。
  • 中國的人文初祖是誰,「炎黃崇拜」又是怎麼來的
    炎帝陵「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這一文化脈絡一直被近代以前的中國學術界視為信史顧頡剛與妻子黃帝陵前豎立的「人文初祖」碑就是黃帝的歷史地位界定,黃帝陵前的香火依然不絕人文始祖黃帝姬水、姜水究竟是哪兩條河流,至今雖然不能確指,但大致應該在今陝西、甘肅兩省境內。
  • 2019年中國生命關懷協會人文護理專業委員會年會暨人文護理國際學術研討會在上海召開
    「七月荷花香滿湖」,盛夏的上海熱情、繁茂,2019年中國生命關懷協會人文護理專業委員會年會暨人文護理國際學術研討會於7月4~6日在這個融傳統與現代於一體的國際化都市順利召開。本次大會由中國生命關懷協會人文護理專業委員會主辦,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院承辦,來自全國各地的護理界同仁匯聚於此共襄盛舉。
  • 重陽詩裡的人文關懷
    又到「九日天氣晴,登高無秋雲」的九九重陽節。我國傳統節日多與人文精神有關,重陽節更是如此。「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唐代詩人兼畫家王維這首《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就生動演繹了重陽日作者「倍思親」的骨肉深情,其所以膾炙人口,千古傳誦,蓋因寄託了深深的人文關懷矣!
  • 醫院人文密碼 | 國際護士節,除了讚美更需要人文關懷
    今天(5月12日)是第109個國際護士節,在這特殊的2020年,眾多90後護士在「戰疫」中的優異表現,得到了民眾充分認可和點讚, 上海市兒童醫院護理部研究表明在護士的成長道路上,特別是在新入職階段需要更多人文關懷,醫院從2016年起「生理—心理—社會」全方位人文關懷新入職護士,使得「南丁格爾」們主觀幸福感指數得到明顯提升。
  • 重視醫學的人文關懷
    原標題:重視醫學的人文關懷(中國道路中國夢)醫學是科學的,也是人文的。醫史學家說:「醫學的目的是社會的,它不僅治療疾病,而且使患者調整以適應其社會環境」。2016年,我國頒布《醫療質量管理辦法》,這是中國第一部關於醫療質量的法律性文件,標註著我國在醫院安全質量把控方面的努力和進步。然而現實中,類似給錯藥、手術開錯邊等醫療差錯仍然存在。事關生命,我們必須始終懷著敬畏之心,不放過任何一個隱患,構建非懲罰性的不良事件上報體系,秉持安全第一、質量先行的態度,將安全和質量融入醫院文化和質量管理體系中,做到知行合一。
  • 人文關懷在文學中的維度與要義
    人文關懷是人文精神的實踐。建立在實踐基礎上的馬克思主義文藝學應該體現當代人文精神或有人文取向的價值尺度。當代人文精神除了精神內涵外,還應作為一種思維範式和方法來理解。其核心就是一個維度,兩個要義。18世紀以後,歐洲法律制度建立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思想自由和意見自由的基礎上,對個人自由和個人創業,儘可能少的予以幹涉和立法,到底少到什麼程度,則視具體情況而定。人文主義這種適應社會和環境變化的能力,同死死守住僵硬不變的正統思想相比,顯示了鮮明的歷史性和立足多元的優點。這種立足時代差異所帶來的多元而生產新的意義的方法,是與儒家不同的另一種人文關懷模式。
  • 人文關懷:社區治理現代化的應有之義
    學界對人文關懷及其社會意義已多有闡釋,大體存在三種較為不同的研究進路:一種是從人文關懷的社會價值考察其在城市化進程中的重要意義;一種是從家庭衝突或家庭結構變遷等角度來分析人文關懷在社區組織服務中的功能;還有一種是關注城市社區治理和建設視角下人文關懷的制度化態勢。
  • 評測丨箭牌衛浴坐便器:傳遞最真切的人文關懷
    箭牌衛浴始創於1994年,一直以來都非常重視產品的研發與設計,致力於產品低碳環保技術的研發,率先提出「人文衛浴」的概念,並用原創設計展現「人文衛浴」理念。先後攬獲中國創新設計大獎"紅星獎"、"紅棉獎至尊金獎",最佳設計獎、最佳工程配套獎以及"十佳創新技術新品"獎等多項殊榮。現在就來看看中國製造的力量吧!
  • 解讀《人文機場建設指南》:於機場建設中體現人文關懷與文化彰顯
    答:「人文機場」是民航「四型機場」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2018年全國民航工作會議上提出建設四型機場;2018年12月,《新時代民航強國建設行動綱要》中提出,「高質量推進機場規劃建設,建設平安、綠色、智慧、人文機場。
  • 江南機器製造總局工業遺址獲認定
    人民網上海11月19日電(記者沈文敏、胡曉峰)今天下午,中國國防科技工業系統第一家軍工文化園——江南機器製造總局工業遺址,在百年老廠江南造船原址揭牌。這是中國國防科技工業局在全行業創建軍工文化影響廣泛、社會輻射較強的軍工文化園區的具體舉措,開啟了面向全社會進行愛國主義和科普教育新的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