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1年,英國驕傲站立在世界權力的巔峰,甚至是驕傲的拿破崙·波拿巴也無法阻擋「日不落帝國」的崛起。·
「北美和俄國是我們的玉米田,加拿大和波羅的海沿岸是我們的木材森林,大洋洲是我們的牧場,秘魯提供白銀,南非提供黃金,印度和中國人為不列顛種茶,而地中海是我們的果園。」進入鼎盛時期的英國有足夠的底氣和視野來向世界展示甚至炫耀自己作為工業革命領跑者的實力。
「博覽會必須是國際性的、展品要有外國產品參加。」維多利亞女王的丈夫阿爾伯特親王的決議拉開了世界博覽會的序幕。
1851年5月1日上午9點,50多萬人聚集在海德公園四周等待進入通體透明、龐大雄偉的世博展館「水晶宮」。水晶宮裡展示各種機器發明: 有開槽機、鑽孔機、拉線機、紡紗機 、造幣機、抽水機等等,這些不同的機器又通過特別建造的鍋爐房產生的蒸汽一起驅動。工業革命帶來的技術騰飛讓所有來自25個不同國家的參觀者由衷地讚嘆。
首屆世博會的亮相就取得非凡的成功,緊隨英國完成工業革命的西方列國紛紛效法,世博會是他們展現工業文明最高成就的華麗舞臺。
從機器到人性
雖然當時的世博會並沒有設定主題的要求,可是在那個世紀裡的歷屆世博會都有一個共同目的,展現人類歷史上一個非凡的「發明時代」。
1855年,巴黎舉辦了第二屆世界博覽會,首次展出了混凝土、鋁製品和橡膠。1862年的倫敦世博會,縫紉機、印刷機和火車亮相。1873年的維也納博覽會將新的動力機獻給了世界。
「1933年之前的世博會想要表達的意思就是科技成果能夠創造出美好的生活。那個時代的人們驚訝於科技帶來的繁榮,對科技的崇拜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 上海世博局研究中心主任季路德告訴記者。
那個時期,是工業革命的鼎盛時代,人們對進步的信仰伴隨著世博會進程。人們相信科技發展可以讓人類社會無限發展,生產力水平可以無限提高,可以無限地創造財富。
1893年,世博會誕生不過42年,歐美各國還在繼續樂此不疲地展示著最尖端的科學技術和產品,寄希望用最實在的科技實力傲視群國。但美國史密森學會秘書長喬治·古德就已經預言:在將來,博覽會將更多地展示理念,而不是物品。
古德的預言在戰爭的炮火裡得到了驗證,兩次災難性的世界大戰讓人類無法不去重新審視技術的意義:技術的發展卻同時迅速地提升了戰爭的破壞力。
1933年,對第一次世界大戰痛苦的記憶並沒有完全散去,人們還必須忍受經濟大蕭條的陰霾。但是剛剛過完一百歲生日的年輕城市芝加哥還是在世博會上試圖給人們一線希望的曙光。「一個世紀的進步」,芝加哥在世博會上用一個明確主題來為自己標註,從此世博會開始有了靈魂。
密西根河畔的公園區內矗立著色彩大膽的建築、設計前衛的展館,通用汽車等工商業巨頭忙不迭地運用電影、立體布景、露天表演等各種方式吸引目光。也許這場挑戰人類想像底線的世博盛宴讓當時的參觀者暫時忘卻現實的窘困和無力。誰也不會料想,另一場毀滅性的戰爭正在暗湧生成。人類原本對自己所取得的成就感到無比的驕傲,可是這些驕傲正慢慢地變成對發展前景的深深憂慮。
「不同時代人類強調科技的立場是不一樣的,一戰之前人們總是用讚揚崇拜的口氣來談論科學,可是戰爭讓人們意識到科學必須要有文明和人性來束縛它。」季路德告訴記者。
人類對科學的反思很快體現在了世博會的主題裡。戰爭之後的四、五十年裡,人與人的交流、人類文明和藝術的交流成了歷屆世博會所關注的話題。
「在這個時候人們對科技帶來的成就已經不感到很驚訝了,當時人們最大的關切就是戰爭,大家討論的都是怎樣才能避免戰爭。比如說1958年科學文明人性,就是在反思世界大戰的教訓。」季路德說。
「1962年美國西雅圖世博會的主題是探討人類與太空的關係。因為1961年蘇聯太空人加加林成功進入太空,之後美國也加快了宇宙的開發,那屆世博會想要探討的就是宇宙時代人類應該怎麼相處,是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和諧。這樣的主題看似在討論太空,但實質上也是關於人與人的關係」。
自此一直到1970年, 世博會將目光聚焦在人與人的和諧上。世界大戰讓地球滿目瘡痍,迫使人們反思人與人之間到底應該怎樣相處。那一年日本大阪世博會的主題是「人類的進步與和諧」。
從人類到自然
1972年6月,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見證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討論環境問題的國際會議。
「人人都有在良好的環境裡享受自由、平等和適當生活條件的基本權利,同時也有為當今和後代保護和改善環境的神聖職責。」來自100多個國家的政府代表莊嚴地宣誓。
這為兩年後在美國斯波坎舉行的世博會主題奠定了基礎,1974年斯波坎世博會的主題是「無汙染的進步」。當時的斯波坎和大多數美國城市一起經歷著城市化的危機,巨大的人流湧動、擁堵的交通狀況、汙濁的空氣品質逼迫著斯波坎世博會的籌辦者把環境問題放進了世博會的議程裡。在斯波坎,流水、森林、廢電器等等都第一次成為世博會上的展品。
同濟大學公共管理系的諸大建教授告訴記者。自此世博會的主題進入第三階段,世博會開始轉向關注環境問題。 從1974年到2000年,世博會討論的主題都是與環境相關,例如1975年日本衝繩世博會的主題是「海洋──充滿希望的未來」,人們將關注的焦點投向了水、資源、生態等領域來探討人類和自然的關係。
從2000年德國漢諾瓦世博會開始,又一個新的詞條進入了世博主題的詞典中──可持續發展。
在很長的時間裡,經濟增長和環境都被認為是一堆矛盾體,要保護環境就得以犧牲進步作為代價。但是經過漫長的反思,1992年聯合國第一次把這兩個概念聯合起來,提出在可持續發展中追求無汙染的觀念。8年後,漢諾瓦世博會第一次引入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提出了「人類-自然-科技-發展」的主題。
「漢諾瓦世博會不僅是整個世博會進程的轉折點,也是讓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屆世博會。雖然漢諾瓦的城市規模比不上倫敦巴黎,但是它提出的主題則更加深刻。」
諸大建告訴記者,「漢諾瓦世博會的主題中蘊含了精彩的文化觀念,這是以往世博會當中不存在的,這種文化內涵已經超越了展品本身,使從世博會從技術的展示跳躍到理念傳播的高度。」
上海世博會之問
漢諾瓦世博會的精神還在延續,從漢諾瓦到日本愛知再到中國上海,每一個不一樣的主題都在圍繞著可持續性發展展開。
「人類社會進步一共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是技術發明,另外一個就是我們的居住空間。可以看到在探討可持續之路時,漢諾瓦關注的是前者,而上海則關注城市,這個我們大多數人所居住的空間。」諸大建說。
城市與生命、城市與星球的關係,幫助人們展開更為深遠的思考:什麼樣的城市讓生活更美好?什麼樣的觀念和實踐讓生活更美好?什麼樣的城市發展規模讓地球家園更美好?上海世博會將把這些思考帶給所有的參觀者。
「當今社會,住在城市裡的人超過了50%,而且城市化的進程是不可逆轉的,住在城市裡的人的需求和現實發生了矛盾。本來希望在城市生活好一點,但是卻發現在城市生活的不好,退回去又不可能,就只能往前走。但是怎麼做?2010年上海世博會要探討的是這個全世界都關心的話題。」季路德在採訪中說。(21世紀經濟報導 作者 劉曉翠,周馨怡)